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时的评价精彩的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用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在运用即时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也不能在课前就完全预设。课堂是活的,充满未知的变数,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但你若高明地运用即时评价,则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积累·运用六》中有一篇阅读短文《雪化后是什么》,文中提到“雪化后是什么”有三种答案:父亲和儿子的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水”,班长的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水蒸气”,王叔叔五岁的儿子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春天”。
文章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四年级的两个班里,给(2)班上课时,教师没有对上述三种答案发表过看法,也没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时,他们几乎说不出什么来。
在给(1)班上课接触到同样的问题,教师在导入时先说了下面的话:“文中关于雪化后是什么的三个答案都是对的,但无所谓哪个‘最好’。答案没有‘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雪化后变成水,变成水蒸气,这两种答案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这三个答案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最后一个答案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翩翩浮想。文中的作者认为‘雪化后变成春天’是好的答案,那么你们的看法呢?你们应该有自己的与作者不一样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奔放而无拘无束,答案多种多样。
学生A:我认为“雪化后是春天”,因为冬去春来。
学生B:雪化后有可能不一定是春天。比方说在北方,冬天的时间长,雪化后可能是春天来了,也可能仍然是冬天。
学生C:雪化后变成河流,河水滔滔向前奔流。
学生D:雪化后变成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E:雪化后变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学生F:雪化后变成绿色的世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G:雪化后变成灾难。老师说过,一旦南极洲和北冰洋的冰山化了之后,地球上的一些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水淹没。
学生H:雪化后变成丰收。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
【案例2】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
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案例2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在案例1中,对“雪化后是什么”这一问题,文中“最好的答案”的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思维以约束,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势,都“最好”了,哪还有什么其他的答案啊?而教师的那一段导语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豁然开朗,让学生知道“答案没有‘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给学生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教科书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答案就可以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了。
二、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3】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
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
(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