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温室气体CH4产生微生物生态学机理研究进展-精选文档
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CH4释放特征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
![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CH4释放特征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62a38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4.png)
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CH4释放特征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CH4释放特征及其微生物机制研究摘要:多年冻土区CH4的释放对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影响,但其释放特征及微生物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对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的CH4释放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探讨了CH4的释放机制及相关因素。
1.引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区的CH4释放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CH4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多年冻土区是CH4的重要源地,但其释放特征及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为揭示多年冻土区CH4的释放规律,明确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2.1 研究区域选择本研究选择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为研究区域,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多年冻土特征和高海拔山地环境,适合探究多年冻土区CH4的释放特征及机制。
2.2 采样和分析本研究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的方法,选择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的站点进行CH4测量。
同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群落分析,以探究微生物对CH4释放的影响。
3.结果与讨论3.1 CH4释放特征在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形差异。
冻土融化期和夏季是CH4释放的高峰期,释放量明显增加。
而在冬季,由于严寒的气候条件,CH4释放量明显减少。
此外,不同地形的CH4释放也存在差异,山地和河谷地形的CH4释放量较高。
3.2 微生物机制微生物是参与CH4生成和释放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黑河上游多年冻土区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分析,我们发现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和甲烷生成菌(methanogens)的丰度与CH4释放呈正相关。
这表明微生物在CH4的生成和释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影响因素分析4.1 温度和湿度多年冻土区CH4释放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
温度升高可以促进冻土融化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增加CH4的释放。
湿度对CH4释放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较高的湿度可促进甲烷生成菌的活动,但过高的湿度也会限制CH4的扩散。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70f8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3.png)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退耕还草工程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其目的是通过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减缓土地荒漠化和沙化进程。
然而,退耕还草过程中可能对土壤中的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
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对退耕还草后的甲烷(CH4)通量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域具有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且退耕还草工程在该地区得到了广泛实施。
(二)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在研究区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退耕还草地块,进行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在每个地块上设置若干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和气体样品。
2.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中,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对气体样品进行甲烷浓度测定。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甲烷通量的计算、影响因素的分析等。
三、结果与讨论(一)甲烷通量变化通过对退耕还草地块的甲烷通量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退耕还草后,甲烷通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在退耕初期,由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微生物活动增强,甲烷通量有所增加;随着退耕还草工程的推进,草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甲烷通量逐渐降低。
(二)影响因素分析甲烷通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甲烷通量的重要因素。
其次,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也会影响甲烷通量。
此外,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甲烷通量产生影响。
在退耕还草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如合理施肥、控制放牧等,来降低甲烷通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三)与前人研究的对比与讨论与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进行了退耕还草后甲烷通量的研究,并得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结论。
节水灌溉的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综述
![节水灌溉的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fcd411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b.png)
