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小蠹虫虫坑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树小蠹虫虫坑组织、卵、和幼虫虫体的真菌研究摘要:2011年 6月在在新疆农业大学、周边以及轮台,对榆树小蠹虫成虫、卵和坑道内真菌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农业大学以及周边榆树小蠹虫的成虫、卵和坑道内栖息真菌多样性比较丰富,获得真菌10个属,其中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疣青霉(geosmithia)、芽枝霉(cladospsrium)真菌出现频率较高,为优势属。
关键词:榆树小蠹虫;真菌多样性;幼虫和卵;虫坑组韧皮组织
Abstract: In June 2011, in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the surrounding of the elm bark beetle adults, eggs and tunnel fungi iso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neighboring elm bark beetle adults, egg and trenches rich diversity of habitat for fungi, access to fungi, 10 genera, including Fusarium (fusarium), Penicillium (Penicillium), warts Penicillium (the geosmithia), Cladosporium mold (cladospsrium) fungi appear higher frequencies for the dominant genera
Keywords: elm bark beetle; fungal diversity; larvae and eggs; worm pit group phloem tissues
前言:
榆树小蠹虫是最具毁灭性的害虫之一,全世界有许多个国家和地区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1]。榆树小蠹虫主要寄生于榆树上,是危害榆树的次期性害虫。该虫在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成灾的原因主要是冬季采伐强度过大和林内卫生状况不好。如果条件适宜,虫口密度过大时,可直接侵害健康木,造成林木大片枯死。该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增殖率,因此一直是我国北方榆树危险性害虫之一[5]。国外对小蠹虫侵害机理及暴发成因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小蠹虫携带的病原性伴生真菌在蠹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伴生真菌是榆树小蠹虫成功定殖的先决条件[2]。因此小蠹虫伴生菌研究已成为害虫防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榆树小蠹虫主要危害树干基部至树梢部,在蛀干部位严重蛀食树干韧皮组织,破坏养分正常输送[3]。有研究表明,虫坑真菌与蠹害过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4]。因此,研究榆树小蠹虫相关真菌类群,探讨其在削弱树木的抗性机理及在蠹害中的作用,对于揭示榆树蠹害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
1.1 采样地点及取样方法
于2011年6月和8月采集新疆农大校园及周边受脐腹小蠹虫危害的榆树标本,用刀剥开小蠹虫的侵入孔,观察坑道内的小蠹虫虫态。在榆树中随机选择小蠹虫危害木 5 株,每树取 5 组样本。每组样本要带有脐腹小蠹坑道、小蠹虫卵、成虫等。将这些标本分别放入采集袋中带回室内。
1.2 培养基:PDA培养基。
1.3脐腹小蠹坑道韧皮部真菌分离
取脐腹小蠹的坑道标本为分离材料,将其切成大约0.5×0.5cm小块,用漂白粉(1:14)进行表面消毒后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基采用PDA培养基,每个培养皿内放5块分离材料,设3个重复,分离伴生菌,25℃培养箱避光培养。1.4脐腹小蠹卵和成虫体表上真菌分离培养
将被小蠹虫侵染的木段表面消毒后,用无菌刀剥离小蠹虫坑道,取出小蠹虫的卵,表面不消毒直接接入PDA培养基中,25℃培养箱避光培养,每种培养基重复3次,每皿放5枚卵。成虫表面用75%酒精消毒后,在超净工作台上,在解剖镜下将每只成虫进行解剖,分为以下部分:前足(nqz)、中足(nzz)、后足(nhz)、前胸(nqx)、中胸(nzx)、后胸(nhx)、鞘翅(nqc)和头(nt)。每个部位接种到PDA培养基上,每皿接5个,重复3皿。
1.5菌种纯化保存
接种3-4d以后,待菌落长出,在解剖镜下用针尖挑取不同的菌落,接种到PDA培养基中,25℃培养,相对湿度为50,光照为0级。待菌种长出,保存到试管斜面中。
1.6真菌鉴定
将分离纯化的伴生菌菌种中已产孢的菌落采用直接挑取标本,制作成水载片;产生子实体的真菌采用徒手切片方法,制成水载片,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特征测量、描述,依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方法,并参考一些相关分类学资料进行分类鉴定,确定所分离到的真菌的属(种)。1.7 数据统计
真菌出现频率,即采用下式计算检出率 =分离到该菌的材料数/处理材料总数×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小蠹虫坑道韧皮组织的真菌
表2-1小蠹虫坑道韧皮组织的真菌
三个地点真菌的分离率/%
菌种
农大土操场农大校门口轮台营养类型镰刀菌属68.2 72.3 44.2 寄生或腐生芽枝霉属13.2 12.3 14.6 寄生或腐生茎点霉属 1.3 1.4 寄生
色串孢属 1.2 1.3 寄生或腐生交链孢属 2.1 寄生或腐生拟青霉属29.6 28,8 33.2 腐生
疣青霉属24.3 33.4 33.7 腐生
青霉属16.6 18.7 19.2 腐生
每一种菌在每一个样点出现的频率有很大的差异,且存在不规律性,其影响方式主要为寄生和腐生。各个地方的菌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差异。
2.1.1 真菌类群的种类分析
从虫坑韧皮组织上分离得到的真菌共有8个属,寄生或腐生真菌有4种,占50%。腐生真菌类群显著多于寄生真菌,这与虫坑这个特定的微环境有关。小蠹虫在蛀坑的过程中,不断的排出木屑及粪便,虫坑内形成了利于腐生菌滋生的营养条件和生存环境,腐生菌得以迅速的滋生繁衍。
各真菌类群的出现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大于20%的有3个属,占37.5%。它们分别是镰刀菌属、拟青霉属、疣青霉属,为优势菌群。出现频率在10%—20%之间的为一般菌群。出现频率低于10%的真菌属数有三种,其出现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在优势菌群中,镰刀菌属出现频率最高,为60%左右,反映了虫坑环境很适于该菌生长。芽枝霉属可以危害高等植物。
2.1.2 真菌类群的地域分布
3个样点的真菌丰富程度没有显著差别,农大校园里有7种,农大校门口有7种。轮台有6种。就优势菌群来说,3个样点均有分布。这揭示了这些真菌类群与蠹害的发生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不同样点的偶发性真菌类群有很大差别,交链孢只有农大门口一个样点有。这些真菌因其出现频率很低,可能与蠹害没有内在联系。
2.2 成虫体各部位真菌的种类
表2-2 成虫各部分所出现的真菌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