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宏伟主讲人简介: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以创新引领中国绿色发展

以创新引领中国绿色发展

以创新引领中国绿色发展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教授2015-05-06 10:02大河网核心提示:《意见》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是动员全党全社会贯彻“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协同推进“五化”建设的路径蓝图,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编者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在昨日正式发布。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是动员全党全社会贯彻“五位一体”战略部署,协同推进“五化”建设的路径蓝图,必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会《意见》的精神,本报理论部特约请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对《意见》做精彩解读,以供参考。

《意见》要点速览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主要目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主要任务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第一部分:引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

此外,绿色发展理念、资源循环利用理论等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等。

第四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土地资源利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治理等问题。

通过实施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等措施,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五部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挑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农民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等困境。

此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城乡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等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第六部分: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农田和乡村环境保护体系,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第七部分: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作用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者和受益者。

农民应当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此外,农民还可以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第八部分:社会各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社会各界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村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作者:李宏伟,薄凡,崔莉来源:《治理研究》 2020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薄凡,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崔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级科研一般项目“生态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机制研究”(编号:2020YB009)。

□李宏伟薄凡崔莉摘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剖析了生态产品的形成机理和价值特性,区分了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

其次,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探究了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式;进而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各环节上,探讨了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性诉求,认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依赖于市场交易手段实现,生态产品非市场价值则通过附着在物质产品之上或生态补偿手段实现;在此基础上,从产权管理、价值核算、生态产业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多元化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和制度保障。

最后,针对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障碍,以丽水生态补偿和南平生态银行为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改进方向。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度保障;资源-资产-资本;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0)04-0034-009生态产品是我国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提出的独创性概念。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空气、水源、气候等自然要素赋予“产品”属性,将“生态产品”与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置于同等地位,为转变资源管理方式、协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开辟了新视角。

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事项;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战略地位及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战略地位及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战略地位及境界
李新市
【期刊名称】《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15)002
【摘要】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李新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心理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20
【相关文献】
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战略地位及境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
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及目标境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
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自然文明观新境界
4.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论——“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5.思想政治教育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研究——评《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它让我们深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方法。

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分析和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了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在哲学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将人类置于自然的主宰地位,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

而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实践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资源开发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例如,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鼓励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有效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xx年03月16日 00:42 :学习时报作者:庄稼汉李宏伟(作者系福建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根本在于制度建设。

___ ___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生态文明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思维,制度碎片化现象突出,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制度缺失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现象,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过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没有根本扭转,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重视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体系不完善。

从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不紧的问题,过多看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显性政绩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隐性政绩;从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上看,管发展也要管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齐抓共管”变成环保部门“单家独斗”,“责任共担”变成环保部门“一家担责”;从企业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源头监管方面,还存在重项目环评、轻区域环评的现象,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整体滞后等问题;在过程监管方面,还存在在线监控体系覆盖面相对不足、排污许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结果严惩方面,还存在以行政处罚代替法律追责、执法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三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方方面面,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三章生态文明理论的演进1.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首先提出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强调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下得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经济学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了学科基础。

2.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基础之一,生态学强调要以系统、协同、循环、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是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个理论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自然保护,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国具有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近年来,中国以“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指导思想,力求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包括:1. 加强环境保护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举行多项环保措施,如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环境责任、强化空气质量治理等。

2. 发展绿色产业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实现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3. 推进生态修复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实行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的生态修复,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

4. 做好生态环境监管中国政府强化环境监管,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和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环境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另一方面,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要实现转型升级困难,还有的地区落后产业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环境矛盾严重。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中,不仅包括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包括了对未来生态文明构建的规划和设想。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理论创新1.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源于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川既破坏,积沙必成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论断直接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性。

在过去,人们往往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视为对立或矛盾的关系,甚至认为环境保护是牺牲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却是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式,提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倡导绿色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倡导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了“四个只能”,即只有生态环境优良、只有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能走向成功。

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理论创新在于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山水”理论,即山清水秀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保护优先的思想。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立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法治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二、实践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和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这个理念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思想与实践,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绿色发展的体现。

它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人为本,以地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生态优先是指在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建设作为关键领域,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障为前提,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高浪费的发展方式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浪费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发展是指把资源的利用周期从“采用、制造、使用”三个阶段延长到“采用、再制造、再使用”的循环过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发展全局,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使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等措施,以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实践进程中国从2007年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淘汰力度。

