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合集下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课件
消化道不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胃肠 道不适症状。
重要的抗生素
成员过敏慎用的抗生素,请严格执行医嘱。
合理使用和注意事项
1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方案度及肝肾功能。
3
联合用药
如果单药疗效不佳,可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生素。
作用机制
1 细菌细胞壁的破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所需的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2 靶向细菌蛋白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与特定的细菌蛋白结合,干扰其正常功能。
3 蛋白酶抑制
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从而阻断细菌的生存能力。
常见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呼吸道、 尿路、皮肤等感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欢迎来到《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定义和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和注意事 项,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让我们开始探索这一重要领域的知识吧!
定义和分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分子结构中包含含有 β-内酰胺环的化学基团。根据其结构和抗菌谱的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 分为多个子类,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硝基咪唑类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用于治疗耐药细菌 引起的感染。
单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用于治疗呼吸道、胃肠、泌尿系 等感染。
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可能出现 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 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2021/7/27
10
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
药物 苯氧青霉素类—青霉素V、非奈西林 等
特点 - 耐酸,不耐酶 - 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抗菌作用较弱
2021/7/27
11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
药物:
- 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 苯唑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Oxacillin),氯唑西林(cloxaciliin),双氯西林 (dicloxacillin)
特点:
- 抗菌谱:对G+菌作用<第1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较强,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第1代头孢菌素。
- 肾毒性<第1代头孢菌素。
应用
严重的G-杆菌感染,败血症等
2021/7/27
17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 -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定、头孢哌酮 特点: - 抗菌谱:对G+菌作用<第2代,G-菌作用强,包括铜绿
药物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呋苄西林 (furbeni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等
特点:
- 不耐酸,不耐酶
- 抗菌谱广,对G+菌、G-菌均有效,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应用:
主要用于全身性绿脓杆菌感染,亦可用于其他敏感菌引起 的严重感染。
2021/7/27
2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药物 克拉维酸(棒酸), 舒巴坦, 三唑巴坦
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抑制多种β-内酰胺酶
保护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合用有协同作用。 复方制剂: - 奥格门丁(augmentin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 替门汀(timentin ) 克拉维酸+替卡西林 - 舒他西林(unasyn ) 氨苄西林+舒巴坦 - 舒巴哌酮(sulperazone ) 舒巴坦+头孢哌酮
内酰胺类抗生素2-幻灯片
过程。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
因含有高活性的β-内酰胺环,与乙酰胞壁酸 五肽的最后二肽即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 与转肽酶共价结合,使酶乙酰化,转肽作用不能 进行,交叉连接受阻。
作用特点
1. 杀菌剂: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 对G+菌作用强,对G—菌敏感性低。 3. 青霉素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不宜与抑菌
败血症等。 (2)肺炎球菌感染
大叶性肺炎、脓胸、败血症等。 (3)敏感的金葡菌感染
疖、痈、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
--G+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还有鼠咬热。
(治疗破伤风、白喉时需加用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 因主要是外毒素所致症状)
--螺旋体(回归、梅毒及钩端) --放线菌: 大剂量,长疗程
解除气管水肿和痉挛并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2. 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以加强疗效和防止复发; 3. 其它综合措施
针灸、人工呼吸、吸氧、输液、升压等对症处 理。
2. 耐酶青霉素
耐酶原因:侧链的保护
用途: 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对耐甲
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无效,因
MRSA产生了一额外高分子量、低亲和力
的PBP2α能替代正常的PBPs合成细胞壁。 代表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特点:
耐酶又耐酸,可口服。
3. 广谱青霉素
主要是氨基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 林、匹氨西林。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克 洛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曲 松、头孢他啶等;
第四代:头孢吡肟。
头孢菌素类作用特点
1.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1<2 <3 <4
2. 对肾的毒性:
因含有高活性的β-内酰胺环,与乙酰胞壁酸 五肽的最后二肽即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 与转肽酶共价结合,使酶乙酰化,转肽作用不能 进行,交叉连接受阻。
作用特点
1. 杀菌剂: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2. 对G+菌作用强,对G—菌敏感性低。 3. 青霉素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不宜与抑菌
败血症等。 (2)肺炎球菌感染
大叶性肺炎、脓胸、败血症等。 (3)敏感的金葡菌感染
疖、痈、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
--G+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还有鼠咬热。
(治疗破伤风、白喉时需加用抗毒血清以中和外毒素, 因主要是外毒素所致症状)
--螺旋体(回归、梅毒及钩端) --放线菌: 大剂量,长疗程
