台湾高一历史第一册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6.22祖国统一大业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练习:6.22祖国统一大业 Word版含解析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6.22祖国统一大业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解放台湾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如图)。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转变的有利条件是( )①20世纪70年代,各国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③中美建交,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④台湾国民党当局要求缓和同大陆的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综合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国民党当局也没有提出缓和同大陆的关系。

因此,②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C2.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

”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可保留军队C.现行社会制度不变D.同外国的政治关系不变解析:外交关系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由中央政府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

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3.2015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

它的发表曾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倡议国共两党进行谈判解析:《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为两岸关系的缓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答案:A4.1979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参议院代表团时说:“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

”中国政府不排除武力收复台湾主要是基于(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需要B.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需要C.反对西方国家干涉内政的需要D.迅速完成国家政治统一的需要解析: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在必要的条件下,中国政府可以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丨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考点难点汇总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丨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考点难点汇总

学习笔记丨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考点难点汇总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渊源----港、澳、台问题由来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给英国,至此英国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2.澳门问题的由来1553-1557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强占澳门;1622年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同意葡国“永驻管理澳门”;3.台湾问题的由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造成台湾第一次分离,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祖国;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盘距台湾,使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三次分离,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下面的地方割据势力。

前两次分离是民族矛盾造成的,第三次分离是阶级矛盾造成的。

重点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二、统一之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⒈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①中共恢复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③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④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是国际公认的事实;⑤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运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符合广大人民众的共同利益与愿望。

2.问题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3.形成过程:(1)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提供了法律依据4.含义:One Country Two Systems具体说,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首发】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22 祖国统一大业(共23张PPT)

【首发】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22 祖国统一大业(共23张PPT)

四、统一之望——台湾
2.海峡两岸关系展望:
台湾生1:我也承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从1895年到 1945年,日本强占了台湾60年,在此期间通过各种手段对台湾进行 渗透,使一部分台湾人对日本产生了某种认同;再加上国共内战后 两岸长达30年的隔绝,两岸人民出现了某种“陌生感”,要想短时 间内取得完全的互信,有一定难度。
2002年
四、统一之望——台湾
1.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
2005年,国民党主席 连战访问大陆
2005年,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四、统一之望——台湾
2.海峡两岸关系展望:
在一次海峡两岸高中生“和平统一论坛”会上,双方学生就海峡 两岸的“历史·现实·未来”展开了对话,下面是他们的部分发言:
大陆生1:从历史上看,台湾自古就是以来就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 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元朝 时设澎湖巡警司管理台湾,明朝时台湾归福建管,清朝时先设台湾 府,后又设台湾省。
三、统一之路——香港回归
历史片段——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片段三:梦圆 虽然邓小平
最后没有看到香 港回归,但是在 1997年7月1日, 香港终于回到祖 国的怀抱,邓小 平也将受到后世 的永远纪念与缅 怀。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三、统一之路——澳门回归
1987年4月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
19世纪50、60年代,葡 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 岛和路环岛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同一性质问题吗?
港澳问题: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内政问题
香港 澳门
台湾
二、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1, 20世纪50年代中 后期,毛泽东、周恩来 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 湾问题”的设想。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历史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有利条件
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有利条件: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 (3)香港同胞的愿望(群众基础)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港澳回归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 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 展的新纪元 (港澳)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国家)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世界)
台湾问题的由来
‧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 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 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 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 岸隔绝的状态。
二、统一之路
1.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回归的意义
香港回归祖国
(1).过程
中英会谈 (1982) 胜利回归 联合声明 (1984) (1997.7.1)
三、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的伟大
构想
1、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形成国,实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80年代初
1984年
提出“一国两制”构 想 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四、统一之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两岸关系有了新发展, 表现在哪些方面?
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与 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 交流。
台 湾 问 题 的 现 状
主 流 逆 流
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两大 因素。
扁莲勾结 图谋台独
摇旗呐喊中 的陈水扁
祖国统一
民族振兴
第22课 业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1)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1)

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1)1、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哪个时期?(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2、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A)西晋五胡乱华(B)中唐安史之乱(C)北宋亡于女真(D)清末八国联军3、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

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5、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A)民族主义(B)社会主义(C)自由主义(D)法西斯主义6、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

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A)交通设施(B)水利设施(C)教育制度(D)议会制度7、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

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2024-2025学年台湾省高一历史上册同步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台湾省高一历史上册同步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台湾省高一历史上册同步模拟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古代中国某一时期,士人阶层兴起,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A.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B. 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C. 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D. 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

