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免不了接触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诸如语法、社会等方面知识。
对此,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无法正确理清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则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会出现问题。
而这种的问题通常亦将表现出语言用语与社会用语两大方面。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社会用语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掌握语言仅是其一,能可基于不同的语境揣测到对方真正的会话含义,方能尽可能低避免语用失误,进而确保交际过程的顺利。
至于实际交际过程所涉及的相关认知语境,其中则分别包含了文化与思维两方面的要素。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表现(一)语用语言失误外语学习者,其之所以容易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通常是因未能掌握语言的使用语境,或是依照了自身母语的套用方式来盲目套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
1、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当中国售货员以“What do you want?”的方式问及外国顾客,则显然不符合英语习惯。
虽然,外国顾客亦能理解其所指为何意,但这确实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而正确的询问应是“What can I do for you?”2、违法了语言习惯。
如Mother:Jim,have you finished yourhomework?Jim:Yes,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从此句的语法上来看,看似没有错误,但却违背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让提问者认为说话者极不耐烦,故正确的说法应是“Yes,I have,”或“No,Ihaven't,”。
3、混淆相同表达在不同语言中的语用意义。
基于不同的语境,则相同的语言亦可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当外来游客问及中国路人“Shall I take this way?”。
若路人回以“Of course,”,雖也表达着当然之意,但却隐约包含不耐烦的情绪。
(二)社交语用失误社会用语上的失误,通常是因双方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所差异而导致,且鉴于交谈双方的身份以及谈话语域的不同亦可能导致双方理解产生歧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语言中的语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语用失误。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之间的差异,使用不当的语用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语言行为的不适当或无效。
语用失误可以参照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研究。
合作原则是指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都有一个合作的目的,可以通过遵守一些基本原则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说话人应该说出真实的、相关的、明确的、完整的信息,听话人应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不破坏交际双方的合作意愿。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遵守合作原则,就会发生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例子1、称呼和称谓的不当使用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称呼加姓氏来表示尊敬。
例如,我们会称呼老师为“张老师”,长辈为“张叔叔”或“张阿姨”。
然而,在西方国家,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
比如,在美国,称呼老师应该使用“先生”、“女士”或姓氏的缩写,而不是称呼张老师为“张先生”。
如果不知道这些规则,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2、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礼貌用语的误用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日本,人们通常用“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表示感谢,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Thank you”表示感谢。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了不当的礼貌用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基于不同文化习俗的非语言行为的误解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习俗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送别的人手中塞一些东西,以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会用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感情。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这些非语言行为的习俗用错了,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文化等因素导致的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本文将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例,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交际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引发不适当的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差异引发的语用失误是最常见的。
例如,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中方的谈判人员会倾向于使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意见,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更喜欢直截了当的表达。
这种情况下,如果中方谈判人员不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就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进而影响谈判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违规现象文化差异是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中美文化差异中,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非常显著。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称呼长辈或者领导时需要加上一些尊敬的称呼,但在美国文化中则较为简单,直接称呼名字即可。
如果在交际中不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就容易引起文化违规现象,进而导致交际破裂。
三、情境背景引发的不适当语用行为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情境背景的差异也很大可能导致不适当的语用行为。
例如,在中美谈判现场,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和口吻都有很大差异。
中方的谈判人员往往喜欢在谈判中加入一些文化元素,如引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而美方的谈判人员则一般更注重直接表达,更注重交流的内容。
如果在情境背景的差异中不适当地使用语言,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很容易发生。
重点是在交际中要注意到差异性,注意语用行为的跨文化特点,减少不恰当的语用行为。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跨文化交际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背景、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它经常导致沟通中断、误解和冲突。
因此,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首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非故意的失误和故意的失误。
非故意的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的误解和沟通中断。
而故意的失误则是指通过语用手段故意制造误解和误导对方。
这两种失误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后果都是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非故意的失误最常见的情形是信仰、价值观和礼仪的不同。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没有礼貌的行为如直接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和财富状况是被视为不得体的。
但在其他文化中,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随口问的,而不被视为失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不经意地问出这些问题,而导致另一方感到不舒服或者不开心。
另一个常见的非故意的失误是语言体系的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可能会遇到这些语义和语法的差异,并因此产生误解。
例如,俄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完全不同。
由于这种语言间的差异,人们可能会用不当的方式表达思想。
故意的失误则更加微妙,因为它需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意图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故意的失误可能涉及了歧视、诽谤、攻击和威胁行为。
例如,在一些国家,对同性恋者的攻击和歧视是非常普遍的。
在这些国家,如果一个同性恋者表达了自己的性取向或穿着较为“女性化”的衣服,他们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攻击。
这种歧视和攻击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
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语言、历史、艺术和文学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了解其他文化的风俗习惯。
2.避免使用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我们应该避免使用那些具有不好的文化含义的词汇和语句。
例如,在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人或居民使用一些带有种族歧视的词语是非常不得体的。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不仅可能导致沟通的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
因此,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文章首先回顾了相关理论和研究,界定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分类。