节水灌溉的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综述节水灌溉是一种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来减少用水量的灌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中。
虽然节水灌溉降低了用水量,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本文将综述相关研究,探讨节水灌溉在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稻田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其中甲烷(CH4)是最主要的成分。
甲烷的排放主要与稻田水分管理有关,而节水灌溉则可以通过调整灌溉水的供应方式和量来减少水分流失,从而可能减少甲烷排放。
一些研究表明,采用节水灌溉可以有效降低稻田中甲烷的排放。
节水灌溉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稻田中水分的浸润深度,从而削弱土壤中甲烷产生的条件。
尽管土壤中产生甲烷的过程复杂,但研究表明,节水灌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甲烷的生成量。
一项研究发现,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地下水位较低,土壤中的甲烷产生速率减少了35%。
节水灌溉还可以减少稻田中氧的缺乏情况,从而抑制甲烷氧化作用,进一步降低甲烷的排放。
甲烷氧化是一种通过氧化甲烷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可以减少甲烷的温室效应。
节水灌溉可以提高稻田中氧气的含量,从而提高甲烷氧化的速率,减少甲烷的排放。
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节水灌溉与稻田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一项研究发现,节水灌溉可以减少稻田中一氧化氮(N2O)的排放。
一氧化氮是另一种对温室效应有影响的气体,它是土壤中氮素转化和微生物活动的副产物。
节水灌溉可以降低稻田土壤中氮气的浓度,从而减少一氧化氮的排放。
节水灌溉在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起到了一定的减排作用。
通过降低地下水位、增加氧气含量和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节水灌溉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田甲烷和一氧化氮的排放。
需要注意的是,节水灌溉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增加土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在实施节水灌溉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1298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a.png)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甲烷(CH4)通量研究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对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退耕还草政策在内蒙古地区得以广泛实施。
在此背景下,研究退耕还草后区域的甲烷(CH4)通量变化对于了解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退耕还草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CH4通量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详细调查,包括退耕还草、耕地、草地等类型。
2. CH4通量测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CH4通量的测量。
在各个土地利用类型设置观测点,定期收集气体样本,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CH4浓度,计算CH4通量。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探讨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一)退耕还草对CH4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退耕还草后,研究区域的CH4通量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与耕地相比,草地类型的CH4通量较低,这可能与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土壤性质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因素分析1. 植被覆盖度:草地植被的覆盖度越高,土壤表面对CH4的吸附作用越强,从而降低CH4的通量。
2. 土壤性质:土壤的通气性、含水量等性质对CH4的产生和传输具有重要影响。
退耕还草后,土壤性质的改变可能导致CH4通量的变化。
3. 气候因素: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对CH4的通量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降水可能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和植被生长状况来影响CH4的通量。
四、讨论与展望本研究表明,退耕还草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能够有效降低CH4通量,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烷产生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和环境学机制
![甲烷产生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和环境学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faada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c.png)
甲烷产生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和环境学机制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臭的天然气体,主要由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产生。
它是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甲烷的产生主要涉及到生物学和地球环境学机制。
生物学机制:1. 生物甲烷产生菌:甲烷产生主要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甲烷产生菌,包括甲烷原核菌(methanogens)和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
甲烷原核菌是一类厌氧微生物,它们利用简单的有机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甲烷。
它们主要分布在湿地、沼泽和水体底部等处,通常是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繁殖。
甲烷原核菌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进一步还原为甲烷,产生能量并固定碳源。
甲烷氧化菌则是一类好氧微生物,它们能利用甲烷作为碳源,通过甲烷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丙酮,并释放出能量。
甲烷氧化菌通过嗜氧呼吸将甲烷转化为甲酸,然后进一步转化为丙酮和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减少甲烷排放,还能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碳。