士人阶层兴起,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是百家争鸣局面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即“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人阶层兴起,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不利于学术的繁荣,B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其他学派的发展,C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不利于学术的繁荣,D项错误。

2.唐朝时,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A. 进士和明经B. 明经和秀才C. 进士和秀才D. 秀才和明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唐朝科举制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查诗赋和政论,由于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难度较大,因而考中者少,被视为“士林华选”,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所以进士和明经是最重要的两科,A项正确;唐朝科举制中并没有秀才这一科,B、C项错误;明法科是唐朝科举制中的常科之一,主要考查法律相关知识,但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远不及进士和明经,D项错误。

3.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兵权”主要归属于A. 枢密院B. 三司使C. 参知政事D. 通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实行“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同时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事调动,枢密院的长官由文官担任,与统兵的将领分开,即“调兵不统兵,统兵不调兵”,A项正确;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总管全国的钱粮、盐铁、度支等财政事务,排除B项;参知政事是副宰相,主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C项;通判是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官职,负责监督地方长官,排除D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及教学反思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了解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了解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掌握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家形势的影响2. 教学内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家形势的影响3. 教学重难点•重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及其影响•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4. 教具准备投影仪、一个PPT课件、一个教学PPT模板、一些课堂展示用的地图5. 教学流程1.教师介绍lesson24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示PPT,讲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及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介绍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

4.让学生分组,自主查阅材料并在PPT模板上制作小组报告,讲述内地与台湾、香港的对比和联系。

5.小组报告展示环节。

6.晨读环节:播放《歌唱祖国》MV,让学生跟读歌词。

7.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历史潮流及其对当今国家形势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上完严肃性较高的“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月”(第23课)后的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们可能有轻微的疲惫和不适应。

因此教师在开头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使用了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要看植物的成长,就要从种子开始。

”通过这个比喻,教师将历史与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明白历史是由人类的行动和思想进步展开的。

这种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并很好地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起因和发展,而这个难点可能还会引出一些和历史、地理相关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了一个分组小环节。

学生在小组中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展示PPT,并在展示环节表达自己的认识,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精品课件
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 4 2005年,连战率“和平之旅”访 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会见。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
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
你认为促进台湾问题和 平解决的因素有哪些?而当 前解决台湾问题还存在哪些 阻力?你如何看待台湾问题 的前景?
形成过程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3) 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奠定了群众基础。 (4) 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1979年 两岸停火 中央政府提倡
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2 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居民到大 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
3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香港问题由来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
1860《北京条约》——九龙 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
澳门问题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北京条约》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思考:台湾问题和香港、
2、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 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 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 形成的? 结合史实说明这一 构想的伟大实践意义.
澳门问题在实质上有何不 同?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内政问题
外交(历史遗 留)问题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 形成过程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参考课件2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_《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参考课件2
材料二 “钢”与“铁”的 对话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
英阿、中英解决问题的 方式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接见撒切尔夫人 时指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双方 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问题。
材料四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 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 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2、回归历程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3、顺利回归的原因
材料一 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英国占领 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 三分之二的力量,在美国、法国的支持下,跨越 13000千米,远征马岛,打败了阿根廷军队,夺回了 马岛,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撒切尔夫人携大败 阿根廷之余威访华,还想维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但她忘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 群岛.
香港问题 2、回归历程
澳门问题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历程:
1、中英谈判(1982年) 2、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 3、香港的回归(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历程: 1、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实践 1、问题形成
4、台湾问题的由来最主要是( )
A、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台湾问题 2、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材料一:这是祖国大陆在50-70年代的宣传画, 请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此阶段解决台湾问题 的基本态度。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共26张PPT)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件(共26张PPT)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
雏形
80年代后邓小平全面阐述
酝酿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 保证 确立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84年,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
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1、香港回归1来自2香港





1982年
中英首次谈判
1984年签署
英:主权换治权
《中英联合声明》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稳定与发展。
③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 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伟大复 兴的重要标志。
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坚决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 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统一之由:港澳台的历史
台湾…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占领我国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 无条件投降,中国收回台湾。
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 ,在美国的庇护下维持所谓“ 中华民国”,造成两岸的分离 与隔绝,形成“台湾问题”。
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岸民心: 正确方针: 根本保证: 强大动力:
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课件(共22张PPT)..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问题由来——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国民党集 团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 台湾。他们在美国的支 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 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1860《北京条约》—割九龙司 184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香港如何一步步被英国占领的?
(三)澳门问题的形成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
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
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 订《中葡北京条约》
自合主作学探习究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 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港澳问题属于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
二、统一大计—— 一国两制方向指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2、“一国两制”的内涵
三、港澳回归——漫卷诗书喜欲狂
董建华
曾荫权
梁振英
三、港澳回归——漫卷诗书喜欲狂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 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 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 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 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 新的贡献。
——江泽民
何厚铧
崔世安
1999.12.20 澳门回家了
四、两岸展望——缺月重圆会有时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04页的相关内 容,归纳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政府和人 民为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做出了哪些 努力?
1987打破隔绝
“九二共识”历史突破
1979真正Βιβλιοθήκη 火2005“和平之旅”新发展
四、两岸展望——缺月重圆会有时
放弃使用武力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道

