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暑假班讲义(提高班) 暑假第3讲教师版 认识微观粒子

合集下载

2024年秋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3.1.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2024年秋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3.1.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的性质。3.学会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一些容易现象。
世上万物由什么构成?
科学家不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逐步形成了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的思路与方法。
二、分子的性质特点
思考:为什么墙角的花香
会被远处的人到呢?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为无色
酚酞遇水不变色
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溶液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烧杯A和烧杯B,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合作学习
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并用分子的性质进行解释。
湿衣服为什么太阳下晾干更快?
谢谢聆听!
将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硅原子图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20世纪80年代十大 科技成就之一 扫描隧道显微镜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6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第08讲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师版)-2022年新九年级化学暑假课(人教版)

第08讲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师版)-2022年新九年级化学暑假课(人教版)

一、物质的构成1. 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通常分子的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

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如图32),还能移动原子(如图33)。

【答案】分子原子质量体积你知道一滴水里含有的水分子数有多大吗?第08讲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知识导航知识预习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二、品红的扩散实验探究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实验探究——品红扩散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冷水热水根据上述现象,你能提出什么设想?【答案】品红在水中扩散开,速度较慢品红在水中扩散开,速度较快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三、分子运动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1. 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现象解释烧杯A烧杯B四、分子的运动1.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_____________,花香在空气中的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________,这就是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加快的原因。

【答案】不断运动着加快五、分子与体积变化思考与交流物质的体积是能变化的,如水结成冰,体积变大,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等。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课件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精品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课件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精品
× 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总结】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 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讲授新课
例2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同时 发生
讲授新课
交流与讨论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解释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 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 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结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探究2 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 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
现象:空气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大, 水不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小。
思考: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 区别呢?
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讲授新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讲授新课
实验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讲授新课
实验记录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序号
(1) 液态的水
变化时发生 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
新物质生成
【总结】在化学变化中,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 状态、形状、大小也改变,所以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 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讲授新课
知识与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 (1)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如液态水、固态冰
和水蒸气; (2)形状的改变,如矿石粉碎等; (3)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白炽灯通电发光、放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0张)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0张)

子 模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型 粒子的大小。
}
粒子的质量。
及时巩固
1.金秋十月,人们站在桂花树旁,能闻到怡人的桂花香, 这一现象说明( B ) A.分子分裂成原子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一种微粒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水的汽化
水电解
水的汽化 —— 物理变化;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 水分子本身没有产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
水电解实验——当给水通直流电时,水变成两种不同 的气体。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粒子就是原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不同物质的分子模型:
水分子
甲烷分子
氮气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二氧化硫分子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吗?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 构成的。
金属铝由铝原子构成 铅笔芯内的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乒乓球就要放大 到地球那么大。
放大n倍
放大n倍
原子
乒乓球
地球
你知道吗?
1.一滴水的分子个数:1021个水分子构成,1mL水需 要约20滴水组成。
3.氧化汞受热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 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错误结论是( D )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课下作业
上网查阅常用物质的分子模型,例如氨气分子、臭氧分 子、三氧化硫分子、苯分子、C60等。

初三化学暑期讲义第3讲认识微观粒子学生版+解析

初三化学暑期讲义第3讲认识微观粒子学生版+解析

满分晋级第三讲认识微观粒子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概念应用微观粒子的考察漫画释义化学小故事问渠哪得清如许许久以前,有个蒙族奴隶,受王爷之命去狩猎。

随着弓弦响声,一头梅花鹿应声中箭。

受了伤的梅花鹿,奋力跃进一处泉水里,挣扎着游上彼岸,竟没事似的,一溜烟逃得不见的踪影。

凶残的王爷,硬说奴隶故意放走了梅花鹿,打断了他的双腿,扔到野外去喂狼,这个奴隶发出阵阵悲怆的啸声,拖着断腿在草原上爬行,他找到了那处泉水,头无力的垂下,浸在水里,本能地吮吸着甘甜的泉水。

奇迹出现了,他觉得伤口不那么痛了,一会儿便坐了起来,他用泉水洗涤伤口,几天后,断腿居然接好。

这个成吉思汗的后代,彪悍的身躯站了起来……这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广泛流传的阿尔山宝泉的故事。

这虽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现代化学家们发现矿泉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元素,对多种疾病是有特殊疗效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理上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化学元素,有十五种之多。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十一、二岁的孩子,女孩往往比男孩高许多。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年龄的男孩,体内的锌元素,全部供性器官发育,再没有余力顾及骨骼的增长了。

