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秦兵马俑 (2)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九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九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十九课《秦兵马俑》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兵马俑规模宏大。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约1.8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

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

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梳理(全)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整理1、观潮《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

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2、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

3、鸟的天堂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4、火烧云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

文章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语文园地一(二)第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5 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19 秦兵马俑

19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网络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边放课件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天我们班就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将一起出发,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学生欣赏完课件后教师提问:师:看了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及学生的感受)出示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既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通过阅读、探究、体验、交流等学习活动,了解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1、出示自学的要求: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反复朗读,从课文对兵马俑的外貌、动作神情的描写中,仔细揣摩体会,他们会是具有什么样个性特点的人呢?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浏览学习专题网站中的文字及图片,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它的特点,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教师需协助学生)。

3、讨论交流:⑴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的特点,并谈谈体会。

⑵指名学生上台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可用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这样,文章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通过逐段精读,列一张表格,就会明白。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5篇)[修改版]

第一篇:《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秦兵马俑》说课与点评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4 秦兵马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6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秦兵马俑》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该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

本文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说明文的好材料。

【点评:“说教材”呈现的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说清楚文本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可供学习的言语内容。

显然,这里的“说教材”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并没有呈现出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本单元包括《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三篇课文,之所以将它们编排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结构分明,条理清晰。

《秦兵马俑》无论是篇章结构上还是构段上,都有鲜明特点,描写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还突出了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美之情。

这些是说教材时要重点关注的。

另外,这是一篇状物散文,而非说明文。

】二、说学情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品读与自学能力,他们能够自己读通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但还需要老师对他们提出品与读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点评:学情并不是笼统而空洞的,针对具体文本学习的学情分析,要与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等结合起来。

“品读”的能力指什么?“品与读的要求”指向的是什么?关于状物散文,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基础和阅读经验,需要引导的是什么?自己的学生是具体的学习者,不是抽象的符号,切不可说得不明不白。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教学设计和精品教案

19、秦兵马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乘”。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2、有谁去亲眼看过秦兵马俑?说说你参观后的印象。

师随机点拨:“俑”——古代用木头、泥土等制成的人像,供陪葬用。

3、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从此,这支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终于重见天日。

(出示课文第一段)齐读。

读了这段话,你收集到什么信息?(给“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换词,积累同类词。

)4、秦兵马俑的发现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轻轻走近这神秘的军阵,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2、交流:作者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一方面:规模宏大。

指名读相关段落。

一方面: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指名读相关段落。

这两个方面是用那句话连接起来的?(齐读第3段,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3、2-8小节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情况,大家再读读第1和第9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此分段。

三、聚焦“规模宏大”1、默读,圈圈划划,哪些地方读出规模宏大?2、交流。

体会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类比、举例子)3、朗读,体会词语意思“鸟瞰(句式“站在山顶向下鸟瞰,站在鸟瞰。

)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第2课时一、品味“类型众多,个性鲜明”1、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习提纲(第三单元)

四年级语文上册预习提纲(第三单元)



②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③文中有许多好句子,找到你喜欢的,把它抄下来;
④提出3—7个问题,试着解决
⑤思考:爬山虎的脚是由什么变来的?过程是怎样的?
7、蟋蟀的住宅
①会写13个生词;





②找出文中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的句子,抄一抄;
③了解本文作者法布尔;
④本文写了蟋蟀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预习提纲
单元:第一单元班级:四年级三班姓名:
课题
预习提纲
预习情况
日积月累(好词)
问题口袋
家长
签名
1、观潮
①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②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词;
③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④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摘抄好词好句。
2、雅鲁藏布大峡谷
④你认为丰子恺写得好还是诺索夫写得好?为什么?
15、猫
①熟读课文,会写13个生词;





②作者喜欢他写的这只猫吗?找些句子说明一下。
③作者写了猫的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的?
④积累好词佳句;
⑤背诵课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自然段;
⑥找一些其他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读一读,体会吗,描写方法。


16、母鸡
①熟读课文;




④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提纲
单元:第二单元班级:四年级三班姓名:
课题
预习提纲
预习情况
日积月累(好词)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附答案)一、读拼音,写词语。

(8分)cāi cèjǔsàng gēda píjuànzhòu yèshén mìpāi shègān zào二、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6分)恒.星(héng huāng) 揭.开(jiējié) 提供.(gōng gòng)斑.点( bān pān) 陨.石(yǔn yùn) 矗.立( yìchù)三、根据积累,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6分)()出()栽怒气()()大()流()暴()无()呆()呆()轻()轻()四、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5分)1.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2.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3.形容双方比较,有一方稍强一些,技术高人一等。

()4.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5.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五、修改病句。

(4分)1.赵军的先进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3.小青的衣服穿得很稀少,我担心他受寒。