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学道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高一历史编号:112029 主编人:刘国萍核定:刘国萍【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所有学生应清楚一国两制的提出情况即有哪几个步骤,分析其内涵,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过程,重点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会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掌握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其发展情况,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2.过程与方法:围绕“问题探究”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的展示、探究和激发。

诱导学科内知识迁移,强化中外历史联系与参照。

在阅读分析材料和分组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解决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和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中共领导人邓小平等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学习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

【情境链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到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至今。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 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 3 、 80 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 “ 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 两制”伟大构想;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 一国两制”
统一之路
统一之策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国两制”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年元旦
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 1981年叶剑英发表《 年叶剑英发表 回归祖国, 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政策》 政策》; “九条声明” 九条声明”
香港2年 1984年签署 1984年签署 1997年 1997年7月1日 中英首次谈判 英:主权换治权 《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顺利回归 中英联合声明》 中:主权没商量
统一之路
澳门回归 八七声明
港澳的回归
九九回归
统一之望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契机( 契机(2005-) -) 寒流 年代) (90年代) 年代 暖风 年代) (80至90年代) 至 年代
统一之由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 澳门是我国被外国殖民者占据最早、 时间最长的地区。 时间最长的地区。 1553年,葡萄牙人借晾晒被水浸 年 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 湿的货物为由,进入澳门,后贿赂 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官员开始在澳门长期居留。 1887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葡 年 强迫清政府签订《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之后葡萄牙一直占领 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澳门并把澳门作为其领土。 1951年葡方仍宣布,澳门是它的 年葡方仍宣布, 年葡方仍宣布 一个“海外省” 一个“海外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舊石器時代初期猿人的生活,是人類早期歷史在茫茫黑夜中的一線曙光。經過了幾十萬
年的演化,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體質已經進化成「真人」﹙Homo sapiens﹚。我國 最早發現的「真人」為「山頂洞人」【二】。他們不僅已具有現代人的體質,並且有蒙古人 種的特徵,其時間距今約二萬年。他們的文化,遠較猿人進步;石器和骨器種類也多,並有 骨製的針,可知已有縫紉的能力。這時可能已有了初步的社會組織。從埋葬的習慣以及殉葬 品來看,表示已有了信仰未來的觀念。舊石器時代末期的「真人」,在廣西等其他地區也有 發現。
