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园林建筑
私家山水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从这个时期起,中国园林就 朝着皇家园和私家园两个方向发展。 由于私家园林的主要使用者—士大夫 这个层次代表着封建时代文化的最高 水平,因而私家园林也往往成为古代 文化精神的缩影。魏晋之际,造园开 始注意对自然的发掘,追求再现自然 ,并赋予自然以至善至美的人格,于 是园林就成了真正的建筑艺术。作为 私家园林主题内容的人工堆山,开始 着意于再现山林意境。
16
宗教建筑
伊斯兰教约在唐代传入我国。其建筑的形式 和布局,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别 。唐宋元时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 的外来影响,有高矗的光塔、葱形尖拱券门和半 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至元代,伊斯兰教已吸 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架构体系和平面布局,不 过仍保留了许多阿拉伯建筑风格,带有过渡性的 成分。至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建筑除了神龛和装 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 用中国传统的木架构形式,形成了以木结构殿堂 楼阁为主体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13
宗教建筑
隋、唐、五代至宋,佛 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时 的佛教建筑也完全变成了中 国佛教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是:寺庙的布局逐渐向宫室 建筑形制转化,在建筑群中 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 的概念和手法,以塔为中心 变成了以佛殿为主体,建筑 群向心布置变成了沿南北轴 线展开的布局。
14
宗教建筑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 特有的佛塔形式,即类似瓶 子式样的喇嘛塔在全国各地 建筑起来。至清代,还出现 了佛塔中的另一类型——金 刚宝座塔,其基本型体肇源 于印度,但到中国后有了很 大变化。藏传佛教的寺院多 建于山区,出现了与过去传 统佛寺不同的布局方式。
3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魏晋至南北朝时代的社会 动荡造成国家分裂,佛教得以 广泛传播,寺院、塔、石窟等 佛教建筑大量出现,来自印度 及西域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 艺术融合。唐代,这种文化的 交融与糅合在范围上进一步扩 大,在内容上不断加深,在建 筑方面形成了雍容华贵的盛唐 风格。
4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宗教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与印度佛寺式样的融合,至魏晋 时已十分明显。虽然佛寺仍以佛塔为主,却已有在塔前或 塔后加筑大殿,构成“前塔后殿”或“前殿后塔”式的廊 院式寺院。另一类寺院,是由贵族官僚捐献府第或住宅改 建而成的。往往“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这一时 期石窟的开辟也十分盛行。与原来的形制不同,这些洞窟 中一般只有佛像和壁画,作为拜佛之用。而在窟前或旁边 另建寺院,供僧侣住宿诵经。中国的石窟寺院是收藏雕塑 、壁画和文物的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石窟寺 院。
7
宫殿与城市格局
早期宫室布局的基本模式:前殿和后寝 沿南北向纵深对称布局。我们现在所知道最 早的宫殿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 。早期的城市是在宫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营建咸阳城,建造了 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汉代在秦咸阳兴乐宫的 基础上建立都城长安。隋都和唐都长安是当 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隋仁寿宫,唐大明宫、 兴庆宫都是气势宏伟的建筑。宋建都东京( 今开封)修筑大内,元附会《周礼》建立大 都(今北京),宫殿更加豪华壮丽。明北京 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 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部分。
10
园林建筑
唐代士大夫的山水园林兴造日趋繁荣,且多集中于长安、洛阳两 地。园林日趋小型化,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两宋时期,文化活动频繁,造园活动已深入到地方城市和富裕的 士庶阶层。这时的园林更多地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形成细致精巧的风 格。另外,城郊公共风景点发展迅速,甚至私家园林也定期向公众开 放。 明清时期的造园活动,主要集中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和以苏州 为主的江南两地。这一时期造园理论与手法渐趋成熟,出现了一批从 事造园活动的专家,如计成、李渔等。还出现了造园名著《园治》等 专著。在造园手法上巧于因借,善于使用对比统一的手法。注重以少 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虚实相生,形成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最能体现这种追求的, 是苏州园林。
11
宗教建筑
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 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 马寺,它是由当时的官府改 建而成的。及至两晋和南北 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开 来。这时期来中国传教的僧 人甚多,将印度等诸国的佛 教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随之 传入。这个阶段中国的佛寺 、佛塔建筑基本上是以印度 佛教艺术为范本而建造的 。
12
8
