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比较及启示

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较及启⽰浅谈中西道德教育理念的⽐较及启⽰ 论⽂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主义⽐较及启⽰ 论⽂摘要:在道德价值观中,整体主义与个⼈主义是中西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本位意识将会增强。
本⽂主要分析了⼆者的区别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道德是通过道德主体的内⼼感悟⾃觉地实⾏善恶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关系不完全⼀样,⼆者的道德价值观差异明显,但仍有⼀定的相似。
⾸先,在阶级社会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有阶级性的,教育⽅法也⾃然会被打上阶级烙印,所以,⼆者道德教育理念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次,⼆者都倡导⼈道主义思想,⽐如欧洲⽂艺复兴时代的反对神权思想,要求“尊重⼈”的思想,以及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命时期的“⾃由、平等”的思想,这与孔⼦的“弟⼦⼊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论语·学⽽》)以及“仁者,⼈也,亲亲为⼤,义者,宜也,尊贤为⼤”(《中庸·治国》)的⼈道主义思想并⽆多⼤的区别。
西⽅道德价值观的核⼼是个⼈主义,⽽中国道德价值观的核⼼是整体主义。
个⼈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强调个⼈⾃由及个⼈⾃主与尊严,不受外来的约束。
在权利中,⾃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权利,因⽽,国家的⾰命就是保护个⼈的⾃由平等权利。
⾃由平等既是个⼈主义的核⼼内容,也是西⽅社会公认的政治原则。
同时,个⼈主义的发展也为国家政治权⼒⽆节制、⽆休⽌的发展与膨胀提供机会。
⼆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 i.强调个⼈价值与强调整体价值个⼈主义推⾏个⼈⾄上,以⾃我为中⼼,突出个⼈的⾃由与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独⽴的思想。
w同时,强调⾃我是价值主体,离开⾃我就谈不上什么价值,⾃我是实现价值的主体。
对于每⼀个具有独⽴⼈格与特定利益的正常⼈来说,最符合他个⼈利益的就是允许他们以最⼤限度的⾃由来选择⾃⼰的⽬标和达到⽬标所⽤的⽅式或⼿段,并在不违背现⾏法规与他⼈利益的前提下,付诸⾏动。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

中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作者:姜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2期姜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摘要:中西方道德伦理本位既有共通点,又互有差异,这些差异具有社会必然性对此。
应坚持多元并存、取长补短、中西整合、综合创新的观点,这对于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反省革新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方;西方;道德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2—0017—02一、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相同点1�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仁”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规定了等级名分与尊卑贵贱。
“三纲”和“五常”则更加明显地表现了等级附属关系。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讲的是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地服从,“仁、义、礼、智、信”,规定了个人称为君子的私德。
西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四基德,即智慧、勇敢、公正和节制,具有非常明显的等级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道德中强调“爱”、“信”、“望”三主德,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三主德是神的德行,而人的德性——明智、坚忍、节制和公正只是“爱”的形式,神的德行和人的德行是不同等级的,人要学习神的德性,才能赎罪上天堂。
2�人道主义中国封建社会提倡“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仁是一种君子的德行的总体要求,而“义、礼、智、信”四德都是附在其中的,孟子提出人皆有恻隐之心,把仁与性善论紧紧地连在一起;汉代董仲舒“天生五谷以养人”,认为天有善心来供养人,让人得以生存,把天赋予为善的性质;到了宋代程朱关于“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的论辩,更是将自然和社会伦理化,把善、仁推广到了极致之处,成为万事万物的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性。
西方中世纪基督教道德的所谓的“爱”,是爱上帝,爱邻人,甚至爱仇敌,所主张的宽大的博爱观有爱人如己的味道,包含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

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
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
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
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摘要: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
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中国;西方;德育传统;比较一、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区别1.在德育本体论上的区别西方德育在本体论上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这与西方道德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分不开的。
西方个人本体论的基础是个人至上哲学,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认为个人大于整体,个人高于一切,并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突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推崇个人建树,追求个人享受,完善个人人格。
因此,西方人有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要求。
中国德育传统在本体论上则是以整体、群体为本位,以集体为中心,认为整体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
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强调由整体来决定个体,通过追求整体的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几千年来,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个人价值的展现,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把崇尚整体、压抑个性的思想推向高峰。
奉行个人价值至上与奉行整体价值至上,是西方德育传统与中国德育传统的根本区别。
这种根本区别派生出其他各方面的区别。
2.在德育价值观念上的区别在价值观念上,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德育价值观念与中国以整体为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个人本位价值观念认为,整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整体存在的目的,个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本质。