禹受舜的禪讓,即天子位,都於安邑(山西安邑)【二】,國號夏。夏的建立,與禹的 功業實有密切的關係。
禹的功業
禹是上古時代的一位偉大人物,其生平功業,以下列二事最為著名: 一、平治洪水:堯時洪水氾濫,人民不能安居,堯用鯀治水,鯀以築堤防堵的方法,結 果九年無成。舜即位後,改命禹治水,禹測量地形高下,疏通水勢,把氾濫的洪水都導之入 海,水患才告消除。禹之治水,備極辛勞,公而忘私,治水十三年【三】,曾三過家門而不 入。水患平定之後,禹又大興農田水利,教民種植,人民始得以定居。 二、征服三苗:三苗是遠古時代南方的一大部族,主要分布在洞庭、鄱陽二湖之間,與 中原華夏民族衝突甚久。堯舜時代,三苗在江淮一帶為亂甚烈,舜往征伐,未能成功【四】, 至禹始將其完全征服。自是江淮一帶綏定,三苗不再北侵,並逐漸與華夏民族融合。
夏朝的建立
洪水與三苗,是長久以來遭到的天災與外患,禹解決了這兩大問題,實屬空前的功業。 他的聲望增高,權力也隨之加大。禹以前的堯舜,不過是天下的共主,禹即位後,曾一再會 合諸侯,顯然具備了天子的權威。
禹在位時,本要依照堯舜的傳統,禪讓於益;但禹死後,諸侯及人民因禹子啟很賢能, 而禹又有德澤於民,因此擁載啟而不擁載益,於是啟即天子位,從此禪讓政治結束,君位成 為世襲。
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等重大發明【三】,對於先民生活的改善,都有其顯著的貢獻; 這些傳說中的遠古時代聖王,實代表我國遠古文明演進的幾個階段。後世以燧人、伏羲、神 農合稱「三皇」。
黃帝的功業
相傳炎帝神農氏的後代衰微,無力統治天下,各部族互相侵伐。黃帝軒轅氏就修德整軍, 乘時而起,諸侯都歸附黃帝,於是黃帝與炎帝的後裔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這時南方的 九黎君長蚩尤勢力強大,對黃帝進攻,黃帝與他大戰於涿鹿。相傳蚩尤乘大霧來攻,黃帝造 指南車指示方向,擒殺蚩尤。又北逐葷粥(ㄒㄩㄣ ㄩˋ)【四】,大會諸侯,諸侯乃尊黃 帝為天下的共主。
【附圖】 圖一 新石器時代的房屋 圖二 新石器時代的鼎與鬲
第二節 文獻傳述的遠古文明
關於我國遠古時代先民的生活,除了考古學者的發掘研究以外,歷代文獻也記載了許多 重要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然出於後人的追述,但其中頗能表現文明演進的特徵,顯然也有 部分的事實。
原始生活的演進
太古時代,先民穴居野處,易受風雨和猛獸的侵襲;後來有巢氏發明了構木為巢,居處 才獲得安全。飲食方面,先民茹毛飲血,生食蚌蛤蟲魚,易生疾病;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 取火,教民熟食,原始生活才獲得改善。到了伏羲氏,發明了捕魚打獵的網罟,教民飼養家 畜,並制定嫁娶,使有婚姻制度和社會秩序;又觀察自然界的現象,始畫八卦【一】,文明 更為進步。再後為神農氏,亦稱炎帝。其時由於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氏發明耒耜, 考察土宜,嘗百草求可食之物【二】,教民播種五穀;並定日中為市,以物易物,正式有了 交易行為。農業的發明,增加了食物的來源,先民的生活更為安定。
夏朝大事
夏朝自禹以後,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年,其疆域的範圍大致在河南西部伊水、 洛水流域,及山西南部一帶。夏的主要大事有二:
一、啟伐有扈氏:啟即天子位後,有扈氏不服,啟加以討伐,大戰於甘(陝西鄠縣附近), 滅有扈氏,天下皆服。啟的地位,更為確定。
二、少康中興:啟死,子太康繼位,迷於畋獵,不問政事,為東方有窮氏之君后羿所驅 逐。太康及弟中康,避居河南。太康死,弟中康立;中康死,子相立,為后羿所迫,徙居帝
堯舜時代
黃帝之後,以堯舜時代最為重要。相傳堯都平陽(山西臨汾),國號唐,是一位仁慈的 賢君。他曾派人觀察星象,教民依照季節耕種。堯老,四方諸侯推薦以孝聞名的舜來繼承。 堯先考察舜的品德和才能,令其行攝行天子事,舜都能盡職。堯死,舜順應諸侯的擁護,即 天子位,都蒲阪(山西永濟),國號虞。他設官分職,命禹平治洪水,教導人民耕種,於是 政教修明。他晚年仿堯的辦法,禪位於禹,這就是所謂的「禪讓政治」。
丘(河北濮陽附近)。而后羿取代夏的政權以後,也是只顧個人的享樂,不管人民的生活, 結果為其部下寒浞所殺。浞又謀害輾轉逃亡的相。相妻有緡氏,逃歸有仍國(山東金鄉), 生少康。少康長大之後,為逃避寒浞的迫害,出奔有虞(河南虞城)。有虞氏妻之以女,給 以土地。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並糾合夏的餘眾,終於攻滅寒浞, 中興夏朝,前後經過數十年,歷盡艱苦。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中興故事。
堯舜的治績,深為後世所稱道,儒家的經典,如尚書,就是自堯開始記載的。
【注釋】 一、八卦係以陽爻「 」與陰爻「 」組成,以任意三爻加以組合,可以得到八種圖形, 就稱為「八卦」:「 」乾為天,「 」坤為地,「 」巽為風,「 」艮為山, 「 」坎為水,「 」離為火,「 」震為雷,「 」兌為澤。 二、相傳神農氏嘗百草,並以藥濟人,後世尊他為醫藥之祖。 三、古史多把有巢氏列在燧人氏之前,但並不表示「構木為巢」在「鑽木取火」之先。 四、葷粥就是後來商代的鬼方、周代的玁狁、秦漢時代的匈奴。 五、黃帝元年,究當西元前幾年?並無定論;董作賓氏考證為西元前二六七四年,亦可備 一說。