然后,结合具体案例,从语言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其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有指导意义,也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谐共处具有积极意义。
二、语用失误的定义与分类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或冲突。
语用失误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问题,更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和认知冲突。
语用失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语言使用的形式上,是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误解或使用不当造成的。
例如,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或谦逊的表达,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直接或冒犯。
这种失误通常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掌握不足或误解造成的。
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加复杂,它涉及到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文化规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误解或忽视。
这种失误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的社会距离、行为准则和期望的误解造成的。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询问他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或收入等私人信息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隐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友好或关心的表现。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和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
这不仅需要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则,更需要他们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单元,更关注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
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掌握语用学知识常常能使他们更加流利地进行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不同人群根据文化、国籍、社会背景等的不同,会在交流时产生各种误解和不适,导致交际的失败。
因此,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学研究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的目的和方法都可能会影响交流的质量。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但在一些亚洲国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礼貌和谦虚。
如果西方人在和亚洲人进行交流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就有可能会被误解为不尊重对方,从而产生交流失败的情况。
此外,语用失误还有经常出现的场景,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需要注意。
比如在商务交际中,礼物的传递常常会牵扯到一些文化差异。
在中国,拿到礼物后,礼物的包装和收纳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日本,打开礼物的包装则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可能会产生失礼的情况。
另外,在国际商务应酬中,饮酒也是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但在一些穆斯林国家,饮酒被视为不合适的行为。
如果不注意礼仪,就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二、语用转换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转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语用转换是指将原文化中使用的语言习惯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文化中的语言习惯。
实际上,语用转换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本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并与之适应。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习惯中,尊重长辈、敬重师长是极其重要的。
而在美国,相较于中国,这种做法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如果中国人以向长辈询问意见的方式与美国人交往,就有可能会被视为自命不凡或侵犯他人隐私。
在这样的情境中,中国人需要了解美国文化,适应美国人的交际方式,以便于正确的交流。
三、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达到交流目的而遵循的规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经常会发生故障。
语言学家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
本文结合中西文化对比,以英汉语交际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避免或克服这种现象的对策。
标签: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一、前言近几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飞速进步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识背景,甚至同一个信息也会由不同的人理解为不同的意思,这些都会引起交际障碍,这就是交际失败。
这种交际失败导致某人的意图没有真正被对方理解。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数的交际失败都是由语用失误引起的。
正因如此,语用失误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等学科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西文化对比,以英汉语交际为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避免或克服这种现象的对策。
为了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本文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失误,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然后本文重点讨论了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
最后针对前面所讨论的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人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频繁。
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表示跨文化交际,如:“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而大多数人们采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很多情况下,“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相同的意思,但是Gudykunst和Kim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序言中对它们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是不同文化现象的比较,而后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影响。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一般都认为包括“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汉越颜色词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案例分析
汉越颜色词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案例分析一、汉越颜色词语失误1、汉语中的“红”在中国文化中,“红”这一色彩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是表示祥和,吉祥的颜色,但《墨子问政》中说“相汉之情性不及越,两分之颜色未群衅,红即越是祥也”,暗示着两国人民有共同的文化感受,但在越南文化中,“红”还代表着和谐,喜庆,因此在晚会活动中,客人们经常会穿着红色的衣服。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场合中“红”被认为颜色有些偏邪,象征着不清,所以部分华人在类似活动中不习惯穿红衣服。
2、越南语中的“青”在越南语中,“青”一词会指代绿色,常常作为表示芬芳,希望的词语来使用,但在汉语中,“青”则指代一种蔚蓝、清新的色彩。
在宴请宾客时,越方自己穿青色衣服去接迎客人,而中方则觉得此行为不恰当,客人却以为是一种热情的接待,因而产生了误解。
二、汉越颜色文化的深层次对比1、吉祥寓意“红”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吉庆的象征,它可以表达最崇高的美好,强烈的色彩也拥有着不可抵抗的力量,正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彰显重大节日的场景,是所有的吉慶色之一。
在越南文化中,“红”也有着丰富的含义,它是指令人钦佩的红梅,也是带有吉祥寓意的欺诈者。
2、负面色彩一般而言,越南人将“青”定义为一种芳香,带有吉庆的寓意,代表着希望。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青”这一色彩是一种很冷淡的色彩,它因与平淡,平凡联系在一起,而带有了悲伤或者愤怒的负面色彩,以及失败和拖延的寓意。
三、结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越南和中国的文化对颜色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两国文化交流的时候,仅仅只是口语、说话的表达有不同,因为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连颜色也可能存在不和。
所以了解彼此文化,了解彼此语言中不同的颜色表达,才能避免在沟通上产生误差。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然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时常出现,成为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重要性,分析其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指的是由于语言使用不恰当或不合适,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或者交际失败。
这种失误可能源于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目标语言使用者的差异。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普遍重视个体主义和直接性,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群体主义和婉转含蓄。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使用过于直接或者过于婉转的语言,都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多表现形式。
