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禅趣

合集下载

苏东坡禅意诗词

苏东坡禅意诗词

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

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在宋代儒、道、佛三教趋于融合的思想背景下,苏轼对儒、道、佛三家思想也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其“外儒内佛道”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修禅的体验和相关的禅理、禅意、禅趣写入诗中。

禅思佛性的渗透与拓展,不但可使诗人守执平常心,以任运随缘、超然旷达的心态体悟人生世相,而且可让诗人以静观返照、圆融无碍的方式审视世界,开拓茶诗更为空灵清新的诗境。

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宋代释道原在其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禅宗把自然万物看作佛性的显现,一切自然万物都体现着活泼的佛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指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

”禅、诗与茶的契合点,即在“悟”上。

以茶参“悟”,则禅无处不在,清净诗心则自然而生。

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一诗,首先写的就是“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禅悟。

禅院幽寂,茶笋松杉一派禅味法音;云崖玉醴,洗濯幽人心襟洁净空灵。

一眼清泉,仿佛包孕了江湖;万象杂陈,似乎涵蕴了古今。

在苏轼的茶诗中,“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

正因万物皆为佛性的显现,所以禅宗提倡一种平常心,直契事物本来面目的禅悟观照。

所谓平常心,是指法天顺地的自然之心,是涵天容地的包容之心,是超然物外的通达之心,是安然宁静的返朴之心。

李海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有精妙概括:“茶之‘洁净’与‘冲淡’的物理特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是以淡泊之心面对一切情感纠葛和名利纷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自身平静的心态,没有烦恼挂碍,达到如此境界,也就与禅相通,就与‘明心见性’而‘顿悟成佛’相差不远了。

十首顶级禅意的诗句

十首顶级禅意的诗句

饮酒·其五陶渊明〔魏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终南别业王维〔唐代〕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中问答李白〔唐代〕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代〕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唐代〕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宋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

年第期王维山水田园诗里的“禅趣”浅析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邹小千我们认为,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中隐寓着的禅意(或禅趣),应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应该从这类诗歌所构成的意象、意境出发,抓住诗歌体现出的“寂、远、空”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探骊得珠。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认为,王维追赏自然风光的雅兴和超然出尘的情致,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诗人在归隐山林后、在探寻山水胜景中,悠然自得:兴来则独往游赏,兴犹未尽则忘记归家。

就像云飞流水那样,无思无虑,无牵无挂,一切任其自然;就如醍醐灌顶一般,豁然开朗,心智顿开,全都有了人生的启迪、无穷的乐趣。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里蕴含的道家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可谓思与境谐,神会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思无虑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这就是融合了“空”趣的“远”那种道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境界。

这种生活态度、作风,就是禅家所宣扬的“随缘任运”的“寂、远”。

而中国山水诗(包括山水画)都追求“寂、远”的境界。

这个“寂”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不是物理的静,而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

这个“寂”就是澄怀净虑的状态,进入这样的状态,才能“临照万物”,才能见“事物之本然”。

这个“远”就是恢廓精神器局,进入一种超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

庄子《逍遥游》中的核心概念“游”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实现精神的“远”,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远游之境,开启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之意境。

其次,诗人王维并没有谈禅,但在景物描写或日常生活的吟咏之中流露出禅的意味,也就是把禅意融化在笔墨之中。

《辋川绝句》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诗中的“空”这种“寂静”的境界就是显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词中的禅意境界

诗词中的禅意境界

诗词中的禅意境界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情感,还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与禅意境界。

诗词如同一扇窗,引领人们走进禅的世界,感受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本文将以探索诗词中的禅意境界为主线,从自然、人生以及思考的角度展开论述,向读者呈现禅意萦绕的诗词之美。

一、禅意境界在自然中的体现自然是禅的源头,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禅意境界。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如他的《山中》一诗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恒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诗句质朴深沉,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宁静深远的禅境。