因此在德育中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认为整体的存在正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利益。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

比较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的异同点分析中西方古代思想观念是世界文明的两个重要分支,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比两者的特征与不同点,既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些文化的本质,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本文将就此作出一些简要分析。
一、宗教信仰的异同西方古代文化中,基督教信仰占据了重要地位,强调信仰、爱和仁慈。
信仰的影响甚至溢出到日常生活中,在社会和个人中居于核心位置。
与之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和敬畏祖先。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多神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灵性。
将祖先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们相信祖先的形象和传说等具有描绘人性,并在崇拜中努力传承祖先的智慧。
二、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交融,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传佛教之后,中国文化后来的历史上也强调修行者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
然而,传统的西方文化似乎将时间和空间分开看待,强调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并始终试图描绘不同对象之间的精确关系。
三、家庭、婚姻和性别的角色传统的中国社会,家庭和婚姻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并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
在中国,女性既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也参与并贡献于社会和政治生活。
相反,传统西方文化中,家庭和婚姻看起来并不像中国文化中那样重要,而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关系更加强调。
四、伦理和道德的观念两种文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表达和强调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强调“道德伦理”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概念以孔子的儒学思潮为背景,注重道德信仰,并在家庭和社区的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虽然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它们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尤其是在性和人权等领域。
五、知识和技能的角色传统的西方文化强调知识和科学,并无时不刻地试图描绘和解释自然和社会世界。
这种文化把智慧和技巧视为核心,看重因果关系,强调接受和驾驭自然界的规律。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偏爱智慧和技巧,但更注重以德治国。
中西方伦理道德对比

中西方伦理道德对比分析中国的伦理思想源于孔子与孟子所主张的思想“仁”。
儒、道、佛是三个基本的结构要素,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交融、整合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伦理思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其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相协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鲜明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强大的生命力及包容性;传统伦理道德给我们现代启示为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推崇仁爱,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而西方的伦理思想也像中国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中世纪的伦理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一直都是与文化相依而生的。
西方的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古希腊苏格拉底时期奴隶制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为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他们都探讨了何为世界的本源的问题。
苏格拉底这位违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毕达哥拉斯这位数学家与哲学家则提出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及社会道德。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控制人的思想。
这一时期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开始诞生并且普及。
而在近代资产阶级时期,由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出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的趋向。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
康德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二是强调理性与自律。
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论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现代的伦理思想强调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宗教伦理学,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出现复归。
纵观西方伦理思想,其主要特点为重实际勇创新的开拓精神;独立平等的民主的价值观念;典型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扩张性。
对比中国与西方伦理思想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家族主义伦理和地域主义伦理不同。
中国国家起源于亚细亚方式,家族是根基,重视调节家族内部关系,家族主义伦理。
中西方道德观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方道德观的差异姓名韩琨系别2012级数学(2)班学号124050102021序号18号【摘要】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
中西方化在个自的传承过程中都出现了大量谚语,两种不同文化简的异同在谚语中也有所反映。
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谚语所反映的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谚语;差异道德与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
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通过家喻户晓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并在各自的文化中的体现。
但是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道德观念也有所不同。
这一点从广为流传的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的差异在谚语上的反映进行比较。