2.生物降解:甲烷也可以通过生物降解产生,其中包括白腐菌、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参与。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废弃物和生物质,产生酸、醇和气体等物质,其中包括甲烷。
这种生物降解通常发生在有机质富集的环境中,如堆肥堆或湿地,相对于甲烷原核菌的产生速率较慢。
地球环境学机制:1.地下生物降解:地下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是甲烷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有机物质在地下水和土壤中降解时,甲烷有可能会产生。
这种机制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下水系统中尤为常见。
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甲烷产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地下岩层中的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s)是一种天然的甲烷贮藏形式,它主要形成于高压和低温条件下。
当地壳活动或气候变化引发海底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时,这些冰状结构可能会破裂释放出甲烷。
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654343e3169a4517723a325.png)
2 0 1 5年 第 4期
1 41
稻田温室气体 ( C H 4 和N 2 o) 排放影响因素 及其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易 琼 .唐 拴 虎
( 广东 省农科 院农 业 资源 与环境 研究 所/ 农业 部南 方植 物 营养 与肥料 重 点实验 室/ 广东 省养 分资 源循 环利 用与 耕地 保育 重点 实验 室 ,广东 广 州 5 1 0 6 4 0 ) 摘 要 : 甲烷 ( C H ) 和氧化 亚 氮 ( N : 0) 是 重要 的两种 温 室气 体 , 近一个 世 纪 以来 , 大气 中这 两种 气体 浓度 持 续升高, 进 而引起 温室 效应 明显 加剧 和气候 变 暖等极 端 气候 的频繁 出现 。稻 田生 态 系统是 大气 C H 和N , 0 的
中图分 类号 : S 1 3 ; X1 7 1 .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8 7 4 X( 2 0 1 5 ) 0 4 — 0 1 4 1 — 0 6
’ ~
Re s e ar C 1 n … pr 一 ogr e s s O J I t  ̄ e ml ● s s l ● O n i ‘ nnUe 一 nC e f 一 t ac or s and 1 r e dUCt 1 J ● i 0n
迄今为止被人们公认的广泛应用的效果明显且持久的减排措施相对较少因此要实现减排效果最大化就必须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品种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水肥管理以及时空差异等影响因素尽可能地明确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和负效应同时结合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来开发和选择适宜的减排措施如在有效控制稻田灌排的同时优化氮肥施用结合抑制剂等
Ab s t r a c t : Me t h a n e( C H 4 ) a n d n i t r o u s o x i d e( N 2 0 )a r e i m p o r t a n t g r e e n h o u s e g a s e s .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360d4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0.png)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甲烷(CH4)通量研究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气体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甲烷(CH4)作为全球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其通量研究对于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及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草原的重要区域,其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因此,本文针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过程中的CH4通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草前后的CH4通量进行测定与比较。
主要方法包括土壤样品采集、气体收集与分析等。
三、退耕还草过程与CH4通量的关系在退耕还草过程中,我们发现,草原植被的恢复与CH4通量密切相关。
首先,植被的恢复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是显著的,植被的生长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进而为CH4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退耕后的植被变化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了CH4的产生和排放过程。
最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也对CH4通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雨季和旱季的交替过程中,土壤湿度的变化对CH4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四、CH4通量的测定与分析通过实地测定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发现退耕还草后,草原的CH4通量有所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植被的恢复使得土壤有机质增加,为CH4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
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也促进了CH4的产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雨季和旱季交替的过程中,由于土壤湿度的变化,CH4的通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在退耕还草过程中,应注重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以降低CH4的排放量。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过程中,CH4通量的变化与植被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湿度以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水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水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339b5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e.png)
水稻田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水稻田甲烷排放概述水稻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其中,甲烷(CH4)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其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水稻田的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水稻根部的微生物活动,这些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