语言选择不当是常见的一种。
例如,使用不礼貌的语言或者过于专业的术语,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者困惑。
语境偏移也是语用失误的一种表现。
在某些语境下,使用不恰当的语言或者表达方式,可能导致误解或者沟通失败。
表达方式的不同也是引起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不同的沟通风格和礼仪习惯,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也容易导致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就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语言习惯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
不同语言习惯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对方的语言习惯,也容易导致语用失误。
社会压力也是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对对方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够了解,或者由于对自己的语言能力不够自信,人们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语用失误。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电视剧《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由于男主角Frank是美国人,而女主角文佳佳则是中国人,两人在交流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语用失误。
例如,Frank经常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文佳佳则更喜欢用一些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与对策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沟通方式。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用失误,给沟通双方带来一定的困扰和不便。
本文将从语用失误的定义与类型、分析原因和对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的定义与类型语用失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使用者对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不熟悉,导致与原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不同的信息传达过程。
语用失误的类型分为四类:(1)错用语用规则;(2)选择不当的语用策略;(3)未恰当运用常用语;(4)意图不明确。
其中,错用语用规则指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者将自己母语的语用规则错误地应用到目标语言中。
比如,很多英语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采用英语中的“尊重性语言”来表达敬意和礼貌,这往往会在中国人的眼中显得过于生硬和冷淡。
选择不当的语用策略是指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不适当的语用策略导致了沟通不畅。
比如,在西方国家中,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对方的错误或不满是非常常见的,但在华人社会中,这种做法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和失礼的。
未恰当运用常用语是指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未能恰当地运用目标语中常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楚。
比如,日本人在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通常会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这容易让他们的外国朋友误解他们的意思。
最后,意图不明确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而造成语用失误。
比如,一些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在申请留学时,由于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导致申请被拒或错过最佳的申请时间。
二、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文化差异;二是语言差异。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物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在中国,长辈和上司通常被视为更加重要和值得尊重的人物,而在西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则更受到重视。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研究于 硕 全球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摘 要:当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使得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重要。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不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潜在的障碍、低效率的沟通、语语用的失误以致相互间的误解。
本文笔者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失误原因展开了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原因研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语用正确与否所传递的信息是你个人的交际能力和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
现如今,各国之间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事实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交往,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大家必须沟通,需要接触、谈判、讨论。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习惯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去理解别人的语言或者是非语言行为。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现如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有哪些呢?这些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了浅谈。
一、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与语言。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语用是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想象,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是一个人的语言表现形式总是受各种各样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随着本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各民族的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都可以在语言上表现出来,因此,本民族的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际活动实际上是人们使用语言去表达到一定社会目的的活动,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普遍性,忽视文化差异往往会造成语言的误用,文文化之间的交际带来许多困难。
所以,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就要掌握足够的外语知识,了解对方的民族文化特点、说话习惯、生活方式,只有深入了解对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研究(英语论文)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研究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摘要本论文尝试从一些基本的语用学理论入手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以便从更科学和系统的角度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人们是如何以不同的标准来进行他们各自的言语行为。
本文重点从言语交际失误方面展开对语用失误的研究,主要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
并且通过对这两种语用失误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语言教学启示Abstract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pragmatic failure according to some basic pragmatic theor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people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who com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society and community how to operate interaction based on different standards. The thesis will emphasize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concludes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 And through analyzing on the two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enlightenment for language teaching.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Socio-pragmatic Failure; Enlightenment for Language TeachingChapter One Introduc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go with the history of mankind, but as a subject it only emerged several decades ago and a great many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it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nalysis on the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view point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Chapter two explains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The first is to giv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are inseparable. The second is 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multi-discipline, and it compasses every aspect of communication.