1、中西方交友观念的差异在谚语中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已成为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必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
因此有这样的谚语:士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而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比起自己来,朋友是自己的,甚至会带来不利。
因此,英语中有这样的谚语: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好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时间的贼)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交友讲究互利互惠,对一些人来说有着极重的功利色彩。
不仅在饥饿时顾不到朋友,朋友落难时,也最好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
这些在谚语中也有所反映: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千万不要接正在落下的刀或正在落难的朋友)2、中西方对待债务态度的差异在谚语上是反映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非常重视仁义。
中西方传统道德哲学比较

見面禮儀
坐旳禮儀
《礼记-曲礼》
❖ (译文)不要搓饭团,不要把剩饭放回食具, 不要喝旳满嘴淋漓,不要吃旳啧啧作声,不 要啃骨头,不要把吃过旳鱼肉放回盘子,不 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专门只吃一种饭,不 要在饭里搅拌,吃小米不要用筷子,不要大 口吞咽旳喝汤,不要自己调和羹汤,不要剔 牙,不喝酱醋之类旳调料。
❖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 ❖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为政第二 )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四)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第四) ❖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第四)
西方 ❖ 西方人重个体 ❖ 西方人重利 ❖ 西方人重进取 ❖ 西方人重外律
勇敢
❖ “我们应该不但把那对敌人取得胜利旳人看成 是勇敢旳人,而且也把那对自己欲望取得胜利 旳人看作是勇敢旳人。” ——德谟克利特
❖ 对社会而言,武士执行比他高一级旳统治者为 他们要求旳行为,不论这种行为对他们是快乐 还是痛苦。对个人而言,就是肉体服从灵魂, 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 -----柏拉图
怎样成为君子
问过则改 :“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过则勿惮改"
日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 ”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为何以德治乱而不以法(武力) 治乱?
❖ 血缘关系旳紧密性------同为炎黄子孙,人种 旳一致性
❖ 文化旳传承性-------曾经为周旳诸侯国,有共 同旳文化
❖ 对周王盛世旳错误归因
❖ 二是“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旳等级。
“有教无类”旳意义
❖ 体现了平等理念。地位有等差,教育无差等。 ❖ 体现了自由精神。南郭惠子讥笑性地问子贡说:“夫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的道德差异价值观中国,千年文明的传承:在中国,价值观扎根于千年的文明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诸子百家,众学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儒家思想,注重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提倡孝道和忠诚。
道家则强调个体自由和追求心灵的平静。
墨家则关注公平和社会利益,而法家则注重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等等。
这些学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各自贡献了独特的价值观,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大地的儿女。
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
西方,盛行自由和个人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西方文化中,自由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由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融入到个体的生活之中。
西方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
这种自由,如同飞鸟在蓝天中翱翔,让个体的灵魂得以自由展翅。
同时这些价值观的体现也在文艺复兴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另一支旗帜。
它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和幸福。
在西方,个人主义赋予每个人权利和责任,鼓励自我决策和自我表达。
这一价值观,如同一幅独立的画作,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画家,创造自己的艺术品。
宗教信仰中国,宗教多元且和谐:中国的宗教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
儒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体系贯穿了中国的历史,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中国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道德伦理以及纲常礼法。
这些理念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古典诗词,古建筑如寺庙和园林都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启发,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宗教信仰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影响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班级:83050806学号:2008030508156姓名:梁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与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化深层次的范围。
因此,分析比较属于不同文化的道德表现,能为分析不同文化的实质提供最为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形态不同、发展道路各异的文化形态。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不情愿”中被西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有那些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于此,本文试从道德的角度剖析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是建立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家国同构”的原则基础上的。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经济决定了农民居住在固定的住所,决定了家庭为生产单位和社会的子细胞。
农民聚集而居,以血缘关系形成了家族。
而奴隶制国家把政权与家族联系在一起,利用家族的血缘关系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等级制。
秦汉以后,这种宗法等级制虽然有不少的变化,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思想体系仍被基本的继承下来。
