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品味课堂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品味课堂细节
古人说:“聚沙成塔,汇水为渊”,多少个细节组成一个整体?透过细节,品味我们的课堂,放大细节,品味点点精彩。虽然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很小很小,可能还给人感觉微不足道,但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透过“放大镜”细细地品味课堂细节,或许课堂的点点闪光就在于此!
动手操作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合理的安排操作活动能较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直观体验,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数学新知。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孩子在开展操作活动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动则乱。设计操作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从“细”处入手,组织有序、有效的操作活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一课,教师引导孩子们认识1毫米,从量数学书的厚度展开。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动手测量,而是先让孩子选一选用哪把尺子量比较合适?再与学生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厚度并引导孩子们用手势表示一下。然后示范用尺量:“用自己的直尺,像老师这样用0刻度线对准了量一量。”这样设计,避免了有的孩子找不到数学书的厚度或不会量它的厚度。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自主测量数学书的厚度,从而操作活动更有序。交流中,孩子们大胆地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有的说:“1厘米不到”。也有的说:“6小格”、“5小格”。还有的说:“5厘米”、“6厘米”。教师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引导谈话:看来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呀?几个孩子一起大声的说:“毫米”。有的孩子对这一长度单位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积累的,通过有效的亲身操作体验,孩子们对比1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感受更深了,内在的求知欲望也更强烈。教师随机板书:毫米。孩子们一起书空,既加深印象,又初步学会书写。
认识1毫米,探索1厘米=10毫米的过程中,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除了厘米的刻度线,还有没有其他刻度线了?孩子们沉浸在探究的乐趣中,便愉快的观察比厘米更小的刻度线。进而从实物的独立观察过度到集体观察课件。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6个小层次:先让学生自主地找一找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线;再细细观察1毫米有多长;接着引导孩子们猜一猜0~1厘米这1厘米中有几毫米?;进而带着这样的猜想,带着主动的学习情感,师生一起看着大屏幕清晰地数出0~1这1厘米中有10毫米;然后,教师提出:“1~2这1厘米中有几毫米呢?”孩子们再一次投入到探究的乐趣中,自己认真地用铅笔尖指着数了起来。交流中发现:1厘米=10毫米。最后一起思考: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用铅笔尖指好了数?层层设计操作活动,学生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带着问题而操作。经历知识的体验,操作后自己有所发现,有自己的想法,建立了毫米这一长度的清晰表象。品味这些细节,它让操作落到了实处,我想这样的操作才更有效,更有味道!
关注教学细节,我们应永远对课堂中的“主人”充满真切地关注;关注教学细节,我们必须用心去倾听,及时去捕捉。透过“放大镜”品一品课堂中的细节,会发现有别样的精彩与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