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wo type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verbal-communication, namely: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and sociopragmatic failure. In terms of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failures in lexicon and grammar are illustrated; in terms of sociopragmatic failure, failures in what to say and how to say.Chapter four gives some enlightenment to impro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concept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is thought that the pragmatic competence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has been improved a lot. However, pragmatic failure still haunts the language learners and teachers because it is closely concerned with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in academic and social life.Chapter Two A Brief Survey of Some Specified Issues in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2.1 The Definitions of Classroom Questioning2.1.1 CultureCulture is such a vast and large concept that it is hard and difficult to give an exact definition that is accepted by all people. It is said that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over 150 definitions about culture, but none of them can cover all the aspects of cultur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are some of the well-known ones.Edward T. Hall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 n as “Culture is man’s medium; there is not one aspect of human life that is not touched and altered by culture. This means personality, how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including shows of emotion, the way they think, how they move, how problems are solved, how their cities are planned and laid out, how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unction and are organized, as well as how economic and government systems are put together and function.”(Hall, 1959, p.97)Bates and Plog proposed a descriptive definition “Culture is a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 values, customs, behaviors, 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a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 and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This definition includes not only patterns of behavior but also patterns of thought, artifacts, and the culturally transmitted skills and techniques used to make the artifacts.” (Bates & Plog, 1990, p.152)From the above definitions, we have seen culture is ubiquitous multidimensional, complex, and all-pervasive. In many ways, Hall is correct: culture is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Samovar & Porter, 2000, p.34). For the purpose research on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culture as a particular way to satisfy human’s basic needs. According to a psychologist Abraham Maslow, human being shares five basic needs: the physiological needs, the safety needs, the belongingness needs, the esteem needs and the self-actualization needs. The five basic needs of human being are shaped and affected unconsciously by culture and gradually we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treat them as cultural-rooted habits. Take food as an example,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might think the food eaten by another cultural group is not delicious and even disgusting. Just like Chinese think it good for health to eat dog meat, while the thought of eating dog disgusts western people because dogs are treated as people’s best friend s in their culture. But no matter how different culture has its ways of doing things in daily life, it cannot be simply judged by the right-or-wrong question. It is interpreted as different people do the same things in different manners.2.1.2 CommunicationThe word “communicate” originate from the Latin word “commonis” that means “common”. So the premise of communication is that the participants should share the common knowledge. As is the case with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When people decode the signal and obtain the messag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m to interpret messages in terms of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Samovar defines communication as “it happens whenever meaning is attributed to behavior or to the residue of behavior” (Samovar, 1981, p.75). His definition tells us communication can go on through our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behavior. People are communicating everywhere all the time in various manners for different purposes.In order to clarify how communication actually operates,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communication need to be fully understood. First, communication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 are unconsciously affected by the input of new messages. So, there will be changed in some way, which means everyone will be a dynamic individual in his whole life. Second, communication is irreversible. Once messages are received and decoded it is impossible to eliminate the result and the sender’s only choice is to modify or implement the former messages. Therefore, once pragmatic failures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t is not an easy job to erase some negative results and influences completel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will be helpful to minimize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1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t is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we live in a global village nowaday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ccurs every da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of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ly emerged a few decades ago. Hall put forward the ter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rst in his book The Silent Language. It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term has been expressed in many ways, such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the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more widely adopted. Though the term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adopted earlier by scholars, now the former receives more preference.In many cas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understood as being the same.