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氧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钙钛矿锰氧化物基本物性1.1.1晶体结构
钙钛矿锰氧化物的通式可以写为:(R,A)
n+1Mn
n
O
3n+1
(其中R为稀土元素, A为碱土元
素),通常也称作Ruddlesden-Popper (RP)相。在RP化合物中,“n”代表MnO
6
八面体顺着晶
体[001]方向堆垛的层数。如图1.1所示,单层n = 1的(R,A)
2MnO
4
化合物具有二维的
K
2NiF
4
结构,由一层MnO
6
八面体层和一层(R/A, O)交替堆垛组成。n = 2的双层
(R,A)
3Mn
2
O
7
和n = 3的三层(R,A)
4
M
3
O
10
化合物分别有两层MnO
6
八面体和三层MnO
6
八面
体与一层(R/A, O)交替堆垛组成。n = ∞ 的化合物(R,A)MnO
3
具有无穷层的三维钙钛矿结
构。其中结构为(R,A)
3Mn
2
O
7
和(R,A)MnO
3
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的部分化合物表现出CMR 效应。
图1.1 Ruddlesden-Popper 系列钙钛矿结构化合物(R,A)n+1M n O 3n+1 (n = 1, 2, 3, and ∞),其中R 代表
三价稀土元素,A 代表二价碱土元素,M 代表过渡金属元素[12]
ABO 3
型钙钛矿锰氧化物归属于中R-P 系列n=∞的情况[13]。未畸变的钙钛矿型锰氧化物是具有Pm3m 对称性的立方结构,如图1.2所示。如果以A 原子为立方晶胞的顶点,则O 和B 原子分别处于面心和体心的位置。另外,ABO 3
型结构晶体还可以看成由AO 层和BO 层交迭构成。实际的锰氧化物一般都有结构畸变,其原因之一来自于Mn 3+
离子引起的Jahn-Teller (JT)畸变。
图1.2:未畸变的钙钛矿型型锰氧化物的结构示意简图 1.1.2电子结构
如前所述,钙钛矿型锰氧化物中的Mn 位于氧八面体的中心。在立方晶场的
n = 1 n = 2 n = 3 n = ∞
(R,A)2MO 4 (R,A)3M 2O 7 (R,A)4M 3O 10 (R,A)MO 3
2 前 言
作用下,五重简并的3d 态劈裂为三重简并的t 2g (d x y 、d x z 、d z x )态和二重简并的e g (d x 2-y 2、d 3z 2-r 2)态。随着对称性的进一步降低,如锰氧八面体沿c 方向伸长, ab 面内缩短,t 2g 态进
而劈裂为一个二重简并态和一个单重态, e g 态劈裂为两个单重态。Mn 3+有4个d 电子,由
于强烈的在位的Hund 相互作用,3个d 电子处于t 2g 态,1个d 电子处于e g
态,且所有的d 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平行。而Mn 4+的3个d 电子都位于t 2g 态(如图1.3所示)。e g 态能量较高,与O 2p 态强烈杂化,而t 2g
态能量较低,与O 2p
态杂化很弱。八面体的晶场劈裂能随着Mn -O 键长的增加而降低。Mn 4+、Mn 3+和Mn 2+的晶场劈裂能分别为2.5eV 、1.8eV 和1.0eV[14]。软X -ray 谱研究展示Mn 4+和Mn 3+的晶场劈裂能分别为2.4eV 和1.5eV[15]。如果不存在Jahn-Teller 畸变,Mn 3+将蜕变为Mn 4+和Mn 2+。另外,Pickett 等人[16]运用LSDA 计算了LaMnO 3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在理想立方结构的情况下,铁磁有序的能量最低,分别比A 型和G 型反铁磁有序低110meV 和365meV 。三者都呈金属性能带结构。但如果考虑JT 畸变,A 型反铁磁的能量较上述铁磁的能量还要低,从而成为基态。
图1.3 立方晶场下Mn 3+和Mn 4+
离子的电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结构也会随着A 位二价离子的掺杂量而改变。Chainani 等人[17]在La 1-x Sr x
MnO 3中研究发现,随着A 位二价离子含量的增加,光电子谱强度逐渐从占据的e g 轨道(E F 下1.5eV)
移向未占据的e g 轨道;然而对所有A 位二价离子的掺杂的样品,E F
处只有很小的态密度。除了观察到Mn 3d 和O 2p
态间有强烈的杂化外,对金属性样品,未观察到明确的费米边。Park 等人[18]利用高分辨率的光电子谱在La
0.67Ca 0.33MnO 3和La 0.7Pb 0.3MnO 3
中看到出现金属-绝缘体转变时,E F 附近电子 3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的态密度有所增加。
1.1.3 Mn 离子间的交换作用
1.1.3.1 双交换相互作用(double e x change )
1951年Zener 为解释混价锰氧化物的磁性与输运特性,提出了双交换模型,也叫间接交换模型[19],后来又被P. W. Anderson [20]和P. G. de Gennes [21]等人发展完善。Zener 的间接交换模型,主要内容为未充满d 壳层间通过传导电子发生交换作用。此模型可以定性地解释一些过渡金属及其合金的磁性,在钙钛矿锰氧化物中,作为传导电子的e g
电子在锰离子间跳跃时保持其自旋方向,由于e g 电子与t 2g
电子存在强的洪德耦合,使得锰离子间的t 2g 电子的局域自旋必须呈现铁磁排列。反之,当相邻锰离子的磁矩呈反铁磁排列时,e g 电子就不能发生跳跃,由此可以解释系统的铁磁与金属导电性间的关联,也解释了3d 电子完全自旋极化的实验结果。在钙钛矿中,锰离子被氧离子隔开,e g 电子的跳跃可以简单作如下理解[22]:e g 电子从Mn 3+转移到O 2-,同时,O 2-的2p 电子从O 2-转移到Mn 4+
上,而能量不发生变化(如图1.4所示)。当存在外加磁场时,t 2g
电子会趋于平行排列,根据双交换理论,e g
电子的游离性会增强,电阻率下降,这就是CMR 效应的简单理解。 双交换模型尽管成功地解释了变价
锰氧化物中的铁磁性和CMR 效应,但在金
属-绝缘体相界附近明显与双交换机制偏
离。这部分可以归结于电子-晶格耦合引
起的动力学Jahn-Teller 效应或T C
以上的小极化子导电。CMR 机理非常复杂,简单的
双交换无法全面解释,在T C
附近实验电阻率比理论值要大,实测居里温度要比论值
小,都是仅靠双交换理论无法理解的。
图1.4 Zener 提出双交换理论示意图,e g
电子在
Mn 3+与Mn 4+离子间跳跃[18, 22]。 4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