2、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律。

中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措施来保护环境资源,如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同时,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对污染企业进行关闭、取缔等惩罚。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实行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4、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变过去保护分散、管理混乱的状态,实现“一盘棋”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是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贡献。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参考文献。

1.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该书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成本与利益、制度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通过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国际案例,提出了在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

2. 《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该书通过回顾与总结中国与国际上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同时,对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政策指导、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理论基础。

作者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研究,从经验上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并给出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4. 《建设生态文明:科学、理论与政策》-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该书从科学、理论和政策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和重点。

作者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探讨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路径选择。

此外,该书提供了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作为决策者和研究者的参考。

5.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该书主要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作者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和实施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作者:姚忠禄钟培源来源:《宁夏画报·时政版》2012年第13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论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论作者:杜香玉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年第03期摘要: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从对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话语与实践路径、多元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几方面深层次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形成、学科构建、区域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学科话语;绿色发展;区域模式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9)03-0152-05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当前研究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综合性与个案性相结合的特点,但缺乏历时性与共时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探讨。

为促进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的深入交流,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组主办的“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学术论坛”于2018年7月20-24日在云南大学召开。

论坛期间,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围绕生态文明建設的理论与实践,以报告、对话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存在问题、践行路径、模式探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延续与创新: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剖析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及实践在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进的过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此次论坛,学者们从空间层面深入剖析了历史时期国家、区域、个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行为,拓宽了研究视野,关注到动态变化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文明理念之融合学者们关于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何更好的延续与创新性转化,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之中进行深入探讨。

云南大学林超民立足于史学视角,在《皇权与生态:中国古代生态管理探析》中以“三皇五帝”“封禅”“岳镇渎海”“五岳四渎”剖析了古代皇权管理生态的观念,并进行了现实性反思,提出应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各级官员的职责与考核指标,且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通过更好地维护青山绿水,形成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足中国国情,注重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注重本土化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中国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也强调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低排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城市低碳化、农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等低碳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三)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根本着力点,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促进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材料:守初心护绿水青山,担使命促高质量发展

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材料:守初心护绿水青山,担使命促高质量发展

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材料:守初心护绿水青山,担使命促高质量发展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材料守初心护绿水青山,担使命促高质量发展一、问题阐述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急需学习和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以守初心、护绿水青山,担负使命,推动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分析1. 环境污染: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大规模工业排放,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 生态破坏:不合理的采伐、过度的开发利用、乱砍滥伐等活动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1. 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将绿色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守初心护绿水青山:学习生态文明思想可以使我们保持初心,不忘环境和自然,以绿水青山为己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3. 指导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概念,可以引导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可持续的社会现实。

四、探索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途径和方法1. 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增强环保意识和能力。

2. 借鉴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范式和成功案例,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成功的绿色发展经验和模式,提升我们的绿色发展能力。

3. 积极参与实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努力打造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教育宣传:加强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树立环保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 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加强环保立法,制定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3. 推动跨行业合作:加强各行各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共识和行动,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缓解,代价将会非常昂贵。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一个当今社会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持续发展理念,旨在修复失去的生态功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时间表,具有高度灵活性,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定考虑而确定。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们关注当下的环境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们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都能幸福发展的目标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由“中国梦”、“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词汇所诠释的。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分离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等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全局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们从全局层面去思考,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单个事物本身,也要看到其与外界的联系和影响。

我们需要从环境、社会、经济的全局视角出发,更好地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自然、人类和经济的和谐共生。

因此,全局系统思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前提。

2.环境保护型发展:环境保护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所在。

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制度建设、推广技术创新、采取符合环境保护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好的概括。

人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力,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主要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一理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观点,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推动循环经济等。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宪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实践中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二是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理论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实践。

以下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的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这意味着要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实践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绿色发展,比如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政策,推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提倡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形成了较好的平衡。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政治体制中注重参与和监督。

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有效的监督,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实践上,中国政府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建设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比如,设立绿色环保组织,设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使公众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

这种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机制,有助于减少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文化传承中注重生态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就包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实践上,中国政府鼓励培养绿色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

比如,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弘扬生态伦理,提倡绿色消费等。

这些文化建设的实践,能够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合作和共享。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享资源,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中国政府倡导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的生态文明体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实践上,政府推动相关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合作,鼓励资源共享,提倡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李宏伟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

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

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

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

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

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

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

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

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

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夺和剥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自然一旦被剥夺,人的发展就受到限制。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带动自然发展,实现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成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目标。