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国家的最小单元,而国家是家庭或家族的扩大。
君王就是“大族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在家庭或家族中,父亲是核心,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展开的。
用于维系家庭凝聚力的主要是通过宗法血缘的亲、尊、长、幼、男、女的不同而实现。
这是儒家宗法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丧服小记》中曾指出:“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这些原则以亲亲、尊尊最为重要。
亲亲体现合同精神,尊尊体现差等精神。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这种伦理思想进一步概括为“三纲五常”。
中西方道德及其比较

一、中国的道德观
目 录
二、西方的道德观
三、对于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四、总结
第一部分
【中国的道德观】一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 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 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 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 征。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 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 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 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 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 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 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 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 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 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 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 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 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 伦理关系。
我们的组员:
马婉凤 吴美征 卓忆琴 陈焱红 张福英
前言
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 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 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 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 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 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 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 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 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 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现在谈谈中 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 的心理原因。
感谢观看!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由于历史起源、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相对更注重伦理道德上的内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学校道德教育、结果时效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标签: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当今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知识和人才的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靠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德行。
一代人的德行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兴亡。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异、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比较二者差异,取对方所长。
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都给人们了一个道德标准,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但是仍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
大到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小到乘客为了破例下车妨害司机开车。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1.1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学,本质就是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之四断等等[1]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是因为人有仁义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
因此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
虽然有些指导过于片面,但依然为我国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道德与政治分不开。
虽然我国的道德重人伦常理[2],但还是为了政治服务。
中国传统道德有“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道德多牵扯政德。
其次,道德与个人素质相结合。
道德是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
对于国家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正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把道德视为第二生命。
从宗教历史分析中西方道德观念的不同(转贴)

从宗教历史分析中西方道德观念的不同(转贴)道德,在任何一个文化中都存在,都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
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道德观为道德核心,中国则是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在起作用。
虽然体系不一样,但有些基本的道德观是具有全球性的,诚实、同情弱者就是两个共同点,几乎是所有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标准。
然而,我们中国人似乎对诚实的要求很低。
欺骗,几乎成了一种普遍被采用的求生手段。
西方人有一句谚语:It’s one thing to be poor, another to be dishonest! 翻译就是:贫穷是一回事,不诚实是另一回事!而在中国却流行一句刚好与之相反的千古名言:人穷志短!其实原句应该是:人穷志不穷,但“人穷志短”之四个字更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观。
很多中国人都认为贫穷是万恶之源。
只要是因为穷,作了坏事,法律责任逃脱不了,但基本上可以在道德层面上予以原谅。
