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从众效应
[理念阐述]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社会团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舆论与群体压力下,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一致。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现象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这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由于中学生的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都比较缺乏,自制能力较弱,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缺乏强的判断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比如中学生中常见的吸烟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以及追星从众等。这些盲目的从众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从众行为,并合理的控制和避免盲目从众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具有长远的意义。本堂心理辅导活动课旨在通过活动和体验,使学生了解从众心理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并促使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了解生活周围的从众现象,并初步掌握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同时主动践行积极的从众效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从众现象的含义,了解从众的主要表现和导致从众的因素,明确从众行为的利弊。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现象到领悟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从众现象,避免盲目从众的行为。
难点:中学生对从众两重性的认识。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从众现象的含义,然后通过例举身边从众现象的事例,找出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最后通过对小品与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从众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故事启迪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讲授法
[教学准备]
从众现象的视频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隐形的绳子》
1.播放视频《隐形的绳子》。
2.提问:大家明明都看不到绳子,但是看到别人一个个地跨过去,自己也跟着跨过去。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行为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呢?从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从众
效应。
二、关于从众效应
1.提问:什么是从众呢?
2.老师展示: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大家怎么认为,自己就怎么认为;大家怎么做,自己就跟着怎么做。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从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所有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真从众和假从众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香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三、学生活动:从众现象大家谈
1.老师:从众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谈谈从众现象。
2.学生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3.老师总结:“从众效应”的现象
消费方式上的从众:买东西时,看到摊前人多,一窝蜂上前去买。
学习习惯上的从众:进教室看到其他同学学习,自己跟着学习。
业余爱好上的从众:玩游戏、转笔、追星。
生活习惯上的从众:跟着别人穿的款式和样式、流行色调来穿衣服。
言行举止上的从众:你在十字路口上等红灯,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路人中有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而你可能也跟着一起走过去了。
社会事件:由于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引发的核泄露危机,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居民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会影响到我国,听说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而且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于是就开始大量购买食盐,甚至为了买到食盐而开始抢购。
四、从众原因剖析
5.老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从众呢?
(1)相信他人心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因而他人往往会成为我们所需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个人生活在群体中,总要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得一些帮助。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信息最具有参考价值。
例如,我们到一个陌生地方,不知道去哪里吃饭,我们就更愿意选择到人多的餐厅去吃饭,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去购物,也更愿意选择人多的路走。
我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了解得越少,就越看中他人的意见,也就也容易从众。比如,你买
东西,在两种产品中犹豫和选择,如果你对这两种产品的性能。质量有足够的了解,那你往往会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果你对此知之甚少,你就很容易相信他人的判断。
(2)寻求安全心理。
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必要希望能与他人关系融洽,不喜欢被群体视为另类者或是越轨者。如果自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就会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行为。
如有同学讨厌抽烟喝酒,也知道父母不允许自己抽烟喝酒,但是在同学聚会上也抽起烟喝起酒来如果坚持不抽烟喝酒,将会被同学取笑,视为“不讲义气,没有胆略,不是男子汉”。为了免受团体其他成员的非议与排斥,乃至孤立,于是作出从众行为,从而获得同伴的好评、欢迎和喜欢。
(3)忠于集体心理
如果处于一个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集体,这时个人从众就有可能是为了实现集体的理想和目标,而自觉地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体现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前苏联心理学家皮得罗夫斯基把这种情况称为“集体主义自决”。例如啦啦队,整理桌面。
五、从众效应的影响知多点
1.展示关于从众的故事:
有这么一个实验:一位化学老师拿着一瓶透明的液体走进了教室,化学老师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后排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老师笑了笑,对同学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消极的从众效应会弱化自我意识,阻碍独立性的培养,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或者失去了责任感和内疚感,更严重的是,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目从众开始的。僻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看着有同学随便在操场上丢垃圾,你也跟着丢。
一群幼小的沙鸥,无忧无虑地嬉戏在绿色的湖水中。一只勇敢的小沙鸥尝试着,挣扎着,试图展开翅膀飞向蓝天。它一次次不停地扑摔着,挣扎着,失败着,其余的沙鸥只是看着,突然间,那只沙鸥成功了,自由地翱翔于天际。在那只飞的沙鸥引领下,第二只、第三只沙鸥开始了同样的尝试……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沙鸥都学会了飞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完成群体目标,还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还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等。例如别人参加义工你也去参加义工;别人都早起去学习了,你也不敢睡懒觉赶紧起床。
辨别情境
情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