解除气管水肿和痉挛并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2. 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以加强疗效和防止复发; 3. 其它综合措施
针灸、人工呼吸、吸氧、输液、升压等对症处 理。
2. 耐酶青霉素
耐酶原因:侧链的保护
用途: 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葡菌感染,对耐甲
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无效,因
MRSA产生了一额外高分子量、低亲和力
的PBP2α能替代正常的PBPs合成细胞壁。 代表药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
特点:
耐酶又耐酸,可口服。
3. 广谱青霉素
主要是氨基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 林、匹氨西林。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克 洛等;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曲 松、头孢他啶等;
第四代:头孢吡肟。
头孢菌素类作用特点
1. 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1<2 <3 <4
2. 对肾的毒性: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成具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口服无效,须注射 给药;与血浆蛋
白结合率低,可以到达组织各个器 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形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丙磺舒可竞争肾小 管分泌,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 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生物合成,为快速杀菌药。 • 对繁殖期 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O
H
青霉素酶作用点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在 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 然发现了青霉素。1929年将研究成 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 病理学上。 • 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 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 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 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 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 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 • 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不良反应】
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
一般过敏反应: 药热、药疹、血 清病样反应等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青霉素类
O HH
HS
CH3
R1 — C — N — C6 —— C5
C
B
A
CH3
C —— N —— C — COOR2
六种抗菌作用
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 程度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的稳定性
• 窄谱的β-内酰胺类
• 广谱的β-内酰胺类
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 和力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口服无效,须注射 给药;与血浆蛋
白结合率低,可以到达组织各个器 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形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丙磺舒可竞争肾小 管分泌,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 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生物合成,为快速杀菌药。 • 对繁殖期 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O
H
青霉素酶作用点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在 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 然发现了青霉素。1929年将研究成 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 病理学上。 • 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 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 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 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 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 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 • 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不良反应】
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
一般过敏反应: 药热、药疹、血 清病样反应等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青霉素类
O HH
HS
CH3
R1 — C — N — C6 —— C5
C
B
A
CH3
C —— N —— C — COOR2
六种抗菌作用
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 程度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的稳定性
• 窄谱的β-内酰胺类
• 广谱的β-内酰胺类
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 和力
教学课件: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是临床最 常用的抗生素之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 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β-内酰胺类的研究进展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β-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给 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教学课件: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
• 引言 • β-内酰胺类的结构与性质 •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 β-内酰胺类的应用与效果 • β-内酰胺类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 用,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
02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抗菌 活性的关键结构,其稳定性对保持 药效至关重要。
β-内酰胺类的性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具有低溶解度、 高熔点的特性,这使得它们在水中不 易溶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是可溶于有机溶 剂的白色或类白色粉末,这使得它们在 制备药物制剂时需要适当的辅料和制备 技术。
β-内酰胺类的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酸、碱、热、光和氧化等因素敏感,容易 发生水解和降解。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最不稳定的部分,容易受到化学和酶 催化水解的影响。
03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
01
02
03
β-内酰胺类