但青春期已过,男孩个儿突然超过女孩很多。

“二十三蹿一蹿”,这句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锌还能防止动脉硬化、皮肤疾病。

缺锌可引起侏儒症、皮肤病等;癌症的成因,也与缺锌有关。

应多吃一些富锌的食品,如海味、豆类、动物肝脏等。

每天还可吃15至30豪克的硫酸锌或葡萄糖锌,以补偿人体发育之不足。

钠、钾的作用,早为人们所熟知;氟可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可使钙在骨骼和牙齿中积聚;碘可防治甲状腺肿,镁能使肌肉富有弹性;铬、硒等稀有元素,可使人长寿……人们为什么能生命不息?是矿物质化学元素的功劳。

有人称颂矿物质化学元素是生命的源泉,一点也不过分。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来水。

知识互联网生活中所见的物质均是由无数的微观粒子所构成的,这些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

1. 当我们喝一口水时,你知道你喝的这口水是由多少个微观粒子构成的吗?大约有1080万亿个 水分子,这个数字是否让你感到惊奇?2. 我们总是可以闻到各种味道,香的、辣的、臭的......,你不走过去,气味也会进入你的鼻翼。

2024年秋季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2024年秋季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而原子不能再分 C.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是汞原子,保持氧化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化汞分子
[解析] 由氧化汞受热分解微观示意图可知,氧化汞和氧气都是由 分子构成的,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C错误。
2.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3)原子之间有间隔。
第二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2.2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九上化学 KY
1.初步形成基于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 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 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 离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运动速度无关。
1.原子的概念 (1)通过氧化汞分解过程分析原子和分子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 操作
将红色的氧化汞粉末装在试管里加强热,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 现象 及文 字表 达式
微观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到香味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玻璃管内产生浓浓的白烟
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 许多物质由叫作分子的微观粒 和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 子构成。在实验中,所用的香 动到空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变 水是由酒精分子和多种香精分 化,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 解释 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 到空中,形成白烟。氯化铵的 当香水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 生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 香水的气味了

暑假班九年级化学讲义 绪言——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暑假班九年级化学讲义  绪言——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知识点1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举例说明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

色泽鲜艳的衣料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施用;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重要的建筑材料都是化工产品;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

【思考】你还能举出与化学相关的物品或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吗?(2)总结化学的作用。

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

②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③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④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思考】化学对我们的生活是否只有好处?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知识点2 化学的发展史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继而又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商代开始大规模地冶炼青铜;春秋战国时期懂得冶炼钢铁;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化学成就----火药和造纸。

(2)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目前,人们研究出很多新技术,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

如纳米技术、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玻璃钢等,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知识点3 化学发展研究的对象(1)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暑假讲义 第一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 ---2021—2022学年华师大科学 新九年级上

暑假讲义  第一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 ---2021—2022学年华师大科学 新九年级上

8↑9 暑期衔接第一讲——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学习目标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2.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3.知道原子的构成;4.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

二、知识点框架三、要点整理要点一:分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种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关系称为分子结构。

由于分子内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仅取决于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更取决于分子的结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要点二: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H除外)。

3.原子的内部关系:①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种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原子不显电性。

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的体积主要由核外电子运动的范围决定。

⑤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核内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⑥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要点三:离子和原子团1.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如Mg 2+、Cl -等。

2.离子的分类:3.离子符号的意义:注意: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4.确定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方法: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该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数目。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 、Mg 、O 、Cl 。

(2)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Na +、Mg 2+。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微粒的性质讲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微粒的性质讲课稿
(3)、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的分子均匀地混合 在一起。
答案: (1)、空气是混合物,是由氧分子、氮分 子等多种分子构成。
(2)、它们只是简单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 应,因此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3)、正确。
1、指出下列物质里,哪些属于混合物,哪些 属于纯净物? (1) 氧化镁, (2) 空气, (3) 氧气, (4)液态氧, (5)硫粉, (2)二氧化硫, (7)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 气后的剩余物。
以上说明:分子大还是小?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 水约分为子3质×量10-26 千克 。
实验探究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滴入2~3滴酚酞
滴加浓氨水
20mL水
浓氨水
蒸馏水 和酚酞
实验探究2: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氨分子)从盛氨水烧 杯跑进盛酚酞烧杯中使酚酞变红。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物质
构成
构成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成
原子
构成
分子观点的运用 1、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 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宏观
混合物 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
请 记
一种物质组成
微观 不同种分子构成 笔 同种分子构成
最小粒子
小粒子
构成 由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 由质子、中子、电
子构成
子构成
相同点 质量小、体积小,有间隔,在运动,同种分 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 性质不同,分子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24)上册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动画和模拟软件,更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以及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项目,如设计实验验证微观粒子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与改进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重点讲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证据和理论,包括原子论、分子学说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
3.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来回答。例如:“为什么气体可以被压缩?”“离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提出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思考。这个环节的氛围很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但我也注意到,在一些小组中,学生的讨论过于热烈,以至于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发言。这可能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一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巩固练习环节,我提供的练习题量可能有些过多,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思考和消化。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其特性;2.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证据和理论;3.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4.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1.微观粒子构成的证据和理论的理解;2.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和作用的具体应用;3.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2.作业评价
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点评。作业主要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通过评估学生的解答准确性、思路清晰度和答题规范性等方面,了解学生对微观粒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批改过程中,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初三化学第三章微粒性质

