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蚯蚓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十五)活饵培育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活饵培育技术第七章泥鳅的活饵培育技术224 适宜人工养殖的蚯蚓品种有哪几种?⑴威席环毛蚓:一般长90~250毫米,宽5~10毫米,背面青黄、灰绿或灰绿色,背中线青灰色。
目前在江苏、上海一带养殖较多。
⑵湖北环毛蚓:体细长,有70~220毫米长,宽3~6毫米全身草绿色,背中线紫绿或深绿色;常见一红色的背血管。
腹面灰色,尾部体腔液中常有宝蓝色荧光.是繁殖率较高和适应性较广的品种。
⑶参环毛蚓:个体较大,长120~400毫米,宽6~12毫米,背面紫灰,后部颜色较深,刚毛圈稍白,为中药材常用蚯蚓,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较难定居,在优质土壤的草地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果园和苗圃中养较好。
⑷白颈环毛蚓:长80~150毫米,宽2.5~5毫米,背色中灰色或栗色,后部淡绿色。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具有分布较广、定居性较好的特点,宜在菜地、红薯等作物地里养殖。
⑸爱胜属蚯蚓:本属近20种,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
目前世界上养殖最普遍的就是本属的赤子爱胜蚓和红色爱胜蚓。
赤子爱胜蚓长60~130毫米,宽3~5毫米,成熟体重0.4~1.2克。
背面及侧面橙红或栗红色,外观有明显条纹,尾部两侧姜黄色。
喜在烂草堆、污泥、垃圾场生活,具有趋肥性强、繁殖率高、定居性好、肉质肥厚及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225 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由于蚯蚓品种较多,生活环境和喜食饲料也各不相同,所以它们的生活习性也略有差别,但是喜温、喜湿、喜暗、喜透气、怕光、怕盐、怕震、怕辣食却是共同的。
⑴外形特征。
蚯蚓的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头尾稍尖,整个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无骨骼,外被一薄而具色素的几丁质层,除前两节外,其余体节上均生有刚毛。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其身体的形态结构对生活环境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⑵生长情况。
蚯蚓自蚓茧产下开始至幼蚓孵化,直至发育成熟,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称为一个生活周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赤子爱胜蚓的蚓茧需14~28天孵化成幼蚓,再经30~45天生长为成蚓,成蚓交配后5~10天开始生产蚓茧。
泥鳅鱼养殖方法_泥鳅怎样养殖
泥鳅鱼养殖方法_泥鳅怎样养殖泥鳅的营养丰富,特别适合食疗的一种营养品,可你知道泥鳅是如何被养殖出来的吗?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泥鳅鱼养殖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泥鳅的生活习性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
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
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
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
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
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
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每年4月开始繁殖(水温18℃),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
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并不结成群体。
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
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
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
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
一般多为夜间摄食。
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泥鳅鱼的繁殖方法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 月还可产卵。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泥鳅营养丰富,味道清爽鲜美,肉质细嫩,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又因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也是现今一个非常不错的农村水产品种养殖项目。
那么,泥鳅应该如何养殖呢?泥鳅的养殖技术有哪些?接下来专业人士跟大家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一、泥鳅的投放1、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
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2、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放养时的处理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二、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池塘土质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四、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怎样养殖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怎样养殖泥鳅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稻田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性强。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
