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识讲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考纲要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知识讲解]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3.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特点:①地球是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因此,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ˊ。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
2、黄道与地球的交点:太阳直射点。
此交点位于最北是夏至,最南为冬至,位于赤道为春秋分。
3.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3º23º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08第一章第六节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示:
夏至日
3月21日
9月23日
冬至日
第六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2)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第六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微方法 判断昼夜长短变化需注意的“三点”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均大于12小时;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北 半球昼长均小于12小时。 (2)除春、秋分日外,同一日期,昼长或夜长越接近12小时的地点,越靠近赤 道,纬度越低。 (3)同一地点,距春分日或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1.B 2.A 解析:第1题,11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东莞日出东南,日落西 南,根据图示太阳和桥的走向可以判断该桥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B正 确。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冬至日相差同样天数的两天日出、日落方 位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所以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看到同样的日落景 观,材料中日期为11月22日,与冬至日相差1个月,冬至日后1个月大约为1月 21日,A正确。
除外)位置的高度、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等。
第六节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 落实基础性
关键能力 提升综合性
课时质量评价
3.四季和五带 (1)四季更替。 ①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_季__节__的变化而变化。 ②划分:根据有无极昼、极夜和有无阳光直射,可分为:
夏季 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高,昼__越__短__,夜__越__长__
达到一年中的_最__小__值___,北极圈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ppt课件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可编辑课件PPT
3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1、概念:
黄赤交角
可编辑课件PPT
4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 °-黄赤交角的度数
66°34′N 23°26′N
北极圈
23°26′S 66°34′S
可编辑课件PPT
北回归线
12:00
12:00 6:00
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可编辑课件PPT
21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可编辑课件PPT
22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
可编辑课件PPT
第4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公转特征:
1、围绕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北逆
时针)
可编辑课件PPT
1
3、周期:
①恒星年:真正公转360°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可编辑课件PPT
2
近日点
远日点
4、速度: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线南 回 归
赤 线北 道回
归
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可,编辑南课件半PP球T 达最小值。
26
日冬 至
春夏 秋至 分日
线南 回 归
赤 线北 道回
归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识讲解)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解读考点提示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复习建议1.能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等基本的概况;2.掌握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3. 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日光照图;4.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知识清单1.地球的公转(1) 方向:_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________ 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 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___ 形轨道(即________ ) 。
(3) 周期:1 个恒星年(即 _______ 天________ 时9分10秒)。
(4) 速度:地球位于近日点( ________ 初)速度较 ________ ,位于远日点( ________ 初)速度较________ 。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 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__________ 。
(2)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轨道面 _________ 与地球公转轨道面 _________ 的夹角,目前大小为23° 26'。
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____________ 的回归运动。
3.昼夜长短的变化(1) 赤道上,全年昼夜_________ ;随纬度增高,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越来越___________ 。
(2) 春、秋分时,全球_________ 。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__________ ,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半球反之。
( 注意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参考答案:1. 自西向东、逆、椭圆、黄道、365、6、1月、快、7月、慢2. 叠加、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3. 平分、大、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考点聚焦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行为。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基本呈圆形的椭圆轨迹,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运动之一,它的周期是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对于地球特征、气候、季节和生物分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的圆形,离太阳距离会有所不同。
地球在转动过程中,每个时刻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来临。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夏至。
在这一时期,南半球将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而当地球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冬至,南半球迎来冬季,北半球迎来夏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两个半球接收到太阳辐射相等的时期,标志着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地球的四季变化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的公转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
而地球的公转使得每个地区在一年中有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为集中和强烈,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特殊气候。
而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角度和强度较小,导致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形成极地和寒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一些植物对日照时间和温度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当温度升高、光照增加时,许多植物开始生长,开花繁衍;而当温度下降、光照减少时,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的公转也导致了动物迁徙的季节性变化。
一些动物会根据气候和食物供给的变化,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迁徙到适应性更好的地区,以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第0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
能热水器与地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集热板呈直角。
集热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α)和当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互余,即α+H=90°, 即α=|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时,集热效果最佳。
针对训练
在光伏电站工程中,绝大多数支架为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 14°,且朝向正南方向。目前湖北省某地(31.5°N,113.5°E)将部分光伏组件 改成可转动支架(如下图所示)以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利用率(sin14°≈0.24、 cos14°≈0.97、sin35°≈0.57、cos35°≈0.8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