园林建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 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亲近自 然、推崇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大特色。在这种传统文化的 影响下,"师法自然"的造园活动 得到发展,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 艺术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汉代以前的Leabharlann Baidu林是以帝王、 贵族游猎苑囿为主。至汉武帝“ 上林苑”,已经成为集居住、娱 乐、休息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园 林。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Traditional Culture As Manifested 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2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 很重视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思 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建筑与自 然的有机结合,在 自然环境中揉入人 的思想感情和精神 风貌。
中国传统建筑还 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 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 谓“和而不同”、奇偶 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 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 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 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 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 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 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 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 效果。
最后,中国的传 统建筑中还体现着传统 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这种“会通” 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 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 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 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 容并蓄。传统建筑重历 史,又求创新,表达出 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 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成 熟与丰满。
6
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传统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演变。距今约50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 处所,那时还谈不上有建筑存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 游的氏族部落利用土穴、木架和草泥建起简单的穴居和 浅穴居,又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而长江流域地区 则出现了架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至公元前21世纪的夏 朝,出现了夯土建筑,有了建于高大夯台上的宫室。更 为重要的是:在建筑中逐渐开始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和等 级制度。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工程的官职:司空。 从春秋到秦汉,建筑进一步发展,形式不断变化,逐渐 形成一套完整地建筑制度,形成了质朴开放的早期风格。
19
THANK
YOU!
15
宗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建筑 被称为观或宫。因为道教有“仙人好楼 居”之说,所以楼阁成了道教建筑的特 点之一。道教建筑为地道的木构架建筑 体系,在建筑布置上以轴线为主,左右 对称。在空间安排上,沿轴线布置层层 院落,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建筑 装饰上,除了有作为道教标志的八卦太 极,象征神仙和吉祥到来的暗八仙外, 还有表示长生不老和长寿的鹤、鹿、龟 、灵芝、仙草。道教的宫观还多建于名 山大川之间,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追 求清静脱俗的生活的文化色彩。
17
民居建筑
云南地区的水族、侗族、傣族、佤 族、景颇族,生活在潮湿的热带丛林中 ,采用干阑式住宅。北方草原的蒙古、 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采用帐幕式住房 。西藏、四川南部、青海和甘肃南部一 带的藏族采用厚壁台阶式平顶民居。分 布在天山南北广袤地区的维吾尔族采用 拱廊式平顶民居。黄河中游一带采用窑 洞住宅,有靠山窑、地坑窑和锢窑三种 。福建南部龙岩地区的龙岩、上杭、永 定一带散布的客家土楼,是客家人最初 迁徙至此为了防卫而建造的一种对外封 闭对内开放的建筑。
宋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起 来,建筑在功能上更注重与文 化生活相适宜,在形象上趋向 柔和绚丽。到了元、明、清时 期,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进 一步融合,以及日益增加的外 来文化的影响,逐步产生了以 清代建筑为代表的晚期风格。 此时建筑在形式上已趋向程式 化,手法纯熟,繁缛细密。
5
传统建筑体现 出传统的伦理观念 。从庶民的宅院到 帝王的宫殿,从院 落的经营到城市的 布局,处处以严整 的格局、强烈的秩 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中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应当遵守的政 治伦理规范。
18
民居建筑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汉族民居,从南到北,随着地形 与气候的变化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北方墙厚,屋顶厚 ,院落宽敞,造形粗犷质朴。南方屋檐深,天井狭小,讲 究通风与蔽光,造形秀丽轻颖。而西南地区,往往强调风 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南北朝向。 北京四合院可视作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这 种住宅布局的特点是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 ,对外隔绝,自有天地,强烈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江浙民居和湘西民居为代表的广大南方地区的民居建筑 ,则表现出了一种与自然完善结合的居住环境的重视,在 这里居住的人们已不再被限定在由人工筑成的六面体之中 ,而被扩展到整个有机环境中去了
