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夺和剥夺,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自然一旦被剥夺,人的发展就受到限制。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同时带动自然发展,实现共生,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成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目标。

从要素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提法。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分析,经济建设提供的是物质文明成果,政治建设使我们享受更好地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在文明体系当中,以上几大文明先后被提出,在五大建设中还有一项社会建设,许多学者认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文明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民生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各行各业都要积极参与的实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当中”,说明它们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只有把前提工作做好,才能有效的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即在积极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国家所提出的“后工业化社会”“低碳经济”,有所不同。有人质疑,工业文明尚未达到,就提出生态文明是否有些超前?是否应该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沿袭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十七大中已经提出过生态文明建设,当时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现阶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些超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但并未给予高度重视,反而生态在持续恶化。如果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遥远的将来,那文明的进程也许会被阻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关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前提太弱,会阻碍其它的建设。通过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国家文明程度提升,但是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生态退化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压迫,这种情况下,美丽中国的梦想可能难以实现。既然污染如此严峻,又有人提出质疑,我们把污染的企业关停,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看似捷径的办法,但实际上不适用。比如河北钢厂是国家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比如雾霾严重的十个城市河北占七个,那么有人建议由于河北钢厂产能过剩,何不关停部分钢铁厂?然而钢铁是河北省的产业支柱,对于全国来讲,我们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也仍然需要钢铁,高铁、高速、房屋无处不需要,怎一个“关”字能解决的。又有人建议进口,而我国钢铁生产总量世界第一,占到全球总产量的80%,如果关停了本国的钢厂,我们的进口又来自何方呢?如何支撑城市化进程中生产需求呢?因此,关停是不现实的,然而

河北的钢厂确实面临产能过剩,需要结构调整的问题。既然不能全部转移,我们又需要发展,因此要立足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把污染行业转移出去,中国不能复制这样的道路,因为我们的需求太大,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全球化过程中转移过来的制造业和加工业,我们为别国提供了净化的产品,却把污染排放留在了自己的国土。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本国实际,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在理念上奉行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生产过程中实现以生产技术为支撑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上推行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消费。生态伦理——从哲学的本体论上考察,到底是自然跟人类相比谁更具有可观的优先地位呢?答案是自然。自然在人类诞生之前运行良好,而人类的生存却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要不断地跟自然界进行交换。即我们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以往我们更多地是从对人类的有用性去考虑自然的价值,煤可以供人类取暖发电,仅仅这样看待未免狭隘,因为自然本身进行生态系统维护的价值就不能小觑。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氧气和生存空间,这些价值可能很难定性地去衡量,但就审美价值来看也不可低估。过去对于湿地,我们会进行填埋造田,而今作为地球之肺的湿地为我们净化水,提供更好的氧气。因此,随着人类的觉醒和人与自然的交流,人类正在由浅入深地逐步意识到自然地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的价值,人类的价值也难以真正实现。我们一直关注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这种误解会使我们陷入对自然的征服当中,进而遭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曾有一段论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聚积中心和储藏库……”这便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善待自然、把握自然规律,建立伙伴关系,这是方法论上我们应该遵循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要把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到行动绝非易事。从决策者制度的制定到每个人的行为,我们是否真正有这样的意识?现实是悲观的。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例,我们更多地是把它作为商品,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最大的土地附加值,这样的使用从经济学角度看,无可厚非——效益最大化。但是,成块的土地被消耗之后,粮食安全问题就凸显了,土地肥力差异并不是置换就能解决的。土地的利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十八大提出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后,对土地的管理需要强化,有些甚至要上升到法律。仅仅把土地视为商品肯定是不符合生态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