但法律是可以钻空子的,所以,因为“穷”,可以去欺骗,可以去做那些出卖自己的人格的事情。
总之,一个“穷”字可以成为做任何坏事的借口,而可以逃脱道德的谴责。
中国人之所以产生这个结论,我认为是基于一种物质崇拜主义为主的人生观为指导。
物质崇拜主义人为人的精神意志是被人的物质需要所左右,(迄今为止,一个看似简单的哲学问题:到底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确还没有被人类搞明白),道德修养的高低,与财富的高低成正比。
物质主义不只是在中国才有,在西方社会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力,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物质文明极度发达以后。
但总的说来,据我观察,西方人的道德观,即使是现在,还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所驱使,西方人普遍认为:人的灵魂是和肉体是分开来的,灵魂的需要高于肉体的需要。
那么,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会有如此不同的道德观呢?西方社会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物质文明领先于其它国家或民族,他们应该比中国人更懂得物质享受或者认为,物质高于意识、精神,甚至也许会成为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物质决定意识)。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
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
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从神话故事看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

从神话故事看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摘要:因文化渊源的不同,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差异很大.神话故事作为人类文明的源头是研究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差异的重要素材.以中西方神话故事为载体,从婚恋观、道德精神和死亡观三大主要方面入手探讨中西方传统道德观的差异.关键词:神话故事,道德,婚恋,死亡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仰、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神话故事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集中反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西方各异的地域环境蕴育了众多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蕴含着中西方不同的道德观.一、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的婚恋观恋爱与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浪漫甜蜜的爱情与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人们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中西方皆流传着众多的神话故事,纵观这些神话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爱情也是"神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就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在婚恋观上有较大的差别.(一)中国婚恋观--"包办婚姻",缺乏爱情基础爱情对于凡人是一件神圣的、令人憧憬的事情.可是,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爱情之于神仙却是镜花水月般的幻影.神仙应是大爱之人,要博爱于世人,而爱情是小爱、私爱,只是利于自己.所以,神是不能谈爱的,天庭以"神圣不可犯"的天条来约束神,他们不能与凡人相恋.一旦相恋则是触犯了天条,轻则监禁、撤职,重则被剔除仙骨,打入凡间,失去永生,永远承受转世轮回之苦.然而,在中国神话里,神与神之间却存在着"天婚"--由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钦点配对的婚姻.据传玉帝和王母的结合也是包办婚姻,是顺应天地需要而成,统治天地数万年也只是貌合神离的各司其职.因此,由玉帝和王母钦点配对的婚姻谈不上感情基础,纯粹是玉帝和王母的个人偏爱与情势考量.这与凡间一样属于包办婚姻,只是决定者由血缘宗族大家长变成了神域中的权力大家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天经地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包办婚姻的最佳依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封建社会女子永远无法逾越的道德枷锁.当然,包办婚姻不等于婚姻家庭不幸福,但是这种婚姻一开始就缺乏感情基础,难以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和谐婚姻,因为婚姻是人格精神的结合,感情基础是维系和谐婚姻家庭的重要基石,没有感情或感情破裂了婚姻是死亡了的婚姻.(二)西方婚恋观--婚恋自由,有"爱"有"情"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神们可以自行恋爱、生育,可以说更偏向于"人性"而非"神性".男神可以有很多女神和女凡人,女神也可以有很多男神和男凡人做伴,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婚姻不是禁锢他们的"天条",婚后男女双方还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还是有恋爱的自由.众神之王宙斯(Zeus)就是一个风流神,关于他的风流韵事多不胜数,其中很多都是凡人女子,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有夫之妇.然而,神仙这样恣意玩弄女子,在中国看来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可耻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中国看来,神是社会道德的最高典范,绝不会做这等遭人唾弃之事.西方天神们开放自由的婚恋观在西方现实社会的集中体现,就是西方人婚恋自由,有"爱"有"情"的婚恋文化.相较中国而言,西方社会是很开放的,而且曾一度风行豢养情妇或情夫,甚至成为上流社会中彰显自身不凡地位的象征.综观之,中国人对神的要求很苛刻,我们赋予了神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另一角度看来,又给予他们更少的自由.神是道德的最高标准之所在,他凌驾于人之上.就算是人间的主宰皇帝也受命于天,为天之子.在中国古代,神是超越一切的理想存在,是人类身上所有优点的集合体.但西方的神不是,他们与人的差别仅在于生命的永恒与法力的无边.中国的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束缚自己的道德枷锁,西方的神则是用来解放自身天性的精神救赎. 二、中西方传统文化迥异的道德精神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蕴含着不同的道德观,折射出各具特色的道德精神.(一)中国文化--提倡"尚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尚德"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勇于献身,注重品德修养.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在把天地分开之后,又将身体的各部分化为了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以及各类草木生灵.他的献身精神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称颂.以后历代主神的选拔也是以贤德为准,禅让传承.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皆效仿盘古,崇高圣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生活规矩、检点,几乎没有一位神王有"红杏出墙"或"乱爱"的现象,有的只是玉洁冰清、高风亮节,让后人顶礼膜拜,不敢有丝毫不敬.另一方面,保民佑民,造福于民.中国很多神前身都是人间的大英雄,譬如射日救民的后羿.