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超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3d977c888762caaedd33d42b.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下)](https://img.taocdn.com/s3/m/b0e7ad97d1f34693daef3e43.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下)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三、天人合一(二)儒家论述天人合一的一个中心命题就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自周初以来形成的“以德配天”的天人合一观中,其伦理道德色彩大大超过宗教色彩。
(一)疾敬德那么这是讲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那么我刚才讲的天人合一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人跟天命之间的合一。
人们理解的天命都是一种好像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或者是一种对于上帝,因为天命有的时候我们也成为上帝,帝好象也是一种神的一种信仰,那么我想现在首先我们要了解人跟天命之合一的核心是个什么东西?刚才讲人跟自然合一的核心是顺自然,那么人跟天命之间的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的核心就是叫“疾敬德”,疾是疾病的疾,也就是迅疾的疾,非常迫切,敬是恭恭敬敬的敬,德品的德,疾敬德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提高你的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这个概念,这个观念起源于殷末周初,它的起因就是因为周初,周初总结了下上两代他们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这个在《尚书》的召诰这篇文章里面,有一段告诫周王的文字,就是要周王牢牢记住夏、殷亡国的教训,要注重自己德行的提升,所以他一块是就讲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你要有所作的话,首先要敬德,要重视这个德,他说我们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们不能忘记,夏和殷的经验教训,监就是作为一面镜子,我们有监于夏和殷,他说我们不能够随便说,我们不敢随便说,夏和殷没有天命保佑他们,我们不能这样说,我们不敢说,或者不敢说夏和殷没有天命保佑他们,但是,由于他们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由于他们没有很火地来提升他们自己的德,所以他们就亡了,亡国了,早堕厥命,他那个国家就亡了,亡命。
所以根据夏殷这两代的这样一种经验教训,那么我们要只有把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那么才能够祈天永命,才能够祈求天来永远的保护我们的命,那么也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命,国命长久才能够保护我们国命长久。
在《尚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这种总结钱朝的兴起和灭亡的这样一种经验教训,可以说都是总结它为什么能兴起,是因为他有德,而它为什么灭亡?是因为他丧失这个德,所以在这里面就讲到天道,天道是福善祸淫,它是保佑善,而是给那种这个胡作非为的人是要惩罚他们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提出来天命弥常,天命不是永恒的,就看你有没有德行,你常其德,那么保其位,如果其德非常的话,那么它就要灭亡,也就是说你有德就可以保持你国命的长久,如果你没有德的话,那么你国命就要丧失,这个总结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9a2af68804d2b160b4ec0c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庸和平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诞生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所谓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现在这种追求中的自由本质的展现……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点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她强调以民为本,重人文远鬼神而有别于重自然的希腊文化;她肯定个人的心性向善,把人放在一个伦理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人对宗族的国家的义务。
儒家思想是几千年来统治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其实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从来以人为核心,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
以人为本,孜孜不倦于现实人伦和理想社会的建构,始终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由以上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32f1a81d1f34693daef3ee9.png)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aef3a9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6f.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教育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珍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教育实践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本文将聚焦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阐述这些精神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仁爱精神“仁者爱人”,作为儒家文化中核心价值观之一,“仁爱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强调了个体之间的和谐、整体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契合。
仁爱精神的核心在于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与尊严。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仁爱精神运用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
教师要以“仁”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之间也应该培养“仁爱”之心,关注他人的感受和中心,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
学校应该关注家庭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让校园文化融入到城市文化中,使社会更好地理解、支持、信任和关注学校。
二、礼仪观念“礼仪之邦”是中国古代文化与传统道德的核心体现。
“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承载了尊重、感恩、敬畏等不同的价值理念。
礼仪文化独特的特征是强调规范化的行为举止、崇尚正义和道德,以及强调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交往和关系。
礼仪文化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质,能够容纳各个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并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礼制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塑造一个阳光、积极、正能量的校园氛围。
在“以理及学之亚圣,窃师而从之”的传统后继起见,教师应该传导“礼”的精神与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对自己、他人和家庭、社会不同关系的礼仪意识和观念,以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教育氛围。
三、合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治家必由之道,治国则有以立”,自古以来被誉为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人文精神。
中庸之道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德哲学的核心价值理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存在于自己应有的位置上,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6fb78741f7ec4afe04a1df84.png)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强调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人本主义精神,讲究“重天道”和“法自然”,又崇尚“人道”,重视礼乐教化。
以独特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体现中国千百年来的灿烂的东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文思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人文精神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
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
现就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与人文思维三方面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古代有民本主义。
“民本”实际上是相对于“君本”而提出的,而最早阐述这一观点的,正是儒家经典和儒家的创始人。
如《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这就明确道出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巩固了,国家才能稳定。
再如《尚书》中还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一句,就是警告地上的君王要充分尊重民意,如孟子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其意思是说,民心所向,连上天都不能违背,作为上天儿子的地上的君王,自然要以民心所向作为执政合法性的依据了。
“执政为民”是中国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儒家的创始人之一孟子对这核心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孟子认为,君王不能只追求个人的享受,不能“独乐”,而应该“与民同乐”。
那些终日只知自己享受、不顾民之疾苦的达官贵人们,在孟子看来只是“禽兽”。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a6c2cc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1.png)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内容引言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髓,涵盖了广泛的思想、道德、伦理、美学等方面。
