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中药毒理学

合集下载

中药毒理学重点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就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就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就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与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就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与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毒理学研究1

中药毒理学研究1

皮肤吸收定量试验
脱毛并罩上玻璃钟罩——加入定量药物——药 物与皮肤接触2~6小时——观察 脱毛:化学法和机械法
二、局部刺激性试验
血管
肌肉
红肿、充血、渗出、变性或坏死
皮肤
粘膜
注意:不宜进行局部刺激性试验的情况
pH≤ 2
pH≥ 11.2
血管刺激性试验
家兔——耳背血管注射药物——观察局部血管 及周围组织反应(48-96小时) 肉眼观察、显微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致突变试验 药物依赖试验
研究方法
体内试验——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试验。
体外试验——利用离体脏器、培养细胞
进行的试验。

中药毒理学 药政管理学 中药药动学 分子生物学
药 安 全
细胞生物学

统计学


药理学 生理学 病理学 遗传学 动物学 组胚学 临床医学
定义
溶血性试验:考察中药注射剂是否具有溶血和 红细胞凝聚等反应。
分类
免疫性溶血——免疫反应——抗体——溶血 非免疫性溶血——药物诱导——溶血
必要性
中药 1、含有溶血成分 2、含有杂质成分 3、免疫性溶血
常见方法
一、常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 红细胞悬液——加入受试物——温育——观察 溶血或凝集反应情况。
急性毒性试验
概念
急性毒性试验:中药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 试验动物,观察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所引起的快 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意义
1.了解中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2.为长期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选择
剂量提供依据 3.获取毒性反应信息
实验设计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8页
• 种植药材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9页
采收与贮藏
中药品质 与采收季节亲密相关。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株 生长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中药材采收 时节也随入药部位不一样而异。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0页
“当季是药 过季是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砍来当柴烧
水飞雄黄可除去很大一个别有剧毒三氧化二 砷。
砂炒马钱子使其所含士宁和马钱子碱降低。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炮制 水煎液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近一倍。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活性,苷分解降 低。煎出率提升1.73倍。
(3)加强或突出某 一作用
生大黄炮制后,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制大黄则抗菌作用强。
何首乌炮制后结合型蒽醌衍生物水解,故 补益作用增强。
即使,中药组方合煎并非都有新成份产生,大个别研 究结果也显示各中药分煎制成颗粒后组方应用与整方 合煎作用无显著差异,但确有个别研究结果显示,分 煎后组方应用制剂与整方合煎制剂疗效不一样。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7页
中药饮片颗粒剂 分煎 疗效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8页
(5)一些作用双向调整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 可使低下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整截然相反两种 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整作用。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0页
养心氏片
处方: 党参、黄芪、灵芝、淫羊藿、当归、葛根、丹 参、山楂、延胡素、地黄、黄连、珍珠、人参、甘草。
功效: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 主治:用于气嘘血淤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合
并高血脂、高血糖等症见有上述症候者。 (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头晕目眩憋气,气短乏力 等)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

综合分类方法
综合考虑传统分类和现代分类方 法,以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 成分、使用剂量和疗程等因素进 行分类。
毒性评价标准及指标
1 2 3
急性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耐受量(MTD )等指标,用于评价药物一次性给予机体后所产 生的毒性效应。
长期毒性评价标准
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观察药物 长期连续给予机体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靶器官 损害情况。
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确 保药物来源正规、炮制规范、储存得 当。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避免联合用药导致毒性增强或疗效降 低。
加强临床监测与评估
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06
中医药药物毒理学未来发 展趋势与挑战
深入研究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器官芯片技术
将多种细胞类型在芯片上 共同培养,模拟器官的组 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用于 药物筛选和毒性评价。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药 物对基因组的影响,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表达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
利用质谱技术等方法,检测药 物对蛋白质组的影响,包括蛋 白质表达、修饰和相互作用等 。
加强对中药毒性成分的研究,明确其 化学结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毒性 成分的体内代谢过程及靶器官毒性。
探索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以揭示其综合毒性效应。
完善毒性评价体系和方法
01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毒性评价体系,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 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正因为中草药以及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中草药的毒理学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一、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意义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其安全性,避免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成分达到临床需要。

最后,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也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二、中草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毒性特点,可以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主要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明显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亚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较长时间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慢性毒性则指长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潜在毒副作用,如导致肝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