本文将深入探讨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多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措施减少其排放。
1.1 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基本原理水稻田的甲烷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在水稻田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甲烷。
这些甲烷随后通过水稻的气孔或直接从土壤表面释放到大气中。
1.2 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5倍。
因此,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甲烷排放还与农业生产力、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
二、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2.1 土壤条件土壤是影响水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和水分状况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甲烷的产生和排放。
2.2 水稻种植管理水稻的种植方式,包括种植密度、品种选择和灌溉管理,都会对甲烷排放产生影响。
例如,不同的水稻品种可能具有不同的根系结构和代谢活性,从而影响甲烷的产生。
2.3 肥料使用肥料的使用,尤其是氮肥,对水稻田甲烷排放有显著影响。
过量的氮肥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氮的积累,进而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甲烷的产生。
2.4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和光照,都会影响水稻田的甲烷排放。
温度的升高通常会导致微生物活性增强,从而增加甲烷的产生。
2.5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如耕作、施肥和收割,都会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甲烷的排放。
三、减少水稻田甲烷排放的管理措施3.1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
例如,采用间歇性灌溉而非持续淹水可以降低土壤的厌氧条件,从而减少甲烷的产生。
土壤CH4产生机理及其排放的影响因素
![土壤CH4产生机理及其排放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1ab440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3.png)
土壤CH4产生机理及其排放的影响因素孙树臣;翟胜;王巨媛;贾富;刘力;李成帅【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1【摘要】CH4是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和汇,土壤CH4的研究对控制CH4排放、延缓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土壤CH4产生与排放机理的基础上,概述了土壤理化特性、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对土壤CH4排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CH4及其他温室气体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总页数】4页(P135-138)【作者】孙树臣;翟胜;王巨媛;贾富;刘力;李成帅【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相关文献】1.土壤性质和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对CH4 产生、氧化和排放的影响 [J], 徐华;蔡祖聪2.艾比湖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王莉莉; 李艳红; 吴浠3.岩溶湿地和稻田的土壤酶活性与CO2和CH4排放特征 [J], 袁武;靳振江;程跃扬;贾远航;梁锦桃;邱江梅;潘复静;刘德深4.遮阴对南方稻-麦土壤CH4和N2O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马莉;娄运生;杨晓军;苟尚;李君;李睿;张震5.夜间增温品种混栽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J], 杨蕙琳;娄运生;刘燕;周东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6182e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4.png)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退耕还草工程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甲烷(CH4)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通量的研究对于评估退耕还草工程的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CH4通量的变化情况,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场观测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观测站点,定期采集气样,利用CH4分析仪对气样中的CH4浓度进行测定,计算CH4通量。
同时,结合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CH4通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三、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前后CH4通量的变化(一)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前CH4通量状况在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前,该地区以农业活动和畜牧业活动为主,土地利用以农田和草地为主。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该地区CH4通量较高,主要来源于农田和草地中的沼气排放。
(二)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CH4通量的变化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量农田被改造成草地或林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态恢复,草地和林地的植被覆盖度逐渐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这些变化导致CH4通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与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前相比,该地区的CH4通量有所降低。
这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减少了沼气的产生和排放。
四、影响因素分析(一)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是退耕还草工程实施后CH4通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植被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减少土壤裸露面积,降低了沼气的产生和排放。
此外,植被还能为土壤提供保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土壤中沼气的产生。
稻田CH_4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稻田CH_4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9dd96a7e21af45b307a8d8.png)