人工繁殖泥鳅苗,首先要选择二龄以上、达到性成熟、体壮无伤的泥鳅,按1:2的雌雄比例。
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可注射鲤鱼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雌鳅最好选择体重25克以上的,不要选用腹部有白色斑点的,因为这种雌鳅已产过卵。
经注射后的泥鳅,放入备有鱼巢(般用柔软的水草或棕榈皮做成)的大容器内,水温20℃左右,一般经20小时泥鳅就会发情产卵。
产卵后应及时取出泥鳅,以防泥鳅饥饿时吞食鱼卵。
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因水温而异。
适宜水温为20-28℃。
水温在25℃时,经40小时即能孵出泥鳅苗。
泥鳅苗种的培育技术
刚孵出的泥鳅苗不能自由活动,靠卵黄囊来维持生活。
三天后,卵黄囊基本消失,才开始摄食。
这时可将其放入培育池。
放养密度应根据半流水或静水池而定。
一般半流水池为每平方米2000尾左右,静水池每平方米不超过1000尾。
1。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养殖水产。
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泥鳅养殖的成功与否与养殖方法和技术息息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首先,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
泥鳅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水环境才能良好地生长。
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源,避免有毒物质的污染。
水质温度要在15-25摄氏度之间,PH值为6.5-8.5,硬度为3-15度。
其次,进行适当的水体处理。
在养殖前需要对水质进行处理,以创造适宜泥鳅生长的水环境。
首先是进行水体净化,去除有害物质和废弃物。
可以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是进行气化处理,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可以通过增氧机和喷氧等方式增加氧气供应。
此外,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草鱼等水生植物,既可以美化水质环境,又可以提供泥鳅的食物。
第三,选择优质的泥鳅种苗。
购买泥鳅种苗时,要选择身体健康、活动力强、外形完整的种苗。
种苗的大小一般为3-4厘米,以便于管理和控制养殖密度。
在引种入池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泥鳅的鳞片和鳃。
第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泥鳅养殖的密度视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不宜超过每亩2000-3000尾。
密度过高会导致泥鳅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
密度过低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养殖密度的控制需要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承载能力来决定。
第五,合理投饲喂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为主。
可以使用硬饲料、软饲料和鲜活饲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喂养。
饲料的选择要具有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吸收的特点,可以选用小鱼虾、蚯蚓等鲜活饲料,也可以选择鱼粉、豆粕等制成的饲料。
投饲时间一般为早晨和傍晚,每天喂食2-3次,每次投喂量应根据泥鳅的需求量和水质情况来确定。
第六,合理养殖管理。
泥鳅的生长和繁殖需要良好的管理措施。
定期清理池塘中的废弃物和杂草,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定期清洗过滤设备,确保水循环流通通畅。
室内可以养泥鳅吗,附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
室内可以养泥鳅吗,附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室内可以养殖泥鳅。
养殖方法:1、准备一个鱼缸或者是水桶,底部铺上泥沙,厚度约为15-20cm,然后加入新水,水深在50cm左右。
2、投喂新鲜动物内脏、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豆饼、豆渣、菜叶、米糠等植物性饵料,每天投喂2-3次。
3、定期进行换水,每隔10-15天换水一次。
一、室内可以养泥鳅吗室内可以养殖泥鳅,但更多的是采用池塘养殖、坑塘养殖、稻田养殖以及网箱养殖等方法。
1、池塘养殖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建造池塘,四周用水泥板压实,池壁高出水面30-40cm,并设置出水口和进水口,出水口处设立鱼溜,池塘内栽种适量的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
2、坑塘养殖选择小型肥水坑塘进行养殖,面积为数十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均可,每平方米放养120尾左右,一般投喂米糠、菜饼、猪粪、鸡粪即可。
3、稻田养殖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稻田中的浅水环境适合泥鳅生存,并且在盛夏季节,水稻可以为泥鳅遮阳,同时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可以供泥鳅摄食。
而泥鳅在田中钻泥栖息,可以疏通田泥,有利于肥料分解,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同时泥鳅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养分。
4、网箱养殖网箱分为苗种培育箱和成鳅养殖箱两种,其中苗种培育箱采用聚乙烯网布制成,面积一般为10-25平方米,成鳅养殖箱采用3×3m的聚乙烯网片做成,网目为0.5-1cm,面积约为50平方米。
网箱一般放置在河边、水渠、湖泊、池塘等水体中,箱底着泥(10-15cm厚),网箱上半部高出水面40cm以上,箱内设置饵料台。
二、室内泥鳅养殖技术和饲料配方1、养殖技术(1)准备一个干净、容量大小适宜的鱼缸或者是水桶,底部铺上泥沙,厚度约为15-20cm,然后加入新水,水深在50cm左右。