宋代文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种对自然的虚幻感受,使人们超越尘嚣,沉浸在与自然共鸣的禅修状态中。

二、禅意境界在人生中的抒发诗词中的禅意境界不仅体现在自然之中,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

诗人通过对生命、时光和人情的感悟,表达了对禅修境界的追求。

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生活琐事的诗句,表达了对恬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虚无飘渺的追寻。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抒发了对流年匆匆的思索:“忧来还忆童年事,小小画在心头。

”这种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于如何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刻的思索与追求。

三、禅意境界在思考中的追寻禅意境界在诗词中的另一种体现是对思考的追寻。

诗人通过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思考,展现出质疑和追问的禅境。

南宋文人陆游的《秋夕即事》开篇便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句子中透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宇宙奥秘的追问。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表现了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对真理和无限追求的思考态度,让读者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世界观。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

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禅意浅析一、禅意与山水田园诗关系浅谈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人们长期文化的产物和结晶,而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进行融合后而产生的一种佛教宗派,是中国化佛教的产物,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从本质进行分析“禅”属于中国文化,它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指的是“思惟修”、“静虑”,是印度很多教派进行修习的一种方法,在佛家体系的形成与传播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小乘佛教把“禅”定义为四种不同的阶段,并且将其简称为“四禅”,也就是说在进行修行的过程中修行人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要求,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禅意。

第一禅是“离生喜乐”,在第一禅中主要是修习“离欲定”,指的是人们要学习摆脱种种欲望对自己的影响;二禅“定生喜乐”,主要修“定功”,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用语言思维对象的方法;三禅“离喜妙乐”,指的是在修习的过程中人们要摆脱欢喜的心情,要做到不喜不悲的境界;四禅是“舍念清净”,主要指的是要除掉“乐”的观念,将“苦”和“乐”看成是两种同等的状态,不应该将其看作是对立面,修习者要进入到清净寂灭的境界。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对于山水的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老庄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开始将这种朴素之美应用到诗词的创作过程中。

中国文化在发展沉淀的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道德影响,“天人合一”教导着中国人要和大自然保持一种“和”的状态。

由于文人墨客本身就有着浪漫情怀,因此他们通常放浪山水、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不分彼此,亲密无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开始成为了一种诗体。

它被定义为通过描写山水田园而寄遇诗人情感的一种抒情诗。

在我国古代,禅与诗一直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曾经有诗句这样描述——“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古人常说不懂得禅就没有资格去评论诗,可见诗与禅关系之紧密。

诗中禅意——浅探“禅”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诗中禅意——浅探“禅”对唐宋诗歌的影响

亦 非 台 。本 来无 一物 , 处惹尘 埃 。”强调 的就 是一 何 , 种“ ’ 。这种 空观 对唐宋 诗 人造成 极大 的影 响, 空 砚 当
他 们在 仕途 遭 受挫折 或其 他 的人生磨 难 时, 往往产 生
人 生如 梦 , 切 如浮 云虚 而不实 的感慨 。 一 把人 生看 空 , 看 淡 , 种消 极 的人生 观无 疑是 抚慰他 们心 灵创伤 的 这
“ 生如 梦 ” 消解 自己的不幸遭 遇 , 写道 :人 生如 人 来 他 “ 大梦 , 与觉 难分 ?况 此梦 中梦 , 梦 悠哉足 云 ” 口 ( 人送
刘道 士游 天 台》 , 此 生都是 梦 , )“ 前事旋 成 空。 (商 山 ”《
路 有感》 。在 苏 轼 的诗 歌 中 , 始终 贯 穿着“ 生 如 ) 也 人
可 见 。唐宋 诗 歌独 具 的风格 韵味 , 与禅 意 息息相关 均