4.广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红旗。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0分)1.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便随风飘落。

改为比喻句:改为拟人句:2.感激困境中给你力量的人,因为他增强了你的自信。

(仿写句子)3.妈妈对我说:“下午你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我答把你的借给她。

”(改为转述句)4.他垂下了头。

(扩句)七、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4分)1.大虫吼了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

( )2.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3.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秦兵马俑∣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秦兵马俑∣人教新课标

《秦兵马俑》(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誉、瞰、统、率、征、靡、魁、搏”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乘”。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3.读懂课文内容,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二、过程与方法在想象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

【教学方法】想象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师出示兵马俑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画上是哪里吗?(秦兵马俑)2.秦始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它的发现,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19.秦兵马俑)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呢?(生自由提问)师总结典型问题:兵马俑有哪些特点呢?作者从哪些方面去写秦兵马俑的?秦兵马俑有哪些重要价值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带音生字:誉、瞰、统、率、征、靡、魁、搏(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3.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享誉鸟瞰统率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魁梧拼搏(1)各种形式读词语。

(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2)词语理解。

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19秦兵马俑

19秦兵马俑

石羊镇中心学校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秦兵马俑》预习清单
一、标好自然段序号。

二、自学生字词语:圈出文中词语盘点上的词语,及需要认识字的词语,正确朗读。

三、练习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

记下自己的疑问。

四、本课四字词语较多,小组内通过讨论、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尝试理解本课的四字词语。

五、思考1、(1)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完成《同步指导》一、二、三、四、五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及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及教案

集体备课记录年级四科目语文时间2013-11-8 单元序号五单元内容作者笔下的动物备课小组成员四年级语文老师中心发言人王红霞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并运用。

重、难点重点: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并运用。

单元练习抄写字词。

积累优美语句、语段。

课时分配课次17 18 19 园地复习测试讲评课时2 1 2 3 2 2 1 共14课时检测时间2013-11-1单元授课时间从第11周至第12周 11月11日至11月22日课时教案课题17、长城教案序号11-5-1授课时间2013 11-11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长城的特点。

教具等准备投影、长城图片板书设计17、长城远看气势雄伟近看城墙顶上教学反思《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教学过程: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齐读课题)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精选7篇)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精选7篇)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精选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篇一]苏教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秦兵马俑》扩展阅读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一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个诸侯国后,第一次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在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对以后的中国影响深远。

秦始皇从13岁登上王位,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墓。

据《史记》记载,当时从全国各地来的艺术家和数以千计的工匠、军官,大约70万人为秦始皇修阿房宫和陵墓,一直修了37年。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也同样归于黄土。

他生前喜好巡游,在统一中国后的十年里,五次远途出巡,大部分时间都在车轱辘上度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路上,只有49岁。

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确定最高的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而皇帝都称自己为“朕”,皇帝用的大印,专称为“玺”,皇帝下的命令,则叫“诏”。

1974年春天,陕西临潼县的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兵马俑的秘密。

于是,相隔二千二百多年,秦代艺术家们的杰作终于重见天日。

1[秦兵马俑阅读答案篇二]19* 秦兵马俑轻松起步1 我能为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兵马俑(tǒng yǒng).鹖冠(é hé).颔首(hán hàn).统率(shuài lǜ).目光炯炯(tóng jiǒng).2 汉字双胞胎,比比再组词。

3 巧手填词语,我能争第一。

暗下()听候()凝视()思念()身穿()手握()4 积累大比拼(借助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绝无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向披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我能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其中一个词语说一段话。

19《秦兵马俑》同步练习

19《秦兵马俑》同步练习

19《秦兵马俑》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4号必做】
xiǎnɡ yù shì jiè ɡuī mó hónɡdàsuǒxiànɡpīmǐánɡshǒu tǐnɡxiōnɡ( ) ( )( ) ( )
shēn cái kuí wú hàn shǒu dī méi shūsǐpīn bó wéi miào wéi xiào ( ) ( )( ) ( )
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1-4号必做】
头( )金冠身( )铠甲左手( )缰绳
足( )长靴手( )宝剑右手( )弓箭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2,3号必做】
例:从高处往下处看(俯视)
1.从高处往低处看( )
2.向四周看( )
3.从低处往高处看( )
4.注意地看( )
四、判断正误,正确的在( )里打“√”表示。

【1-4号必做】
1.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 )
(2)这句话在文中起了说明主要内容的作用。

( )
2.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1)这句话说明秦兵马俑的作用。

( )
(2)这句话说明秦兵马俑的价值。

( )。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5单元第19课 秦兵马俑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5单元第19课 秦兵马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