稻田CH 4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路鹏 许白皋 田秋英 李海君(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保定 071001)摘 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稻田土壤CH 4排放研究的进展情况。
总结了稻田土壤中CH 4的产生是在产甲烷细菌的作用下,通过两种反应完成的。
甲烷产生与排放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特性和农业管理措施(肥水措施、作物类型);并提出了今后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研究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稻田 甲烷排放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质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
除C O 2外,CH 4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气体之一,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可达15%[1]。
而全球由水稻田释放的CH 4量可占生物产量的33%—49%[2]。
1990年,我国农田排放CH 4的量为1715T g (T g =106t )占我国CH 4排放量的50%[3]。
稻田释放CH 4量主要受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耕作措施的影响。
11土壤中CH 4产生的机理土壤CH 4是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嫌气厌氧条件下,被各类细菌发酵分解形成的低碳有机酸(如已酸)、H 2和C O 2经产CH 4细菌的作用转化而产生的。
产甲烷细菌是起始于多糖、蛋白南和脂类的无氧营养量的最后一个环节。
即以发酵分解出的乙酸、甲酸、二氧化碳和氢气等作为甲烷产生的底物。
T aK ai 和Schutz 认为:CH 4在土壤中的产生过程由两条途径产生[2,4],即醋酸的甲基转移反应和C 还原反应:几乎所有产生CH 4的细菌都可以进行C O 2还原反应,而醋酸的甲基转移反应只有部分产CH 4细菌能进行。
21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规律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规律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在连续晴天的条件下,排放量最大值出现在下午4时左右,最小值是出现在凌晨4时左右,符合余弦函数变化规律,连续阴雨天,甲烷排放通量变化主要受0-10cm 深土温影响[5]。
甲烷的排放不仅存在日变化规律,而且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及其微生物机制
![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及其微生物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78c9e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1.png)
稻田土壤甲烷碳转化及其微生物机制稻田土壤中的甲烷碳转化及其微生物机制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稻田是甲烷的重要源头,其排放量占全球甲烷排放的约10%。
稻田土壤中的甲烷产生和消耗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了解稻田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和消耗机制,对于减少甲烷排放和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稻田土壤中的甲烷产生主要是由甲烷生成菌(methanogens)通过甲烷发酵过程产生的。
甲烷生成菌是一类厌氧微生物,它们利用有机物质代谢产生甲烷。
稻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在水logged的条件下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和氢气,这为甲烷生成菌提供了产甲烷的底物和氢气供体。
同时,稻田土壤中的硫酸盐还能够作为甲烷生成菌的电子受体,促进甲烷的产生。
甲烷的消耗主要是通过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来完成的。
甲烷氧化菌是一类利用甲烷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将甲烷氧化为甲酸和二氧化碳。
稻田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和根际区域,这是因为氧气是它们进行甲烷氧化反应所必需的。
稻田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和数量受到氧气和甲烷浓度的影响,同时也与土壤性质和管理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除了甲烷生成菌和甲烷氧化菌,稻田土壤中还存在其他微生物参与甲烷的转化过程。
例如,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和亚硝酸盐还原菌(nitrite-reducing bacteria)可以利用甲烷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能量代谢。
此外,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和反硝化细菌(denitrifying bacteria)等也可以通过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间接影响甲烷的产生和消耗。
稻田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和消耗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土壤温度、水分和氧气含量是影响甲烷转化的重要因素。
温暖和湿润的条件有利于甲烷的产生,而氧气的存在则促进甲烷的消耗。
《2024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2a92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6.png)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CH4通量研究》篇一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与甲烷通量研究一、引言近年来,气候变化、生态脆弱、资源约束等多重因素使中国的退耕还草工作备受关注。
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带,这一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交错带地区,其退耕还草工作尤为突出。
然而,在退耕还草过程中,甲烷(CH4)通量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过程中的CH4通量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自然环境特殊,地理地貌复杂。
由于历史上的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垦和粗放的资源开发方式,使得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因此,国家实行了退耕还草等生态工程以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然而,这些工程的实施也伴随着许多未知的环境效应,如对温室气体(如甲烷)排放的影响等。
其中,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较高,而关于其在退耕还草过程中的变化则研究相对较少。
三、研究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后甲烷通量的变化情况。