三、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化学分析等。

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小鼠或大鼠灌胃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其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细胞实验是通过将中药提取物加入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旺盛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其毒性。

四、中草药的毒性规避策略为了降低中草药的毒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规避策略。

首先,通过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或降低毒性物质的含量。

其次,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临床应用中草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中草药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中草药毒理学是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应加强中草药和中药复方中有毒成分的筛查和鉴定,探索中草药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

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

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

机制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

大毒有毒小毒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出现快,反应程度严重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使用剂量较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出现较快,反应程度较严重的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南星等。

使用剂量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积蓄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

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使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又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罂粟壳、麻黄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依赖。

1)品种:如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

2)产地:3)炮制: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4)制剂:如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易挥发;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因此细辛的散剂毒性较大,而煎剂较为安全。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护理课件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护理课件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器具
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如 砂锅、瓦罐等,避免使用 金属器具。
煎煮方法
按照医嘱要求的煎煮时间 、火候和水量进行煎煮, 确保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服用剂量
根据医嘱和药物性质,确 定合适的服用剂量和时间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同时使用
在使用中药时,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 药物,特别是西药,以免发生药物相 互作用。
03
对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机制及安全用药范围进行研究,为中
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成果
发现一系列具有抗癌、抗炎、抗 衰老等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为 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方法。
建立了中药毒理学评价体系,为 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留意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与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 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应留 意并避免同时食用。
某些中药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应避免 同时使用或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PART 04
中药不良反应与防治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其中副作用是中药固有的药 理作用,毒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有关,过敏反应则与个体差异有关 。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 学护理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中药药理学概述 • 中药毒理学基础 • 中药护理实践 • 中药不良反应与防治 • 中药临床应用与评价 • 中药药理学与中药毒理学的前沿进展
PART 01

中草药毒理学教学

中草药毒理学教学

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藻菌地衣 类、树脂类、其他类等。
具有天然性、多样性、复杂性、双向调节 作用和相对安全性等特点。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01
有效成分
02
作用机制
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有机酸等。
中草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功能、抗炎作用、抗氧化 作用、抗肿瘤作用等。
完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系统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包括体内外实验、临床试 验等多层次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加强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 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发 展和进步。
中草药毒理学的临床应用 与注意事项
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01
02
03
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 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 行治疗。
配伍禁忌
注意中草药之间的相互作 用,避免配伍禁忌导致不 良反应。
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 质等因素,合理控制中草 药的用量。
中草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监测
加大对中草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 制售假冒伪劣中草药的违法行为,保障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全国性的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 时发现和处理中草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保障 患者的用药安全。
THANKS
03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草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草药或中药方剂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治疗途径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性反应、中毒机理以及中药的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1. 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理是药物毒性学中的一个专题,其研究对象是中草药或中药方剂,主要研究其毒性反应、中毒机理、毒物学特性和药理学基础等。

中药毒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

2. 中药毒性反应中药毒性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意外效应。

中药毒性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过敏反应、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心脑血管系统损伤等。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自身的毒性、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3. 中毒机理中毒机理是指中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药理学和病理学过程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过程。

中毒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为中药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毒机理包括药物代谢、毒物靶标、细胞损伤和生化途径等方面。

4. 中药的安全应用中药的安全应用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药的安全性是指使用中药后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程度。

中药的安全应用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作用、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中药的安全应用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毒性研究和评估,建立中药的安全使用指南和标准,从而保证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

中药毒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的安全应用等。

了解中药毒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对于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毒理学

中医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属中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

是研究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

中药学:中药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范围物质及其制剂中药“毒”的含义: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毒指药物的偏性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毒性作用、副作用、过敏作用、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母的无关的作用毒性可控:选用正品药材、依法炮制、对症用药、合理配伍、掌握煎服方法毒理学包括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性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部分3R原则是减少,优化,替代特殊毒性实验:致癌实验,致突变实验,致畸实验致突变研究实验包括: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以DNA损伤为指标的实验一般毒性实验(3个):急性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局部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中药急性毒性是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后,短期(最长到14天)内观察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常用方法包括 LD50测定法,最大耐受法和最大可给药测定法长期毒性实验:指在不同的给药途径条件下,长期,反复给予受试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后,长期内观察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特征。