属于繁殖期杀菌剂,通过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发挥杀菌作用。
外排泵过度表达等。
β-内酰胺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需要研发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 改进现有药物,以提高抗菌活性并对 多重耐药菌有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 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形死亡。
β-内酰胺类的研究进展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β-内 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给 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教学课件: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
• 引言 • β-内酰胺类的结构与性质 •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 β-内酰胺类的应用与效果 • β-内酰胺类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作 用,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
02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抗菌 活性的关键结构,其稳定性对保持 药效至关重要。
β-内酰胺类的性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具有低溶解度、 高熔点的特性,这使得它们在水中不 易溶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常是可溶于有机溶 剂的白色或类白色粉末,这使得它们在 制备药物制剂时需要适当的辅料和制备 技术。
β-内酰胺类的稳定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酸、碱、热、光和氧化等因素敏感,容易 发生水解和降解。
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最不稳定的部分,容易受到化学和酶 催化水解的影响。
03
β-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
抗菌药物的分类
01
02
03
β-内酰胺类
属于繁殖期杀菌剂,通过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发挥杀菌作用。
外排泵过度表达等。
β-内酰胺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需要研发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 改进现有药物,以提高抗菌活性并对 多重耐药菌有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37张PPT)
–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但脑膜 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 脂溶型低,细胞内分布少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代谢 • 排泄
– 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 – 合用丙磺舒可竞争青霉素的肾小管分泌
,减慢青霉素的消除延长作用时间。
• 延长半衰期
– 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低效)
青霉素 G
– 改变PBPS结构 合成增加 药物亲和力下降
– 改变细胞通透性 跨膜通道孔蛋白
– 增强外排 – 缺乏自溶酶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母核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由噻唑环和β -内酰胺环(
基本结构)组成。
改造 形成 半合 成青 霉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 窄谱青霉素类 • 耐酸青霉素类 • 耐酶青霉素类 • 广谱青霉素类 •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G-菌的青霉素类
窄谱 青霉素 GBiblioteka 概述• 青霉素发现、发展 • 药理学特点 • 水溶液不稳定,极易分解 • 易受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
分解破坏 • 不耐热 降解青霉胺 • 作用较强 • 抗菌谱较窄
青霉素 G-体内过程
• 吸收 口服不耐酸,吸收少,生物利用度低,
需肌注或静滴
• 分布 细胞外液,广泛分布 – 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 液大量分布
• 第三代 头孢噻肟、 ~唑肟、 ~曲松、 ~地秦、 ~他定、 ~哌酮(先锋必)、 ~地尼、 ~克肟等
•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吡肟、 ~利定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 药动学
– 吸收良好 – 可透过屏障 头孢曲松-血脑屏障 第三代可透过血眼
屏障 – 除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外,均经肾排泄 – 除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经代谢后排泄外,其余均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Penicillin G经酶解生成6-APA
6-APA与相应的侧链酸缩合
临床上半合成青霉素 衍生物钠盐的制备
(二)头孢菌素及半 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
Cephalosporin C的结构特点
Cephalosporins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 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小。 结构中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轭,比Penicillins更稳定。
他唑巴坦(Tazobactam)
在Sulbactam的化学结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其2-位甲基被取代后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结构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活性更强,其中他唑巴坦(Tazobactam)已经正式上市。
3. 碳青霉烯类
沙纳霉素(Thienamycin)是七十年代中期Merck公司的研究人员在筛选能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抑制剂的过程中,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cattleya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第一个碳青霉烯化合物。
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烷和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通常称为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属于非经典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理。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机理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它们对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性。
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 结构比较
Oxacillin在弱酸条件,微量铜离子的催化下,发生分子重排,生成苯唑青霉烯酸。在339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胞 膜
胞膜外
等渗环境
7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胞壁粘肽:由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 酰胞壁酸(NAM)两种氨基酸重复交替连接成网状结构。
ppt课件
8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转 肽酶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细胞壁缺损
水分由外界渗入
细胞膨胀变形
细胞破裂溶解死亡
ppt课件
9
G+菌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 -Lactam Antibiotics