它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人文精神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和谐与和平中华人文精神强调和谐与和平的价值观念。
这一价值观根植于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社会稳定、家庭幸福以及个体内心宁静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目标。
这种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并成为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与道德仁爱与道德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行为被视为个体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与道德。
3. 尊重与包容尊重与包容是中华人文精神对待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因此尊重和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承认每个群体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4. 学问与智慧学问与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知识追求和智慧思考的关注。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个体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通过学问与智慧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
在中华人文精神中,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崇尚智慧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追求。
5. 美与艺术美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对美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艺术则是表达美的媒介。
中华人文精神倡导个体要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aaa5d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4.png)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已经有数千年了。
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c9ab23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个方面。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本价值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质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仁爱、和谐、儒雅、宽容、自律”等词汇概括。
其中,“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它体现在人们对亲人、爱人、友人、同事、邻居、乡亲等人际关系上。
中国文化中很重要一个思想是“天下为公”,这种思想旨在实现人类内部的和谐共存。
而“和谐”则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关键因素,□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文化的“儒雅”特质则体现在个人自律、金玉良言、克己复礼等方面。
中国古代有很多诗词歌赋描绘了这一点。
而宽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尽量多地融入个体差异,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宽松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事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从唐代开始,渐渐地形成了唐人派和宋人派文化,各有特点。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等不同的思想体系开始融合或者同步运用。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思潮的变革,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经过消解和替代,但其核心价值却始终保持不变。
现代中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寻找能够为当代社会服务的价值。
三、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现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但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政府为了传承发掘传统文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同时,爱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士通过书法、绘画、舞蹈、音乐、古典文学、民俗文化等诸多形式,向世界介绍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8e15b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1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文精神,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崇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崇尚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先生”,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称呼,更是一种文明、尊重和谦让的表达。
另外,中国人也很注重风俗习惯,比如行礼、表示谢意、客气待人、家庭教育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尊重仁义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强调仁义,即“仁者无敌”,意思是人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不能被金钱、物质或权力诱惑,而要坚持正义。
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四海一家”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关系要和谐,尊重彼此,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3.推崇学术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把学问当作最重要的事业。
比如,孔子曾说“在学问上,君子之行无所不在”,即君子应当遍布世界,学习各地的文化。
另外,著名的《论语》也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二、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的影响1.影响教育人文精神对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提出了诸多思想理念,如重视学术、尊重仁义、勤奋好学等,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思想道德。
另外,孩子们也要通过学习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2.影响思想人文精神也影响了当今中国的思想。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更加重视“慈悲为怀”这一理念,而且这一理念不仅仅限于对待家人、朋友或邻居,还要扩大到对待整个社会。
另外,中国政府也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宽容、有序的法治体系,以促进公平正义。
三、总结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也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方面,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上,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遗产。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5936e340912a21615792904.png)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早在炎黄时代就已蕴含“人文”精神的萌芽。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末期,“人文”精神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这要归功于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他继续商、周“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孔子以后,不仅在儒家学派,而且在其他学派和各个学科领域里,“人文”精神又有新的发展和创造。
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这里"自然"一词的含义,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道家思想中强调顺自然,这是人们所熟之的。如《老子》书中就明确说过这样的话: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正是《老子》书中的这句话,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成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的确认而确立起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b9f27dc50e2524de5187e8d.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05ccce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f.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思想成果,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
在这些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是其中最为独特,并且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本质和意义、人类关系的探究,是爱、尊重、平等、宽容、礼仪、道德、智慧、思想、艺术等多元素的相互渗透和综合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渗透在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对人的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对人的关怀,这要从孔子的“仁”开始说起。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之所不能已”,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仁不仅仅是关心他人,而是出自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正的同情心、善意和友爱。
从孔子的“仁”中,我们看到人文主义的精神。
