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中国式自由

庄子的中国式自由
庄子的中国式自由

真情式自由——《庄子》读书报告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从“庖丁解牛”“梓庆削木”“逍遥游”等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庄子是个崇尚自由的人,而对此我有着自己的理解。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哲学是境界论的,不是实体论的,庄子的"道"是宇宙生命的标记,不是宇宙实体的概念,归根到底是人的心灵在自我超越中所达到的最高的存在状态。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的价值追求.这种自由的获得,是靠生命体验而不是客观认识,从心灵的角度而言,是情感论的,不是知识学或知性论的。所谓"天在内,人在外"这种看似反主体论的语言,其实正是提倡生命的情感主体、德性主体,而反对理性的,表明庄子哲学以"无我"、"忘我"的心灵境界为人生的真正自由。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但庄子明明讲"无情",岂不是令人发生困惑?如“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其妻死则“鼓盆而歌”,又与惠施辨“有情”与“无情”,不一而足。这正是庄子哲学的“吊诡”之处,是庄子哲学语言的最大特色。庄子的“无情”上真正的有情而不是无情,正如他所说的“无心”是“真心”一样。用这种“吊诡”式的语言,才能显出他对"世俗之情"的批判精神,也才能显出他所主张的"自然真情"。人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未免有机巧、是非之心,矫饰之情,因此,他常常不是从正面论述何谓“真心”、“真情”,何谓自由,而是以"寓言"和"移情"的方式"明"之("莫若以明"之"明)。大鹏之游、蝴蝶之梦、濠梁之乐、无用大用之辨、天赖人赖之说,真正体现出庄子哲学的精神。

从宇宙万物的生成上看。庄子的“道”有情有信,现实的物质世界有日月之明,

有星辰随转,有旦暮之期。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但有序的现实物质世界的本原和根据是“无”,而“无”的展现形式又是“无所可用乃为予大用”,从而使得在从“无”到“有”的物质运动与生化过程中,存在着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从生命的意义上看。庄子认为“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道”。人从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上获得了自身的生命意义、存在意义。但“道”之于物,生生不休,变动不居。对于万物来说,生为体,死为尻,生如得,死如丧,生死一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生的意义又从而为“道”的更高层次所否定了。

庄子最赞赏的是自然之乐,甚至主张与自然界的动物共处而同游,这其中有深刻寓义。一方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另方面隐涵着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这里,自由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自由即是自然。自然界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生存的环境;不是决定论的因果必然性,而是一切生命的自由敞开。"鸢戾于天,鱼跃于渊",这是儒家的自由观,海阔天空任鸟飞,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庄子的感受和体验则更加深沉,乐观与悲情是同时存在的。当江湖干涸之时,鱼“相吹呴以湿,相濡以沫”,这才是生命的真情,毫无计较之心;人难道不应该如此吗?因此,真正的自由应当是,“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忘”可以解释成忘情,但这是指有我有待之私情。这同“无情”之说是完全一致的。“无情”是从“存在”上说,“忘情”是从修养上说,二者都是实现“无我”之境,“忘我”之境。“忘”是解除"桎梏"的方法,"坐忘"是实现道的境界的方法,"同于大通",就是自由境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庄子·大宗师》中所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这其中体现出生命的真情与忘我。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也许这便达到了生活中自由的境界,那时我们才能够坦然面对世界,真正体味属于自己的人生。

庄子哲学是美学的,审美的,从庄子哲学中发展出中国的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庄子哲学中的美,并不是讲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讲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人的自由人格的,是表现人的心灵境界的。不计利害、不求“荣华”而向自然界完全敞开,空灵而有光明,这样的情感世界是庄子所提倡的最真实的心灵世界。庄子以感性人生为出发点,以对个体存在的追问得出了人生的悲剧认识,而且庄子的醒意识也让他更显出一种遗世的悲哀。但具有浪漫主义自由气质的庄子却不沉沦其中,反要在现实感性生活中超越有限的悲剧人生,“以美启真”,把握存在的本真状态,追求一种自由的理想境界道就是生命之光。