(2)养殖过程中,投喂新鲜的动物内脏、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豆饼、豆渣、菜叶、米糠等植物性饵料,每天投喂2-3次。
(3)定期进行换水,一般每隔10-15天左右换水一次。
常见的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常见的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泥鳅营养价值高,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市场销售价格高出四大家鱼许多,这也让许多返乡的农民和大学生创业纷纷进入养殖行列。
养殖泥鳅要获得好的效果,养殖场选址非常重要,选址前应根据自己的资金、人员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
那么常见的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1、培育苗种讲科学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
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
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
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2、分塘转运有技巧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状况。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应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
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生长高峰期。
同时,在转池过程中可有效清理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
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泥鳅脂肪少,蛋白质高,既好吃又营养,老人和小孩,孕妇都适用。
养殖前景广阔,下面来看泥鳅养殖模式和技术。
泥鳅养殖模式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
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
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
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
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
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
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
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
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
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产卵的。。
4、繁殖特性: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卵粒直径0.5毫米),吸水膨胀后1.3~1.5毫米。受精卵经2-3天即可孵化成鳅苗,刚孵出的鳅苗长3毫米。水温在25℃时11个小时就可出苗。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料来喂养幼鳅;
1
2
放养鳅苗应注意的事项
饲养管理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人工饲料等,也可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进行鳅种培育。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01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以期为泥鳅养殖户提供参考。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篇1一、引言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水田、池塘、湖泊、河流等水域。
近年来,随着泥鳅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泥鳅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泥鳅的养殖效益,本文介绍了泥鳅的养殖技术与养殖方法。
二、泥鳅的生物学特性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身体细长,体色深灰,体表光滑,无鳞片。
泥鳅生活在水底,喜欢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水域,以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泥鳅生长速度较慢,但繁殖力强,每年可繁殖 2-3 代。
三、泥鳅的养殖技术1. 池塘选择: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池塘。
池塘面积一般为 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2. 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
3. 放养密度:泥鳅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目的而定。
一般而言,每亩放养密度不应超过 1000 尾。
4. 饲料选择:泥鳅的饲料主要有鱼虫、水蚯蚓、蛆、螺蛳、水生植物等。
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5. 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应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要经常换水,每次换水量不应超过 30%。
四、泥鳅的养殖方法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泥鳅养殖的主要方式。
池塘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便利、水质良好、底质肥沃的地块。
池塘面积一般为500-1000 平方米,水深 1-1.5 米。