我们通过设置实地观测站点,定期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草地等)的甲烷通量进行测量和记录。
同时,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退耕还草过程中甲烷通量的变化规律。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甲烷通量的测量。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等优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实地观测,并设置了多个观测站点。
每个站点均进行了多次重复测量,以减小误差。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数据,以分析其对甲烷通量的影响。
五、结果与讨论1. 结果:经过连续两年的实地观测,我们发现:(1) 在退耕初期,由于地面的裸露和微生物活动加强等因素,甲烷的排放量有显著上升的趋势;(2) 草地建成后,甲烷的排放量逐渐降低;(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甲烷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4) 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甲烷通量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范文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3a08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4.png)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农业活动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关注。
退耕还草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恢复措施,对于改善土壤质量、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一措施对土壤中CO2和CH4通量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文旨在研究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的影响,以期为生态恢复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不同退耕年限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1. 采样设计:在退耕年限不同的草地上设置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
2. 气体通量测定: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2和CH4通量。
3. 土壤性质分析: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退耕年限与土壤CO2和CH4通量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1.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土壤CO2通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退耕初期,由于植被恢复过程中根系呼吸作用增强,土壤CO2通量有所上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降低,土壤CO2通量逐渐降低。
2. 退耕还草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与CO2通量不同,退耕还草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较小。
在研究区域内,土壤CH4通量主要受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与退耕年限的关系不大。
然而,在局部地区,由于植被类型的改变,土壤CH4通量可能有所变化。
3. 土壤性质与气体通量的关系土壤性质对CO2和CH4通量具有重要影响。
退耕还草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微生物数量等均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土壤CO2和CH4的产生和消耗过程。
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土壤CO2通量与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四、讨论与结论本研究表明,退耕还草对土壤CO2通量的影响较大,而对CH4通量的影响较小。
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土壤-微生物体系调控稻田ch4排放的机理
![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土壤-微生物体系调控稻田ch4排放的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455ba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4.png)
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土壤-微生物体系调控稻田ch4排放的机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土壤微生物体系调控稻田CH4排放的机理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温室气体甲烷(CH4)排放成为一个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683105eff9aef8941e0667.png)
2.2.3土壤湿度(Eh)
土壤产生CH4、排放N2O和CO2的最佳水分含量不同,CO2排放的最佳土壤含水量接近或高于CH4氧化的最佳土壤含水量,CH4氧化和N2O排放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反应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41]。水分状况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产甲烷菌开始活动并放出CH4的Eh范围是-150~-230mV,临界Eh是-150~-160mV[42];也有研究者发现Eh为-120mV甚至-110mV时有CH4排放,且CH4排放量随Eh的下降而增加[43-44]。水稻生长期一直保持淹水状态,其CH4排放量高于一般水田,如果稻田淹水前连续晒干时间越长,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越低[45]。说明土壤湿度及土壤湿润期的长短都影响CH4的排放。
2.2.5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碳含量决定微生物碳库的大小,从而影响CO2、CH4排放的总量,有机碳总量少则周转速率加快,活性有机碳的多少限制着土壤碳的净矿化[56-57]。有机碳加入土壤可促进微生物活动,使O2供应不足,导致自养微生物参与的硝化作用减弱,从而使反硝化作用增强。研究表明,土壤中反硝化作用与土壤有效C含量密切相关,而与总C量无关,土壤中加入有机质可大大加强反硝化强度。而在有效碳缺乏时,即使氮的浓度很高,反硝化速率仍很低;随着有效碳的增加,反硝化速率也随着提高[26]。残茬稻田的CO2排放通量较裸田高,而CH4吸收增高50%,N2O排放较裸田低[12];冬小麦季节性N2O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及C/N比成显著负相关[55]。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范文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4a183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8.png)