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includ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Samovar, &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 communication event. According to Gudykunst and K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comparison of some phenomena across cultures, b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y hold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uts emphasis on the study, whil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In this thesis, hereby, the author will adopt the ter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2 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merica in the late 1950s and the early 1960s. As a new world for Europeans, Asians, and people from other continentswho want to realize their American dreams, America attracts millions of immigrants all over the world. These immigrants brought not only their skills, but their cultures as well. Therefore, as a melting pot of immigrants, a variety of barriers, conflicts, and frictions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rose in America. This phenomenon aroused much interes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America.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s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of communication among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book The Silent Language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sig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From then on, anthropologists, socio-psychologists, sociolinguists have devoted with great enthusiasm to the study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delivered as a course in some American universities in the late 1960s.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world’s economic and cultural situations and it is more appealing not only to the specialized scholars but to any people who may eng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Many Chinese scholars have devoted to the field and made a great many valuable researches into the study from 1980s. It is believed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connection with many other subjects. Among them, anthropology, socio-psychology and socio-lingu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subjects. Jia Yuxin considers philosophy and racial interaction should be added to it.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multi-discipline, and it compasses every aspect of communication.Chapter Three The Pragmatic Failure in Communication3.1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The scholar Hong Gang thinks that 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uses the utterance which is systema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to express the same pragmatic function. In other words, the speaker violates the rules of target language and transfers norm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will categorize it into two aspects: lexical level and grammar level.3.1.1 Lexical Level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a great deal of words have the same conceptual meaning while their associative meanings are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words of color have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the west and the east. The sight of color would arouse human’s emotion, and even affect our physical feeling. It seems that human shares some common responses to some colors. Such as, red represents blood and fire, the symbol of life andstrength; green is associated with freshness because it is the color of grass and tree; black is an unlucky color, related with evil, death, mourning and the underground world. In most cases, however,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color terms is different. In China,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e color of bright yellow was used specially by royal power, dignity and nobility. While in the Bible, Jesus wears a family, purple robe during the Passion. For the reason, the color of purple is regarded as holy, noble, equal with the color of bright yellow in China. So there are those expressions in English:be born in the purple(生在官宦之家)be raised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marry into the purple(嫁到显贵之家)It is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cultural universal or cultural similarity. The confusing phenomenon is that one aspect or element in one culture is so peculiar that a counterpart or an equivalent cannot be found in another culture. For instance, the plant of bambo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daily life from the ancient time, being the material of boats, books, shoes and etc.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sociates bamboos with the traits of integrity, strong-minded and dignity. On the contrary, in the western culture bamboo is just a name for that kind of plant without any extending meaning. Even the word “bamboo” is borrowed from another language. Another example concerns the use of “tiger” and “dragon”. When the Chinese refers to the four developed areas in Asia they use “four dragons”. However,in English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ose four places are referred to as “four tigers of A sia”. In Chinese culture, dragon is a holy animal, symbolizing power and royalty. Hence, Chinese are proud of calling themselves the descendents of the dragon. However, according to Christianity, dragon is a creature of ill omen, just like the serpent in the Garden of Eden that induces Eden and Eve to break the rule and eat the evil fruit. So the Chinese idiom“望子成龙”is translated as “wish one’s child to be somebody”. Otherwis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unacceptable as it may bring about different cultural association. From the above example, we have learned that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English words are not equal with that of Chinese words. Neglecting the differences will lead people to bring their original values and attitudes into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failures resulting from inappropriate understanding of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words.3.1.2 Grammar LevelThe shared knowledge of grammar ensures the smooth progres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ut actually, people are usually apt to employ the grammar rules of their source language unconsciously,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listeners to interpret speakers’ utterance in the wrong way.In Chinese, the position of adverbial modifier is comparatively stable—at the front of verb. We can read the sentence:他在安安静静地读书;他突然大笑起来。