放养前,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然后投放泥鳅种苗。
2. 流水养殖:流水养殖是一种高效的泥鳅养殖方式。
流水养殖池应建在河流、渠道等有水流的地块。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鱼类,泥鳅的养殖也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项目。
养殖泥鳅主要有三种方式:池塘养殖、稻田养殖与庭院饲养。
一、池塘养殖目前采用最多的养殖方式是池塘养殖,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
池塘面积以50-250平方米为宜,池塘深70-100厘米,水深40-50厘米,分土池和水泥池两种。
养殖过程中,投喂的人工饵料,主要是米糠、麦麸、豆饼、菜饼、蔬菜叶及蚯蚓、蝇蛆和螺、蚬等,也可以是人工配合饲料。
水温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可占摄食总量的60%-70%;水温20℃-23℃时,动、植物性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动物性饵料占50%-60%。
养鳅的水质要求肥、活、爽,一般每星期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40厘米深。
此外,还要做好防病防逃工作。
每天或隔天打扫食场1次,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克,发现死鳅及水面污物要及时捞除,以防水质污染。
二、稻田饲养选择水源充足、保水保肥力强、土壤肥沃、软泥深12-18厘米的稻田饲养泥鳅较好。
要加高加固田埂,四周挖深40-50厘米的田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
清田消毒后放足基肥,插秧后将鳅种下田,每亩放规格3厘米左右的鳅种2万-4万尾。
稻田饲养泥鳅,也应适当投喂人工饲料。
平时要经常加入新水,保持水深5-10厘米,做好抗旱防洪工作,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常检查进出水口拦栅。
不施或少施农药。
三、庭院饲养房前屋后挖池或砌水泥池饲养,大小不限。
要求有注换水条件。
常规饲养方法同池塘养成。
此处介绍两种适于家庭养殖生产的方法。
一是底肥饲养法。
在养鳅池底将有机粪肥、稻草相间铺放,厚约30厘米,按每平方米撒生石灰150克后再铺上10厘米肥泥,注水1周后可放养泥鳅。
饲养期间经常搅拌池底,使肥料释放肥水,培育底柄动物等促进泥鳅生长,可同时投喂人工饲料。
二是塑管饲养法。
采用直径16毫米,长约20厘米的聚乙烯管,像筏子那样扎成排,横向排列铺满池底,将细粒黏土溶解于水中,给泥鳅制造一个具有泥土环境条件的错觉。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一.人工催产1催产亲鱼选择。
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
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
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
雄鱼减半。
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二.产卵设施的准备产卵用40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
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
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
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11~13小时,产卵可持续7~8小时。
三.孵化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
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
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
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
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为宜。
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好铺垫15~20cm的淤泥。
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
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0.3~0.5kg,隔1~2天搅动池底一次,7~10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2℃。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饵料的投喂技巧 - 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饵料的投喂技巧-养殖技术“长嘴就要吃”,泥鳅也不例外,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但是如何吃出最佳成效,这是饵料的投喂技巧。
为了使泥鳅吃饱吃好,快速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在泥鳅的投喂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四定四看”的原则。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饵料的投喂技巧。
一、“四定”投喂技巧池塘饲养泥鳅,鳅苗在下塘后两天内不投饲料,等鳅苗适应池塘环境后再投饲料。
1.定时待池塘中的泥鳅集群到食台上摄食后,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投喂饲料的时间应相对固定,从而使泥鳅养成按时来摄食的习惯。
一般日投喂两次,上午8—9时投喂一次,下午14—15时投喂一次。
在泥鳅生长的高峰季节,晚上19—20时还应投喂一次。
2.定量每天投喂的饲料量一定要做到均衡适量,防止过多或过少,以免饱饥失常,影响消化和生长,要按水温的高低以及池塘中泥鳅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当池塘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要相应减少日投饲量或停止投饲;在生长的高峰季节,要结合每天检查食台的情况,科学地确定每天的投喂量,其中晚上的投喂量应占到全天投饲量的50%~60%。
定量投喂,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减轻鳅病和促进泥鳅正常生长。
