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定稿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定稿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定稿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种“碱剂”可能是()

A. 食盐

B.火碱

C. 草木灰

D.胆矾

2.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C.铜D.铁

3.战国所着《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B.NaHCO

3C.SiO

2

D.CaCO

3

4.《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B.KAl(SO

4)

2

C.KHCO

3

D.K

2

CO

3

5.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

A.CuCl

2B.CuSO

4

C.Cu(OH)

2

D.CuCO

3?

6.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矾油”是指

A.硝酸B.氨水C.硫酸D.盐酸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

2SO

4

B.KNO

3

C.Ca(NO

3

)

2

D.KIO

3

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 D卤水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 .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10.《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 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 .氯化物

B .合金

C .硫化物

D .氧化物

1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着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 4·5H 2O BFeSO 4·7H 2O CKAl(SO 4)2·12H 2ODFe 2(SO 4)3·9H 2O?

12.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于臭粉的成份组合正确的是()

A .NH 4HCO 3

B .Na 2CO 3

C .(NH 4)2CO 3

D .Na 2CO 3

13.《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A.油脂B.油漆C.石油D.甘油

14.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用来炼制丹药的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述:“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的主要成分的是

A.碱金属硝酸盐B.碱金属碳酸盐C.碱土金属硅酸盐D.铵盐

15. 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

3O

4

B.CuO?C.HgS?D.CuS?

16.周辉《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用以浸铜,铸冶是赖,虽干溢系夫旱涝,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

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A.FeSO

4溶液B.CuSO

4

溶液C.氨水D.NaCl溶液

17.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A.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

18.《本草衍义》中有如下叙述:“嘉州峨眉山有燕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白明澈。”这里“燕萨石”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SiO

B.CaOC.NaClD.C(石墨)

2

19.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20.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题库(附答案)

传统文化知识题库 (2018.1) 注:比赛试题参照题库内容,但有可能超出题库范围,备赛时请尽量丰富备赛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A.射B.御C.礼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B) A.阮籍B.嵇康C.刘伶D.向秀 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D)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李清照 4.“豆蔻”是指(A)岁 A.十三B.十五C.十八D.二十 5.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C) A.莫逆之交B.金兰之交C.刎颈之交D.点头之交 6.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B.汉书C.三国志D.资治通鉴 7.“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C) 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 8.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D) A.嵇康B.曹植C.山涛D.阮瑀 9.“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C) A.《出师表》B.《答司马谏议书》C.《陈情表》D.《报刘一丈书》 10.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C) A.周易B.尚书C.史记D.尔雅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B) A.慧思B.慧能C.神秀D.玄奘 12.下列名句出处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C) ①方今天下,舍我其谁。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④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A.孔子孟子老子庄子B.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C.孟子孔子庄子老子D.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13.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 ) A.汉元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明帝 14.李贺在唐代诗坛被称为( D ) A.诗佛B.诗仙C.诗圣D.诗鬼 1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 ) A.白居易B.柳宗元C.周敦颐D.刘禹锡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1讲 传统文化与STSE学案

第1讲传统文化与STSE 最新考纲 考向分析 Z 真题感悟 hen ti gan wu (课前) 1.(2018·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A错:用谷物酿造酒和醋的过程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可以被氧化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B对:后(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C对: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对: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将青蒿中的有机物青蒿素提取出来。 2.(2017·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解析]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相对分子质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 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 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3.(2015·北京·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B.硝酸 C.醋D.卤水 [解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4.(2016·全国Ⅱ·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解析]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A项正确;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S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项错误;液化石油气含碳量比燃油低,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能减少大气污染,C项正确;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D项正确。 5.(2016·全国Ⅰ·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项正确;食用油反复加热会生成许多有害物质,如某些稠环芳烃,B项正确;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物活性,因此高温可以消毒,C项正确;医用消毒酒精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 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最新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复习题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 赛复习题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复习题 1、诗歌起源于(劳动) 2、“诗言志”出自哪本古籍?如何解释?( 《尚书》;“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 3、我国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以什么为标志?(《诗经》) 4、汉武帝时,有一种民歌诗体,叫什么?(《汉乐府》) 5、请说出“建安七子”中的三位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 玚、刘桢) 6、屈原的代表诗作是什么?(《离骚》) 7、“十五国风”是指《诗经》里面的哪部份作品?(《风》) 8、《诗经》的第一首诗名叫什么?(《关雎》) 9、《诗经》里的《芣苜》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劳动)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靡靡”是否是《诗经》里的诗?(是) 11、“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这是谁对《诗经》的评价?(孔子) 12、请背诵一下孟浩然的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 声,花落知多少) 13、请背诵一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4、请解释一下<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 (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15、请解释一下诗歌史上的“盛唐现象”? (“安史之乱”以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安史之乱”以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並峙,诗歌出现了大繁荣的景象.史家成为”盛唐气象”。)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200道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道题)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河南甘肃陕西山东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出自()。 赵普王安石房玄龄魏征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仁者爱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大一统 .“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是指() 曹操、曹植、曹丕苏洵、苏轼、苏澈 班彪、班固。班超杜甫、杜牧、杜苟鹤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礼记》《中庸》《周易》《春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是由提出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和两大类。() 官学私学正学私学 国学民学国学家学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论语春秋诗经史记 .我国最古老的字典是() 诗经尔雅说文解字七录 .截止民国,我国规模最大,数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 ()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而道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 道仁博爱思辨仁空仁道 .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包括 () 地动仪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 孙叔敖郑国李斯李冰父子 .《史记》是 () 编年体史书纪传体通史 纪事本末体史书纪传体国别史 .《窦娥冤》的作者是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 古筝琵琶古琴箫笛 .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 2.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3.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 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 A:升华B:干馏C吸附D蒸馏 7. 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