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对策研究-以电影《安娜与国王》为例
中文标题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对策研究-以电影《安娜与国王》为例英文标题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ith Movie Anna and the King as an Example中文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冲突;语用负迁移;文化意识英文关键词Pragmatic failure; Cultural conflict;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Cultural awareness中文摘要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世界的一体化,使得我们和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其中文化的交流更是不可避免。
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冲突,最终导致交际的中断和失败。
交际者深受其本族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本民族的文化规约和语言知识带入交际行为,这就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对方的意图,交际失误就此产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跨文化交际学就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学科,并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减少文化交流中的冲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国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文化冲突进行分析,指出文化是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正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体现。
片中男女主角最终克服困难,互相融入对方的文化和习俗,使得文化的交锋圆满收场。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写作目的、意义、以及电影的介绍。
正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概念进行回顾,比如文化、交际、语用学和语用失误等重要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其次阐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和分类。
接着重点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误在电影里的具体体现和原因。
指出由于种种原因,在跨文化交流中,只要文化的差异不消除,文化冲突就难以避免。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
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和文化背景的不理解而导致的交际不成功或产生误解的情况。
本文将浅析几种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第一种语用失误是指通过语言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或产生了误解。
举例来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使用自己的习惯用语或俚语,而这些用语在其他国家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言辞。
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误解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第二种语用失误是指使用错误的非语言语言(非言语)导致交际不成功。
非言语包括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和空间关系等。
不同文化对非言语的解读方式不同,如果不了解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就有可能产生误解。
举例来说,在某些国家,直接看别人的眼睛可能被视为无礼或挑衅的行为,而在其他国家则被视为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要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并适应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避免不恰当的非言语行为。
第三种语用失误是指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交际问题。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果不了解这些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示拒绝可能被视为失礼,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视为诚实和坦率。
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
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个人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和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用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与当地人交流、阅读相关资料和参加跨文化培训来实现。
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解决语用失误的关键要素。
人们应该尝试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并及时纠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产生误解。
礼貌用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需根据不同情境和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在正式场合,英语和汉语都倾向于使用较为正式的礼貌用语;在非正式场合, 双方都倾向于使用较随意的语言。在社交聚会中,英语文化倾向于进行更多的 寒暄和问候,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对对方的关心和体贴。
三、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及 对策
1、理解错对方的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对方语言和文化的不了解, 我们有时会误解对方的礼貌用语。例如,英语中的“I’m sorry”并不一定 表示对方真的受委屈或受到伤害,而是一种礼貌用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 要深入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
礼貌用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 误研究
目录
0研究方法
05 研究结果
07 结论
目录
06 讨论 08 参考内容
摘要:本次演示以中俄跨文化交际为背景,探讨礼貌用语在使用过程中的语用 失误问题。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分析了礼貌用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重 要性和常见的失误,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详细介 绍了本次演示的研究过程。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具体来说,中俄 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差异导致了礼貌用语使用上的差异。 同时,两国语言使用习惯也有所不同,有些表达在母语中很常见但在对方语言 中却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存在语用失误问题,主要原因 是文化差异和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需 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熟悉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和使用规则,并注 意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适度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尊重对 方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这样的交际过程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容易发生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使用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认知不够或者理解不够,导致交际效果不佳或者产生误解的现象。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背景出发,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语用失误的建议。
一、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语用失误1.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当用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某些词语、表达方式的理解不同,很容易在交际中使用不当的语言,从而产生歧义或者冒犯对方。
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时通常会使用对方的职称或者尊称,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称呼可能被认为是过于正式或者冷漠。
2.非语言交际的误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对于非语言交际的行为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对于这些非语言交流的行为有误解,很容易导致交际失误。
3.礼节与礼仪的不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节和礼仪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拒绝对方的邀请通常会使用一些婉转的表达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坦诚地拒绝可能会更受欢迎。
4.文化认知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如对于时事、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理解。