常用动物是大鼠,Beagle(比特)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用到猴,但皮肤外用方药常用家兔和豚鼠局部毒性实验:观察受试药物(包括中药、复方、中药或复方的提取物、中成药)是否对机体局部产生刺激性、溶血性、过敏性、光敏性等毒性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刺激试验,皮肤过敏性实验,溶血性实验,过敏性实验,光敏性实验致畸有(3个):半夏、朱砂、苦杏仁皮肤毒性(4个):巴豆、甘遂、斑蝥、白果致癌(5个):巴豆、甘遂、苦杏仁、雄黄、关木通致突变(5个):巴豆、关木通、苦杏仁、半夏、商陆生殖毒性(6):甘遂、半夏、朱砂、关木通、大黄、附子、雄黄中药靶器官毒性基础解毒途径附子(盐附子、白附子、黑须片)神经系统,心血官系统乌头类生物碱,尤其是二萜双酯型生物碱依法炮制-胆巴延长煎煮时间辩证用药-虚阴热证孕妇忌用合理配伍-甘草、大黄、生姜解毒控制剂量3-15g马钱子神经系统,心血官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马钱子碱,番木鳖碱(士的宁依法炮制-沙烫法减毒增效合理配伍控制剂量-0.1-0.2g 0.3-0.6g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病破伤风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孕妇斑蝥皮肤黏膜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斑蝥素斑蝥酸酐依法炮制控制剂量-0.03-0.06g严禁滥用和误用禁忌症-孕妇、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严重消化道溃疡、有学倾向者巴豆(肾功能衰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巴豆油巴豆毒素依法炮制-去油制成巴豆霜辩证用药合理配伍-不与牵牛子合用半夏神经系统肝肠肾脏生殖毒性(孕妇禁用)总有机酸总生物碱草酸钙生禁依法炮制-与白矾、生姜最有效辩证用药合理配伍控制剂量延长煎煮时间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朱砂(水飞法)胃肠肝肾脏,消化系统Hg2S汞离子依法炮制-水飞法控制剂量-0.1~0.5g合理配伍-反铝溴化物碘化物银杏(白果)肝肾白果酸氢化白果酸白果酚白果醇银杏毒等白果毒素控制剂量入汤 4.5-9g去皮去胚芽浸泡注意联合用药忌与西药麻醉剂、镇静止咳剂同用苦杏仁(炒制解毒)消化系统,脑,呼吸中枢苦杏仁苷依法炮制-加热煮熟控制剂量-04.5~9g合理配伍-不宜与收敛药合用雄黄(醋制解毒不能加热)遗传毒性肝肾,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As2O3As2S3依法炮制-水、醋、飞醋>水>干研选择正确剂型合理配伍-甘草大枣解毒控制剂量关木通肝、肾脏马兜铃酸|和|| 依法炮制配伍减毒-当归丹皮生地熟地大黄可碱毒合理制剂大黄肝肾黄昆>总鞣质>游离的黄昆辩证施治控制临床使用剂量和时间科学炮制配伍合理-黄芩。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预先采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筛检易感个体
---根据个体的遗传性状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管理毒理学
•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易感性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bility):是关于
个体对中药及其成分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中药及其成分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正常人群

剂量 图2-4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目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生物学标志:是指中药及其成分通过生物 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中药或 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 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 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中药成分、其代 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 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中药的信息。包括 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1、机体对中药的负荷增加(量及分布量) 2、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 损害作用(毒效应) 5、甚至死亡 (三致)
三、中药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immediate toxic effect: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