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誉 瞰 统 率 征 靡 魁 搏yùkàn tǒng shuài zhēng mǐ kuí bó、俯瞰(kàn ɡǎn ) 所向披靡(mǐ mí )魁梧(kuí ɡuǐ)••√√•√、称chēng(称号、称呼)chèn(匀称、对称)当dàng(上当、当铺)dāng(当然、应当)、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描绘了秦兵马俑的什么特点?课文主要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

、举世无双: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本课指秦兵马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造句:万里长城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

到处出征作战,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

造句: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将军常带领军队南征北战。

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造句:我军英勇无敌,所向披靡。

、久经沙场: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经历过长期的战争考验,比喻具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

造句:他久经沙场,所以遇事总是从容不迫。

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文中形容陶马准备出征的样子。

造句:运动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似的。

造句:他若有所思地微眯着眼睛看向电视,神色平绝无仅有:惟妙惟肖:极其少有。

【部编版小学语文】19秦兵马俑 (2)

【部编版小学语文】19秦兵马俑 (2)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媒体画面,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3. 会读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理解本课的词语。

二、难点的分析及其对策:本文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与观察图画,以及PP 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读文章,看画面,发挥想象,品味重点段落和词句,感悟秦兵马俑的特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顺利进行理解课文的一个难点。

教学中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领悟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会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1.简要的流程图多媒体课学生观察,发挥想象,练习说话学生接读课总结全文网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布置作结束2.流程图的简要说明教师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全景视频录像,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寻找有关语句,以小导游的形式来体会、介绍秦兵马俑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课文,通过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并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画面,指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难句,品析好词好句,发挥想象,练习说话。

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解答相关问题。

然后请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看图或观看视频,展开想象,感兴趣的一个秦兵马俑。

四、教学过程:一、师导入: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课文《秦兵马俑》把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9.秦兵马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9.秦兵马俑
概括全文,承上启下
请你想一想
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 笔勾画出最能体现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的句子,想一想作 者用了哪些好方法呢?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地临潼出 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 贵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刻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 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在现了秦 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和英雄气概。
有的凝
视远方,好 像在思念家 乡的亲 人……
请你模仿说话:
有的
,好像

高度评价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 的骄傲。”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 兵马俑的发现,世界上已有八 大奇迹。”
——法国总理希拉克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地临潼出 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 贵历史文物。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刻 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 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在现了秦 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和英雄气概。
武士俑平均 高约1.8米,体格 健壮,体形匀称。 它们身穿战袍, 披挂铠甲,脚登 前端向上翘起的 战靴,手持兵器,
整装待发。
武士俑
骑兵俑
骑兵俑上 身着短甲,下 身着紧口裤, 足蹬长筒马靴, 右手执缰绳, 左手持弓箭, 好像随时准备 上马冲杀。
马俑
陶马与真马
一般大小,一匹 匹形体健壮,肌 肉丰满。那跃跃 欲试的样子,好 像一声令下,就 会撒开四蹄,腾 空而起,踏上征 程。

tǒng shuài
统率

享誉世界
zhēng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殊死拼搏
请你读一读

19、秦兵马俑(重要课件)

19、秦兵马俑(重要课件)
在1974年的春天,西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 安临潼县农民杨志发和别 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 人一起去秦始皇陵东侧的 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地方抗旱打井,结果一个 镢头下去,竟然发现了世 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 俑。
看完这些秦兵马俑,你 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快速阅读课文,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①作者是如 何评价兵马俑的?②本 文主要写了兵马俑的哪 些特点? 阅读质疑
将军俑
武士俑
武士俑平均 身高约1.8米,体 格健壮,体形匀 称。他们身穿战 袍,披挂铠甲, 脚登前端向上翘 起的战靴,手持兵 器,整装待发。
骑兵俑上身着 短甲,下身着紧口 裤,足蹬长靴,右 手执缰绳,左手持 弓箭,好像随时准 备上马冲杀。
骑兵俑
马俑
马俑与真马一 般大小,一匹匹 形体健壮,肌肉 丰满。那跃跃欲 试的样子,好像 一声令下,就会 撒开四蹄,腾空 而起,踏上征程。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说:“世界 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 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 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 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 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 到鼓舞。” ——卢森堡大公
1.自主积累喜欢的词句,有感情 读一读,再抄一抄。 2.课外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 相关资料。
阅读质疑
评 价
①它举世无双,是享 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②秦兵马俑,在古今 中外的雕塑史上绝无仅有 的。
默读课文第2-8自然 段,并找出能概括兵马俑 特点的一句话。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默读课文2—8自然段, 找出表现兵马俑规模宏大和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想对 应的段落。

四年级语文上册5、6单元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5、6单元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5、6单元复习资料【第17课长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

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学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生字:崇(chïng) 峻(jùn) 嘉(jiā) 峪(yù) 了(bì) 屯(tún) 垒(lěi) 魄(pî)词语: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形近字:崇-综、旋-旅、隔-融、屯-顿、保-堡、仗-杖、扶-肤四字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1.文章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第1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长),运用了(列数字)和(比喻)的说明方法。