初三化学第三章微粒性质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微粒的性质
都说风能 让石头 吹裂, 都说雨 能把钢 铁锈蚀 ,都说 时间能 让你的 信心击 垮,惟 有 你坚持的 心,海 枯石烂 都不动 摇,撑 起花开 盛夏整 个队伍 的一片 天地。
遇见世乔 ,遇见 你,我 此生不 悔。还 记得当 初听闻 你是星 火燎原 社会实 践队的 副 队时,我 的盛情 邀请, 你的爽 快答应 ,就这 样,你 成为了 我们花 开盛夏 社会实 践
化学性质
(4)( D )
练习与巩固
4、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解释为什么铁轨的 连接处必须留有缝隙?
构成铁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当遇热时空隙变 大,此时铁轨的体积变大,当遇冷时空隙变小, 此时铁轨的体积变小。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所 以要留有空隙。
练习与巩固
5、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
中的现象,正确的是( A )
操那一份 心,所 以那时 的我是 做好了 三下乡 时没有 指导小 老师的 准备。
总听说爱 笑的女 孩运气 都不会 差,而 我刚好 就是那 个爱笑 的女孩 ,所以 上天很 垂 爱我,小 老师在 三下乡 出发前 夕病愈 了。很 幸运, 我们的 世乔之 旅,我 们的花 开
盛夏有你 的陪伴 。
正如文艺 晚会结 束时主 持人一 骏所说 ,快乐 的时光 总是短 暂的, 而我们 即将离 开 世乔回到 岭师, 十天的 时光就 这样过 去了。 坐上回 校的汽 车,闭 着双眼 ,我回 想 了在世乔的十天,每一天都有你的身 影。第 一次带 领着一 个20多 人的队 伍在异 乡
A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改变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易晾干——分子运动速率 随温度升高而减慢 D 蔗糖溶解——微粒很小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三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微粒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课题1 的内容《微粒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五个程序进行。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子、原子、离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

通过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由此开始初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今后,学生还要深入探究微观世界。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学情分析年龄因素:初三学生正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仍不完善。

学习基础:早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微粒的基础知识,但学习的仅仅是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若涉及到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学生尚未真正建立用微粒的观点看问题,但是他们对微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认识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及对微粒运动现象表象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分析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相互贯穿。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突破教学重点。

借助多媒体和实例把微粒形象化,从而突破学生难以建立微粒表象的教学难点。

为了检测本课题教学目标是否达标,还设计了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习题。

三、说学法指导现代教学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重点,确实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2024年秋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2024年秋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3.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正确的是( A )
A. a、b、c 中的物质均为
纯净物
B. a → b 发生了化学变化
C. b → c 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D. b → c 分子间的间隔减小,物质的体积减小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题秘方:根据物质中所含分子种数来识别纯净物 和混合物,根据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是否改变来区分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感悟新知
5. 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分类
知2-讲
如果物质由分子构成,我们可从分子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
变化与物质的简单分类,如表一、表二。
表一: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微观
分子的种类不变,分 分子的种类改
子间的间隔可能改变

感悟新知
知2-讲
表二:
物质的类别
混合物
感悟新知
知2-练
解法提醒:
1.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即当物质的状态、体积 ~~~~~~~~~~~~~~~~~~~~~
发生改变后,只要分子的种类不变,其化学性质不变。
2.~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感悟新知
题型2 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知2-练
例3 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图1 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不
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小于一个铁原子的质量。
2.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 粒,但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
教你一招:运用“模型图示法”辨别物质的变化和 类别时,要学会识图。若只含一种分子,则该物质为纯 净物,含不同种分子的为混合物;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 类发生改变,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 只是分子间间隔改变的为物理变化。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讲义一、引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物质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脚下的大地,从日常使用的物品,到遥远的星辰,无一不是由物质构成。