2018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2018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2.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制品,采用蓝色的原料,用紫铜打成胎型,填上釉料,入炉反复烧结再磨光而成。这指的是:(A) A景泰蓝 B彩陶 C琉璃 D 铜鼎 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4.“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羊 D楚汉相争 7.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8.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9.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10.中国第一长洞是:D A王屋山洞 B赤城山洞 C青城山洞 D双河洞 11.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12.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A A河南 B 甘肃 C陕西 D山东 13.苗族的传统乐器是: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14.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16.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3天 17.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8.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普遍采用什么颜色?C A黄色 B 紫色 C红色 D蓝色 19.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中国传统文化题库

绪论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A. 以人为本 B. 崇德重义 C. 载道化成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A. 《周易.贲》 B. 《周易.艮》

C. 《周易.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A. 天文 B. 地文 C. 物文 D. 人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儒道互补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第一章单元测试 ?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2-17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4 ?第1部分 ?总题数: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2018届高考化学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 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一、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1.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3O4 B.CuO C.HgS D.CuS 2.《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 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2(SO4)3·9H2O C.KAl(SO4)2·12H2O D.FeSO4·7H2O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 B.KNO3 C.Ca(NO3)2 D.KIO3 二、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4、《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 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醋 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6.《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A.油脂B.油漆C.石油D.甘油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 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 军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容。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外。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玄、王充、嵇康、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愈、柳宗元、周敦颐、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行知等。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东汉马融、玄以古文经学为主,吸收今文经学,遍注群经。子夏、董仲舒、马融和玄都是私学大师,其经学哲学也都是首先在长期的讲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鸠摩罗什、慧远和洪、陆修静,利用组织进行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周敦颐、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与理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正文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必考100道传统文化知识测试题 “一”型测试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 )。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的《》。 4.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 )的《》。 5.“天下第一行书”指( )的《》。 6.“天下第一关”指( )。 答案: 1.诗经 2.屈原 3.司马迁史记 4.刘勰文心雕龙 5.王羲之兰亭序 6.山海关 “二”型测试题 7.“两司马”指汉辞赋家( )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8.“二陆”指西晋文学家( )和陆云。 9.书法史上的“二王”指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 )父子。 10.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指唐代诗人( )和( )。 11.“二程”指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 )兄弟。 12.“乐府双璧”指《木兰诗》和《》。 13.“二拍”指明末( )编著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二乔”指( )时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

答案: 7.司马相如8.陆机 9.王献之10.李白杜甫 11.程颐12.孔雀东南飞 13.凌濛初14.三国 “三”型测试题 15.“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子( )、曹植。 16.“三苏”指北宋文学家( )与子苏轼、苏辙。 17.“三袁”指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 )、袁中道三兄弟。 18.“三玄”指《》、《老子》、《庄子》三书的统称。 19.“春秋三传”简称“三传”,指解释《春秋》的《》、《公羊传》、《穀梁传》。 20.“三吏三别”指唐朝杜甫创作的组诗,包括《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六篇。 21.“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集及拟话本集《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22.《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刘备、( )、张飞。 23.“三皇”通常指伏羲、( )、神农。 24.“三教”指儒教、( )、佛教。 25.“三纲”指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26.“三才”指天、地、( )。 27.“三牲”指用于祭祀的牛、羊、( )。 28.“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 29.“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指封建科举考试( )、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 )、状元。 30.殿试三鼎甲:指状元、榜眼、( )。 31.“岁寒三友”指松、竹、( )。 32.“江南三大名楼”指湖北武汉的(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正确 B.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正确 B.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E.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D.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D.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天人交相胜 B.制天命而用之 C.尽心、知性、知天 D.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史官 B.祭司 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辩证逻辑 C.司马 流。A A.正确 B.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仁 B.义 C.礼 D.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神性义 B.道德义 C.自然义 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人与社会的和谐 C.人的身心和谐 D.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尽心 B.慎独 C.仁礼的统一 D.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和静清寂 B.清虚卑弱 C.仁义礼智 D.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祭神如神在 B.未知生,焉知死 C.无神论 D.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A.善利万物而不争 B.推己及人 C.居善地 D.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学习资料

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附答案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

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 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 【初见----高考赏析】 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 2.(2019年全国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 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 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