除了孔子的“仁”,还有达人所说的“人心”,也有“厚德载物”这样一句古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都是表达着“关怀他人”的一种深刻内涵。
重视礼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轮一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礼仪之轮在先,义之存焉”,即只有遵循礼仪,才能使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范,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礼仪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它还代表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人类的尊严。
宽容包容人文精神体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宽容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把宽容包容作为品德评价的标准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思想。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都强调了“宽宏大量”的道德特质。
人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指的就是宽容包容。
林则徐在为圆明园遗失文物而写的《圆明园别志》中,说过一句话:“欲抚巨泽,须以容器。
”这也是宽容包容的一种体现。
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道德社会等各方面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和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一些文明的衰落和价值观念的混乱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文精神的描述
![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文精神的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94d379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c.png)
我国式现代化中人文精神的描述一、概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渗透在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它包含了对人的关爱、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文精神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本文将对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描述和分析。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 尊重传统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传统,人们对于先贤的敬重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崇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种对于传统的尊重体现了我国人固守传统的品质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2.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的培养,不仅关注个人的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强调人的情感、道德、智慧的提升。
3. 社会和谐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大公无私、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1. 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文精神并不是停留在封建旧观念上的继承,而是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焕发诞辰机。
2. 尊重多样性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强调整体性,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同时强调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
3. 追寻自我的价值在我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需求,追求自我的内心满足和超越。
这种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于精神需求的重视,也是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我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实践1. 敬重传统文化在我国式现代化中,人们敬重传统文化,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举办文化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
2. 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种文化设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文化休闲活动,并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418458177232f60dccca147.png)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 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 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 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内经》)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里,阴阳未分之气,是为“太和”,“保合太和”则是最高的 理想境界(《周易》乾卦彖辞),阴阳处于最佳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也称“太 极”,缘此而有“分阴分阳”的天道变化,衍生万事万物。所谓“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周易·系辞上》),两仪是一阴一阳。阴阳的变化推移,普遍适用于天、 地、人的三才至极之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周易·系辞上》)。朱熹在 《周易本义》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极仁与义。兼 三才而两用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
12
三、道法自然
天文、天道 气、阴阳、五行 保合太和
-
13
天道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中国人以阴阳五行“解释宇宙、范围历史、整理常识、 笼罩人生”,这些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石,构筑了 我们中国人对于宇宙世界、生命与生活的认识,由此形 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与信仰体系。
祝宗卜史一出,则巫道不行,但巫和祝宗卜史曾长期较量,最 后是祝宗卜史占了上风。这叫“绝地天通”。
在这个故事中,史官的特点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它 反对的是天地不分、“民神杂糅”。因此,“绝地天通”只能 是“天人分裂”,宗教事务被专职化,成为国家官僚体制的一 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https://img.taocdn.com/s3/m/0fae2d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2.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专题一人文思想综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地,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地,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地价值,重视群体和谐地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地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地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地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地人格气节和高尚地情操、宽厚仁爱地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地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地一笔,浸透着浓郁地人文思想.一、儒家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地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地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思想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地学说奠定基础()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地趋势.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地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地口号..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地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代表人物及作品:孔子和《论语》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地风气,是儒家学派地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地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地思想,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地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篇、章,首创“语录体”.孟子和《孟子》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战国时期伟大地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地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孟子》:是“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地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荀子和《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地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地影响《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地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地百家争鸣和自己地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地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劝学》一篇为其代表.