道的境界就是生命的自由。这同儒家也从情感出发而实现仁的境界是同源而

异趣的。从庄子的“诙谐”可以看到,庄子与儒家孔子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儒家强调的是人类的同情心、不忍之心,庄子强调的是个人的无待之心、无心之心,即心灵自由,但二者都出于“真情”则是一致的。庄子没有提出道德上的所谓"意志自由",却开创了中国哲学的"真情自由"。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真的自由在哪里?!连标榜着民主自由打着输出民主战争的美国又是都是如此的狼狈不堪,其实还是有很多事情让人不禁汗涔涔的......没有自由而狂热追求绝对自由正是真正的悲哀,这也是相当可怕的吧?!也许,重读庄子,体味庄子对于自由的定义与执着。体味这种于自然之下而于人之上的自由,体味这中国文人物我合一对自由的最终追求。才能真正找到我们人生的伊甸园。

庄子自由观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6No.1Mar.2006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万勇华(1977—),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①笔者所有引文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只列篇名。 庄子自由观论析 万勇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关键词: 自由;命;心斋;坐忘;见独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1 0036 0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的探讨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终归宿。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的实质,而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则是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观的基本框架。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的实质 庄子哲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其根本宗旨在于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这是不成问题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自 由问题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① 就是他讲精 神自由的名篇。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礼记?檀弓上》亦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乎门。”这些逍遥的意思都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意不同于此。 《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达生》也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庄子所说的逍遥并不是形体上的逍遥,而是想像中的纯精神性的逍遥,其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的是“游”字。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庄子所关注的“游”,不是通常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他所谓“游”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就形式而言,大都采用“游心乎某某”或“游乎某某”、“游于某某”、“游某某”的结构;就内容来说,它(“游”)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主客体”上的所指。前者(“时空”上的所指)的例子很多,如“游心乎无穷”、“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于大莫之国”、“游乎尘垢之外”、“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 — 63—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 (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现代意义 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道”是含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庄子曰:“人与天,一也。”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自由——“相忘于江湖” 张世英这样描述:“婴儿在其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分,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我把它叫作‘无我之境’;有了主客之分,从而也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状态,我称之为‘有我之境’;超越了主客之分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应该说是一种‘忘我之境’。”因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最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展示的是最初的本真自我。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涸”是一种隐喻,它表征自然状态的破坏,鱼生活在水中,正如虎豹生活在丛林中,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而“自然”与“人为”对立。既然鱼生活在水中是“自然”的,那么,自然状态的破坏只能是“人为”的。

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摘要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 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 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 《庄子"遥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我反复研读《遥遥游》,却怎么也觉察不出这些指责的根据。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遥遥游》先是运用想象、寓言和传说,反复论证了“小”和“大”的区别。 你看:在北海有身躯大得“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鲲”的鱼,化作其背“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鹏”的鸟,奋起高飞,翅膀大得像遮盖天空的云气,直达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而游气、尘埃和小生物则被风吹得在空中飘荡。 天穹苍茫,高远无极,都被展翅高飞的大鹏一览无余。 这是何等的磅礴,何等的豪迈!而逍遥也正蕴涵在这种磅礴、豪迈的气势之中。 水积不厚无力载负大船。风积不厚无力托负大翼(翅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同样,大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毫无阻挡地飞往南海,那是借助了下面托负它的巨大风力啊!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希望人能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 “逍遥于天地之间”,实现自由。本文主要探究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自由观的表达方式,进而论述庄子的自由思想,不能实现对个性和自由的实质性承诺与肯定,从逻辑上都是与现实社会相背离的,与个性自由精神相背离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现实社会;悖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著名,一直被认为是个性自由精神的象征,影响极为深远。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最初将老庄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观念相对比,他认为,西洋哲学家所讨论的自由,其义是不受决定;而老庄所说的自由,其义是不受限制。①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②李泽厚在其文章《庄玄禅宗漫述》中也提到“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③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自由”的基本意义就是免除束缚、不受限制、按己意行事,《辞海》中将自由解释为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所指的自由,也是指免除束缚、不受限制之意。 《庄子》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确实又通过“摆脱束缚”、“不受限制”、“逍遥游”之类词语表达了自由思想,因此可以说《庄子》书中是有“自由”概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意义上的自由,庄子是用什么样的词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自由观念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解读庄子的关键。 一、庄子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一)顺乎自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庄子思想,必须从道入手。虽然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但庄子极少论道,并且认为道并不神秘,不可捉摸。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何方,庄子说:“无所不在”,并做了“每下愈况”的比喻:“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④。言下之意,不要把道看得尊贵无比,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由此出发,庄子认为人要想自由,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极力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齐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天地中的一物,只不过在宇宙的洪流中偶然遭遇了人形而已。《大宗师》里有一则寓言,某工匠在铸造金属器物,金属突然从熔炉里跳出来大叫:“一定要把我铸成一把良剑!”工匠一定会认为这是块不祥的金属。如果人成了人形以后就大喊“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认为这是不详之人。庄子用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以为人多么尊贵,人无非是自然中之一物,与猪马牛羊并无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①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78. ②鲁迅.鲁迅杂文全集[Z].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7.