如果在交际中对于这些议题的理解产生歧义,很容易导致语用失误。
二、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语言、礼仪、礼节等方面的理解与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2.语言技能不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的语言技能不足,很容易导致交际失误。
比如词汇量不足、语法、语音等方面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3.情绪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情绪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双方的语用表达。
4.认知偏差:双方对于彼此文化背景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容易在交际中产生误解。
三、避免语用失误的建议1.提升语言能力: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词汇量、语法、语音等方面的训练,来避免因语言技能不足导致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这样的语境下,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原因,往往会发生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语用规范或者对方期待的表达和意义。
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往往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困扰和尴尬,甚至影响交际关系的发展。
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并学习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失误,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文化差异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这些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年长者的称呼通常是“老师”、“叔叔”、“阿姨”等称谓,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直呼对方的名字或姓氏。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就很容易发生称呼不当的语用失误。
语言差异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句式习惯、词汇含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歧义。
英语中的“excuse me”通常表示“打扰一下”或“请问”,而在中文中的“对不起”则表示“道歉”。
如果在交流中没有意识到这些语言差异,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也会导致语用失误。
不同文化对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也存在差异,这些非语言行为的误读也容易引发交际困扰。
针对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解决: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所属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失误。
注重语言细节和语境语用。
在交流中要注重语言细节和语境语用,避免使用带有歧义或者不当的语言表达。
在称呼对方时,要避免直呼姓名或者使用不尊重的称谓,要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惯。
注重非语言沟通的有效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从违反预期理论的角度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
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违反预期理论的角度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姓名:李玉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韩晓玲20090501摘要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Thomas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
由此可见,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应努力加以纠正。
研究语用失误有很多种方法,本文作者将从违反预期理论的角度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加以研究。
违反预期理论是由Burgoon于1978年提出来的。
最初主要是应用于体距行为、目光语等非言语交际行为,后来又拓展到会话控制、印象控制等领域。
Burgoon认为任何文化都有对交际者交际行为的规约。
交际者的交际行为在相当程度上要受到他们所习得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导向。
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头脑里已经建立起“预期框架”。
这种框架建立在交际者社会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构成他们对世界的基本知识。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就是在这种预期框架内预见双方的言语行为,解读所听到的话语及相伴随的一切情况。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交际是否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交际双方能否并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共享的预期内容。
如果双方有共享的预期,并在共享的预期框架内交际,交际便会取得有效的交际结果。
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因素的不同,交际者总是根据各自文化的规约采用一定的交际方式。
对听话者而言,当发话者的交际行为与听话者预期地不一致,并且听话者对偏离其预期的交际行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时,听话者会认定此交际行为是不得体的。
这种偏离预期的行为被称为是违反其预期的行为。
违反预期的行为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综述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综述
首先,语用失误的定义。
语用失误是指在特定语境中,由于表达者对
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习惯、语用规则和意义理解的不熟悉,导致交际双方产
生误解或引起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文化中使用了一句看似普通
的话语,但由于文化差异,对方可能对其产生误解,甚至感到冒犯。
其次,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语用失误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
语言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和语言结构等方面;二是文化的差异,包括
对礼仪、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等的理解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你看起
来真瘦”可以是一种称赞,但在一些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对方太瘦而引起
的不悦。
此外,常见的语用失误类型有:表达方式不当、用词不当、暗示意思
不清等。
例如,一个人在西方国家中用太直接的方式表达对方的不足可能
会被视为冒犯,而在东方国家中可能被视为诚实和直接。
最后,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要避免语用失误,首先需要对目标文化进
行深入了解,包括了解其语言习惯、礼仪规范和常用的表达方式。
其次,
需要在交际中保持谦虚、尊重和理解,避免使用带有歧视、冒犯或敏感的
词汇。
此外,要学会观察和倾听,注意他人的反应和回应,及时纠正自己
的语用错误。
总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常见的问题。
了解语用失误的原因、类型和解决方法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通过适应不同文化的语言
使用和意义理解,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综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交流日益密切。
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不论人们愿意与否或是否意识到,他们的行为都带来了信息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会因为思想不同、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以及对外语知识掌握不够等原因,造成言语上的误解与冲突,因此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成为语用研究的重要课题。
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于1983年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迄今已有35年。
30多年来,在Thomas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纷纷著书立说,结合学生学习的外语实际情况,通过丰富的实例,证实了语用失误的存在,并在失误成因、研究方法、外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学者质疑、发展原有理论,扩大研究范围,使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更加丰富。
1983年,Thomas(1983:91)在她的论文“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第一次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指出语用失误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
”并指出,语用失误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意义套用到外语造成的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Thomas的这篇文章为分析语用失误和文化迁移构建了理论框架,这也为国内语用失误研究开辟了道路。
那时,学界对“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已熟悉并接受,但对这个概念的翻译却有不同的看法。
黄次栋称之为“语用错误”,何自然称之为“语用失误”,而学界最终采用的是“语用失误”。
二、中国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现状1.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9)这一阶段,国内学者主要是对语用失误的理论进行介绍以及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这一时期,中国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117篇,其中刊登在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有21篇。
(1)语用失误理论介绍20世纪80年代,在Thomas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开始对语用失误进行研究。
黄次栋和何自然最先将语用失误理论引入国内。