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地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他是“二程”(程颢、程颐)地三传弟子李侗地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董仲舒:西汉广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王阳明:王守仁,汉族,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地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地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地哲学思想.二、道家基本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地因素和无神论地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演变:、春秋时期:老子提出清静无为,崇尚自然地观念.、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发展了道家学派地学说.、东汉初年:道家作为正统学派.、西汉时期:汉武帝罢辍百家,独尊儒术,道家没落.、西汉以后,道家思想与其他学派融合,一直发展至今.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和《道德经》: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ā),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他是中国古代伟大地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地核心精华是朴素地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它是春秋时期老子地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地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地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章在前,第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庄子和《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地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地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地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地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三、其他学派、法家:它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地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战国末韩非对他们地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地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地. 著作中许多当时地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地出处.其学说地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地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地历史观,主张极端地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地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地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地观点,《管子》一书地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地大经大法.、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地哲学派别.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墨家地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地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地经典.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地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地通称.亦指研究军事地学派;古代另指拥兵一方地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等.《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地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地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地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地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地吴国将军孙武.、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地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地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地游说之士地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地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地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地重要典籍.但它地思想倾向,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地贬斥.、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地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地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地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地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地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地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名”就是指称事物地名称,用今天地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地事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杂家: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地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杂家地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它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地一部哲学著作,杂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地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地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地意思,“烈”是光明地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地通理.四、重要作品重点语句欣赏(拓展)《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地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地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地君子吗?”、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地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地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地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地人.正:匡正、端正.、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地人,而非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地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地.新,刚刚学到地知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注释】周,合群.比,音bì(第四声),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地凡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地话,你会明白吗?知道地就是知道,不知道地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地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地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为仁之)道,就是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了.”、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地是道德,小人想念地是乡土;君子想着地是法制,小人想着地是恩惠.”【注释】怀:思念. 土:乡土.刑:法制惩罚.、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孟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地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地..其进锐者,其退速.【译文】前进太猛地人,后退也会快..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地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地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地罪恶传播给群众.《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行程千里,都是从一步一步开始;无边江河,都是一个个小溪小河汇聚而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译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地规律,它不会因为尧地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篇》【译文】所以说:本性,是人天生地材质;人为,是盛大地礼法文理.没有本性,那么礼法文理就没有地方施加,没有人为,人本始地天性就不能自己变得美起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译文】青色虽然是从蓝色里提取地,但它地蓝色更深一些;冰是由水生成,但它要比水更冷一些.一般是形容徒弟地知识来源于师傅,但徒弟运用地比师傅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引申义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地事情也可以做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ce679cf9ec3d5bbfd0a74e8.png)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摘要】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和人文思维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色彩对现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人文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人文本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
