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9d3158650e52ea54189821.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33a17083d049649a665812.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诗境”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作家作品】孟浩然:湖北襄州襄阳人,是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写过一首诗说明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⑤济:渡⑥端居:安居⑦耻(ch 1 )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⑧徒:白白的⑨楫:(jí )划船用具,船桨)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 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孟浩然的诗多描写(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整体感知】1.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昼: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昼:白天;昏:傍晚;昼已昏:天已黄昏)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江村走去)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岩扉:,(岩洞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惟:(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微观探究】:置身诗境(一)寻场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明确: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二)入场景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明确: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第3 页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三)比场境1、找出前两联和后两联所描写的两个场景的侧重点明确: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2、除此对比,同学们能找出两个场景内部存在的对比吗?明确: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3、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提示:结合诗人的经历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两种人:俗人和恬然超脱的隐士【微观探究】:缘景明情作者对栖隐生活的态度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提示:①抓住鹿门山“月照开烟树”的景物描写②“忽”字的运用③“幽人”中“幽”的运用)明确: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 (《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总结升华】1、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思路明确: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2、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背景补充】孟浩然与鹿门山。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2课 夜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2课 夜](https://img.taocdn.com/s3/m/52584c9d0b4e767f5acfcea4.png)
课题《夜归鹿门歌》授课时间 3.9 课型新授二次修改意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语;比较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异同,促使鉴赏能力精细化。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品味诗歌的冲淡之美并把握其特征,认识其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人论世,体会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教材分析重难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设想教法圈点批注法,三主互位导学法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导学案,课件课堂设计目标展示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品味诗歌,背诵全诗。
培养热爱自然,质朴真纯的情操。
预习检测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质疑探究读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精讲点拨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当堂检测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最新整理高中夜归鹿门歌学案教案.doc
![最新整理高中夜归鹿门歌学案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fba9e71a37f111f1855bf3.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任务性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偏旁部首推测字的意思。
喧栖隐岩扉寂寥嵩山轩冕作揖耆槎头鳊(二)文学常识天空孟浩然(689~740) 代诗人,本名,字。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
以写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的人,不乐于。
他的性格和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他一生经历比较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和以及。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 ,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参考答案: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清白高尚山水田园隐居的逸兴王维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三)我最喜欢的诗句二、我的问题三、难点质疑1、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这些景物可以分成之景和之景。
2、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前两联诗句描写的场景,概括画面的特点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⑵分析后两联所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根据作者对两种生活态度体味诗人情感。
3、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营造的环境。
4、孟诗不事雕饰,即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这首七古就体现了这些特点,请从全诗简要分析。
5、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说:“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简要概述这首七古怎样体现了这些特点。
6、请运用缘景明情的思路(绘景——析景——摹形——溯情)分析鉴赏《宿建德江》。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410aa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a.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语言、结构等方面。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2、难点(1)对诗歌中某些意象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体会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所作。
诗人在仕途碰壁之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回归自然的道路。
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是诗人早年隐居之所。
四、诗歌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五、诗句解读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描绘了黄昏时分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渡河归家的喧闹场景。
“昼已昏”点明时间,“钟鸣”以动衬静,烘托出山间傍晚的宁静。
“争渡喧”则与山寺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世俗的喧嚣。
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前句写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后句写诗人自己乘船返回鹿门。
“人”与“余”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归向,暗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在月光的照耀下,鹿门山的烟雾缭绕的树木渐渐清晰可见,诗人忽然来到了庞德公曾经隐居的地方。
这里的“开”字用得精妙,赋予了月光神奇的力量,使烟雾消散,景色明朗。
4、“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岩的门扉和松间的小路常常是寂静冷落的,只有隐士独自来来去去。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12e3ba5e9856a5612605f.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置身事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感受诗人的隐逸志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法、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相关材料一:孟浩然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
年轻时隐孟浩然读书于鹿门山。
从25岁到48岁,23年的时间里,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
第一次: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35岁时,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第二次: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第三次:45岁时,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第四次:48岁时,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相关材料二: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相关材料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谢眺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应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景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用意,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24aff97c1cfad6195fa7de.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 ,字______ 。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二、赏析学案: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4、“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三.演练学案
阅读《积雨辋川庄作》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979110e2bd960590c677bc.png)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1、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实际情况分析说明。
(1)隐逸缘由:①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②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③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④以隐求名,期待重用。
(2)两种处世观点:文死谏,武死战(人生价值观——积极入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生价值观——消极出仕)总结:对于该不该归隐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古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没有对错,忠情于自己既定的人生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
