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11章 神经系统讲学课件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11章 神经系统讲学课件

3.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NE、5—HT、组胺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类
(二)受体学说 1.定义:N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
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K+外流 去极化
EPSP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3).根据N末梢释放递质不同,外周N的分类:
①胆碱能N---凡兴奋时末梢释放Ach的N称
之. 包括:
副交感N节前和节后纤维,
交感N节前纤维,
小部分交感N的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
维),
的舒血管纤
运动N.
②肾上腺素能N---凡兴奋时末梢 释放NA的N称之. 包括
大部分交感N的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纤维分类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11章 神经系统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 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 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 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 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 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 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 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 系统。
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教材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本章导读神经系统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调控系统。

本章主要讲述机体各器官系统完成多种功能的神经调节机制、特征与规律。

本章的前三节内容可看作总论部分,后四节应为各论部分。

总论讲述神经系统完成各种功能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各论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各论讲述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具体功能。

第一节介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性与基本功能。

其中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具有接受信息、整合信息和传送信息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介绍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神经元间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突触,按照信息传递方式突触分化学突触与电突触两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内主要是化学性突触。

根据突触前成分对突触后成分的影响,化学性突触又分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两种。

前者的突触前末梢兴奋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的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的突触前末梢的兴奋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两者都属于局部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必须经过整合才能在轴突始段产生动作电位,完成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中枢抑制中突触后抑制的形成基础,另一种重要的抑制是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其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在突触前存在轴-轴突触。

以上突触传递过程均属于快突触传递,神经系统内还存在慢突触传递过程。

化学突触是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物质完成信息传递的。

神经递质包括小分子的引起快突触传递的经典递质和大分子的以引起慢突触电位为主的神经肽。

两类递质可共存于同一神经终末。

化学性突触传递具有与神经纤维传导不同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主要介绍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根据反射中枢的结构可将反射分为单突触反射与多突触反射。

反射中枢的神经元池由于其结构的不同可使其输出信号发生辐散、会聚或延长等变化。

从而使反射活动具有一定的特征。

第四节介绍感觉(主要是躯体感觉)形成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课件

二、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的电 位变化
化学突触的信息传递,由于突触前神经元
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分布着不同的 受体因此突触的信息传递比神经—肌肉接头部位 复杂得多。不同的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 突触后膜去极化,这种局部的去极化电位就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也可以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这种局部电位就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同一递 质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亚型,也可以引起两种不同 的电位变化。
四、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 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 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完成 信息传递的特定的化学物质。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u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该递质的前体物
质和酶系 u存储、释放、扩散 u与相应受体结合产生特定的效应 u有中止机制 u有递质的拟似剂和受体拮抗剂。
符合上述5个条件,方能定为神经递质。
目前已知递质有几十种
3. 神经递质的代谢 包括递质的合成、储存、 释放、清除及再利用。 4. 神经递质的转运体 递质的转运体不仅存 在于突触前膜,而且存在于囊泡膜上。转 运体转运递质的方式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需要与Na+的耦联。 5. 神经调质 也是由神经元合成的化学物质 , 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直接传递信息,只 起调节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 称为神经调质。
2~5 10~25

0.1~1.3 1
C
3.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u 双向传导 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u绝缘性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课件
包括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 射等。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用于检查颅内血肿、脑外伤、脑梗塞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于检查脑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ABCD
磁共振成像(MRI)
提供高分辨率的脑部结构图像,用于诊断脑肿瘤 、脑血管疾病等。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PART 05
神经系统与行为关系
REPORTING
感知、学习与记忆过程
感知过程
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经神经系统加工处 理形成感知觉。
学习过程
神经系统通过经验积累改变自身结构,形成新的 神经联系和反射。
记忆过程
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存储、保持和再现过程,涉 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
情绪、动机与意志行为
突触传递
包括电突触传递和化学突 触传递两种方式,前者通 过电信号直接传递,后者 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神经递质与受体
神经递质
01
在突触传递中起中介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
受体
02
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神经递质结合并引起细胞反应的
蛋白质分子。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03
PART 02
中枢神经系统
REPORTING
大脑结构与功能分区
大脑皮层
覆盖大脑半球表面,负责高级 认知功能,如思考、判断、记
忆等。
大脑白质
位于皮层下方,由神经纤维组 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基底核
位于大脑深部,参与运动控制 、学习记忆等过程。
功能分区
大脑可划分为额叶、顶叶、枕 叶和颞叶等区域,分别负责不 同功能,如运动、感觉、视觉