1 分类、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2 青霉素类 3 头孢菌素
ppt课件
2
BA 青 霉 素 类
头 孢 类
ppt课件
BA
3
一、β -内酰胺抗生素的分类
㈠青霉素类
窄谱
耐酶 广谱 抗铜绿假单胞菌 抗G-菌
ppt课件
12
第二节 青霉素类
天然青霉素 窄谱青霉素——青霉素G(掌握)
耐酶青霉素(掌握)
半合 成青
广谱青霉素(掌握)
霉素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熟悉)
抗G-杆菌青霉素(了解)
ppt课件
13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来源及化学】
1、来源
提取
青霉菌培养液中
②长效制剂:
普鲁卡因青霉素(双效西林) 仅用于轻症或预防
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ppt课件
17
抗菌谱:“五球四杆三螺一放”
重点
ppt课件
18
【临床应用】
1.各种敏感的G+球菌感染的首选药
如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2.G+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课件
耐药性的出现导致治疗失败和病死率的增加,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01
02
03
产生β内酰胺酶
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 ,能够分解β内酰胺类抗 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
靶位改变
细菌通过改变靶蛋白,降 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从 而使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
外排泵机制
细菌通过增强外排泵的表 达,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 排出,降低其在细胞内的 浓度。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 药性与对策
β内酰胺பைடு நூலகம்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耐药率 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这些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用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 、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 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局部注射疼痛、静脉炎等 。
防治措施
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应尽量选择口 服给药途径,避免注射给药。对于必须注射 给药的患者,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护理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于胃肠道反应和神 经系统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
抗菌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黏肽的交 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 膨胀变形死亡。
增强细菌自溶酶的活性
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增强细菌自溶酶的活性,使细菌自溶或细胞壁水解。
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01
02
03
产生β内酰胺酶
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 ,能够分解β内酰胺类抗 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
靶位改变
细菌通过改变靶蛋白,降 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从 而使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 。
外排泵机制
细菌通过增强外排泵的表 达,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 排出,降低其在细胞内的 浓度。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 药性与对策
β内酰胺பைடு நூலகம்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耐药率 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这些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常用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不良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 、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 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局部注射疼痛、静脉炎等 。
防治措施
在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应尽量选择口 服给药途径,避免注射给药。对于必须注射 给药的患者,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护理 ,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对于胃肠道反应和神 经系统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措施缓解症状 。
抗菌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黏肽的交 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 膨胀变形死亡。
增强细菌自溶酶的活性
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增强细菌自溶酶的活性,使细菌自溶或细胞壁水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蛋白(占1%)
黏肽合成酶功能——青霉素作用靶点
每种菌种不同
PBPs1,2,3——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
PBP1A、 PBP1B——与细菌细胞延伸有关 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其有高亲和力
PBP2——与维持细菌细胞外型有关 美西林、棒酸、亚胺硫霉素等选择性与其结合
PBP3——与PBP1A相同,与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关
• 抗G(-)杆菌:iv美西林 、po匹美西林
ppt课件.
11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 Penicillin G)
O
R1 C NH
S
BA
N O
CH3
CH3 COOH
天然青霉素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有X、F、 G和K等多个品种,其中以青霉素G的收率最高,而且性 质较稳定。青霉素主核的化学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 (6-APA)。其中-内酰胺环是关键结构,此环裂解则 失去抗菌活性,主核6-APA可带有各种不同的侧链,而 侧链决定了不同青霉素的抗菌及药理特性。青霉素G的 R1是一个苄基,故又称为苄ppt青课件.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 12 差。
ppt课件.
4
诺卡杀菌类单环衍生物 (1976,日本藤泽公司
克拉维酸(棒酸), 七十年代,英国
硫霉素类,1978年, 美国Merch公司
ppt课件.
5
第一节 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性
ppt课件.
6
一、抗菌作用机制
1. 机制 (1)抑制黏肽合成酶活性,阻碍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使
细菌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而抗菌。 a. 药物与靶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 b. 抑制黏肽合成酶催化的黏肽交联反应 c. 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一)理化性质
干粉: 稳定 水溶液:不稳定,用前配置
放置24小时,失效, 致敏物增加200倍
效价:PG-Na+ 1mg = 1670U PG-K+ 1mg = 1598U
ppt课件.