得太阳辐射能最多的月份是( B )A.3月
B.5月
C.9月
D.1月
解析:固定支架光伏组件的倾角一般为14°,且朝向正南方
向,不考虑天气变化,该地固定支架光伏组件获得太阳辐射 能最多的月份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6°。当地位于31.5°N,由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计算可知,此时太 阳直射点的纬度约为17.5°N,5月份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为 接近17.5°N,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
(4)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长度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
度越大,正午日影越短;反之,正午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①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正午日影 最长,夏至日正午日影最短;
②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正午日影 最长,冬至日正午日影最短;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S 夏
公转方向
秋
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 “顺”
例题1、某物体随地球公转从5月1日运行到10 月1日,公转的线速度怎么变化? 例题2、二分二至日
3、右图为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约是每年的1月初 C、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 正确的是 AC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BC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 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
A:25°S
B:25°N
30°W
25°E
C
C:20°N
30°E
60°W
D:23.5°S
例3:每年的儿童节至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情况为:
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2、产生五带 图: 例4:假如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0°,热带、温带、 寒带范围怎么变化?若黄赤交角度数为30°,又怎 么变化?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共74张PPT)

基础梳理
黄赤交角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基础梳理
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
春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南回归线
秋分日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 :
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 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 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 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考点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试题调研
(2013•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 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 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
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
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 2题。 2.该日( B )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深化探究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o/
23 26 N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其地理意义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与围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地球的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讲解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讲解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二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
15=︒昼弧度数昼长时数; 15=︒夜弧度数夜长时数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任何时刻,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同纬度地区,昼夜等长;赤道全年昼夜等长(昼夜变幅最小)。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6月22日,北半球(地区)昼最长,12月22日,南半球(地区)昼最长,3月21日,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方法指导:关于昼长及夜长的计算和变化规律(1)计算①一般情况下,知道日出或日落地方时(或同一纬度地点的日出或日落地方时)公式:昼长=(12小时-日出时间)×2或昼长=(日落时间-12小时)×2②任意一点的昼长或夜长,无特殊条件将无法准确推算。
(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⑤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
【典型例题】例题1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解析:本题考查冬至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以及昼夜长短变幅与纬度的关系。
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12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12小时,(1)只有D项符合题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05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讲义)(解析版)

三步骤:画图、画点、判断
①给出日期,判断直射点位于什么半球
②给出日期或范围,判断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③给出日期,推算直射点纬度
思考: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的半球位置?此时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五一劳动节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3)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判断方法
1.根据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判断
①回归线之间,一年内直射两次回归线上,一年内直射一次回归线以外,太阳不直射
②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③冬至至次年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④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冬半年:秋分→冬至→次年春分;南半球情况相反
2.该日悉尼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约是()
A.32°B.58°C.66°D.79°
【解析】
【答案】2.D
题型01
地球公转轨道的特殊性,导致地球在绕日公转运动中,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一直处于变化状态。因此,地球上不同日期的太阳日长度随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甲为公转轨道上一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牢记此图可有效判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方法如下:
(1)可根据日期大体计算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由图可知,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23.5°;平均每月,太阳直射点大约移动8°;每四天,直射点大约移动1°。
(2)可根据对称原则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于两至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度;关于两分日对称的两日期,太阳直射不同半球的同一纬度。
C.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D.国庆期间苏州日落逐渐提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纲解读考点提示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复习建议1.能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等基本的概况;2.掌握黄赤交角的形成和意义;3. 能够分析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日光照图;4.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知识清单1.地球的公转(1)方向:________,从北极上空看________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__形轨道(即________)。
(3)周期:1个恒星年(即________天________时9分10秒)。
(4)速度:地球位于近日点(________初)速度较________,位于远日点(________初)速度较________。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________。
(2)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轨道面________与地球公转轨道面________的夹角,目前大小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了________的回归运动。
3.昼夜长短的变化(1)赤道上,全年昼夜________;随纬度增高,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越来越________。
(2)春、秋分时,全球________。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半球反之。
