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试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两个必然”的认识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社会化生产导致财富的急剧增加,但财富的分配在私人占有的条件下只能被少数资本家所控制,这就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3、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这就必然导致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4、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被压迫阶级的无产阶级和作为压迫阶级的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在所难免,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就在所难免。马克思、恩格斯论证说,现代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无产阶级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是由它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身的阶级特点(代表先进生产力、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最富有组织纪律性、讲团结等)所决定的。
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换言之,“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都不是、也不可能在短暂的时期内完成。只要其内部的生产关系能够容纳得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只要其内部的阶级对抗还未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它就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2、从社会主义的产生看,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首先出现的。这就使这些国家在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后,面临着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才能使本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和范围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等,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无经验可循。因此,历经坎坷挫折是在所难免的。
3、社会主义国家一诞生就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苏维埃在建立之初就遭到了英法美等十四国的武装干涉。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颠覆主要以武力进攻为主,二战后则主要以和平演变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方面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纷纷对自身进行调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激发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多年来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以往几百年历史中发展的总和,则更加延长了“两个必然”的实现过程。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
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够最终成为现实。因此,“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二.谈谈“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和内在缺陷
答:所谓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等。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和核心,苏联也不例外。苏联在终止“新经济政策”以后建议起来的经济模式,一言以蔽之,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以此为基础,它制约并反映在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了各方面的集权模式。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各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或称为高度集权型模式。在高度集中的权力控制下,整个苏联社会称为一种等级分明的“行政性社会”,或曰“官本位社会”。具体而言,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在经济上
1.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近似于全民所有制)既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基础,也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最重要内容和特征
2.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3.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
(另外表述形式: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政治上
1.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
2.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另外表述形式: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3)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苏联模式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
1.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巨大
2.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的俄国,或推而广之,所有的“现代化的后来者”,实现或赶
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形成全社会上下一致的现代化指向,达到最大的现代化动员度,并在朝向现代化的转轨运行中,始终保持社会的有序性,即建立在新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