3.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安全卫生、适口、水中稳定性好,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合理,不能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发霉、腐败变质的饲料不仅营养成分流失,失去投喂的意义,当池塘中泥鳅摄食后,还会引发疾病及其他不良影响。
要依据不同水温,投喂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含量合理的配合饲料,促进泥鳅快速生长。
4.定位在泥鳅苗种刚入池的几天里,开始投喂饲料时,先是将粉状饲料沿池塘四周定时均匀投撒,逐渐将投喂的地点固定在食台周围,然后将投饲点固定在食台上,使泥鳅形成定时到食台上摄食的习惯。
一般每亩池塘设1~2平方米的食台4~6个。
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
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等营养物质。
由于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泥鳅也是主要的淡水鱼出口品种,各地都兴起利用池塘(土池、水泥池)进行人工养殖。
根据相关的生产实践经验,专业人士帮大家总结了一下水泥池泥鳅养殖技术都有哪些。
水泥池条件水泥池可用旧池改造,也可用砖、石砌建新池,其面积、形状、大小等可视养殖规模、地理位置等决定。
便于拉网、容易修建的长方形池子的池底向短边应有2%~3%的倾斜度;底面中心为全池处的圆形池子(排污能力较强)。
水泥池池深要求1m以上,用塑料网或者铁丝网将进出水口处围住,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cm以上,因为泥鳅好动,以防窜逃。
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
水泥池上方搭建遮阳网,不仅适合泥鳅的避光性,在炎热的夏季还可起到降温作用。
放养前准备新建水泥池建造结束后进行脱碱,具体方法:将水注满水泥池浸泡10d,每隔2d换水1次,或者用药物进行脱碱处理。
用清水将使用前的水泥池洗刷干净,曝晒4~5d,然后用20g/m3漂白粉等消毒液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24h后将消毒液排净,然后放进肥泥16~20cm,并注入新水50~70cm。
放养前5~7d可利用有机肥培育水质,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用量为0.7~0.8kg/m2,用蛇皮袋装好分放池中,10d后即可放泥鳅苗。
苗种投放鳅种可通过多种方法获得,如人工繁殖、市场购买、诱捕。
人工繁殖虽然技术相对复杂,但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大小不均是市场购买鳅苗的弊端;坚决不能使用电捕、药捕的鳅苗,否则影响成活率。
为防止将病原物带入水泥池,投放前先用3‰~4‰食盐水将选择的体形匀称、体色新鲜、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格健壮、规格适宜(太大已经性成熟,生长速度受影响,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整齐的鳅苗浸泡8~10s进行消毒杀菌,然后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投放。
泥鳅的养殖技术
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生长迅速、肉质细嫩、脂肪含量低的优良水产动物,由于泥鳅在清明节蒸熟后,也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食品之一,因而在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其养殖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以下是泥鳅养殖的相关技术。
1.池塘或养殖池的建设选择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在地形平坦、土层良好、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建设养殖池。
泥鳅养殖池的深度一般在1-2米之间,水质要求清澈、富含氧气。
在池塘建设之前需先施加肥料,以增加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2.泥鳅种苗的选取与购买泥鳅的种苗可以从现有的养殖场购买,也可以自己捕捉,不过自己捕捉的种苗数量较少,购买更为便捷。
选取时应当选择健康、肥壮、体长适中、没有鳞片松动、皮色亮丽的种苗。
3.泥鳅的喂养泥鳅喜食水生昆虫、水草等,其主要食物是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因此在养殖泥鳅时,需要定期投喂适量的水生植物、虫卵、蚯蚓、蚂蚱等。
泥鳅在夏季生长最快,此时应增加其日常摄入量。
喂养时,应不断调整饲料配比,以满足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求。
4.池塘水质管理泥鳅喜栖息在池塘底部,所以池塘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水的PH值应该在7-8之间,水温度应在20-28℃之间。
应该增加池塘水流和曝气设备,以保持水体新鲜,氧气充足。
每天应该对泥鳅养殖池进行清洗,配合使用生物菌剂消除有害菌群。
5.疾病防治泥鳅容易患肠胃炎等疾病,养殖时应勤巧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如泥鳅身体出现红肿、鳞片脱落等症状时,应及时调整水质或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泥鳅的养殖需要定期投喂适量的营养物质、管理好池塘水质、观察疾病与及时治疗等过程。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养殖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泥鳅,并提高泥鳅的商品价值。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近年来已经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
由于泥鳅对环境适应力较强,养殖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
那么泥鳅怎么养殖?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营造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稻田、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
放种苗之前,要将养殖塘口全面整治、消毒。