禅 宗 的“ ” 与诗人 的创 作心态 空 观
佛 教认 为 , 人生 就是苦 。生 , , , , 时无刻 老 病 死 无 不 困扰着 每 个人 。所 以,人 的生存 就 是 生命 生存 的 “ ” 苦 ,要从 茫茫 人海 中解 脱 出来 ,就 要把 一切看 空 。 禅 家有 所谓 的“ 行无 常 , 诸 诸法 无我 , 涅粱寂 静 ” 三 的“

剂 良药 。被贬 谪为 江州 司马 之后 的 白居 易 , 常 以 便
流 。 (山居秋 暝》 , 中的幽静 正是诗 人心态 之平和 ”《 )山 闲静 的折射 。王 维 也 自称 : 晚年 惟好 静 ,万 事 不 关 “ 心 。” 《 (酬张少府》 。 自居 易晚居洛 阳 , 司 东都后 , ) 分 最 典型 的心 态便 是“ ”其 中诗题 就 多 有“ ” , 闲 , 闲 字 如

最有禅意的古诗词

最有禅意的古诗词

最有禅意的古诗词导读: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

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

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

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

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带来的历代禅诗鉴赏。

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

王维诗歌中“禅”王维素有“诗佛”美称,正是盛唐文人禅诗的首要代表作家,其所作禅诗的数量及质的均为当代翘楚。

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

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歌就应运而生。

禅与中国诗歌的结合,就形成了诗歌园地中的一个奇异品种──禅诗。

禅诗大体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禅理诗。

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

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

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

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禅与诗的结合,有其内在本质上的必然性。

二者都面对着一个根本的大问题:生命。

二者的发生和圆满也都基于同一种情况:觉悟。

禅和诗所要完成的,都是体验和打开,使原本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重新凸现出来。

禅诗自晋代以来,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除了历史上诗僧们的大量作品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轼、唐寅等历代诗人,也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

读唐诗和读宋词一样,如果不懂禅,那境界什么的,就肯定是与你无缘的了。

比如寒山与拾得,颇有六朝文人飘遗之风,他们同行止共往还。

“寒山住寒山,拾得自拾得”,都是“疯癫”型的异行僧人。

其实,他们的“癫”与“疯”何尝不是佯装呢?在阅尽人世炎凉、看破俗风卑之后,他们干脆来个假作真时真亦假。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空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

”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平常心。

他们饥来吃饭,寒即向火,困来打眠。

禅悟后回归平淡,以随流的心境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

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

唐诗中的禅味

唐诗中的禅味

唐诗中的禅味唐诗中的禅味「篇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惠能)王维的禅诗与习禅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王维的习禅与禅诗中国禅宗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质,在禅宗文献中饱含相当多的文学成分,可以说,禅宗的发展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相互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文学中的禅,这在中国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的表现。

中国禅宗文化更鲜明的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

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见性"说,即众生的自性本净,圆满具足;间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这是自部派佛教"心性本净"说和大乘佛教"悉有佛性"论及"如来藏"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佛家心性学说与中国传统的人性论(主要是儒家的"性善论")相融合的产物。

禅宗的这一理论思想必然与文学结下不解的渊源。

其实,就正如后人常说的"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诗情、诗思与禅趣、禅机本来就容易交融。

特别是到我国唐代时期,受社会诗歌繁荣风气的影响,禅僧们在开悟、示法以及一般商量问答时都常用诗偈。

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禅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从诗歌创作上看传统上的"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

但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从一种意义上说,禅宗"见性"理论必然影响到诗坛。

谈禅说理诗

谈禅说理诗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些诗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理解和追求,展现了对内心宁静、超脱世俗的追求。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诗词。
谈禅说理诗
以下是一些谈禅说理的诗: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插秧诗》
五代·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退步原来是向前。
3.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诗宋词中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唐诗宋词中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唐诗宋词中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唐诗宋词被誉为中华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唐诗宋词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元素,并通过诗人们的笔触,传承和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中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一、佛教对唐诗的影响1. 唐诗中的禅意唐代诗人善于描绘内心世界,佛教禅宗对他们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李白的《静夜思》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们通过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体现了佛教的禅意。