NERVOUS SYSTEM(神经组织) PPT

NERVOUS SYSTEM(神经组织) PPT

Action Potentials: An action potential occurs when the charge across the cell membrane is briefly reversed.
The Synapse: 1. The synapse is the point of contact between two neurons or between a neuron and some other cell (muscle or gland). 2. An action potential arriving at the synapse causes the release of a neurotransmitter (Ach) from the free synaptic terminal, which diffuses across the synaptic cleft and binds to the receptors of the postsynaptic membrane.
Reflexes: It is an involuntary reaction in response to a stimulus applied to the periphery and transmitted to the CNS. Reflex arc is the neuronal pathway by which a reflex occur. The reflex arc is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of the nervous system because it is the smallest, simplest pathway capable of receiving a stimulus and yielding a response. Components of reflex arc: (1) Sensory receptor, (2) Sensory neuron, (3) Interneurons, (4) Motor neuron and (5) Effector organ.

神经系统PP课件.ppt

神经系统PP课件.ppt

罗杰·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功能分区
左脑在做什么?
右脑在做什么?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模式图)
功能分区
皮质区功能
❖ 前額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解決问题, 情緒, 复杂性的思考
❖ 运动联合区
❖ (Motor Association Corte)
神经系统的重要地位
❖ 1、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 (对内)--协调各大系统 ❖ 2、接受刺激,做出反应 ❖ 3、大脑的特殊结构所承担的特殊功能使人类
与动物产生本质区别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 1、灰质 gray matter 和皮质 cortex ❖ 2、白质 white matter和髓质 medulla ❖ 3、纤维束 fascicules 和神经 nerve ❖ 4、神经核 nucleus和神经节 ganglion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gray matter
前角 anterior horn 后角 posterior horn
侧角 lateral horn
白质 white matter
前索 anterior funiculus 后索 posterior funiculus
外侧索lateral funiculus
大脑皮质分区(外侧面)
❖ 在半球背外侧面,中央沟的前方,有与之平行的中 央前沟,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
❖ 自中央前沟向前,有两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沟,为 额上沟和额下沟,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的分 界线。
❖ 在中央沟后方,有与之平行的中央后沟,此沟与中 央沟之间为中央后回
❖ 在中央后沟后方,有一条与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 顶内沟的上方为顶上小叶,下方为顶下小叶。顶下 小叶又分为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和围绕颞上沟 末端的角回

第十一神经系统的功能幻灯片

第十一神经系统的功能幻灯片

2.突触的分类: (1)根据突触接触部位
不同主要可分为: 轴突-胞体式突触 轴突-树突式突触 轴突-轴突式突触。 (2)根据突触对后神经 元效应的不同可分为: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第二节 突触的兴奋传递
突触和接头的概念: 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部位。 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连接部位。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化学性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 电突触
(一)经典的突触(化学性突触): 1.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呈球形,称突 触小体。突触小体的胞浆内有许多囊泡,称突 触小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五)神经纤维的作用: 1.功能性作用:当神经纤维传导的冲动(AP) 到达末梢时→ 神经末梢释放递质→递质经过与 效应器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便能改变所支配组 织或器官的功能活动→产生一定的效应,这就 是神经纤维的功能活动; 2.营养性作用: 概念:神经纤维对所支配的组织,通过其末梢经 常性的释放营养性因子,持续影响所支配组织 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代谢活动。
导的实质是动作电位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 这种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通常称为 神经冲动。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常表现为单方
向的传导。 ⑷相对不疲劳性
实验表明:神经纤维对兴奋的传导不容易 发生疲劳。用50~100Hz的电刺激,连续刺 激9~12h,神经纤维仍然能保持其传导能力, 说明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的特性。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二、神经胶质细胞: 它们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形态、功能
的完整性和维持神经系统微环境的稳定性具有 重要作用。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分类: 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⑷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 ⑸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脑神经PPT