[庄子,思想]庄子的自由思想研究

庄子的自由思想研究 一、自由与逍遥 (一)自由 对于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穆勒在其被公认为自由理论经典著作的《自由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就直陈其所欲讨论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的或社会的自由:亦即社会能够对个人正当行使的权利之性质与界限。穆勒所谓公民或社会的自由,即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这是我们讨论自由首先要厘清的一点。 黑格尔一方面认识到必然性对自由的制约作用及其联系。他指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另一方面认为国家是绝对观念的化身,是自由的真正主体。自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伦理制度所给予人的一种地位。 由以上几种观点可知,自由就是指不受限制或阻碍。我们说一个人是自由的,是指他或她能够不受威胁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强制,自愿地实现或不实现某一行为。自由是自由与法律二者逻辑地和历史地发展的统一。它以个体为社会最后的实体,对独立的自我的承认是自由的重大前提。自由是以人工文明的营造为目标的,希望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它属于文化或文明,而文明要驱逐粗俗、野性的自然。因此,人类的自由就意味着对自然最大限度的征服。 (二)逍遥 庄子所谓的自由可以用逍遥来概括,逍遥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但是逍遥在庄子的思想中不仅包括这个意思,还具有多层含义。 第一,无拘无束的状态。在内篇《逍遥游》中,庄子回答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意在说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只有得道,游心于道才可以逍遥。逍遥在这里意指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状态。 第二,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解释说那些人的精神与天地造化同为一体。此处的逍遥是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反衬出道家的超凡脱俗。庄子主张真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礼仪习俗只会给人带上枷锁,增加负担,造成人的本性的缺失。 第三,真人境界。在外篇《天运》中,庄子借老子之口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此处的逍遥指的是真人得道之后的自发自为的世界,接着庄子用无为解释逍遥。无为即惟道是从,自然而然。这显然是针对世俗的礼仪、知识文化而言的。庄子主张自然而然,要维护原初的生命本质。 总结以上几点内容,可以说庄子的自由的最完整的意思是强调野性的、原始本初的、自然的随机的、不受干扰束缚的状态和思想活动。它强调人的精神的自然化,主张人性的回归,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但是庄子的精神自由既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里的阿Q自欺自贱、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也不是犬儒主义者斯多葛派所崇尚的精神至上的生活主张,而是立足生活、张扬自我精神、注重不为时、为物、为人所拘限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精神面貌。对险恶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凡响的深刻的洞察力,是庄子的“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基础及其高明之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为友。”是庄子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实质;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有为、有情、有用、变化的精神胜利法。庄子“精神胜利法”主张人应该有超越物欲、情欲之上的更高的脱离本能、低级趣味的精神境界,而这却是庄子“精神胜利法”的精髓所在。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