因泥鳅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所以养殖水域四周堤埂要宽而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有防逃网,防止泥鳅逃走。
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舒适、遮荫、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也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施足基肥泥鳅主要捕食水蚤、水丝蚯蚓、摇蚊幼虫等,适度施肥,能使饵料生物生长。
先将池水放干,暴晒3—4天,再每亩撒米糠130公斤。
次日,每亩追施发酵畜肥200~300公斤,再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
3、放养密度合理放养密度大小要根据养殖水域条件决定。
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稻田养殖一般亩放尾重2-5克的小泥鳅80公斤左右,或亩放10厘米以上的泥鳅2万尾左右。
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4、放养苗种水田播种农作物后应及时放养鳅。
选用3厘米左右的鳅种,每亩放养量2万-2.5万尾。
如有流水环境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5、饵料管理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肉及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动植物性饲料。
要做到定质、定时、定罩、,定点。
一般,水温在20度以下;投植物性饲料占70-80%;20度~25度时,动植物饲料各半;25度~30度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
泥鳅放种后第—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平的混合饲料,每天下午5时左右一次性投入,投饵量以次日早晨食完略余为度,每次投饵量约占总鳅重的3%-5%,水温高时,可相应增加投饵量。
泥鳅人工养殖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技术要点
水产渔业S h u ic h a n yu ye近来年,泥鳅在国内以及国外市场上的需求增多,这推动了泥鳅人工养殖的兴起,很多省人工养殖的面积逐渐扩大,而且成为了一个地区重要的致富来源。
但因为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不成熟,很多人经验不足,在养殖的过程中常常忽视技术要点。
基于这种状况,本文通过研究泥鳅的习性,从而提出一些泥鳅养殖的技术要点,以期养殖户能够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养殖方式,推动泥鳅养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1对泥鳅习性的阐述泥鳅的体型细长,表面为灰黑色,中间呈现许多黑色的小斑点,但是它的体色并不是一致的,根据环境的差异性体色会有所不同。
通常泥鳅栖息在静水的底层,在水田、湖泊、池塘等一些淤泥表层中,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
在我国,泥鳅存在的区域非常广,除了高原地区泥鳅无法生存外,南方和北方泥鳅都能适应。
目前,池塘主要是人工养殖的区域,但是很多人养殖泥鳅的人经验不足,大多参照了以往鱼类养殖的方法,忽略了泥鳅习性存在的差异性。
要获得良好的收益,需了解泥鳅的特征,抓住技术要点进行养殖。
1.1喜温性泥鳅适宜在温和的环境中生长,通常水温在15~30℃,最合适的水温温度是23~26℃。
有些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温差较大,如果夏天温度超过了35℃,温度较高一些地方泥层干枯,泥鳅就不会在泥土表层生存。
同样的,冬天气温如果较低,泥层干涸,泥鳅就会在泥层中潜藏,以冬眠或夏眠的状态来生存。
一般只要冬夏泥鳅生存的泥层中有水分可以润湿皮肤,那么这个休眠时间段里,泥鳅就可以生存。
1.2善逃性泥鳅身体细长,非常灵活,所以它具有较强的逃逸特征。
大部分地区在夏季雨水较多,这个时期,人工养殖的水池因为大雨会出现很多的裂缝,泥鳅可能会迅速从裂缝中逃脱,尤其是水位上涨时。
所以人工养殖的时候,相关人员要根据泥鳅的善逃性做好防护措施。
1.3食物习性人工养殖泥鳅的基础是掌握泥鳅的食物习性。
泥鳅是从泥土中获取有机营养,所以它喜好吸吮底泥。
随着身体的长度变化,泥鳅的摄食生理节律就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鳅科动物有十几种,泥鳅(又名 真泥鳅)、大鳞副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
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这两 种品种为养殖对象。目前还没有培育出专
供养殖的商品鳅。
四、泥鳅的养殖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性:
(1)呼吸: 泥鳅属底栖鱼类,可用腮呼吸, 还可用肠道、皮肤等辅助呼吸器官,故耐低氧 能力强,可高密度养殖和长途运输。但在高溶 氧条件下,摄食旺盛,病害少,生长速度快。 (2)水温: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对水温具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15℃~30℃温度范围内 随水温的上升生长速度加快,最适水温为 26℃±2℃。水温低于5℃或高于34 ℃则钻入泥 土中冬眠或夏蛰,停止活动。
3、食性特点
• 泥鳅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食物 各有一些差异,但可以认定其是偏动物食性的杂 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 及高等植物。环境中食物的易得性及喜好性是影 响泥鳅食物组成的重要原因。自然界中泥鳅喜食 动物型活饵料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活饵料易感 知;二是适口性好。
一、泥鳅的营养价值
• 泥鳅蛋白水平高,氨基酸总量高于常规鱼 类,尤其呈味氨基酸。脂肪含量缺低,胆 固醇含量更少。泥鳅含较高的不饱和脂肪 酸,有利于抵抗血管老化。泥鳅能醒酒, 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民谚说“天上 斑鸠,地下泥鳅”,并赋予“水中人参” 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强身美食。
二、泥鳅的分布地区
产卵时要求水温18~28℃,以25-26℃最好;20℃
以下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上午10点前产卵,20~ 28℃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产粘性卵。 泥鳅