之后,钱冠连(1997)也在他的著作《汉语文化语用学》中对于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最早关注语用失误的国内学者,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分析,得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产生失误的原因是对交际的非语言环境、背景知识不了解,没有用语用规则指导言语行为以及不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为此,他提出了英语教学与选材方面的建议。
尽管他所使用的术语是语用错误而不是语用失误,但他的分析与Thomas的语用失误理论的有关方面基本一致。
但可惜的是,他没对这一概念作理论化的阐释、整理,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没能在这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
何自然被认为是国内语用失误领域的开创者。
学界普遍认为,何自然、阎庄于1986年发表的题为“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标志着跨文化语用学在中国的诞生。
何自然、阎庄(1986)采纳了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说”,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方面分析了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并且表达出二者间的差异。
他们认为语用语言失误包括误用不符合本地人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
而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双方不知彼此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而选择了不合适的语言形式。
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同一个语用失误可以同时属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之后何自然(1997:205)在语用学著作《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将语用失误定义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 或者说话方式不妥,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何自然对于语用失误理论的介绍引起了大批国内学者的注意,为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冠连(1997:223)也对语用失误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句子符号关系正确, 但却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 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 不看对象, 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2)语用失误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学者开始了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成因的研究。
这时期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时期,学者认为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王得杏(1990)认为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一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会因对彼此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做出不恰当的言行,二是人们的言语习惯会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并且人们习惯套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话语。
庄恩平(1997)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语言及非语言交际等方面不同,就会影响沟通,造成交际失败。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交际双方从文化差异方面找出问题所在,相互沟通、理解,创造新文化,最终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
孙亚、戴凌(2002)总结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不了解,而从自己的角度揣测对方的言行,如不符合自己的期盼,就会出现文化冲突。
学者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究语用失误的根源。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学生从小就受到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文化的影响,从而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这对他们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形成干扰。
文章中还举了例子,如:意大利学生在向老师告别时说“你好”,这是因为意大利语中有一个单词“ciao”既用于打招呼,也用于告别,于是意大利学生将母语的习惯带入汉语的使用中,造成了语用失误。
学者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研究了语用失误成因。
跨文化交际的既是文化的交际更是语言的交际,造成语用失误的也有可能是语言上使用的错误,这可以体现在语言的诸多方面。
如在词汇方面,蒲小君(1991)提出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认为汉英词汇一一对应,英语词汇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和汉语相同。
比如“silly”一词对应的汉语词语是“傻子”,但与此同时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cute”的隐含意义。
如果不清楚,就会使交际双方产生误会,造成语用失误。
这种误用在颜色词、禁忌语、谦敬语等方面比较常见。
在语法方面,彭增安(1997)指出欧美人在学习汉语时常见的语法语用失误,如认为某一句类只能表达一种功能,对相似句法结构的套用,对目的语句子的肯定或否定意义不能准确把握,滥用完整句而忽略完整句可能表达的间接用意。
在语篇方面,俞东明(1999)通过对一些会话活动实例的研究,得出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会话参与者不熟悉英语会话活动类型,在英语会话活动中使用不合适的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
此外,学者还从教学的角度解释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吕文华、鲁健冀(1993)认为教学者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语用规则与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的母语成为他们掌握、运用第二语言的干扰。
(3)语用失误研究方法何自然(1996)指出语用失误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是交际失败分析。
交际失败分析,即运用微观社会语言分析法,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行为等方面交际失败进行分析,分辨出语用失误。
也可从语言材料出发,结合数量、质量以及参与人员情况分析语用失误。
何自然、庄严(1986)运用交际失败分析法,通过对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介绍了语用失误理论、分类等问题。
二是语用对比分析。
语用对比分析,就是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在实施言语行为时有何异同,区分语用差异。
曹春春(1997)从礼貌准则角度对比了汉英在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等方面的语用差异,得出要注重培养语用能力这一结论。
三是语际语用调查。
语际语用调查,就是比较人们在使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中介语”,即语际语言,与母语和目的语有何异同。
从中探究语际语言受母语的影响的表现以及与目的语在表达方面的差异。
后两种研究方法在90年代很少有学者使用,到了21世纪使用这两种方法研究语用失误的学者才逐渐多了起来。
(4)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最根本还是要从外语教学方面入手,因为大多数人的外语都是在课堂中学习的。
黄次栋(1984)通过对十个语用失误例子的分析得出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有必要添加反映社会交际内涵的内容的结论。
何自然(1986)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不能只着眼于语法、词汇等内容,语用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洪岗(1991)也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向来只注重教授语言知识,而不够重视培养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中应避免先教语言知识再教语言运用,否则会使学生将母语规则套用到目的语的使用中,导致言行不恰当,造成语用失误。
教师只有在提升自己语用能力的同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语境中解释词义、角色扮演等)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外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提高语用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
2.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对语用失误研究的热情不减。
国内学者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学术思想的同时,在国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相关问题,并且研究开始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了这一理论的长足发展。
知网中以“语用失误”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有2463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发表的文章有166篇。
(1)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的质疑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资料不全、实例不足等原因的限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对于语用失误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和错误,这就使得21世纪后学者本身或他人对这些研究提出质疑或补充。
在理论方面,虽然学界普遍认可了Thomas对于语用失误的“二分法”,但是学者们发现了一些语用失误的现象无法用“二分法”来解释。
于是,一些学者对于“二分法”提出了质疑。
刘绍忠、钟国仕(2003)指出Thomas的语用失误“二分法”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其不足就是将所有的语用失误都笼统地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太过牵强和绝对。
只注重语用失误与语言结构规则知识和社交规则,忽视了其他方面(如心理现象)造成的失误。
刘长江(2008)对Thomas语用失误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在定义、分类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了Thomas所理解的“跨文化”概念过于宽泛,导致难以分辨“语用失误”和“跨文化语用失误”,“二分法”相对粗糙,语用失误应包括语用错误和副语言手段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