在古代人民看来,英雄是不可见的神灵安置在人间的使者,其做出的重大贡献都留在了人们心中,都被流传者神化了,以至于后人弄不清他们到底是人还是神了.中国文化的"尚德"精神,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品格,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非凡气度.因此,不管是普通仁人君子,还是尊贵千古帝王都十分注重德行修养,并希望以此为人们所赞誉.(二)西方文化--倡导"尚武"精神古希腊神话的天神都是世俗的,充满人间烟火味.在希腊的创世神话中,各代天神都是除掉上一任天神才坐上权力巅峰之位的.第二代天神克洛诺斯就是阉掉他的父亲即第一代天神乌拉诺斯得来的,后来他又害怕自己的孩子推翻自己而吃掉了他们.第三代天神宙斯是在其母亲拼尽全力之下才保住性命,也同样是杀死父亲克洛诺斯后取得的权力.此外,众神之王宙斯的风流,天后赫拉的嫉妒,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相互报复,阿波罗认亲不认理等等.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子弑父和骨肉相残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但在西方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面对冲突,中国神话故事所告诫的是为了和谐大同尽量避免战争,而西方神话则推崇"成败论英雄".总之,古希腊神话强调的是力量、权力和智慧,是一种"尚武"的精神.事实上,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就像雅典战争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守护雅典城邦一样也是有条件的.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器惟求新"的社会心理.因此,为了自己的私欲,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三、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死亡意义的不同理解(一)中国文化--注重死亡的道德意义中国古神话的尚德精神,体现其特有的死亡观,即注重死亡的道德意义.《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历劫九九八十一难才真正皈依佛门.唐僧一行去西天取经也是为了普度天下众生.《西游记后传》中,孙悟空为了解救三界众生而自焚,化作无骨舍利迎回佛祖真身.这种精神正是佛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写照.中国人遵守这一朴素的道理:人固有一死,但有重于泰山的,有轻于鸿毛的.谴责苟且偷生,看重死得有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死亡观.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到毛泽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集中体现了死亡的道德意义.一个普通的凡人要修道成仙成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舍小我,为大我".为大众之利而死,为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神的责任而死,这是神所应有的超然生死态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至圣的境界.(二)西方传统文化--正视死亡的自然意义西方传统文化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只有不畏惧死神,生命才会更加洒脱和精彩.因为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背负着原罪,生的时候是用来赎罪的,不悔改就要下地狱,悔改了就能上天堂.于是,死亡就成为了上帝给人们的赠礼.相较中国人看重死亡的道德意义而言,西方人正视死亡的自然意义.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死,和生一样,都源于自然的奥秘,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绝不是什么应当羞耻的事情,既不违反理性动物的本性,与生命活动的规律也不冲突."我们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从哪里来,就将到哪里去.换句话说,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你将回到那创造你的宇宙理性中.死亡是生命的衰亡,是生命的尽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人树立克服死亡焦虑、坦然面对生死,迎接生死的正确死亡观.因居住地域的差异及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文化的"缩影".从这些神话故事中,可以看到中西方在道德观上的诸多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与西方的道德内涵,继承中西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文聘元.西方历史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2]夏志华.浅析中西方神话中道德观差异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3).[3]阎德亮.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J].中州学刊,2003,(6).[4]尹晓予.神话传说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5]周志高,王伟.东西文化视野中的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J].世界文学评论,2006,(2).[6]马可·奥勒留著,李娟,杨志译.沉思录[M].上海:三联书店,2008.。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

中西方传统道德比较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在西方国家内部之间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如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中西方文化在民族性格上的第二个差异源于对人的不同观念。
尽管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人都被放在了中心位置,但对于人的理解却不相同。
中国文化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
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不仅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而且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
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比较
根据百度百科对道德解释,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现在浅谈中西方道德观及其比较,分析中西方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观点的心理原因。
一.中国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拥有广阔的山川、平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陆地文明具有高度保守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三纲五常六亲等社会伦理关系。
中国的自然条件优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又由于农业社会集体工作化的特点,其孕育出的儒家文化也具有群体性的特征。
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是比较注重从群体上考虑问题的,它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
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
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
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
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