2. 诗人的禅修经历许多唐代诗人都曾亲身经历佛教的修行,如白居易、杜牧等。

他们在寺庙中参访高僧,沉浸在禅修的境地中,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和启迪,进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对人生、情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3. 禅宗哲学的影响在唐诗中,不乏一些描写禅宗哲学思想的作品。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借用了禅宗的观点,表达了对生命的过程性和流动性的思考。

二、道教对宋词的影响1. 自然与道教的融合宋词以其婉约清丽、自然唯美的风格著称。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宋词追求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展现自然美景的特点相契合。

宋词中的自然描写和对自然景象的赞美往往包含着对道教的崇敬。

2. 道教的仙境想象宋词中常出现描绘仙境的意象,这反映了道教中对于仙境的崇拜。

诸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等作品,运用词人独特的想象力,将人们对于仙境的幻想融入到诗歌中,传达了对于超脱尘世之境的向往。

3. 道教炼丹思想的体现宋词中的一些以花卉、草木为主题的作品受到了道教炼丹思想的影响。

这些词描写了植物的成长过程,以此表达人们对于养生长寿的向往,也体现了道教的炼丹思想中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

三、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1. 宗教信仰的融入唐诗宋词中的宗教信仰并不是简单地为宣扬宗教,而是以诗人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来表达。

宗教信仰作为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融入到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之中,使作品更加丰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浅析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佛教主张去执除贪,四大皆空。

唐宋士大夫的禅悦诗情——基于白居易与苏轼的以禅入诗

唐宋士大夫的禅悦诗情——基于白居易与苏轼的以禅入诗

088《名家名作》·研究唐宋士大夫的禅悦诗情—基于白居易与苏轼的以禅入诗刘爱玲[摘 要]中唐时期,禅宗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悦之风亦逐渐在文人雅士中盛行,中唐诗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白居易和苏轼为代表论述了唐宋文人士大夫在与高僧大德交游唱和及参禅悟道中“以禅入诗”的禅悦诗情,在阐述白居易和苏轼所作禅诗及作诗缘起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参禅悟道的经历以及所作禅诗背景的相似之处。

[关 键 词]禅诗;以禅入诗;白居易;苏轼一、引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禅与诗有着不解之缘,金人元好问的“诗为禅家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两句诗把诗与禅的关系概括得极为传神。

禅与诗的关系具有双向性,即诗对禅的影响与禅对诗的影响,但是禅对诗的影响较大,而诗对禅的影响较小。

总的来说,可以把两者的关系概括为:以诗入禅、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其中“以诗入禅”是诗对禅的影响,主要指禅师、僧侣借用诗人的名篇名句来讲禅说法;“以禅入诗”是禅对诗的影响,主要指以禅理、禅悟、禅趣入诗,这类诗是把禅的意境、禅悟用诗表现出来,具有浓浓的禅味。

中唐时期,随着禅宗开始占据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禅悦之风逐渐在文人墨客中盛行,很多著名的文人如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从甚密。

在禅宗受到士大夫礼赞之时,中唐诗歌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开始变“雅”为“俗”,整个诗坛呈现出通俗化倾向。

[1]中唐诗坛之所以走向“俗化”,一方面是由审美上追求“以俗为美”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日益兴盛的南宗禅的影响。

南宗禅倡导“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这大大提高了中唐诗人参禅悟道的热情,与佛僧的交游唱和会使得诗人自觉不自觉地引禅入诗[2]。

白居易作为中唐的诗坛领袖,一方面引领着诗歌创作的“通俗化”风尚,另一方面也在中唐诗坛的“以禅入诗”中起到了先导作用,特别是其在中年仕途受挫后一直到晚年频繁出入佛寺,创作了大量与佛僧交往以及参禅悟道的禅诗佛偈[3]。

关于禅诗句赏析

关于禅诗句赏析

关于禅诗句赏析1. 关于禅的诗句1、《禅诗一:找到自我》唐·无尽藏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译文: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