论庄子式自由-2014011673

论庄子式自由 《庄子》的第一篇即以“逍遥游”为题,可谓开篇明旨。“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其在庄子之前就多有记载,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至于庄子则被发扬光大,如《逍遥游》中说“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又记“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庄子也一再提及。如《德充符》说“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应帝王》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逍遥游”联合构成的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逍遥游》甚至是整本《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要说庄子的自由主义,首先就应该对其有所界定,因此首先明确的应是庄子的非自由是什么。应该说,庄子所鞭笞的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虽没有直接提起,但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视其涵义。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受“物”限制,有所待的生存方式。庄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及了这个问题,从大鹏之飞待于九万里风到蜩与斑鸠,可以说在庄子看来,有所待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不仅是鸟兽鱼虫,即使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人类也很难豁免。即使是列子这样的人,也只得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的评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悲哀。《齐无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就是说人之于世必定有所依附,而人却不知其所待。“即受此形于造物,则造物与我相守不亡,以待此形之归尽而后已”,人就在这种所待的约束之下浑浑噩噩走向死亡。这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一种有待的状态。 与有待相对应的自由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无待”。因为人的所待是无可避免的,肉体存在出现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困境。为了走出这个困境,庄子干脆弃置了所待之物,把目光投向了精神或者说意识世界。不论是他的“逍遥”还是“游”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应帝王》说“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宗师》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些“逍遥游”都与身无关,而是纯粹的心游神游。 所谓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应该说,他的这种自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小时候,场队里面有片我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妈妈经常带着我到荷塘边采莲叶摘莲蓬剥莲子,我边走边跳的跟着,嘴里连说带唱地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妈妈教的杨万里的诗。碧绿的荷塘里高低错落地盛开着粉白的粉红的荷花,有的羞答答地躲在莲叶下,有的则大方地在艳阳下舒展妙曼的身姿,把小蜜蜂忙得不停地在花瓣中花蕊里飞来飞去。清风一阵阵地送着荷花的芬香,莲叶与荷花在低头细语,沙沙,沙沙。只可惜,我听不懂它们说的话。 妈妈,荷花真香真美啊!嗯。妈妈摘一朵给你。不,妈妈,摘下了它,它会死的。让它长在塘里,一大片一大片的,它才高兴才会香才会更美丽。好吧,女儿,让它们美美的长着。来,我们把莲子莲叶都拿回家里蒸饭和做莲子羹。好,妈妈,莲子羹最好吃了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 正文: 一逍遥游的内涵 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只有人的精神能上天入地, 穿山过海, 似天马行空, 像大鹏翱翔, 无边无际, 无遮无碍, 可以无所待而无所不往, 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人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具有超越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引自陈怡《<庄子内篇>精读》)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游”。“游”是精神之游。那么什么是“以游无穷”呢?在庄子看来, 顺应自然规律, 就可以应付一切变化, 在无限的宇宙中获得自由。无穷即是无限, 庄子以他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思维形式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我们可以看到,

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这三类人代表三种境界。第一类是俗人,追求功名,这类人有待于外物。宋荣子是圣人,不追求名,不为外物所累,但是他有待于内。而被视为神人的列子御风而行,有待于自然。这三类人都未达到最终的境界-----至人无己。至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无所待,抛却一切,真正自由逍遥。至此庄子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无己之人,即忘却自我。 最后庄子借尧、肩吾等几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有用无用的看法。我们所见的无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万物存在自由其用。所谓无用只是人根据自己的喜恶做出的判断。 庄子的这篇逍遥游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首先鲲化为鹏完成自己的升华,实现境界的提升。这鼓舞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得以升华,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鲲生活在海里,是北冥里一条鱼,虽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它的视野也只能局限于那片海。它不甘于现状因此追求自身的改变,进而化身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一飞九万里。并且凭借万物之息飞往南冥-----天池。从北冥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在其代表作《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鸴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不难看出,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主义”的学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也是错误的。 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也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而不相同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显然是奇谈怪论,但骨子里却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思想。 庄子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意思是说:遵守自然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意谓返归于原始的纯朴状态。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并不能认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又与之不同。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认为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这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林》、《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不相信“命运”,而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言。他书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能够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长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庄子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之道 庄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阐释了许多的人生之道,让我们在困顿、茫然的人生迷雾中看到了希望之光,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灵境界,实现我们的心灵自由,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沉淀。庄子的哲学好似一幅恢宏浩渺的画卷,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宇宙自然界自由翱翔,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以此解除人类的“桎梏”、“倒悬”、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越。 自由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最高价值追求,这种自由是超越的“真情自由”,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情感生命是庄子哲学的内在核心。既不是知识论,也不是意志论,而是情感论,这才是庄子哲学的真正特色。 “宁做自由之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庄子的选择,面对功名利禄,庄子果断,可以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命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于自身自由的重视,甚至把自由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追求,因为庄子觉得只有在自由的世界中才能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看到生命的本质,领略到生命的美好。可如今有很多人用那些金钱与名誉构筑出了一个无形的牢笼,紧紧地束缚住了自己,锁住了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心灵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因此,只有放下对功名利禄孜孜不倦地追求,我们的心灵才不至于被困住,才能求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才能感受到真正纯净的自由,呼吸自由的空气。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不是为所欲为,不顾一切。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绝对的自由,就像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要表达的,世间万物,在表观上,都是有所凭借、有所需要依托、有所被限制的,并不能拥有完完全全的自由。人也一样,任何人想要寻找一片真空环境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庄子的自由是指情感上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虽不能摆脱这个物质世界,但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精神是可以是自由的,不为各种事物所干扰。 因此庄子的自由之道告诉我们,只有源自于心灵的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这样的自由,对于我们每个人、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才是公平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自由,我们才同样都有资格和能力去享有。 但是这样的自由,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松地享有,所以说我们要以一种富足的心态,用一种淡泊的姿态,把持一份美好的记忆,收拾一片快乐的心情,用我们不讳的童真去束缚成长中日益膨胀的欲望,那么自由终将会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实现“逍遥游”这一梦幻般的旅程。

