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U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英文题目
院系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园林工程技术
姓名谢俊峰
年级2012级
指导教师孙英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古典园林孜孜以求所谓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

意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境界。

这种情调的产生源于物也源于心。

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以景寄情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的意境,是中国园林最大艺术性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的产生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后来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
引言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2)
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5)
2.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5)
3.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6)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7)
1. 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3类 (7)
2. 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7)
三、谈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的意境 (7)
1. 拙政园概述 (7)
2.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 (8)
3. 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的设计 (9)
四、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自我感觉 (10)
1.本人对中国园林意境的理解 (10)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3)
郑重声明 (14)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2012级园林工程专业谢俊峰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术语,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可以说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中国造园艺术在这方面更是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不了解什么是“意境”就很难理解中国的艺术。

所以懂得“意境”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是极为重要的。

一、中国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

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就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代就有了营造宫苑的活动。

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的风景区,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和典范的。

张家骥在《中国造园论》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

以花木、水石、建筑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哲学,而且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禅宗的直接影响。

从先秦时代的“象”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意象”;从“立象以尽意”到
“得意忘象”,由“忘象”而探入“象外”这条观念之流,同“意境”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渊源。

但是,“意象”的发展却并非是“意境”之所以诞生的直接原因。

而是由于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境”和“境界”是魏晋至唐代佛经翻译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六朝以来的佛家典籍中更是常见。

所谓“清清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梵文,意为智慧)。

即是把无情之物都看作具有真如的境界(真如,梵文,意为事物的真实性)。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从而推动了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

“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说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收其“顿悟”的直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

同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

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是表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力。

一言蔽之,“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的交融,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悟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中国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

首先蕴涵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中驻足,并通过景物中的题咏使其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

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正是对“意境”的追求。

使中国园林不同于其他国家造园而独树一帜。

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咫尺山林正是中国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要创造园林“意境”,首先要求造园家要胸中有丘壑,这就是中国画论所强调的“意在笔先”。

造园和作画一样都必须先立意,如方薰所说“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山静居论画》)造园还要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了“相地合宜”的原则。

任何造园“立意”不能脱离客观的既然条件,完全凭主观意愿去想象。

“意境”的意义,首先是神(主观)与境(客观)会,进而超以境(主客观统一)外,得其环中。

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思想方法可以用恽南田的话来概括,他在其著作《南田论画》中这样说:境贵乎远,不静不远也。

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

远是对近而言的,要由近悟远必须使心灵处于极笃的虚静状态。

这就是魏晋玄学家们不囿与世俗凡近,而游心于虚旷放达之所,谓之“远”的道理。

也就是恽南田对“不静不远,所解释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

至于“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唐代诗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堂花木深”就是对“曲”与“深”关系的最生动形象的阐释。

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表现山水为主题的。

所以要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高度境界就少不得师法自然。

当然师法自然不是简单的模拟和再现,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这也正是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

这就是“离形得似”的“神似”之作。

但这种“神似”并不是造园家的任意幻想,而是对自然深入观察加以提炼、概括的结果。

总之,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正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宋元人的画境,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

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由物的结构美衍生意境生态美。

是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

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真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

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真山真水之感,使游人体会到“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这种手法常得于文学艺术、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风景名胜的模拟等,这在皇家园林中最为普遍。

如圆明园四十景有不少属于这种情况。

圆明园中蓬岛瑶台是
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造在福海中央的一景。

乾隆《御制蓬岛瑶台诗·序》:“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岧岧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真妄一如,大小一如。

能知此是三壶方丈,便可半生铛内煮江山。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用象征、寓意、联想等手法,表达情操、理想、哲理等。

江南名园拙政园内有建筑名为“与谁共坐轩”,与谁共坐呢?原来是出自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公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了与清风为拌,与明月为友的意境。

这是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来升华景物的意境,从而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灵魂,它赋予园林艺术以精神内涵。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营造出“中而今”的无声诗、立体画,让中国园林在当今中国以至全世界继续大放异彩。

1.中国古典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

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规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则是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态美,不受限于地理环境,既可小中见大又可大中见小。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画无常工,以‘似’
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既然是“似”,那就不是“同”,造园更是如此。

仅是通过表象的相似而引出内里的思想。

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之美。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