从要素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提法。

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分析,经济建设提供的是物质文明成果,政治建设使我们享受更好地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

在文明体系当中,以上几大文明先后被提出,在五大建设中还有一项社会建设,许多学者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文明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民生建设。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参与的实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说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只有把前提工作做好,才能有效的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即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这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低碳经济”,有所不同。

有人质疑,工业文明尚未达到,就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有些超前?是否应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沿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十七大中已经提出过生态文明建设,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现阶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超前。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而生态在持续恶化。

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遥远的将来,那文明的进程也许会被阻断。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如果前提太弱,会阻碍其它的建设。

通过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国家文明程度提升,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生态退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压迫,这种情况下,美丽中国的梦想可能难以实现。

既然污染如此严峻,又有人提出质疑,我们把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看似捷径的办法,但实际上不适用。

比如河北钢厂是国家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比如雾霾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那么有人建议由于河北钢厂产能过剩,何不关停部分钢铁厂?然而钢铁是河北省的产业支柱,对于全国来讲,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仍然需要钢铁,高铁、高速、房屋无处不需要,怎一个“关”字能解决的。

又有人建议进口,而我国钢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如果关停了本国的钢厂,我们的进口又来自何方呢?如何支撑城市化进程中生产需求呢?因此,关停是不现实的,然而河北的钢厂确实面临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的问题。

既然不能全部转移,我们又需要发展,因此要立足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把污染行业转移出去,中国不能复制这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大,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全球化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我们为别国提供了净化的产品,却把污染排放留在了自己的国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产过程中实现以生产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

生态伦理——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考察,到底是自然跟人类相比谁更具有可观的优先地位呢?答案是自然。

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运行良好,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地跟自然界进行交换。

即我们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

”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对人类的有用性去考虑自然的价值,煤可以供人类取暖发电,仅仅这样看待未免狭隘,因为自然本身进行生态系统维护的价值就不能小觑。

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氧气和生存空间,这些价值可能很难定性地去衡量,但就审美价值来看也不可低估。

过去对于湿地,我们会进行填埋造田,而今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为我们净化水,提供更好的氧气。

因此,随着人类的觉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正在由浅入深地逐步意识到自然地价值。

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实现。

我们一直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误解会使我们陷入对自然的征服当中,进而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聚积中心和储藏库……”这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建立伙伴关系,这是方法论上我们应该遵循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而要把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绝非易事。

从决策者制度的制定到每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意识?现实是悲观的。

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例,我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商品,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大的土地附加值,这样的使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无可厚非——效益最大化。

但是,成块的土地被消耗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凸显了,土地肥力差异并不是置换就能解决的。

土地的利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十八大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对土地的管理需要强化,有些甚至要上升到法律。

仅仅把土地视为商品肯定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

美国有学者认为“只有把土地看作是我们属于的共同体,我们才有可能怀着敬爱来使用它、珍惜它、保护它、尊重它。

”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各行各业的创新生态技术来支撑绿色生产,当然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看到,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等等。

生态文明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跟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而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圈到了牢笼中。

比如说每天上班,大部门人不得不选择用车,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走路、骑车这样锻炼的机会,这使我们很容易陷入现代化的陷阱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归宿,也给我们提出了警告。

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化刚刚起步,在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环境的问题也慢慢出现,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要求,1979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

但是实际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没有达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当时国内更关注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到位),而环境保护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十四大之后,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增长以年10%以上的增长率推进。

这个过程依靠的便是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由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将环保局提高至环保总局最后成为环境保护部,看似重视,然而有效、及时地治理却远远没有实现。

所以矛盾逐渐突出,渗透至其他方面。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矛盾。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伦敦水污染、伦敦烟雾)。

1873-1965年,伦敦发了12起大的烟雾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同样在美国多诺拉也发生过烟雾事件,当时的多诺拉是美国的化工重镇,一半以上的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感染,许多人相继死亡。

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并一度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彩色的烟雾,他们却花费了8千亿日元,耗费了20多年的时间,代价沉重。

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上世纪30~60年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从全球的角度看,污染并没有得到治理,有些地区仍在持续的恶化。

“千山鸟飞绝”被用来描述当今很多国家的状况,而明天对于人类是否会出现“万径人踪灭”呢?我们的未来到底如何?美国电影《后天》中的情景会不会一步步向人类逼近呢?我们不禁担忧。

有人说这未免杞人忧天,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避免灾难的发生,而科学技术又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