卵为圆形、米黄色、半透明,卵径为0.8~1毫米
4、繁殖特性:
泥鳅为雌雄异体,性成熟年龄为1~2冬龄,
1年可产卵2-3次,怀卵量随体长和体重的 增加而升高: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 10厘米怀卵量7000粒,12厘米怀卵量1万粒以 上,20厘米可达2万粒以上。每年4~9月为 产卵期,5~7月为产卵盛期,但也有秋后 产卵的。。
4、繁殖特性:
1、生活习性:
(3)光线:在自然条件下,泥鳅喜欢白天潜伏,
夜间觅食。 但在产卵期及适宜生长期,白天也出来觅食。 人工养殖时,可驯饲,使之习惯于白天摄食。
(4):泥鳅 属底栖类鱼类,喜欢栖息于软泥 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域的底层 淤泥中。
• (5)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叛逃性。因为它 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 假如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 干干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 一点,需要特别的留意。另外在处理池塘的底部。 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 子实。
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
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 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 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 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 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2、大鳞副泥鳅(黄板鳅)
鳅科,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 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较泥鳅体鳞 为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 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 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分布于长江中 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
•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泥鳅广 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 及印度等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 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 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 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 类。
三、泥鳅的品种
1、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 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 渐侧扁。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 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 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 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 鳍基部。背鳍条2-7对,无硬刺,起点在 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
3、食性特点
主要饵料有陆生蚯蚓、蚕蛹、螺蚌肉、畜禽下脚
料、面包虫、蝇蛆、鱼粉、豆饼、麸皮、米糠、 花生饼和酒糟等,能较好的利用各种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习惯于吃配合
饲料。 泥鳅昼伏夜出,白天也吃食,一般上午7-
10时和下午16-18时吃食较多。
3、食性特点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利用施肥培养生物饵 料来喂养幼鳅; • 培育成鳅可投喂螺蛳、蚯蚓、蚕蛹粉、河蚌肉 及禽畜内脏等肉食类饲料,并搭配一定比例价格 较低廉的植物饲料,如米糠、麸皮、豆渣、三等 面粉及老菜叶、弃置的瓜果类等。 • 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 残渣剩饵,所以泥鳅被称做池塘中的清洁工。 •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濮阳职业技术学校 赵瑞奇
点此播放教程视频
点此播放教程视频
一、泥鳅的营养价值 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每 100克泥鳅鲜肉中含水分73.5克,蛋白质
18.4~20.7克,脂肪2.7~2.8克,磷含量高 达154毫克,钙51毫克,铁3.0毫克;同时 含70国际单位的优质维生素A,成为评价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2、形态、
•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 较圆。头较尖,口小、唇软,眼很小。鳞片细小,的鳅苗以卵黄为营养,2~3天
后开始摄食水体中轮虫、无节幼体等 浮游动物,体长5厘米以内时主要摄食
动物性饵,料体长5厘米开始转化为成
体阶段的杂食性鱼类,
大鳞副泥鳅
3、 青色泥鳅:青鳅,头尖尾尖,中间粗圆, 呈青黑色,口感劲道足,日本和我国的港 澳台地区喜欢消费。 4、灰鳅,介于黄色和青色之间,是养殖的 比较理想的品种。
• 我们一般养殖的是真泥鳅(就是本地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本地叫黄板 鳅),前者抗病力强市场价格高后者 生长快。许多养殖户到外地高价购买 所谓的从某某国家进口的优质苗,且 这些苗种因长时间暂养长途运输死亡 率可达70-90%上当受骗造成养殖失败, 还有国内很多泥鳅养殖场,为了贪图 自己的利益用野生苗冒充人工繁殖的 泥鳅苗出售出售给养殖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