园林建筑
私家山水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 朝时期。从这个时期起,中国园林就 朝着皇家园和私家园两个方向发展。 由于私家园林的主要使用者—士大夫 这个层次代表着封建时代文化的最高 水平,因而私家园林也往往成为古代 文化精神的缩影。魏晋之际,造园开 始注意对自然的发掘,追求再现自然 ,并赋予自然以至善至美的人格,于 是园林就成了真正的建筑艺术。作为 私家园林主题内容的人工堆山,开始 着意于再现山林意境。
16
宗教建筑
伊斯兰教约在唐代传入我国。其建筑的形式 和布局,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有所区别 。唐宋元时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了较多 的外来影响,有高矗的光塔、葱形尖拱券门和半 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至元代,伊斯兰教已吸 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架构体系和平面布局,不 过仍保留了许多阿拉伯建筑风格,带有过渡性的 成分。至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建筑除了神龛和装 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 用中国传统的木架构形式,形成了以木结构殿堂 楼阁为主体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13
宗教建筑
隋、唐、五代至宋,佛 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时 的佛教建筑也完全变成了中 国佛教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是:寺庙的布局逐渐向宫室 建筑形制转化,在建筑群中 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 的概念和手法,以塔为中心 变成了以佛殿为主体,建筑 群向心布置变成了沿南北轴 线展开的布局。
14
宗教建筑
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 特有的佛塔形式,即类似瓶 子式样的喇嘛塔在全国各地 建筑起来。至清代,还出现 了佛塔中的另一类型——金 刚宝座塔,其基本型体肇源 于印度,但到中国后有了很 大变化。藏传佛教的寺院多 建于山区,出现了与过去传 统佛寺不同的布局方式。
3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魏晋至南北朝时代的社会 动荡造成国家分裂,佛教得以 广泛传播,寺院、塔、石窟等 佛教建筑大量出现,来自印度 及西域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 艺术融合。唐代,这种文化的 交融与糅合在范围上进一步扩 大,在内容上不断加深,在建 筑方面形成了雍容华贵的盛唐 风格。
4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宗教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与印度佛寺式样的融合,至魏晋 时已十分明显。虽然佛寺仍以佛塔为主,却已有在塔前或 塔后加筑大殿,构成“前塔后殿”或“前殿后塔”式的廊 院式寺院。另一类寺院,是由贵族官僚捐献府第或住宅改 建而成的。往往“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这一时 期石窟的开辟也十分盛行。与原来的形制不同,这些洞窟 中一般只有佛像和壁画,作为拜佛之用。而在窟前或旁边 另建寺院,供僧侣住宿诵经。中国的石窟寺院是收藏雕塑 、壁画和文物的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著名的石窟寺 院。
7
宫殿与城市格局
早期宫室布局的基本模式:前殿和后寝 沿南北向纵深对称布局。我们现在所知道最 早的宫殿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 。早期的城市是在宫城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营建咸阳城,建造了 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汉代在秦咸阳兴乐宫的 基础上建立都城长安。隋都和唐都长安是当 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隋仁寿宫,唐大明宫、 兴庆宫都是气势宏伟的建筑。宋建都东京( 今开封)修筑大内,元附会《周礼》建立大 都(今北京),宫殿更加豪华壮丽。明北京 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 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部分。
10
园林建筑
唐代士大夫的山水园林兴造日趋繁荣,且多集中于长安、洛阳两 地。园林日趋小型化,与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两宋时期,文化活动频繁,造园活动已深入到地方城市和富裕的 士庶阶层。这时的园林更多地和人们的生活结合,形成细致精巧的风 格。另外,城郊公共风景点发展迅速,甚至私家园林也定期向公众开 放。 明清时期的造园活动,主要集中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和以苏州 为主的江南两地。这一时期造园理论与手法渐趋成熟,出现了一批从 事造园活动的专家,如计成、李渔等。还出现了造园名著《园治》等 专著。在造园手法上巧于因借,善于使用对比统一的手法。注重以少 总多,小中见大,主次相成,虚实相生,形成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 体现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追求。最能体现这种追求的, 是苏州园林。
11
宗教建筑
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 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 马寺,它是由当时的官府改 建而成的。及至两晋和南北 朝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开 来。这时期来中国传教的僧 人甚多,将印度等诸国的佛 教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随之 传入。这个阶段中国的佛寺 、佛塔建筑基本上是以印度 佛教艺术为范本而建造的 。
12
8