第6章 中药毒理学

第6章 中药毒理学

毒性可以控制
选用正品药材 禁用伪劣品种。使用GAP生产的标准药材。 依法炮制 炮制加工工厂要求达到GMP生产标准。
规范炮制加工工艺流程,使用标准饮片。 对症用药 必要才用,注意禁忌、病人体质强弱
“用之得当则为良药,用之不当则为毒药” 合理配伍 配伍拮抗毒性作用的药。 煎服方法适当 毒性药以小量渐增法给药,适可而止。
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 的药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目的
①发现药物蓄积、毒性作用。 ②推测靶器官或靶组织。 ③预测安全范围。 ④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雄鼠肠组织
雄鼠肝组织
雌鼠肠组织
雌鼠肝组织
雄鼠睾丸
雄鼠脾组织
雌鼠卵巢
雌鼠脾组织
雄鼠肾组织
雄鼠胃组织
雌鼠肾组织
第三节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毒性试验
研究内容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致突变试验 药物依赖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中药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试 验动物,观察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 的中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目的
1.了解中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2.为长期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依据 3.获取毒性反应信息
• 雷公藤碱:雷公藤、昆明山海棠—肝、肾、 心脏毒性
• 番木鳖碱:马钱子—兴奋中枢 • 莨菪碱:洋金花—抑制副交感神经
2)苷类
• 强心苷: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 夹竹桃—心脏中毒
• 氰苷:杏仁、桃仁—细胞毒性、组织缺氧 • 皂苷:商陆、黄药子—肠胃刺激、CNS麻痹
和运动障碍等 • 黄酮苷:芫花、广豆根—刺激胃肠道和肝脏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妊娠禁忌药。
特殊毒性: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 以前没得到重视,应该按规范的要求对药物进行 三致实验的筛查。如槟榔。
• 另外,动物与人存在生物学差异,动物实验结果 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故新药的研发必须要经过临 床药理学的观察(含疗效和毒性),才能有全面 的了解。
反应停 (沙利度胺)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其他:
1、后遗效应: 洋金花(白花曼陀罗)、天仙子(莨 菪的种子)
2、特异质反应:蚕豆病、板蓝根有报道
3、特殊毒性 依赖性:罂粟、番泻叶、麻黄等
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
主要考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 经系统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乌头、雪上 一枝蒿(毛茛科乌头属短柄乌头)等等。
对心血管系统:乌头、附子
长期毒性(慢性毒性)
中医临床用药治疗的多为慢性病,服药时间长,
中药所导致的长期毒性更应引起重视。主要影响肝、 肾、骨髓、内分泌等器官。
对泌尿系统:主要是肾损害。常见的有马兜铃、
广防己(马兜铃科) 、关木通(马兜铃科)、斑蝥、
雷公藤等。
川木通:毛茛科
粉防己:防己科
对造血系统:雷公藤、洋金花、芫花、斑蝥等。
治疗指数(therapetuic index,TI)—— LD50 与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越 大,越安全(一般情况下)。不是安全性评 价的唯一指标。
化疗药物的治疗指数又称化疗指数。如青 霉素,化疗指数很大,但过敏病人小于常用 量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有的药物ED和LD两条曲线首尾有重叠。
选择性
相对性
变异性 量效关系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 能引起50%个体出现阳性反应(产生治疗作用) 的药物剂量。
半数有效浓度— EC50。
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 半数致死量(LD50)——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 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浓度—LC50 。
2 .受试动物
符合国家规定的等级动物的要求,选择 敏感动物,以进化程度较高,遗传背景明 确,解剖、生理、习性及反应性与人体结 构、机能、代谢、疾病特点相近似的动物 为宜。
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
选择原则
一、尽量选择研究对象的功能、代谢、结构及疾 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动物
例:组织结构方面 猪的皮肤组织结构与人类相似,它的上皮再生、
24 "Claude Bernard (1813-1878"
25
26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rancis Kelsey
1 海豹肢畸胎 (Phocomelia)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旨在中医药理 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 应、毒性作用及其规律。
研究内容
确定解毒药和 解救措施
了解中药 不良反应
开发新药
确定中药 安全剂量
确定毒性靶器 官及其机制
确定毒性 是否可逆
了解影响中 药毒性因素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
主要由于有毒中药引起,而床中药用药错误,药证不符,配伍禁忌
中药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 将有毒中药依据毒力强弱进行合理分级,仍有 困难。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副作用:麻黄碱,复方可减轻副作用。
二)毒性反应:急性毒性、长期毒性
三)过敏反应: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四)免疫抑制:雷公藤
五)三致:致癌、致突变、致畸 槟榔、雷公藤、 半夏、百合、苦参等。(参考)
反应停的再评价研究
• 反应停对不同种属动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畸作用:
• 小鼠和大鼠的大部分种系不敏感。
• 家兔的几个种系和绝大部分灵长类动物较敏感,并可 观察到与人相似的缺肢或短肢畸形。
• 在敏感期给母猴一次剂量反应停,可使其胎儿100%发 生海豹肢畸形儿。
• 反应停致畸作用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