脑神经PPT

202X
Thank you ! 谢 谢!
汇报人姓名 汇报人日期
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感觉神经节 内脏运动神经节
内脏神经节
(椎旁节)
脊神经节
神经nerves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而成粗细不等的神经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
在某些中枢部,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状, 其间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神经元胞体
臂丛神经 网状结构
七 面神经 (混合性) facial nerve
胺能神经元(主要释放多巴胺)
--是下丘脑和腺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 --烟民,酒鬼和隐君子统统与多巴胺数量有关)、甘氨酸、谷氨酸、组胺
肽能神经元 (释放P物质、脑啡肽等)
--下丘脑和肌间神经丛内的一些神经元
神经纤维
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
神经纤维主要功能: 传导神经冲动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髌腱反射示意图
非条件反射 --回避反射,膝跳反射,血压反射,排尿反射,角膜反射等
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唾液反射,望梅止渴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来源
先天(生来就有) 后天学习和训练
数量
有限
无限
反射弧
固定
可建立,也能消退
主要中枢 较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
意义
初步适应环境 更好地适应环境
} 特一殊般内内脏 脏感 运(特觉 动殊纤 纤内维 维脏运中运动间动纤根神维经)
脑神经核
成分
周围联系
面神经核→①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面肌
上泌涎核→
②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翼腭神经节→泪腺、鼻腭粘膜腺体 →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