【注釋】 一、藍田人發現於陝西省藍田縣,所掘得的猿பைடு நூலகம்化石,為一個完整的頭骨、一個頷下骨及 若干牙齒。湖北省鄖縣發現所謂「鄖縣人」及「鄖西人」;雲南省元謀縣發現「元謀 人」,但所掘得的猿人化石,數量很少,僅得猿人門齒兩顆而已﹙鄖縣人三顆﹚。 二、在河北省房山縣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的同一山上的洞內,發現男女大小七口的 骨骸,和許多遺物及動物化石,學者名此男女七口為「山頂洞人」。
三、有的考古學家,把這種變革稱之為「新石器革命」。再者,從舊石器時代 到新石器時代,有人認為經過了「中石器時代」或「細石器時代」,因為 發現的資料不多,故從略。
四、長江流域有湖北京山的「屈家嶺文化」、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東北地區則有
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
【研究與討論】 一、試以「北京人」為例,說明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體質和生活的重要特徵。 二、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有何重大變革?原因何在? 三、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情形如何? 四、研討「分工合作」為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因素,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 春秋戰國的社會與學術 第一節 社會與經濟的變遷 第二節 學術教育的普及 第三節 孔子與儒家 第四節 墨家道家法家及其他
第五章 秦漢的統一
第一節 秦的開國與覆亡 第二節 漢的開建與文景之治 第三節 西漢的盛衰 第六章 東漢的建立及其衰亡 第一節 王莽篡漢與改制失敗 第二節 漢的中興及其治術 第三節 東漢政治的演變 第七章 秦漢疆域的開拓 第一節 漢與匈奴的和戰 第二節 西域的經營 第三節 西南東北與南海的開發 第八章 兩漢的制度與學術 第一節 制度與民生 第二節 學校與經學 第三節 文史哲學與科技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的分合 第一節 三國鼎立 第二節 西晉的統一與內亂 第三節 東晉與十六國 第四節 南北朝的對峙
高一歷史 第一冊 章節標題
第一章 中國的遠古時代 第一節 石器時代生活的演進 第二節 文獻傳述的遠古文明
第二章 三代的興衰與文化 第一節 夏朝的建立及其大事 第二節 商的興亡 第三節 商代的制度與文化 第四節 西周的盛衰 第五節 西周的制度與文化
第三章 春秋戰國的劇變 第一節 周室東遷後的大事 第二節 春秋的霸政 第三節 戰國的兼併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石器的製作以磨製為主,這時已開始了農業的生活。此外,村落形成、飼 養家畜、製作陶器,也都是舊石器時代所沒有的。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 顯然經過了很大的變革【三】。新石器時代的誕生,距今至少八千年前即已開始。
我國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彩陶文化」最先發 現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所以又稱「仰韶文化」;「黑陶文化」最先發現在山東省歷城縣 龍山鎮,所以又稱「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很廣,以黃河流域最為普遍,其他 如長江流域與東北地區,也都有重要的發現【四】。
舊石器時代
在舊石器時代初期,人類體質的演化階段,介於現代人和人形猿之間,其重 要特徵︰腦容量較猿為大,能運用雙手製作簡單的工具,下肢已能直立,並且會 運用語言,表情達意。
我國境內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猿人,以「中國猿人」──俗稱「北京人」──發現較早, 出土的化石和標本較多,生活的環境也較為清楚。他們住在天然的山洞裡,用石器和骨角製 作的器具獵取馬、牛、犀、鹿等動物,採取野生的果實。他們已知用火來燒烤獸肉、取暖或 防禦。火的使用,是人類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動物能夠用火,「北 京人」實已開始了文化的生活。其時間距今約五十餘萬年。相當於「北京人」的猿人,還有 陝西渭水流域下游發現的「藍田人」,其他在湖北、雲南等地,也都有早期猿人活動的痕跡 【一】。
黃帝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史載他的疆域東至於海,西至崆峒(甘肅平涼西邊),
南至長江,北與葷粥為鄰。據後人推測,他的時代,約始於西元前二六九八年【五】。 黃帝建立了初步的立國規模,他和同時代的人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如衣裳、冠冕、宮室、
舟車、弓矢、指南車、天文、曆數、音律等。元妃嫘祖教民育蠶治絲,這是我國有蠶絲衣服 之始;史官倉頡創作書契,是我國有文字之始。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與社會經濟 第一節 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社會與經濟 第三節 學術與宗教 第四節 民族文化的融合
附錄 大事年表
第一章 中國的遠古時代
第一節 石器時代生活的演進
人類的體質和生活,是逐漸演化而來的。早期的歷史,經過了漫長的石器時代。石器時 代由於石器製作的精粗不同,考古學家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