人比小鼠敏感 60倍;
反应停的再评价研究
反应停对胚胎的毒性,有明显的时间性。在不同 的孕期服用反应停,可引起不同的畸形 • 停经后34一38天服药 无耳畸形与颅神经的畸形 • 停经后36一45天服药 心脏与血管的畸形 • 停经后38一47天服药 缺臂、短脚 • 停经50天后服药 不会引起畸形 近经研究证实:
反应停的致畸作用仅限于其组分中两种互为对映 体的手性分子中的一种,另一种分子是安全的。
二、中药毒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一)急性毒性试验技术要点 1 .受试药物
1)选择有效复方、单味药及其提取物、有效 部位、有效成分;
2)样品标准化
3) 药材确定品种、药用部位和采收
4)炮制要科学、可控
• 5)成品制剂应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固定, 质量控制标准稳定
• 6)注射给药或体外实验应是成分基本明确 ,尽量除去杂质、物理常数以及可能干扰 结果的因素
第四章 中药毒理学
中草药肾病
广防己
厚朴
香港牛黄解毒片
鱼腥草注射剂
毒物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
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 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帕拉塞尔苏斯(1493~1541)
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 物质
第一节 中药毒理学概述
毒理学:一门定性和定量研究毒性物质在机体内产生毒副 作用的学科

人比大鼠敏感 100倍;

人比狗敏感 200倍;

人比田鼠敏感 700倍。
反应停的再评价研究
新的作用机制: 抗血栓生成 抑制NF-kB途径 免疫调节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临床应用 多发性骨髓 恶性淋巴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系统肿瘤 恶性黑色素 前列腺癌
转录因子核因子kB
(NF-KB)是一种广
皮下脂肪层、烧伤后的内分泌及代谢等也类似人
类,因此常选用小型猪做烧伤实验研究。
3.剂量和分组的设定
测得出LD50的,剂量为LD50的 1/10-1/5;测不出的,分别为:犬、 猴为人的3-4倍,猫兔为5-6倍,大 鼠、豚鼠为6-8倍,小鼠为10-12倍。
三个剂量组(等比系数,注意范围);剂量换算。
成分、剂量、 个体、药物
的偏性
• 药典收载了有毒中药72种 。大毒中药10种,有毒 中药38种,小毒中药24种。
• 毒性既是中药性能的特征(纠偏),又是不良反 应的基础。
• 没有绝对的无毒 • 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不良反应。
毒性的大小
WHO曾推荐将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以动物急性 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数值进行分级,大鼠一 次口饲的LD50的值小于1 mg·kg-1 的为剧毒,分别 大于(1.0,50,500,50000)mg·kg-1 的为高毒、 中等毒、低毒和微毒。
安全界限的评价
安全界限=( LD1- ED99) ED99*100% 1.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正值,数值越
大,越安全;
2.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0,表示只要药 物的浓度在99%有效量以内都是安全的, 超过则会中毒;
3.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负值,负值的 绝对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的 重叠越多,越不安全。
安全界限的评价
安全界限=( LD1- ED99) ED99*100% 1.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正值,数值越
大,越安全;
2.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0,表示只要药 物的浓度在99%有效量以内都是安全的, 超过则会中毒;
3.当LD1<ED99时,安全界限为负值,负值的 绝对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的 重叠越多,越不安全。
第四节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一)含生物碱类 二)含有机酸类 三)含糖苷类 四)含毒蛋白类 五)含萜类及内酯类 六)含重金属类
药物毒性筛选综合技术与方法
化合物 (药物)
人体: 副反应报告 大鼠: 毒性资料
体外
(肝细胞) 人, 大鼠
大鼠 体内
(肝,肾)
血液学, 血液生化学 组织病理学
毒理基因组学 数据库
RNA 表达信息
A、B两药哪 个治疗指数
大些?
A、B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比较
安全性综合评价
安全指数=LD5 ED95, 安全界限=(LD1- ED99) ED99*100%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
之间的距离。
安全范围和常用量的包含关系?
阈浓度—MEC,最小中毒浓度---MTC 治疗窗----MEC MTC.
Central South1UnPivHeARrsMAitCyOLOGY
2
3
4
5
6 7

动物无致死量, “无毒性
8
9
”镇静剂
10
11
12 13

1957西德上市,在欧洲被
14 15
广泛用于妊娠反应
16
17
18 19

1961报告与海豹肢畸胎有
20 21
关(妊娠4-6周100mg即致
22 23
),59-62发生10000余例
毒性机制分析
安全性评价与预测
不良反应监测
• “反应停”事件后,许多国家都有不良反应监测机 构,我国的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隶属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SFDA)。在临床观察阶段和药品上 市后,若发现药品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在72小 时内上报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否则按法规对管理 人员进行处理(99年制定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