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
所以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1],天地是万物之母,而人则是万物之灵。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
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
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
而且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
人生下来就会有欲望,因此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会发生争斗,一旦发生争斗这个社会就混乱了。
所以君主们,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就不得不制定礼仪,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
然后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需求来分配给他一定的物质,这样就使欲与物之间的这种需求和供给达到一种平衡。
但是礼对人欲必然是一个约束,它必须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如果人人都没有尊重伦理礼仪的自觉,那么这个群体肯定是不会稳定的。
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放在了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的养成,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人文这个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
《周易》的贲卦里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b9f27dc50e2524de5187e8d.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650773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6.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几千年的智慧和思考。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人文精神而闻名。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而人文精神则是指关注人类尊严、价值和意义的思想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强调内外兼修,即追求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统一。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的美德与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美的体现。
一个人的外在美只有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持久。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品德和道德的重视,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对于美的追求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山水诗、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追求。
他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这种审美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当代社会,这种审美观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推动了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人文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
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互助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常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智慧。
这种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强调了知识和才能对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学问和学术的推崇,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常常被视为学问的楷模和榜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人文精神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962a72f3856a561252d36f2d.png)
在这个故事中,史官的特点是“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它 反对的是天地不分、“民神杂糅”。因此,“绝地天通”只能 是“天人分裂”,宗教事务被专职化,成为国家官僚体制的一 部分。
颛顼因此也被称为“人文始祖”,是一位宗教改革家。
[1] 中国历史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 ,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 。
人文精神的奠基
李零:《国语》讲了重、黎分司天地,同时讲到了祝宗卜史一 类职官的起源,特别是史官的起源(包括司马迁这一支的来源 )。故事要讲的道理是,人类早期的宗教职能本来是由巫觋担 任,后来开始有天官和地官的划分:天官,即祝宗卜史一类职 官,他们是管通天降神;地官,即司徒、司马、司工一类职官 ,他们是管土地民人。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 主导思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该词源自“ 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当时指古 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这些 新文化人士自称“人文学者”(humanista)。 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使用这个词。德国启蒙 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 Humanism这个词则到1808年才出现。
民神异业
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 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 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 ,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 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 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 ,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三、道法自然
天文、天道 气、阴阳、五行 保合太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人文主义概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要从最根本处入手才能把握它的总体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一)以人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它最主要的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那么所谓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当然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的就是这儿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人文精神,跟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常常讲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等等的概念,应该说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呢,它也有相同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跟中国的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有相联系地方,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从它的发展来看,也吸收了中国的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把它发展起来的。
因为这个在西方来讲,它的人本主义或者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那么当时在西方近代提出来这个主义的时候,就是针对于西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因为在西方中世纪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的这样一个情况。
这样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主义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的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