园林建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 的文化传统。热爱自然、亲近自 然、推崇自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一大特色。在这种传统文化的 影响下,"师法自然"的造园活动 得到发展,讲究诗情画意的园林 艺术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汉代以前的Leabharlann Baidu林是以帝王、 贵族游猎苑囿为主。至汉武帝“ 上林苑”,已经成为集居住、娱 乐、休息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园 林。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Traditional Culture As Manifested in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2
各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 很重视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思 想,强调人与自然 的统一,建筑与自 然的有机结合,在 自然环境中揉入人 的思想感情和精神 风貌。
中国传统建筑还 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 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 谓“和而不同”、奇偶 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 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 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 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 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 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 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 又取得和谐统一的艺术 效果。
最后,中国的传 统建筑中还体现着传统 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这种“会通” 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 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 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 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 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 容并蓄。传统建筑重历 史,又求创新,表达出 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 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成 熟与丰满。
6
传统建筑的四种主要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传统建筑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演变。距今约50万 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 处所,那时还谈不上有建筑存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 游的氏族部落利用土穴、木架和草泥建起简单的穴居和 浅穴居,又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而长江流域地区 则出现了架离地面的干阑式建筑。至公元前21世纪的夏 朝,出现了夯土建筑,有了建于高大夯台上的宫室。更 为重要的是:在建筑中逐渐开始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和等 级制度。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工程的官职:司空。 从春秋到秦汉,建筑进一步发展,形式不断变化,逐渐 形成一套完整地建筑制度,形成了质朴开放的早期风格。
19
THANK
YOU!
15
宗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建筑 被称为观或宫。因为道教有“仙人好楼 居”之说,所以楼阁成了道教建筑的特 点之一。道教建筑为地道的木构架建筑 体系,在建筑布置上以轴线为主,左右 对称。在空间安排上,沿轴线布置层层 院落,形成一定的秩序和节奏。在建筑 装饰上,除了有作为道教标志的八卦太 极,象征神仙和吉祥到来的暗八仙外, 还有表示长生不老和长寿的鹤、鹿、龟 、灵芝、仙草。道教的宫观还多建于名 山大川之间,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追 求清静脱俗的生活的文化色彩。
17
民居建筑
云南地区的水族、侗族、傣族、佤 族、景颇族,生活在潮湿的热带丛林中 ,采用干阑式住宅。北方草原的蒙古、 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采用帐幕式住房 。西藏、四川南部、青海和甘肃南部一 带的藏族采用厚壁台阶式平顶民居。分 布在天山南北广袤地区的维吾尔族采用 拱廊式平顶民居。黄河中游一带采用窑 洞住宅,有靠山窑、地坑窑和锢窑三种 。福建南部龙岩地区的龙岩、上杭、永 定一带散布的客家土楼,是客家人最初 迁徙至此为了防卫而建造的一种对外封 闭对内开放的建筑。
宋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起 来,建筑在功能上更注重与文 化生活相适宜,在形象上趋向 柔和绚丽。到了元、明、清时 期,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进 一步融合,以及日益增加的外 来文化的影响,逐步产生了以 清代建筑为代表的晚期风格。 此时建筑在形式上已趋向程式 化,手法纯熟,繁缛细密。
5
传统建筑体现 出传统的伦理观念 。从庶民的宅院到 帝王的宫殿,从院 落的经营到城市的 布局,处处以严整 的格局、强烈的秩 序来反映社会生活 中人与人的关系, 以及应当遵守的政 治伦理规范。
18
民居建筑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汉族民居,从南到北,随着地形 与气候的变化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北方墙厚,屋顶厚 ,院落宽敞,造形粗犷质朴。南方屋檐深,天井狭小,讲 究通风与蔽光,造形秀丽轻颖。而西南地区,往往强调风 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南北朝向。 北京四合院可视作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这 种住宅布局的特点是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 ,对外隔绝,自有天地,强烈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 。江浙民居和湘西民居为代表的广大南方地区的民居建筑 ,则表现出了一种与自然完善结合的居住环境的重视,在 这里居住的人们已不再被限定在由人工筑成的六面体之中 ,而被扩展到整个有机环境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