(注意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参考答案:1.自西向东、逆、椭圆、黄道、365、6、1月、快、7月、慢2.叠加、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太阳直射点3. 平分、大、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考点聚焦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况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并非位于椭圆的正中心,而是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正因为如此,日地距离并非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把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那个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那个点叫远日点。
但是近日点不是夏季,远日点不是冬季,而是一月初是近日点,远日点是7月初,跟我们正常的思维不一样了,近日点冷,远日点热,理由是地球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即近日点和远日点距离太阳的差距很小,对地球上热量基本上没有影响。
在具体判断时,如果能明显看出日地距离的远近,则根据这一距离来判断远、近日点;如果不能,则要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来决定,如下图,地球位于B位置时,北极点倾向太阳,因此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故B位于远日点附近;同理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北极点倾离太阳,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故D位于近日点附近。
公转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360o)所花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一个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但是我们日常以太阳为参照物,认为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叫做一个回归年。
公转的速度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不断变化,因此它受到太阳的吸引力的大小也不断变化,离太阳近时,受到的引力大,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反之在远日点附近时,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比较小。
【典型例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大暑,每年7月23日前后,太阳位于黄经120°。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完成下列各题。
1.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 15°B. 105°C. 195°D. 285°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与小寒最近B. 三沙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C. 华北播种冬小麦一般于秋分前后D. 湖北荆州梅雨一般在小暑前后结束解析:第1题,读图,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秋分180°,图中1份是15°,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第2题,根据所学公转知识,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是一月初,小寒一月5号,最接近,A正确;三沙市,位于南海永兴岛,月17°N,夏至日白昼最长,但不是直射。
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不正确,选B;华北一般于秋分前后播种冬小麦,C正确;荆州梅雨一般在小暑前后结束,D正确。
答案:1. C 2. B黄赤交角自转和公转平面地球自转形成了自转平面,这个平面即赤道平面,它始终和地轴垂直,地球公转的轨道决定了公转平面,即黄道平面,可以认为地球始终在黄道平面上绕太阳公转。
如下图。
黄赤交角①形成:由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并不重合,它们之间有一个夹角,我们把这一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②度数: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得非常缓慢,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
目前它的大小为23o26′。
③影响: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并且存在黄赤交角,由此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有四个特殊的节气,一定要牢记: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一年中的最北位置,即23o26′N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一年中的最南位置,即23o26′S。
【典型例题】下图中GH⊥PQ,若PQ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GH所示平面上,下列变化可信的是()A.全球极夜范围扩大B.全球极昼范围扩大C.春节时北京均温升高D.里约热内卢气温的年际变化增大解析:这道题目是通过比较抽象的图像来考查黄赤交角。
已知PQ为地轴,并且GH⊥PQ,所以GH为黄道平面,如果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GH所示平面上,即黄赤交角为0°,太阳常年直射赤道,全球全年昼夜平分,各地年温差变小,在春节时北京的均温升高。
答案:C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晨昏线和太阳直射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晨昏线也在不断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时间光照图示昼弧、夜弧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特殊节气夏半年北半球各昼弧长于夜弧,随纬度增高,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北极附近出现纬线全为昼弧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纬度增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夜长最短,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极昼范围达最大时间光照图示昼弧、夜弧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特殊节气春分、秋分各纬度地区昼弧等于夜弧全球各纬度昼夜等长时间光照图示昼弧、夜弧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特殊节气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弧短于夜弧,随纬度增高,昼弧越短,夜弧越长,北极附近出现纬线全为夜弧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随纬度增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短,夜长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极夜范围达最大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典型例题】右图为某日阳光分布示意图(阴影表示黑夜),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适宜前往南极洲观测极光B.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C.非洲草原动物向北迁徙D.北印度洋海水呈顺时针运动解析:本题组以世界地图与全球昼夜状况的叠加图切入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立意较新。
由图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故北半球此时为冬至日前后。
南极为极昼现象,所以南极洲不会出现极光;此季节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非洲草原正值草木生长期,不会出现动物向北迁徙,北印度洋海水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B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的关系(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幅度就越大,出现极昼极夜范围就越大。
(4)①太阳直射的半球,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②越往高纬,日出越早(晚),日落越晚(早);越接近赤道,越接近6点日出,18点日落。
③越接近二分日,越接近6点日出,18点日落;越接近二至日,日出越早(晚),日落越晚(早)。
(5)①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②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③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④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典型例题】2019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
放假期间,下面哪些现象会发生()A. 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B. 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C. 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D. 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解析:立冬为11月7日,小雪为11月23日,所以APEC会议放假期间正好在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向南回归线移动;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在太阳直射不同位置,所观测到的日出方位不同,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的地区之外,其它地区均日出东南;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极昼极夜地区除外,其它地区均日出东北;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都日出正东。
而且黄山6点以后日出,南极大陆的极夜范围缩小,极昼范围扩大。
故选A。
答案:A极昼和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北半球)(1)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推进到北回归线上的时候,正好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从北极点逐渐向南扩大到北极圈上;当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撤退到赤道上的时候,北极圈内的极昼正好从北极圈上逐渐向北缩小到北极点上。
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北极圈内极昼的变化规律总结为“北进南扩,南撤北缩”。
如甲图。
(2)当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撤退到南回归线上的时候,正好北极圈内的极夜现象从北极点逐渐向南扩大到北极圈上;当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推进到赤道上的时候,正好北极圈内的极夜现象从北极圈逐渐向北缩小到北极点上。
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北极圈内极夜的变化规律总结为:“南撤南扩,北进北缩”。
如乙图。
昼夜长短的计算(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