所以西方在进行近代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思想文化上面也进行了一次革命,最初呢,就有它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又有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而在这个启蒙运动中间,那么西方在迈向近代,它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从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间,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中间去吸取它的营养,另外一方面,它是向东方的文明中间来吸取它的营养,因为当时西方宗教改革之后,有一批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东方,其中也有来到中国的,那么在这一批传教士中间他们把中国的这些当时流行的理学,以及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思想等等这些经典也传回到了欧洲,那么欧洲的这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中国的这种文化,他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这样一种文化。
他们感觉到是跟西方的传统的宗教文化,以神为本的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他们把中国东方社会看作一个理想的社会,所以他们也就吸取了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以道德为本的,以人自身的道德为本的这样一种精神。
从这个从一个它的古代的希腊罗马的文化里面去吸取,一个从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儒家的这种文化里边去吸取,然后发展出来的,西方近代以来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它跟近代的它虽然不等于近代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但是它跟近代的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有联系的,而且也曾经起过激发近代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这种发展产生过作用的。
(二)关于“人文”的解释那么这个人文精神它的核心就是人是最根本的。
那么人文这个词在中国呢,这个很早就出现了,那么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最初出现在周易的贲卦的彖辞,这个贲就是愤怒的愤,把竖心旁去掉,那个贲,虎贲,战士那个虎贲。
这个贲卦,周易有一个卦叫做贲八卦,贲卦有一个彖辞,就是易传,周易贲卦彖辞里面它的是这么来讲的,他说刚柔交错,天文也。
就是天文是刚柔交错,也就是阴阳,阴阳体现出来的性能就是一个刚和柔,阳刚、阴柔,刚柔交错。
文明以止,文明就是我们现在的现代文明,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我们看这个天文,刚柔交错,观察这个天文,可以考察世俗的变化,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观乎人文就可以用它来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一种教化,得到一种教育、教化。
这是彖辞里面这样讲的,那么后来很多的思想家、学者、都对彖辞里面这句话做了解释,比如说三国时候的魏国的王弼,三横王,弼就是辅弼的弼,两个弓中间一个百,王弼对这个做了一个解释,我想别的不理解了,我专门抽他对人文这个解释,他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化也,就是对于一些事物要让它得到一个合理的位置的话,但是不用威武,不用武力,而用文明也,而以文,文是相对于武来讲的,而用的文的办法来使得所有得天下万物,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这就叫做人文。
那么后来到了唐代,唐代的孔颖达,孔颖达他又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我们来看他关于人文这句话的解释,他说观人文以化成天下者,他说这个是讲什么意思?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就是说他说彖辞里面讲的观在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是讲圣人观察了这个人文,他就要以诗书礼乐,这些里教育天下的众生,使得天下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这样一个状态,他很明显地就讲了所谓人文的精神就是王弼讲的不是以武力而是要以一种文明的办法,那么这种文明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以诗书礼乐来教化,教化老百姓。
那么到了宋代著名的礼学家程颐对这句话又有更明白地解释了,他讲他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指天运行的规则,人文是讲人间的社会的这样一种运行的规则,他说天文是指那些日月星辰他们自己各有自己的位置,然后就有寒暑阴阳的变化,所以看这个天文,看这个天文的变化,就可以知道一年四季的四时的这样一种运行的这样一种规律。
那么人文呢,他说人文就是人理之伦序,伦常的次序,人文就是人社会,人的这种伦常的运行次序。
所以他说观人文来教化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形成这样的一种礼俗,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解释里面可以看到,这个人文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最初它是跟天文这个词来对举的,天文是如何如何,人文是如何如何。
天文是指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而具体来讲呢,人文的主要内涵就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的这样一种理念,而且呢,由此建立起来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所以中国的人文思想它的内涵就是这样一种内涵,那么这也需要做一些说明的就是一点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这个话,无疑的这个跟上面讲到的人文这个词是有关系的,也许就是它的这个人文精神这个词的词源、来源。
(三)人文精神那么第二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它的展开显然要比人文这个词的出现要早得多,也就是说人文精神这个词它的来源呢跟贲卦彖辞里面的人文这个词是直接相关的,也许就是它的词源来源,但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来讲,它可能应该比贲卦里面人文这个词的出现来得要早。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周易的易传从现在我们各种研究来讲,恐怕它不会早于战国时期,即使按照传说来讲也是这样说,说这个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四卦,孔子传授易传,按照传统来讲也是这样,易传这个部分的文字归到了孔子的头上了,那么孔子也是春秋末期的人了。
但是根据现在的许多史料发掘来看,这个周易里边的易传这个部分,易传这个部分的形成,大概是从战国的中后期一直到汉代初年才逐渐形成的。
所以这个易传的这一部分内容它的出现比较晚一些,而这种人文精神的这个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体现显然是在战国中期以前早就是有了,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这种传统的这种人文的精神的奠立或者说是奠定是在西周的初年,这个底下我会讲到,应该在西周的初年已经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的特点。
甚至于如果再追上去,那么可以追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但是这种精神的奠定是在西周,西周时期。
那么在中国的典籍中间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的万物中间最灵最贵的这样一种思想,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对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
所以比如说像在《尚书》中间,就有这样的说法,说惟天地万物之母,为人万物之灵,天地是万物之母,万物都是由天地所生的,而人是万物之灵,早在《尚书》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法,在《孝经》中间,它就借了孔子的名义来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之性这个性就是生的意思,因为性这个字的来源就是从生演变出来的,也就是说天地所生的万物中间人是最重要的。
那么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先秦的思想家荀子那儿他也提到了人是万物中间最重要的这样一个观点比如说他曾经把天地万物做了一个分类,分成四类,他这么来讲的,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草木是有生命的,但是他没有知识,没有智慧。
第三类禽兽有知而无义,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道义的义,仁义的义,在中国主要是讲禽兽没有这种关系,所以如果说这个人如果违背了伦常就说他禽兽不如,简直是禽兽。
第四类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世万物都具备了,既有气、又有生、又有知、又有义,所以说人是天下万物中间最重要的、最贵重的。
所以这个荀子在这儿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说说明的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因为人是最具备了所有的,前面的这个万物都是只是具备了一个方面,但是人是具备了全部的。
所以以后在我们中国的典籍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这样一种说法,那么不仅儒家是这样一种说法,就在道家的思想里也是这样的,我们从《老子》书里面就可以看到,《老子》书里面就有一章里面就讲到了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所以讲整个宇宙间有四大,这四大就是道大天大地大王大,那么王大,所谓王也就是指人,所以有的版本里面就直接就是人,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大,所以这个也是把人跟道天地并列,是这样的。
那么所以人是天地之间最灵的最贵的,那么不仅如此,而且它直接参与了天地的这个变化,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所以中国人的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叫做天地人三才,易传里面讲天地人三,那么而且是天地万物,如果没有人参与进去的话,那么这个天地万物也是无序的,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一二三的三,也就是参,那么天地人各是什么样的功能了?荀子曾经这样来讲的,天有其时,天有四俗的运行,天地运行,万物在春天生长,夏天在成长,秋天就成熟了,冬天就避藏起来了。
地有其财,过去我们也讲天生知,地表知,地供应各种各样的东西使得生命能够延续。
人有其治,人参与到这些中间去来治理万物,使得万物有序,所以叫做夫之之谓能参,参与的参、参加的参。
那么在中国的古典文字里面这个参也就是叁的意思,壹贰叁的叁,大写的叁,我们大写的叁,然后叁是三横,参是三撇,所以这两个字实际上是相通的,所以这个就是天地人,它是有一个相对的一个并列的,那么进一步来讲呢,这个荀子又做了一个解释,他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必须要等待圣人出来以后才可以把它各自给它定一个自己的位置,分就是分开的分,分开的分这儿念去声,分就是它的分位,就是它的地位。
这个荀子这个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为什么他的力气没有牛那么大,他跑路的速度没有马那么快,但是他可以去支配牛和马,让牛和马来为人服务,为什么呢?他说关键的问题是人能群,群众的群,群体的群,而牛马不能群,那么人怎么才能够群呢?要有分或者要有分,先讲要有分,就是要有各自的分工,要有各自不同的地位,所以他讲只有名分才能使群,也就是只有建起一个社会的人际之间的不同的地位,确定了大家不同的职业和地位,那么这个群才能发挥作用。
这个思想实际上很清楚地说明,人是一种社会性的,那么在这个社会中间他就有各自的分工和他的身份地位,没有分工和社会地位,那么这个群也是乱糟糟的一个群,等于没有群一样,他也就跟牛马一样,所以他也可能有力量去驾驭这个牛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