第2自然段是围绕长城的(高大坚固)来写的,分别写出了(城墙)、(垛子)、(射口)、(了望口)、(堡垒)。

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3、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是过度局,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第18课颐和园】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

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业考试(中考)历史真题(含详解)

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业考试(中考)历史真题(含详解)
(4)《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重点关注的是苏联对中国建立‘新的中央政府’的反应。”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Ⅱ.开卷部分(共60分 答题时间40分钟)
5.历史地图蕴含的信息“静”中有“动”。
观察“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红一方面军长征始于_________;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_________地区。
(4)观察下列“中国古代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传播示意图”。
三大发明的外传路线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所示为秦兵马俑。运用上题四个加点词 任意两个,各写一句话,表明秦兵马俑传递的历史信息。
【答案】(1)①.C②.A③.B④.D
(2)历史信息:再现秦统治者墓葬的宏大规制;证明秦的雕塑技术及科技水平;反映秦的军容军制和军事实力;透露出秦的集权体制和帝王权威。(任答两项。)
【解析】
【详解】(1)观察图片可知,A是狮身人面像,B是《汉谟拉比法典》,C是希腊陶瓶,上面描绘的是古希腊奥利匹克运动会的场景,D是史前岩画,上面画的是一只牛。因此再现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者形象的是C,证明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水平的是A,反映古巴比伦王国“君权神授”观念的是B,透露史前人类对动物了解程度及其关系的是D。
——摘自《独立宣言》
(1)《独立宣言》中这段话深受( )
A.种姓制度的影响B.君权神授制度的影响
C.启蒙思想的影响D.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材料二: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有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兵马俑》教材分析
一、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课文《秦兵马俑》将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文章先从兵马俑的影响以及它的所在方位写起,然后介绍它的宏大规模,接下来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的价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十分宏大。

第三部分(第三至十自然段),写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展开具体的介绍,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

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接下来,文章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俑。

作者在介绍时,先抓住特征进行描绘,然后根据俑的神态展开联想,使笔下的兵马俑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将军俑“身材魁梧”,给人以总体的感受,“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则从穿着、动态、神情等方面具体说明,“戴”“披”“握”“昂”“挺”“站”等表示动作的词使用得很准确使读在头脑中可以勾出具体的样子,很形象。

可以说,兵马俑的的形象带来的远古气息,是因为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时候,不仅对眼前的实在情形作了描述,还在描述的同时,展开了联想,营造出浓重的历史氛围。

这篇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现总起句,使得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条理分明。

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细腻、准确,使文章的语言生动。

秦俑以写实的手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率千军万马、吞并六国,威震四海的雄武神威。

将军佣昂首挺胸,站在队伍的前面,像在指挥。

他们显得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武士俑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威武刚烈。

骑兵佣坚守岗位,坚毅地驾驶着战车,保护着驭手。

弓弩手张弓搭箭,随时准备将箭发出去。

这些陶俑乍看一样,表情不一,神态独特,喜怒哀乐、遐想与沉思都有所表现。

陶俑的制作细腻,手艺精湛,每个陶俑的发式、神态、衣服、,甚至战袍的扣子,铠甲的编缀都有细微的差异。

这在中国雕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二、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几乎每篇文章中必须有的,即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对朗读的要求既是要有感情,
这是读的最高境界,朗读者能沉浸其中,与文章中人物同喜同悲,同忧同乐,能通过朗读打动人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主线,自读探究、交流研讨、回读整合。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这一课有一个重点的知识点,就是第三节的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

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段来组织教学。

A、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B、抓过渡段,理解这一句表达的两层意思。

C、抓“规模宏大”理解第二节,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了解用具体数字说明的方法。

D、抓“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理解四至十节,围绕讲述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及有什么样的特点研读。

E、回归过渡段,揭示全文中心,激发学生情感。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些出土的兵马俑是仿秦军的陶塑艺术作品,不仅大小和真人真马相似,而且在人物塑造、队形等方面都非常生动逼真。

它们反映了秦朝的雕塑艺术,也展现了2000多年前秦朝威武壮观的军列和大型军战阵容。

秦代工匠的杰出作品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它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秦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想象来达到这一目标。

在朗读中想像秦兵马俑鲜明的个性,在想像中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三、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展开具体的介绍,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

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初步学习这种文章的结构方式,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效运用。

四、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积累与运用。

对这样一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时间、认识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光靠作者的文字介绍,学生能否进入情境,产生共鸣。

2、课文描写了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然而建造这一奇迹用了38年,70多万人,秦皇的骄横跋扈、苛政暴敛可想而知,在感到自豪、骄傲的同时另一种感觉或情感如何表达,与课文作者的本意是否相违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