而世间上的人,又往往不识自己,愚昧、苦恼,多么可怜!2、《禅诗二:摆脱迷惑》唐·鸟窠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译文: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3、《禅诗三:聚散随缘》唐·龙牙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4、《禅诗五:自在洒脱》宋·此庵守净流水下山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 366432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译文:洒脱自在的生活,就是禅者的生活。

顺应自己的本性,何必刻意追逐名利?世间一切言语行为,都不过是心灵投射出来的影子。

人生是短暂的,舍弃身外之物,舍弃功名利禄。

方可活得洒脱,活得精彩,活得自在。

5、《禅诗六:去留人生》明·憨山德清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

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

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

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

2. 古代描写禅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诗里特别有禅意诗词汇总

诗里特别有禅意诗词汇总

《诗里特别有禅意》诗词汇总(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年,长年悲倦游。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悟道偈六祖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王铭傅大士有物心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摆渡船上周梦蝶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暝色撩人,爱因斯坦底笑很玄,很苍凉。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葛庐净覃师资缘会有来由,明镜非台语暗投。

坏却少林穷活计,橹声摇月过沧洲。

船居德诚禅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插秧诗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寻春佚名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证悟诗圆悟克勤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风流一段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禅林类聚唱歌楼上语风流,你既无心我也休。

打着奴奴心里事,平生恩爱冷啾啾。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

苏轼诗歌中的禅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绘画家。

苏轼的诗作以豪放清新、超脱世俗著称,其中融入了许多禅意,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禅悟和境界。

在他的诗歌中,禅意贯穿始终,表现出对生命、自然和人心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苏轼自幼酷爱文学,对禅宗思想也颇有兴趣。

他曾说:“我思之,我思之,独后感于神契,尽见大半之道不下一二十门者,无非佛门影响,参佛道而往往之别名也。

”可见他对禅宗的尊敬和思考。

禅宗强调悟、参、证,即通过悟、参佛法,最终证悟佛性。

苏轼的诗歌中体现了这种追求真理、求得心灵平静的禅意。

在苏轼的诗中,经常出现对自然的描写和赞美。

他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启迪,可以使人返本求源,领悟生命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自然之景,表现大自然生、养、灭的循环变化,从而反映出生命的无常和轮回。

比如他的《题西林壁》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通过对飞鸿踏雪、留下爪印的描写,表现出飞鸿的自由飞翔和无畏态度,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种表现方式,既赋予了诗歌以美感,又深刻地体现了禅意中对生命的理解和领悟。

在苏轼的诗歌中还经常涉及对人生、情感、境界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诗歌描写了人们在纷扰尘世中的挣扎和追求,以及对内心的探索和觉悟。

在他的《行香子·新风宿雨》中写到:“睡足清梦见伊水,寒烟净俗三千里。

楼船甲板珠翠香,直至凤凰楼上去。

”这里通过对清梦、伊水、寒烟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清幽、淡泊的境界。

苏轼通过这种境界的描写,表现了对尘世的超然,对内心的宁静和淡然,体现了禅意中对超脱纷扰、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

在苏轼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自然和人心的深刻领悟和探索。

他的诗作既有豪放清新的风格,又融入了禅意,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尊崇和领悟。

他通过对自然、生命、心灵等方面的描写和反思,表现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境界的高远追求。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

唐诗中的禅宗思想影响简介禅宗是佛教中一支重要的宗派,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在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融合了禅宗思想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唐诗中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禅宗思想概述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追求通过内心体验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核心理念包括定、静、虚无等,提倡寂静与思考的结合。

禅宗对唐诗创作的影响1.境界表达:禅宗注重直观的境界体验,而唐诗中常常以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状态,并通过细腻、典雅的语言传达出禅意。

2.淡泊情感:禅宗主张超脱尘世欲望,并追求内心平静,这种情感也在一些唐诗中得到体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淡泊意境。