要创造园林的意境则要意在笔先,首先要立意。

造园还要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了“相地合宜”的原则。

任何造园“立意”不能脱离客观的既然条件,完全凭主观意愿去想象。

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思想方法可以用恽南田的话来概括,他在其著作《南田论画》中这样说:“境贵乎远,不静不远也。

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

这也正是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3]。

这就是“离形得似”的“神似”之作。

但是这神似并不是造园家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加以他们自身的深刻感受而成。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语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同观赏对象进行心灵的悟对与交流,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可通过浓缩自然山水创设“意境图”、预设意境的主题和语言文字等方式来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

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1.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3类
1.静景。

以静态景观为主,表达出大自然安谧、幽静的艺术境界。

2.动景。

以动态景观为主,着力表现自然物生机勃发之动态美。

动景由于构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声动、水动、色动和风动水动以及树动花动等。

3.以动称静景。

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衬其幽脖,强化环境的气氛。

2.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1.香境。

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

如南岸区滨江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中濯涟亭。

2.色境。

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

3.声境。

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

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周种植松树数棵。

4.朦境。

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膘胧美之意境。

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不但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三、浅谈中国园林拙政园的意境
1.拙政园概况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拙政园至今仍保持着明代园林疏朗典雅,旷远明瑟的古朴风格,被誉为“中
国私家园林之最”。

2.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
拙政园的意境由其主要景语构成,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等。

1.远香堂
堂内外空间均围绕“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中心内容进行设计。

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堂南水池,池中植莲;堂周皆植玉兰桂花等芳香植物,堂内装修、挂落、门窗雕饰等,皆体现“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的主题思想
2.绣绮亭
绣绮为富贵人家所拥有。

亭周围遍植牡丹玉兰等植物,取牡丹富贵之意。

厅内饰物以富贵为主题,表明家境殷实,勤劳而致,为人处世和善厚道等意。

3.雪香云蔚亭
亭位于中部土山之上,周围植梅数枝点题,以表明“不要人夸好颜色,留的清香满乾坤”的傲世清高品格。

4.待霜亭
取唐韦应物“洞庭需待满林霜”诗意以为亭名点景。

应洞庭山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主要取桔的精神意义
5.松风水阁
水阁周围植松,且家具、挂落装修等均为松木所制,并显露松纹等以突出主题。

取《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句意。

人们以松为永贞不渝、不屈不挠的象征。

6.小沧浪
以《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意,取名小沧浪点景。

寓明辨是非,做一个高洁的人,部位富贵及世态炎凉所动之意。

7.清华阁
内有志清意远匾额。

园主萌发隐居之志,在此又有清贵的官品及门第之意。

这里环境淡雅朴实,简洁明快,创造出了志清意远的空间气氛。

寓指即便闲散在家,也要做一个清贵廉洁朴素的人。

3.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设计
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的设计,可以得出以下游览路线:入口——障景假山——远香堂(静观秀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听香深处)——松风水阁——小沧浪——清华阁——净深亭——得真亭——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绿漪亭——吾竹幽居——海棠春坞(半窗梅影)——玲珑馆——嘉实亭——晚翠(看雪香云蔚亭)。

诸景按上述的先后顺序有机的组合,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拙政园的思想情趣。

按着游览线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景语的象征意义加以连贯,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明确的反映了园主的思想感情。

拙政园基本可分为6个景区:表拙者之品、抒失意之情、发隐居之志、悦归田之娱、怡晚年之乐、赞拙者之德。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因为皇家园林尤其是明清皇家园林,大多模仿江南私家园林而作,只是体量、尺度大些,用材豪华些,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不同;并且,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围绕着意境创造这个中心,以意境创造为其造园主导思想。

鉴于此,通过对拙政园的意境组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其组织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以散文的构思,按照分景区的组织方式,遵循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把诸景语有条理地用游览线组织起来,组成一幅长山水画卷。

散文的构思: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各种景语,既叙事又抒情,沿着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组织。

分景区的组织方式:按照基地情况,因地制宜、挖池堆山,结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造景上通过山水、树木、院墙等来进行景区的划分,把所采用的各个景语分景区组织起来。

陈从周先生说:“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

这也就是园林景语组织的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

拙政园“抒失意之情”和“发隐居之志”景区,就有先后的秩序,连贯关系;拙政园发隐居之志景区由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诸景语所组成,布局结构既遵循了视觉的秩序性,也符合连贯性与逻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