庄子和苏格拉底的自由观之比较解读

庄子和苏格拉底的自由观之比较 内容摘要:庄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中外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家都对自由做出了认真的思考,他们都主张追求精神的自由,但在本质和实现途径方面是不同的,庄子的自由是一种虚幻的精神自由,他否定一切主观的努力,其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体道”和“得道”,而苏格拉底却追求积极的精神自由,他希望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使雅典的自由民对自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途径是通过对善性知识的追求使个人的内心向善,也就是个人伦理化。这种分歧是和他们对政治的态度分不开的,本文试对其加以分析。 关键词:庄子苏格拉底自由观 对自由地追慕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这么说,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目标都同自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文化殿堂里留下了许多人追寻自由的印迹。透过他们各自的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自由的思考和遐想以及孜孜不倦地追求。 虽然自由有着广泛的概念和多层次的含义,有意志自由、政治自由、人生自由、理性自由等。但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它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知识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庄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个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国度的哲学家,他们的主张也不尽相同,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们都把自由作为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思考,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自由观念对东西方自由思想的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拟对他们的自由观进行比较,以便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自由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自由理论的探讨。 一、追求自由的终极目标——实现精神自由

总观庄子和苏格拉底对自由的探讨,可知二者都是主张追求精神的自由,但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他们所追求的精神自由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庄子生活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战争带来的恐惧、孤独、无奈、焦灼的生命体验,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仕途的黑暗。他对“彼窃鈎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统治者肆意妄为,残害人民,他们用仁义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以仁义为自己服务,庄子对此极为痛恨。他反对礼乐仁义其实就是对其限制人的精神自由发展的批判。他认为官场是束缚人们精神的藩篱,是失去人性自由可怕的陷阱。于是庄子宁愿在贫贱中生活,也不愿去做官,宁愿做“曳尾于涂中”之“龟”也不愿做“供之庙堂之上”的“龟”。他希望以个体的超越对抗社会的异化。希望通过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从而在“清静无为”的环境中达到精神的自由。因此庄子的自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以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为现实背景,以个人对于这种异己力量的深切压抑感为心理前提的精神自由。 和庄子相比,苏格拉底生活的希腊,当时是奴隶主民主制的国家。从公元前468年出生到公元前399年被处死,可以说,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兴盛繁荣到腐败衰落的全过程。自由是古希腊人不懈的追求目标,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古希腊人将面目可憎的自然、社会力量转变为自身所能触及甚至能够控制的神祇,从而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获取生存的力量设定了一个乐观、自信的平台。古希腊人正是借助这些神祇表达了征服自然、获取自由的愿望和壮举。因此雅典的奴隶制城邦建立后,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但所谓“自由”,首先是摆脱了生产劳动,是不事生产的“自由”,雅典公民没有辜负历史的宠幸,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可是在金碧辉煌的宫殿背后,却有着千百万奴隶的呻吟,希腊公民的自由是以奴隶的不自由为代价的,因而这种自由只是一个阶层的自由,而且是一个很小的阶层的自由。虽然如此,它毕竟实现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同时也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和繁荣。但到了后期,在参加公民大会的贫民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智以后,雅典人就从没有选出一个像样的领导班子。雅典的政权开始衰落,被雅典人民一直引以为傲的自由也被践踏了。作为一个忠于政权的根本利益的好的自由民,一个哲学家,一个文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