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司光学绩效管理精益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司光学绩效管理精益化
2008年3月初,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CNMA或工厂)高折产品部开模车间的小李拿到了工厂绩效变革之后的第一笔工资,虽然印在工资单上的金额与上个月相比只是小幅上涨,但是小李从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看到了自己在CNMA的未来。
小李2005年加入CNMA的高折产品部,在开模车间的三年中,他掌握了与开模相关的所有岗位技能,成为车间里的全能手。但是让小李郁闷的是,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薪酬没有丝毫关系,工厂不会因此就给自己多发工钱。相反,由于是全能手,小李经常被安排到不同工序工作,这远比固定在一道工序上干活儿要累得多,用小李自己的话说,就是“劳心、劳神,拿的钱却是一样的”。
正当小李打算辞职的时候,工厂成立了运作优化部(OE 部),开始推行精益管理。一系列与精益相关的培训和管理工具有计划地落实到每一个车间,小李隐隐感觉到变化:车间越来越整洁,工作环境也有了改善;主管、经理,甚至厂长出现在生产线的频次越来越多,与一线工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再后来,绩效管理体系也开始了精益变革。领班逐一找小李和他的同事们商讨各自的绩效指标,达成共识后,
领班每天都按照既定考核指标为下属员工评定绩效。并且,按照新的员工星级评定规则,小李因为是全能手,只要完成绩效指标,就能拿到比新员工多得多的绩效奖金。这样一来,小李对自己每天的工作表现和所能拿到的薪酬都了然于胸,有时候因为技术或者工艺改进,他还会主动向领班请教,因为只有自己尽快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也才能拿到更多的奖金。
CNMA实施绩效变革以来,无数员工身上都发生了如小李这样的改变:他们对待工作更积极了,主动学习跨岗位技能;除了关心自己的绩效,更关注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善与优化,各类提案、建议层出不穷;与所在团队及部门领导的关系更亲密了,大家都在用心维护工厂这个大家庭。究竟是什么样的绩效管理变革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这一切要
从CNMA建厂说起。
习惯并非“存在即合理”
CNMA于1998年建成投入生产,是德国蔡司集团旗下专门生产光学镜片的工厂之一。最初十年,工厂的管理比较粗线条。就拿绩效管理来说,工人们干好干坏一个样,只要上够8小时的班,就能拿到既定工资,于是就出现了上文中如小李那样的抱怨;另一方面,管理层也有诸多怨言。由于责任划分模糊,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从不去生产一线的各部门主管、经理就会聚到会议室进行激烈争辩,却往往无果而
终。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CNMA的产品合格率和交货期等指标始终不尽如人意。时任CNMA总经理(现任卡尔蔡司光学集团总裁)的彭伟意识到,尽管还不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但CNMA再不做出改变,等待它的终将是关门大吉――对外资企业而言,用业绩决定“生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于是,2007年,彭伟任命曾在三洋、电装等日企工作的陈鹏为OE部总监,在全厂推行精益管理,并将精益思想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经过精心规划,与精益相关的各类工具、方法和系统按部就班地推行到全厂,其中就包括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必须承接企业战略――这是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经理人普遍达成的共识,而CNMA要推行精益,也必须对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变革。举例来说,精益思想的一大核心就是“消除浪费”,然而要在整个生产乃至企业运营中找出浪费,绝非易事,因为有许多“浪费”隐藏在员工的日常行为和操作习惯中,必须发动全体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去发现并改变。例如,镜片经过前道加硬工序后,要放入电炉进行后固化。由于前道工序是一片片进行加硬处理并一片片传送到后道工序的,因此后固化工序上的工人每收到一片镜片,便打开一次电炉门放入一片,而每次打开炉门都会造成电能损耗。为什么不能积攒一定数量的镜片后批量放
入呢?就因为这个操作习惯是CNMA建厂后引进德国技术传习而来的,从来没有人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在原来的绩效管理体系下,员工也没有动力去思考这样的操作是否合理。然而,习惯并非“存在即合理”,要改变此类“坏”习惯,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群策群力,挑战自我。
绩效管理体系:精心设计,逻辑严密
有人将精益比作一次没有终点的旅程,彭伟则进一步将旅程中的路途比作一个大斜坡(而非坦途),不仅没有平台可供停留,而且不进则退。在这场旅程中,“持续改善”是关键词,而CNMA的绩效管理变革也是围绕着持续改善展开的,具体而言,通过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估、绩效激励四个环节,将精益战略落到实处。
绩效计划:合格率螺旋上升,不合格率减半
绩效计划是指在绩效周期开始时,结合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在公司、部门、个人层面设定绩效目标和衡量指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CNMA既贯彻了持续改善的理念,又遵循了一条非常重要却容易被管理者忽视的原则:关键绩效指标(KPI)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行性――陈鹏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跳一跳,够得着。”现实中不少企业管理者在制定KPI时往往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最常见的就是销售人员的KPI――因为去年超额完成了销售指标,今
年的KPI就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提升100%――管理者从没有仔细想过,去年超额完成是否有某些不寻常的因素?今年的销售指标是否合理?管理者可以为销售人员提供哪些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实现今年的指标?
在CNMA,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所有层级的KPI中既有合格率也有不合格率,必须同时达到这两项指标,才算真正考核合格。彭伟说:“之所以要在KPI中加上不合格率指标,是因为我发现,当合格率达到某一数值时,比如99%,大家往往会觉得已经做得很好了,顶到天了。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把这个数值放大一万倍,也就是说生产100万件镜片中就有10,000件不合格,这个数字对大家的触动就很大了。”于是,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中,除了要衡量合格率与不合格率两大指标外,CNMA还将不合格率的衡量标准从百分率变成了百万分率(parts per million,PPM)。接下来,在确定合格率与不合格率的具体数值时,CNMA采用了螺旋上升(rolling)和减半(cut by half)的方法。
所谓螺旋上升,是指每季度更新KPI时,比较上季度实际达成指标的平均值和由数据模型测算出来的目标值,两者取其高。自CNMA推行精益管理以来,陈鹏领导的OE部将IT技术有效地应用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上,IT系统收集了数量庞大、与生产直接相关的真实数据。陈鹏运用这些数据,创建了数据模型用于模拟、测算理论上可达成的合格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