13
(二)体内过程
吸收:PG不耐酸 不宜口服、宜肌注 t1/2为0.5-1h
延长作用时间:
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混悬剂) 维持24h
5. 初次使用、用药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必须做皮试
6. 注射液要现配现用
7. 用药后观察30min
8. 用肾上腺素抢救,皮下或肌内注射0.5~1.0mg,必要时加 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和抗组胺药
ppt课件.
18
五、不良反应
2. 赫氏反应——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鼠咬热、炭疽等 病时,出现的症状加剧现象。
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猩红热、败血症等
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
和用)
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常与氨基糖苷类体病、回归热
3. G+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杆菌
(应与p抗pt课毒件. 素和用)
16
(五)不良反应
1. 变态反应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是各种抗生素中最高 的,约0.7%~10%(平均5%)。各种类型的 变态反应都可出现。
G+ 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不耐酶金 葡菌、表皮葡萄球菌
G+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 芽胞杆菌
G-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G- 杆菌: 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放线杆菌 :梅毒、牛放线杆菌
ppt课件.
15
(四)临床应用
1. 敏感G+/ G-球菌、 G+杆菌、螺旋体感染首选药
表现: 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胁痛、心跳加快。
4.改变菌膜通透性↓ 外膜孔道蛋白(OMP)
5.细菌缺乏自溶酶 金葡菌
ppt课件.
10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来源的青霉素:青霉素G
❖合成的青霉素
• 耐酸的青霉素类:iv青霉素G、po青霉素V
• 耐酶的青霉素类:iv氯唑西林、po甲氧西林
• 广谱的青霉素类:iv氨苄西林、 po阿莫西林、
•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 iv羧苄西林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1
【化学结构】
O
青霉素类: 6-氨基青霉 R1 C NH 烷酸 6-APA
O
S N
CH3
CH3 COOH
头孢类:7-氨基头孢烷 酸(7-ACA)
β-内酰胺环
O
R1 C NH
S
7
N
3
O
R2
COO-
β-内酰胺环
ppt课件.
2
1928年弗莱明第一 次看到生长有青霉 菌的培养皿
ppt课件.
3
-内酰胺类是一类其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 菌素,青霉素(penicillin,PC)和头孢菌素 (cephalosporine C, CS)是这类药物的代表。青 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发现于1928年; 1945年发现了头孢菌素;六十及七十年代,分别发展了 半合成PC和CS类抗生素。1976年日本藤泽公司发现诺 卡杀菌素;英国Beecham公司发现克拉维酸(棒酸), 1978年美国Merck公司发现硫霉素。
苄星青霉素(油剂)
维持15d
分布:广泛,包括关节腔、心包、胸腔
眼睛、前列腺、CNS分布少
炎症时→眼、脑分布↑,用于脑膜炎
细胞外液
脂溶性低
排泄:原形→肾小管(90%),肾小球(10%)
丙磺舒+PG→PG血浓度↑,t1/2延长
ppt课件.
14
(三)抗菌作用
繁殖期杀菌
最低杀菌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的4倍
窄谱:
PBPs4,5,6——非必需
与D-D丙氨酸ppt羧课件.肽酶的活性有关
9
二、细菌的耐药性
1.产生水解酶 -内酰胺酶→药物水解(水解机制)
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2.酶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入靶位(牵制机制)
广谱青霉素类、第II、III代头孢菌素
3.改变PBPs结构: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
新的PBPs 、 PBPs量↑、 PBPs亲和力↓
原因: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青霉素G 或6-APA高分子聚合物所致。
症状:过敏性休克(4-15/10万)、药疹、血清病 型反应、溶血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
ppt课件.
17
不良反应的防治(过敏反应) 1. 询问过敏史
2. 避免滥用和局部应用
3. 避免饥饿时注射
4. 不在没有急救药品和设备的条件下使用
( 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细菌自溶 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影响,故
对人体的毒性小。
ppt课件.
7
粘肽
青霉素结合蛋白 (粘肽合成酶)
三维网状结构
细胞壁
-内酰胺类抗生素
ppt课件.
8
2. 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l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