而要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就必须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二、微观粒子的种类1、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它的元素种类,而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例如,氧原子有 8 个质子,所以它是氧元素。

如果氧原子的质子数发生改变,就不再是氧元素了。

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而成。

例如,氧气(O₂)由两个氧原子组成,水分子(H₂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分子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不同的分子构成了不同的物质,也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离子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例如,钠原子(Na)失去一个电子就形成了钠离子(Na⁺),氯原子(Cl)得到一个电子就形成了氯离子(Cl⁻)。

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NaCl),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食盐。

三、微观粒子的性质1、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极其微小。

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 167×10⁻²⁷千克,一个水分子的直径约为 276×10⁻¹⁰米。

2、不断运动微观粒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温度越高,粒子的运动速度越快。

例如,我们能闻到花香,就是因为花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了我们的鼻腔。

3、粒子间存在间隔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一般来说,固体中粒子间隔较小,液体中粒子间隔较大,气体中粒子间隔最大。

这也是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难以被压缩的原因。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暑假提升讲义(沪教版)第02讲 化学研究什么(解析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暑假提升讲义(沪教版)第02讲 化学研究什么(解析版)

第02讲化学研究什么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四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能初步感知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畴,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能初步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化学实验、描述现象。

4.能初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用途有关。

5.能感受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蜡烛燃烧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与结论(1)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白色(或其他颜色),固态,圆柱等形状(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烧杯内壁有水雾燃烧有水生成(4)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如图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玻璃管口上端有白烟冒出火焰中有石蜡蒸气(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吹灭瞬间,看到一缕白烟,熄灭后,液态石蜡重新凝固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成的固体小颗粒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称为化学反应)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的三态变化、酒精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水分解、呼吸、光合作用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加热碳酸氢铵实验现象:①白色固体逐渐减少②干燥试管的内壁出现水雾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氨气保存方法:密封保存于阴凉处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色、味、态、两点(熔点、沸点)、两度(密度、硬度)、六性(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等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从宏观看,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元素组成的,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由碳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氧和碳元素组成,碳酸氢铵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4.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图。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课时
一、原子核的结构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024年秋季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2024年秋季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微观(分子的观点)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构成的 物质(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 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宏观上 反映为各物质都保持着各自原 有的性质)
实例
空气中含有 氧分子、氮 分子等
4.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物质的变化 微观
宏观 (分子的观点)
实例
没有新 物理
物质生 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 质在发生物理变 化时,分子本身 没有发生变化
典例6 钠在人体内的作用巨大,对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起重要作用。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圈“○”表 示_原__子__核___,圈内“11”表示_核__内__质__子__数__为__1_1__,圆弧“)”表示 __电__子__层___;钠原子共有_3__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_1__个电子,在 化学反应中易_失___(填“得”或“失”)电子。
2.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特别提醒 1.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1个质子, 没有中子,核外有1个电子。 2.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D
A.169 C.69
B.119 D.50
3.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1)电子层 (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设的) 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做高速运动,这种运动虽不像汽车、火车一样有 自己的运动路线,但经常出现在一定区域。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 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作分层排布。已知原 子的核外电子最多的有7层,最少的只有1层。
活泼
举例 氧、硫等
分类
最外层电 结构的稳 得失电子 化学
子数
定性
趋势 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讲义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讲义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物质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脚下的大地,从日常饮用的水,到各种金属制品,无一不是由各种物质组成。

而要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就需要探索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

原子被认为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有着复杂而精巧的结构。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呈电中性。

而环绕着原子核运动的是电子,电子带有负电荷。

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比如说,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而氧原子则有 8 个质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电子的质量相比之下极其微小。

不同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其化学式为 H₂O。

氧气分子则由两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 O₂。

分子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实际上是分子发生了重新组合。

除了原子和分子,还有一种重要的微观粒子——离子。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当原子失去电子时,它就变成了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而当原子得到电子时,就会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例如,钠原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正电的钠离子(Na⁺);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负电的氯离子(Cl⁻)。

离子化合物就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像氯化钠(NaCl)就是典型的离子化合物。

在了解了这些微观粒子之后,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和体现。

金属的特性,如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就与金属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运动有关。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容易自由移动,这使得电流和热量能够在金属中顺利传递。

化学反应的本质也是微观粒子的重新组合。

例如,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就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破裂,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水分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认识微观粒子知识互联网知识点一微观粒子的共性思路导航生活中所见的物质均是由无数的微观粒子所构成的,这些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