《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退耕还草作为我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生态保护措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然而,这一措施对土壤中CO2和CH4通量的影响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退耕还草后,土壤CO2和CH4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二、研究背景随着气候变化加剧,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中,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而CH4则是一种具有更强温室效应的气体。
土壤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通量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退耕还草作为一种生态恢复措施,旨在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降低土壤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研究退耕还草对土壤CO2和CH4通量的影响,对于评估生态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退耕还草后的土壤CO2和CH4通量进行测定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退耕还草区域,设立对照组(未退耕区域)和实验组(退耕还草区域)。
2. 收集相关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如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
3.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2和CH4通量,记录相关数据。
4. 分析退耕还草后土壤中CO2和CH4通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5. 通过数据分析和文献综述,得出结论。
四、研究结果1. 退耕还草后,土壤中CO2通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退耕还草后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表微生物活动减弱,导致CO2排放减少。
2. 退耕还草后,土壤中CH4通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关。
在植被恢复初期,部分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产生CH4;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地表微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环境并产生对CH4消耗的作用。
3.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退耕还草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3温室气体中CH4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3温室气体中CH4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0f72a6f9ba0d4a7302763aa9.png)
温室气体中CH4的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一)CH4产生机制。
土壤CH4排放主要是指土壤CH4产生、氧化以及排放3个过程,其中CH4产生是关键环节。
生态系统中的CH4都是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分解碳水化合物形成单糖,单糖再分成酸,进而形成CH4,CH4产生的基本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2H2O→2CH3COOH+2CO2+4H2,CH3COOH→CH4+CO2,CO2+8H+→CH4+2H20,有机碳C+4H+→ CH4。
此外,孙向阳研究发现,一些甲烷菌如杂食的巴氏甲烷八叠球菌也可利用乙酸、甲醇、甲胺等作为碳源和能源生成CH4,作用机理::CH3COO-+H20→CH4+HC03-,4CH3OH→3CH4+C02+2H2O,4CH3NH2+2H2O→3CH4+CO2+4NH3。
还有学者认为,甲烷菌也能代谢C0生成CH4,即:4CO+2H2O→CH4+3CO2。
CH4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厌氧条件下,土壤是CH4的源,但是在好气条件下,CH4又会被甲烷氧化菌氧化,土壤变为CH4的汇,土壤排放到大气中的CH4只是其产生量的少部分,大部分在输送到大气之前被氧化。
(二)CH4排放的影响因素土壤CH4的排放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农业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等都对CH4的排放产生影响。
1、土壤理化性质(1)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碳含量决定微生物碳库的大小,有机质作为产甲烷菌的主要底物,其数量和性质都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CH4的排放。
(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水分含量,促进或延缓土壤有机质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而影响CH4的产生和迁移扩散。
(3)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是厌氧环境下CH4排放的重要因子,一定温度范围内,甲烷细菌的代谢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4)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含量直接影响O2的可利用率、气体的扩散及微生物的活性,水分饱和的土壤一般为CH4的排放源。
木炭对大气甲烷生成和释放的影响研究
![木炭对大气甲烷生成和释放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1e52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e.png)
木炭对大气甲烷生成和释放的影响研究甲烷(CH4)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甲烷的生成和释放机制。
其中,木炭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生物质能源,其对甲烷的生成和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木炭对大气甲烷生成和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首先,木炭在土壤中储存和释放甲烷的过程是复杂的。
研究表明,木炭对土壤中甲烷的生成和释放起着调控作用。
一方面,木炭具有吸附和储存甲烷的能力,可以将一部分甲烷固定在其孔隙中,从而减少甲烷进入大气中的量;另一方面,木炭也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土壤中其他物质的降解,形成甲烷的产物。
因此,木炭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中甲烷的生成和释放通量。
其次,木炭的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有影响,进而影响甲烷的生成和释放。
研究发现,木炭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增加甲烷产生菌和降解菌的数量。
这些微生物参与了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和甲烷的生成过程。
因此,木炭的添加可能会增加土壤中甲烷的产生通量。
此外,木炭的作用还与土壤环境特性密切相关。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水分状况等因素会影响甲烷的生成和释放过程。
一方面,木炭的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会影响它对甲烷的吸附和储存能力;另一方面,土壤中木炭的加入会改变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传导性,进而影响甲烷的释放通量。