一生怀才不遇,布衣一盛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著有《孟浩然集》,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山水田园诗的祖宗——陶渊明[东晋]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谢灵运[南朝·宋]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等(2)作者背后的经典故事:3、解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4、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翻译):首联: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颔联: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颈联:鹿门山的月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突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尾联: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f1574683c4bb4cf7ecd1d0.png)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要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 2.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22-24页,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通过体会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引导:
一.朗读诗歌《夜归鹿门歌》,通过读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按照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完成下列的合作探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考: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思考:1.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认为哪首诗更好?为什么?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点?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任选其中一、两句进行分析。
3.全诗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https://img.taocdn.com/s3/m/2d86fac30975f46527d3e146.png)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习重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问题一: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朝代与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齐名,号。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
问题二:学生诵读诗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山寺问题三:首联“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出现了哪两种声音?分别给你怎样的联想?这句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志向?山寺问题四: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诗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情境?问题五: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问题六:“幽人”指谁?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问题七:小结主旨延伸拓展: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的生平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2)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2)](https://img.taocdn.com/s3/m/5fcc65160740be1e650e9ae4.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说明: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诗人简介◎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2、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b5f6cb998fcc22bcd10dbd.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高二语文组高考试卷对古代诗词的考查内容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部分笔读原诗让我来抄写一遍《夜归鹿门歌》。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写作背景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1、让我来整理一下诗人的归途见闻: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2、我要仔细想一下“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意思,特别是其中的“开”“忽”二字,值得细细玩味: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3、题目中有一“归”字,这首诗中走向归途的可并非诗人自己,让我对他们的目的地分别作以归纳比较,挖掘一下“归”的涵义: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4、我来想像一下诗人“归”后的生活状态——我的想像在诗中可是有依据的哦!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5、通过此诗,我看到的诗人形象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小组能统一的结论是需要拿出来探讨的分歧是6、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有或曾经有“兼济天下”的想法,可是这些人又往往都难酬壮志,有趣的是他们选择了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度过余年,我们小组要选择一个最熟悉的人来评价一下他所选择的生活: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共同结论是第三部分我对自己说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第四部分且试霜刃第五部分何事锁眉头我还有疑惑:我又想到了:【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9cf874a7302768e9939ed.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预习】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四、积累1、字音辨识栖隐()岩扉()寂寥()喧闹()轩冕()揖让()耆年()2、词语解释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3、名句填空山寺钟鸣昼已昏,。
岩扉松径长寂寥,。
,暮禽相与还。
(王维《归嵩山作》)吾爱孟夫子,。
(李白《赠孟浩然》)导学过程:一、导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e1f14d1f90f76c661371ae9.png)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 1.体味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本诗通过对比手法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隐居清静之地。
在阅读时应注意作者是如何将俗人与隐士作对比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
【诗海拾贝】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赏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
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
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
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他的隐逸生活,表现一种悠闲自得和洁身自好的情趣。
但他不甘心隐沦却不得不终身隐沦的生活现实,又使他的作品不能一味冲淡平和,而在山水描写中常隐含游子飘泊、身世落拓之感,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愤愤不平。
二、背景简介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
鹿门山在汉江东岸、沔水南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地在鹿门山辟一处住所,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的别墅。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e3319bdaef5ef7ba0d3c1d.png)
第周第课时《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预习】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是谢灵运,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8578cf8dfe4733687f21aa2c.png)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盂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其诗语言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2.背景解读东汉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地方。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3.相关知识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旧阅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传神,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4.文化常识【渔梁】洲名,在湖北襄樊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例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岩扉.()②栖.隐()③寂寥.()2.辨形组词)径()揖()薄()喧(暄()胫()辑()簿()3.词语解释(1)山寺钟鸣昼已昏..:(2)惟有幽人..自来去:(3)岩扉..松径长寂寥:课文解析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首联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
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山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
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
情怀志趣。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
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
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
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
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
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
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
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
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
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
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
此让孟浩然回去了。
他从此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
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
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
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
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合作探究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三、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
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
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
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
这实际上又含
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
这组对比我们
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
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
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
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
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四、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延伸拓展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
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
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
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搜集一些描写隐居生活乐趣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汤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