1. 当我们喝一口水时,你知道你喝的这口水是由多少个微观粒子构成的吗?大约有1080万亿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是否让你感到惊奇?图3-1可爱的蒲公英以及惊悚的蒲公英花粉图3-2由许多小色点构成的生动的油画2. 我们总是可以闻到各种味道,香的、辣的、臭的......,你不走过去,气味也会进入你的鼻翼。

3536这些气味是长了腿吗?怎么会跑到鼻子里面?3. 图3-5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将100mL 水和100mL 酒精混合,最终我们得到的不是200mL ,而是190mL 多一点,那么,这将近10mL 的体积到哪里去了呢?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微观粒子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基础达标图3-4 你能闻到商场里的香水味吗?图3-3 美丽的玫瑰花发出阵阵清香图3-5 100+100<200?微粒间有间隔 微观粒子的共性微粒是非常小的 微粒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体积小 质量小 注意:固、液、气态物质的分子间都有间隔只是 间隔的大小不同。

一般讲: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最大,液态、固态物 质分子间间隔较小。

【例1】北京的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易给人带来不适,医生建议在室内放盆水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这种做法主要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A. 分子很小B. 分子之间有间隔C. 分子是可分的D.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答案】D【解答】解: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在室内放盆热水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是因为水分子不运动到空气中,使空气中的水分子增多。

故选:D。

【例2】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 蒸馏水B. 汞C. 氯化钠D. 金刚石【答案】A【解答】解:A、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汞铁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冲击优秀【例3】(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正确...的是()A. 湿衣晾干—分子不停地运动B. 水结成冰—分子发生变化C. 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变大D. 轮胎充气—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答】解:A、湿衣晾干,闻到茶香,是因为茶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结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干冰升华,轮胎充气,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D、轮胎充气,是因为是分子间有间隙,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2)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A. 打气筒能将空气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D. 海绵能吸水【答案】D【解答】解: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间隔,在受压的条件下分子间隔变小,气体体积会缩小,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A不符合题意;B、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二者混合时分子之间相互穿插渗透,因此总体积会减少。

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B不符合题意;C、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微粒之间的间隔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能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隔。

C不符合题意;37D 、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的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A. 水分子变大了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D. 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答案】C【解答】解:A、水的总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此说法错误。

B、水烧开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水分子没有发生改变,没有分解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故此说法错误。

C、水受热后,水分子间间隔变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壶盖被顶开,此说法正确。

D、水受热后,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数目不变,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C。

知识点二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思路导航一杯水一滴水一个水分子一个氢原子图3-6一杯水的世界一、分子烧一壶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

当给水通电时它会变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图3-7 水蒸发的微观示意图3839水通电分解产生了新物质,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而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可见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1. 原子的定义水通电过程中,水分子分裂,而水中的氧原子并未发生改变,生成的氧气中也仍然是氧原子。

由此我们得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在这些化学变化中只是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并未发生改变。

可见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小到不能再分,所以: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原子不能再分2. 原子的结构根据实验事实,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1.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不相同的。

2. 物质发生三态(固、液、气)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图3-8 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1. 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原子化学性质是不相同的。

2. 原子体积小、有质量,不断运动、有间隔。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40由表3-1可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近似看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

由于原子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根据这个标准,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三、离子跟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那么什么是离子?它是怎么形成 的呢?1. 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自己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1.672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表3-1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电量表3-2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图3-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一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每个原子都有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趋势(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个电子)一般情况下: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一个电子层=2)不易得也不易失(稳定)表3-3 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氢氧氖钠镁氯质子数 1 8 10 11 12 17原子结构示意图2. 离子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中,某些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某些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一些常见的原子团形成的离子如:SO42-硫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OH-氢氧根离子NO3- 硝酸根离子NH4+铵根离子当质子数=电子数时该粒子为原子当质子数>电子数时该粒子为阳离子(M n+)当质子数<电子数时该粒子为阴离子(R n-)41图3-10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基础达标【例4】下列有关分子的知识,正确的是()A. 水变为水蒸气,说明分子受热变大B. 打开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 石蜡受热熔化,说明分子分成了原子D.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经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改变【答案】B【解答】解:A 、水变为水蒸气,是因为分子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此项错误。

B、打开浓氨水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由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说法正确。

C、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发生改变的是分子间隔,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此项错误。

D、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经混合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分子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改变,故此项错误。

故选:B。

【例5】3月,地震引发了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应该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B.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C.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 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在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粒子【答案】B【解答】解:A、根据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里只有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因此原子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说法错误;故A错误;B、质子带正电,而原子核内的电荷数由质子显现出来,所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在核变化中可分为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所以原于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故C说法错误;D、根据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原子不显电性不是因为在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