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U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英文题目
院系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专业园林工程技术
姓名谢俊峰
年级2012级
指导教师孙英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中国古典园林孜孜以求所谓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境界。这种情调的产生源于物也源于心。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以景寄情的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情画意的意境,是中国园林最大艺术性所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的产生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无沦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后来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
引言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2)
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5)
2.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5)
3.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6)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7)
1. 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3类 (7)
2. 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7)
三、谈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的意境 (7)
1. 拙政园概述 (7)
2.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 (8)
3. 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的设计 (9)
四、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自我感觉 (10)
1.本人对中国园林意境的理解 (10)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3)
郑重声明 (14)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2012级园林工程专业谢俊峰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特有的术语,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中国造园艺术在这方面更是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不了解什么是“意境”就很难理解中国的艺术。所以懂得“意境”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是极为重要的。
一、中国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就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代就有了营造宫苑的活动。古典园林在词典上的定义是流传下来的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的风景区,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是正宗和典范的。张家骥在《中国造园论》中对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哲学,而且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禅宗的直接影响。
从先秦时代的“象”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意象”;从“立象以尽意”到
“得意忘象”,由“忘象”而探入“象外”这条观念之流,同“意境”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渊源。但是,“意象”的发展却并非是“意境”之所以诞生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
“境”和“境界”是魏晋至唐代佛经翻译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六朝以来的佛家典籍中更是常见。所谓“清清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梵文,意为智慧)。即是把无情之物都看作具有真如的境界(真如,梵文,意为事物的真实性)。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从而推动了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意境”说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收其“顿悟”的直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同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是表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力。
一言蔽之,“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的交融,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悟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中国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涵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中驻足,并通过景物中的题咏使其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正是对“意境”的追求。使中国园林不同于其他国家造园而独树一帜。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咫尺山林正是中国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要创造园林“意境”,首先要求造园家要胸中有丘壑,这就是中国画论所强调的“意在笔先”。造园和作画一样都必须先立意,如方薰所说“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山静居论画》)造园还要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了“相地合宜”的原则。任何造园“立意”不能脱离客观的既然条件,完全凭主观意愿去想象。“意境”的意义,首先是神(主观)与境(客观)会,进而超以境(主客观统一)外,得其环中。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