此外,木炭在农业和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其对甲烷的影响。
农田中的秸秆炭化和生物炭的添加都会对农田甲烷的生成和释放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秸秆炭化和生物炭的添加可以显著减少农田中甲烷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因此,适当利用木炭作为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可以降低甲烷的排放。
总的来说,木炭对大气甲烷生成和释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通过吸附和储存甲烷来减少甲烷的释放通量,还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土壤环境特性来改变甲烷的生成通量。
木炭的应用还可以在农田和生态系统管理中降低甲烷的排放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田土壤产甲烷细菌群落分子生态分析
Lysis, DNA/RNA extraction
DNA/RNA purification
PCR/RT-PCR amplification of 16S rRNA or functional genes Identification Cloning Sequenc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Fingerprinting: DGGE, TGGE, RFLP, t-RFLP, SSCP
• 放线菌:嗜热褐色放线菌、普通小单胞
菌 、诺卡氏菌属、小诺卡氏菌属、链霉菌 属
• 底物:
• • • • 1.与农田土壤有机质(物)结构复杂性有关; 2.与有机物新鲜性有关; 3.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4.与土壤肥力有关
• 在甲烷产生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种群众多、 关系复杂的微生物类群。甲烷的产生就是 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各类微生物相互 协同、相互制约的结果。 • 这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包括不产甲烷菌 和产甲烷菌之间、产甲烷菌之间和产甲烷 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尤以不产甲烷菌 和产甲烷菌之间的相互关系最为重要。 • ⑴不产甲烷菌为产甲烷菌提供生长和产甲 烷所需的物质;产甲烷菌又为不产甲烷菌 生长解除反馈抑制
1.先导生态菌群 2.产酸产氢微生物(菌群) 3.产甲烷细菌(菌群)
1.甲烷细菌(菌群)
• 甲烷细菌是专性厌氧的,属于古细菌, 对温度、pH值、微量氧、有毒物质等 敏感。最适宜温度35°C-38°C,4 °C也能生存,甲烷细菌要求的pH值 在6.8-7.2之间。 • 是一群非常特殊的微生物。只能利用 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而且生长缓慢。为化能自养型,存在 对氧极为敏感的F420因子,即使存在 微量的氧都会对产甲烷菌造成不利影 响。
• 所有产甲烷菌都能利用氢气和二氧化 碳,代谢产生甲烷,其中绝大多数还 能利用甲酸和乙酸。乙酸是产甲烷的 关键性物质,大约72%的甲烷来自于 乙酸。 • 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相当缓慢。甲烷 菌的繁殖倍增时间一般都比较长,达 4~6天。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需经过十 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长出菌落。 • 菌落一般圆形、透明、边缘整齐,在 荧光显微镜下发出强的荧光。
• 生物的16S(或18S)核糖体核糖核酸 (rRNA)寡聚核苷酸序列谱的相似性的研究成果,
指出产甲烷菌是一群独特的产物,与其他细菌和 真核生物显然不同。他们主张把产甲烷细菌归属 于古细菌,与其他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并 列为生物的3大类群。 W.E.巴尔赫还提出了产甲烷细菌的分类系统, 其中包括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和甲烷微菌目 3目,甲烷杆菌科、甲烷球菌科、甲烷微菌科和甲 烷片菌科4科。 产甲烷细菌的特性为:①代谢产物为甲烷和二 氧化碳;②产能机质范围窄,为氢、甲酸、甲醇、 乙酸、甲胺类;③需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30 毫伏);④有独特的辅酶,辅酶及生长因子为辅 酶M.F420、F430、COM、F342,B因子.CDR、
• 先导生态菌群(伴生菌)
• 细菌:梭状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革兰氏阳性小 球菌,丁酸梭菌和其它梭菌、纤维素分解菌、硫 酸盐还原细菌、硝酸盐还原细菌、产氨细菌、产 氢细菌、产乙酸细菌
• 真菌:白腐菌、曲霉属、青霉、嗜热真菌
属、根霉、担子菌属、腐霉属、酵母菌、 丝状真菌、假丝酵母属、子囊菌属、裂殖 酵母菌属、球拟酵母属、酒香酵母属、毕 赤氏酵母属、汉逊氏酵母属、克鲁弗氏酵 母属、隐球酵母属、德巴利氏酵母属、卵 孢酵母属
• 土壤产甲烷细菌群落系统进化树
• 产酸产氢微生物(菌群)
• 醋酸杆菌、丁酸梭菌、乳酸菌、乳酸杆菌、拟杆 菌属、气杆菌属、发酵单胞菌属、梭状芽孢杆菌 属、红螺菌属、酵母菌、丝状酵母、光合细菌、 互营单胞菌属、互营杆菌属、梭菌属、暗杆菌属、 荚硫菌属、红微菌属、外硫红螺菌属、红假单胞 菌属、蓝细菌类硫螺菌属、板硫菌属、梭杆菌属、 闪囊菌属、网硫菌属、埃希氏菌属
农田温室气体生的微 生物生态学机理研究进展 吴洪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应用气象学院
yzwhs126
1.温室气体甲烷概况 2.农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来源 3.农田产甲烷微生物 4.环境条件与农田甲烷的产生 5.不产甲烷菌与产甲烷菌生态 互作关系
• 甲烷是地球上主要的温室气体,对 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作用大约占 15%,其相对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 值为19。 • 1776年,A.伏打发现池沼沉积物 中有一种可燃性气体,沼气。 • 1868年,E.贝香提出沼气是由微 生物降解有机质而产生的。
• 不产甲烷微生物
• 不产甲烷微生物,就是将复杂有机物质转 化为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的一系列微生物。 参与这一步骤的微生物包括厌氧菌和兼性 厌氧菌。分为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三大 类,其中以细菌为主。不产甲烷阶段的细 菌种类很多,数量巨大,但具有水解活性 的细菌只占很小部分。其中专性厌氧菌数 量最大,比兼性厌氧菌和好氧菌多100~ 200倍。专性厌氧菌是不产甲烷阶段起主要 作用的菌类,其中包括乳酸杆菌,革兰氏 阳性小球菌,丁酸梭菌和其它梭菌等。
太空望远镜上拍摄火星甲烷
--黄(红)色部分是甲烷
卫星上拍摄地球甲烷 --棕色部分是甲烷
农田温室气体甲烷的来源: 1.土壤腐殖质的分解 --5-8% 2.土壤有机残体分解 --40-70% 3.有机肥分解 --20-40% 4.其它人工合成有机物 --10-15%
与农田甲烷形成有关的微 生物
不产甲烷菌群
• 在厌氧条件下以甲烷为特异代谢产物。 1956年,H.A.巴克打破按形态差异将 产甲烷细菌分散在不同科属中的分类 系统,把具有上述特性的多种形态的 细菌划归为一个生理群,建立甲烷细 菌科。《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 8版)基本上采纳了巴克的系统。70年 代后期和80年代初,G.E.福克斯、 W.E.巴尔赫和C.R.沃斯等人发表比较 产甲烷细菌和其他细菌以及某些真核
• F430等; ⑤有独特16SrRNA寡聚核苷
酸序列谱;⑥ tRNA中缺乏其他生物所共有 GTψCG核苷酸序列;⑦细胞壁中没有其他 细菌细胞壁中所共有的胞壁酸和 D型氨基 酸;⑧所含类酯大部分不可皂化为含植烷 醚键、鲨烯、氢沙烯;⑨ DNA的分子量可 能为大肠杆菌的1/3(1.1×109)。 目前总共分离、鉴定出237株产甲烷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