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
儒家认为“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
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给中国注入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对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相融合,形成了以“八荣八耻”为内涵,把握其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体现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标准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由此先后提出“五爱”公德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吸纳了“五爱”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又作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新阐发。
从“五爱”公德和“五爱”进宪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再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二.西方的道德观
相比之下,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较大,具有开放博大的胸怀。
西方由于自然条件一般,农耕文明发展程度不高,十分强调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相反,由于其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对外贸易兴盛,其工商业文明发达。
且因为人口的迁移性,社会关系主要为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西方更注重个人权益的保障和实现。
其道德观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发展,最终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本定型。
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中日臻成熟和完善。
古希腊时代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标准主要是围绕个人和城邦的关系展开的。
中世纪的欧洲出于基督教教廷的统治下,伦理思想强化了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把伦理研究从关于个人的品性、个人的利益关系方面转向了人对上帝的关系方面,但这并没有抹杀个人价值、利益与要求。
中世纪的欧洲仍然以个人为本位。
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道德观西方从文化传统、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人际关系上都使得近代西方伦理思想的主流和总体是一种主动外求的伦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以满足发展个人利益作为伦理体系的目的,不断追求个人的利益,使他人、社会为手段,自己为目的。
霍布斯、费尔巴哈等人认为人的欲望是合理的、合乎道德的。
人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欲望,道德和人生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实现。
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虽然强调理性的重要,但目的在于用理性更好地指导人们征
服外部世界。
这体现了西方文化总体特点:敢于冒险,诚信外向,坦率直白。
西方主动外求的特点使个人利益得到认可,充分发展了个性,体现了个人价值,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个人至上和唯我主义,使社会生活处在金钱和利益的冷漠关系中。
三.对于中西方道德观的比较
1.由于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上较少受到异族侵扰,其文明具有相对独特性和
稳定性,由此产生的道德观也是独特的,历史积淀浓厚,富于理想化,相对脱离现实。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蛮族侵扰较多,文明融合度高,其道德观易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历史沉淀少,现代感更强。
2.中国本土宗教强调“顺其自然”,实际上世俗的理论会影响甚至决定宗教道
德,再者儒家认为道德出自人的本性,而不是受外界的压力或影响产生。
而西方道德观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基本上是宗教道德决定世俗的理论,由于西方宗教认为人生来就有罪,其道德观是以赎罪为基础的。
3.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以主静、内求为特征,其道德观以家国(群体)为本
位;而西方道德观以主动、外求为特征,突出个人本位主义。
4.中国的道德观偏重中庸,并把它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西方则注重
竞争,认为人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宣扬利己主义,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5.中国注重人伦,《尚书》中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
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以后孔孟的忠孝、汉武帝的三纲五常更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伦理道德观;而西方注重契约,对西方道德观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其圣经《旧约》、《新约》均是神与人的契约。
6.中国注重道义,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这种义利观
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调制;西方注重功利,西方的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物惟求新“的社会心理。
7.从伦理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方法上来看,中国强调性善论,西方强调性恶
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人之初,性本善“,以个人道德为
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西方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外界制度对人的道德观念的规范。
8.从道德的思维模式上来说,中国注重道德情感的体验、领悟;西方注重理
智的思辨、论证。
西方的逻辑学非常发达,从古希腊起,西方的哲学家们都把抽象的逻辑思维方法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
而中国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即一个人只要他在处理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把别人当作自己来对待,这便是道德。
中国的这种道德思维模式,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思维的特有方式,更能够体现中西方道德观的差异。
总结: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方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的作用下,道德观是很不相同的。
因此小至对一个社会事件的看法,大至一个国际热点的讨论,中西方是很容易产生分歧和对对方的误解。
对此,中西方对彼此应该有更多的了解,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身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不触犯原则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包容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