3.空灵意象:禅宗思想强调无形无相,唐诗中常用虚幻的意象来表达禅宗的观念,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银河欲落九天羞,飞度中庭云影稠”的描写。

影响的主要作品1.王之涣《登鹳雀楼》:该诗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了对浩瀚世界的超越和淡泊情怀。

2.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描绘寂静而祥和的秋夜,展现了禅宗强调的人与自然、心与妙境的统一。

禅宗对唐诗创作风格的影响:1.言简意赅:禅宗注重直指人心,唐诗中常以简洁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2.抒发内心体验:禅宗倡导直接属于个人内心体验,并通过唐诗展示出了内在体验的思想。

总结禅宗思想对唐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境界表达、淡泊情感、空灵意象等方面,禅宗思想为唐诗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作品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展现出人类追求内心升华和超越的精神追求。

感谢您阅读本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中的禅趣
信息来源:《禅门开悟诗200首》发布日期:2015-03-31
(一)唐宋诗中禅趣问题的形成
唐宋诗是我国诗中的菁英,唐宋诗中有禅趣,论诗者人人所习知常言,而禅趣的构成,则多模糊捕风捉影之谈,且无合理的解释。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禅与诗的合流
唐朝是禅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禅乃宗教,诗系文学,各有域宇,然终至相别相异之外,而同流并趋,如水乳交融。

(三)唐宋禅趣诗的构成
禅趣诗的拈论,颇感碍难,因为诗中无禅语而有禅趣,寓禅理而无迹象,往往可直感而不可诠说,且见仁见智,难有定规,谨分三类。

1、天趣与禅趣诗:
洞山开悟诗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张说湖山寺诗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薛易簪缨。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元微之幽栖
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

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王安石独卧有怀
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种山螟。

戴丙幽栖
幽栖颇喜隔嚣喧,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数声黄鸟绿荫间。

2、奇趣与禅趣诗: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曹山本寂
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杜甫诗
水流心不意,云在意俱迟。

宋人诗
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理趣与禅趣诗:
仰山慧寂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曹山本寂五相颂之一
白衣须拜相,此事不为奇。

积代簪缨者,休言落魄时。

韬光禅师谢白乐天招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严阿倚石眼。

不解栽松陪玉勤,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鹤林玉露载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昭觉克勤悟道诗
金鸭香消绵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杜甫寓禅诗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林。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欢老,回看不住心。

路洵美夜坐
帘卷竹轩清,四邻无语声。

漏从吟里转,月自坐来明。

草木露花湿,衣裳寒气生。

难逢知鉴者,空悦此时情。

范成大睡起
憨憨与世共儿嬉,兀兀从人笑我痴。

闲时事忙睛晒药,静中机动夜争棋。

熟睡觉来何所事,毡根香软饭流匙。

李石雪诗
大地纤毫色色空,寥天望极一鸿濠。

夜凝冷浸梅魂月,朝拂朝回缟带风。

身世密移尘境处,乾坤收入玉壶中。

虚堂瑞草琼林合,压尽蓬莱第一峰。

吕本中睡诗
终日题诗诗不成,融融午睡梦频惊。

觉来心绪都无事,墙外啼莺一两声。

朱熹寻春诗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何日了,不知抛却去寻春。

(四)结论
天趣诗寓禅无迹,“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可作多方面的会心和求解;奇趣诗以反常合道为趋,其法式来自禅人,诗人以之作诗,部分与禅理有关,其无关者,亦颇具禅之意境;理趣诗或直说禅理,或立题见意,或迳下禅语,颇可寻察;唐宋诗人的诗,其禅趣的构成,类别大致如此。

太虚法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

”似乎也可以套用其语说:“唐宋诗的特质在禅趣。

”禅使唐宋的诗,除了体裁、作法等不同于六朝以前的诗之外,在内容、意境上更饶别趣别调,禅也为诗家添花锦了,不只是切玉刀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