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现代壁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中国现代壁画
中国现代壁画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还应以1978年为起点。唐代的高峰期后,以唐“武宗灭法”(公元845年)为标志,中国壁画进入漫长的衰退期。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发展。20世纪初至1949年,传世作品只剩了两幅图片:《龙女》(上海国际饭店)、《全民抗战》(汉口黄鹤楼),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已毁作品。北伐、抗日、内战时期都有大量的以全民抗战为题材的作品,也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仍然值得重视:一是由画家执笔创作,与传统画工因循摹写的性质完全不同;二是首次运用西方现代绘画手法进行绘制;三是少数画家已经意识到壁画的意义而开始研究。
此后,大致又分为几个阶段。
1949年至1979年为中国现代壁画的启蒙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项目开始注重雕塑的作用,很少顾及到壁画,然而也有少数例外:北京天文馆、民族宫、历史博物馆,以及70年代的北京饭店等。这些作品的艺术质量与技巧技法,都已进入相当高的层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位蓄志已久的先驱者如张光宇、董希文、张仃,在1958年已经把壁画创作、教育、培养人才的构想,提上实践日程,尽管为时甚短,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仍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他们对壁画特性、价值的认识,以及把中国古代壁画、墨西哥壁画、民间艺术与现代西方绘画相结合的观念,都颇有意义。这些因素,对于形成中国现代壁画的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启蒙作用。
1979年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完成,是长期积蓄的能量集中释放的结果。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当时习见模式大不相同,使人耳目一新,从而确立了壁画自身存在的定位与价值,成为“壁画复兴”的象征。它的震撼效应还由于其艺术观念所处的前锋位置,给其它画种在表现、观念、形式等方面的革新带来了助推力。
1980年至1987年掀起了一股现代壁画热潮。1978年,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先后设置了系级教学单位,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实力、人才集中的两个群体。几年间,武汉、沈阳、西安、南京及全国各地画家都群起而响应。短短几年,至少有500件作品问世,其中不乏一些突破性的力作。尤其是制作上几乎涉及了所有可能使用的传统工艺手段,成为一次空前的实践行动,成果极为可观。1985年,中国美协成立壁画艺术委员会,壁画从此取得与其它画种的同等位置。
1988年始,由于建筑规模的收缩,使得中国壁画再次陷入低谷,并一直持续到1991年。而价值观的考验更是雪上加霜:壁画蒙上商品色彩,是初期所没有的。在商品化的干扰下,使“壁画热”时期隐藏的消极因素都露出了水面。美术界的争论,来自两端的质疑:一端看来,“机场壁画”的冲击波显然过于软弱、折衷。另一端则断言:“新潮”脱离群众,“唯美”疏远生活,“新古典”最适应时代。如此这般,在夹缝中的壁画自然最容易与“唯美”挂钩,于是似乎连美学上存在的价值也成了问号。当画坛全部力量都用来调整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关系时,壁画只能处在半失落的“偏陋”状态。1991年,中央美院“世纪大展”
中,壁画完全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当然这种嘈杂的背景并不会完全抑压优秀作品的出现,壁画和壁画家还是保持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1992年后,随着建筑规模的发展,壁画也在缓慢复苏。面对市场化的现状,艺术家在无奈之中也有了冷静的思考。这段时间较长,延续至今,有的画家担心“低谷”仍未过去。也有看法认为,现在尚未达到“机场壁画”的高度。事实上,这些年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早就在许多方面有所突破、创新,所不及的是震撼效应。
今年全国壁画大展报展作品700多件,如果加上特邀参展作品,再增加一倍恐怕也不过分。壁画创作周期长、产量低,与自由创作的画种不同。该数目表明壁画已经走上了常态。
壁画界一直在争取能够得到与雕塑创作相等的条件,至今仍在努力。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从前所有的疑难点其实并没有解决。比如:市场化尚缺乏正常秩序,不正常的竞争,非艺术性的干扰,为了单纯赢利而不顾作品粗俗、恶滥、抄袭的现象,依然会产生污染,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只能靠艺术家在自我完善过程中战胜自我弱点,抵制不良干扰。
艺术家的实践经验是极为宝贵的。如今又有预言家推断,绘画(当然包括壁画)应该消亡,以及壁画无存在价值,等等。壁画还是用作品去争论才好,因为我们正走在自己平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