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美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审美范畴
从美的事物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和特征来划分,可以把审美对象分为崇高、悲剧、滑稽、优美等几种类型。内
容与形式处于对立状态的是崇高、悲剧、滑稽,内容与
形式相和谐的则是优美。
一、崇高(教材p202)
(一)崇高的含义
崇高是指实践主体与现实客体处于矛盾冲突过程中
的显著变动状态而呈现出来的冲突美、伟大美、动态美。它存在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之中,是与优美相对
应的美学基本范畴之一。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与之相近而又有重大区别的美学范畴是“壮美”,即阳刚之美。
(二)崇高的本质
崇高的本质和美的本质相互关联。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体
现的求真、向善的实践过程。任何社会实践过程都是朝
着真与善相统一的目标迈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充满
艰辛和曲折,实践主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充满了矛盾、冲
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崇高的本质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在已经
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
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
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
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
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教材p208)。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崇高的本质体现为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审美客体的规律性之间的对立冲突,是真与善,形式与内容的激烈矛盾冲突的不和谐性,不统一性;在
这种冲突斗争的关系中,由于客体的形体巨大、力量强悍,给主体以巨大的威胁,使主体感到自身的弱小、无力,主体的目的暂时得不到实现,遭到挫折、阻碍。这样,真暂时压倒了善,客体暂时压倒主体,客观规律压
倒人的实践活动。但实质上,在这种冲突关系中,主体
终将战胜客体,善终将战胜真,从而最终实现真与善,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崇高的特征
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的《论崇高》一书,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他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著名论断,并提出崇高风格的五个条件,(教材p203)其中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1757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发表了《崇高与美》一文,最
早从美学角度对崇高进行研究,得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其特征是巨大、丑陋;“美以快感为基础”,其特征是小巧等结论。以后,康德、黑格尔、席勒、车尔
尼雪夫斯基等人都对崇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崇高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冲突性
严峻、剧烈的冲突性是崇高在表现形态上的基本特征。
⑴这种冲突性首先表现在审美对象自身中的实践主
体与现实客体的冲突。这种冲突性从表面上看是现实客
体压倒实践主体,但在本质上受压抑的实践主体更加激
发出人的本质力量转而战胜或日趋战胜现实客体。如上
古神话中的大禹治水,其父鲧盗取天帝的“息壤”治水失败了,但大禹治水最终取得成功。再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⑵崇高的冲突性还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
立统一过程。审美主体自身的人的本质力量与崇高对象蕴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冲突的。审美对象往往以其形体的巨大、险峻或力量的强悍和威力给审美主体以挑战、威胁和震撼,由此产生冲突。英国美学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曾说:“曾峦叠嶂包含一种逼人的魅力……”(教材p203)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珠峰)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高人为峰)
⑶崇高审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冲突。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美学》第二卷,第79页)。这就是说,崇高的无限性内容和有限性形式是相互冲突的。无限的理性内容总是突破、超越有限的感性形式,有限的感性形式又总是不能全部显现无限的理性内容。从而造成感性形象、形式的变形、夸张和歪曲。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2),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崇高形象,强健的体魄,高大的身躯,饱满的肌肉,严峻的表情特别是其炯炯有神直视远方的眼神,透露出为捍卫自由,独立顽强作战、不屈不挠的无限威力。这种内容总是要突破那有限的躯体外形喷薄而出(手握抛石机,双腿比正常的人体比例加长)。再如美国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塑像(自由女神)。
这就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对立、冲突。这种冲突性最终导致了崇高的对象形式往往突破形式美的规律,打破平衡,违反比例,不协调、不和谐,给人以强烈的刺激甚至痛苦。
对于崇高的这种形式特征,康德把它称为“无形式”。有两层含义:①一是指崇高的形式趋于数量和力量的无限。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学的崇高”即是人无法估计、较量的伟大的数量或形式,如宇宙茫茫,大海浩瀚,数量无限(宇宙、地中海);一是“力学的崇高”,即对人具有强大抵抗性、优越性、威胁性的巨大威力,如电闪雷鸣,山呼海啸,天崩地裂等,力的无限(雷电、火山、海啸、雪崩、龙卷风)。而数量和力量的无限都是人们无法凭感官去把握的,必须借助于理性去把握。②“无形式”指打破一般的美的形式规律的限制,表现为不平衡、不对称、不稳定、不和谐,如粗糙、险峻、恐怖、瘦硬、粗壮、厚重、凸凹、笨拙、阴森、狞厉、冷酷、凶残、粗犷、尖刻、阴暗朦胧、冷涩、奔放不羁、喧噪等。从而把丑带进了审美领域。这种对形式美的破坏、突破、歪曲、变形等,展示了内容与形式(真与善)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康德认为优美是受形式限制的,而崇高则是在“无形式”中被“无限”地表象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