1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70页PPT

1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170页PPT
蛋白合成: 胞体
轴浆运输:双向,顺向快于逆向,顺向运递质囊 泡等,逆向对蛋白质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营养性作用:N.末捎经常释放一些物质,持续地调整 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 理的变化。(例:周围神经损伤——肌肉萎缩)
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 细胞产生的支持神经元的营养性因子(蛋白质)。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气体
NO、CO
脂类
PG类
41
1、Ach及其受体 :
部位:外周:胆碱能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及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纤维)
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丘脑后腹核、 RF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
42
受体:
M(毒蕈碱):心肌、平滑肌、腺体(M1-5) N(烟碱):N1(神经元型)、 N2 (肌肉型)
52
(二)神经元池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
神经元池 的神经元
53
神经元池的基本组成
3.神经元池的兴奋或易化和抑制
54
(三)神经元池内的信号处理
55
56
环式 链锁式
57
五、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一)最后公路原则 (二) 兴奋节律的改变 (三) 后放 (四) 反射活动的习惯化和敏感化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第三节 反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第四节 感觉的形成 第五节 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六节 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
1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 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 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 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 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 神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灰质: 中继核,也称非脑神经核
组成 白质 :上升下降以及交叉的传导束。 脑干网状结构
灰质: (1) 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运动核:上丘水平,支 配眼外肌(上斜肌、外 直肌除外)。
Ⅲ 动眼神经旁核 副交感核:上丘水平,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Ⅳ 滑车神经核:运动核:平下丘 水平,支配上斜 肌。
10、内脏感觉:感受器位于内 脏器官和心血管、淋巴管、淋 巴器官等处,感受压力、深透 压、化学离子浓度、温度等变 化的刺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 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 L1水平。
儿童的平L2水平。 新生儿平L3水平。 全长45cm,占椎管的2/3。
外侧索: ③脊髓小脑后束:来自同侧胸 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 ④脊髓小脑前束:来自双侧中 间内侧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本 体觉。
⑤皮质脊髓侧束:来自对侧大 脑皮质,大部经后角换元后支 配同侧前角细胞,管理同侧肢 体的随意运动。
⑥红核脊髓束:来自对侧中脑 红核,经后角中继后支配前角 细胞,
作用屈肌的活动,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运动。
图 11-3
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 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 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 ,延续为终丝。
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 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 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 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后方的叫 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接收头面部的本体 觉。
Ⅴ 三叉神经脑桥核:接收头面部皮肤和 粘膜的浅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Ⅵ 展神经核:运动核,支配眼的外直 肌。
面神经核:运动核,支配表情肌。 Ⅶ 上泌涎核:副交感核,支配颌下腺,
舌下腺和泪腺。 弧束核:内脏感觉核,接收舌前2/3
味觉。
Ⅹ 迷走神经背核:副交感核,支配颈、 胸腹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上的 消化管)。
疑核:运动核,支配喉肌。
Ⅺ 副神经核:运动核,支配斜方 肌,胸锁乳突肌。
Ⅻ 舌下神经核:运动核,支配舌 肌。
小结:运动核8个,副交感核4个, 感觉核5个,内脏感觉核1个。
(2)非脑神经核(中继核) ①中脑的非脑神经核:
γ神经元:体积小,主要支配梭内 肌,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闰绍细胞( Renshaw ‘s cell): 接收α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它的轴突返 回来作用于α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3、白质:分为三个索,后索、前 索和外侧索。有上升下 行的传导束。
后索:①薄束(内侧)。 ②楔束(外侧)。
以上两束上升传导同侧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
有缘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浅感觉 中继核)、胸核(深反射中继核)。
②中间带: 中间内侧核:深反射中继核,也与
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C8-L3形成侧角,为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位S2-4侧角,副交感
神经的低级中枢。
③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 枢,有运动神经元。
α神经元:体积大,主要支配梭外 肌,随意运动。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图11-1
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 纤维束: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与包 在表面的鞘膜状结构合称神经纤 维。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组成的 束称神经。中枢内功能相似的神 经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纤维束 (传导束)。
4、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 同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内聚 集成的灰质团块(皮质除外)称 神经核,在中枢外聚集成的团块 称神经节。
耳蜗神经核:感觉核,接收内耳螺旋器 的听觉。
Ⅷ 前庭神经核:感觉核,接收内耳壶腹嵴, 位觉斑的平衡觉。 疑 核:运动核,支配咽肌的运动。
Ⅸ 下泌涎核:副交感核,支配腮腺的分泌。 弧 束 核:内脏感觉核,接收咽鼓管,鼓 室,颈内A窦,颈A体,舌后 1/3的味觉。
弧束核:内脏感觉核,接收胸腹腔脏 器的感觉。
⑦脊髓丘脑侧束:起自对侧 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联合交 叉后上升止于丘脑,传导对侧 的痛、温觉。
前索:⑧脊髓丘脑前束:同上,传 导对侧的粗略触压觉。
⑨皮质脊髓前束:来自同侧大
脑皮质,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前角细胞。
⑩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
结构,(可交叉不交叉),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清楚以下三点: 1、薄束和楔束是上行传导同 侧的深感觉。 2、皮质脊髓侧束是支配同侧 的前角细胞,管理同侧的随 意运动。 3、脊髓丘脑束是上行传导对 侧的浅感觉。
出椎管。
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 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 段:颈段C1-8,胸段T1-12, 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 C01-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 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
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① 后角(后柱):从后外向前内依次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中继站,能把冲动 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浅反射、深反射和 内脏反射。
二、脑(brain) 图11-4
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 脑、端脑四部分组成。 (一)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
髓三部分。 1、外形:腹侧观 背侧观
上丘:主要接受视束和大脑视区的纤 维,发出纤维至脑神经运动核, 支配运动眼球的肌肉,完成视 听反射。
5、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和胞 体散在其中的部分称之。
6、传导路:是指最高级神经 中枢(大脑皮层)与感觉器或 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 路。分为感觉(上升)和运动 (下行)传导路。 7、换元:指传导路中神经元 和神经元借突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 内耳等处,感受位置、运动和 震动觉。 9、浅感觉:感觉器位于皮肤、 粘膜、眼、耳等处,感受痛、 温、触、压、光、声、嗅、味 等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