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方言歌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89
在潮州的音乐文化中,潮州方言歌是一朵鲜艳的花,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潮汕地区广为流传,在海内外潮人中也有广泛的影响。
一、潮州方言歌的历史沿革
潮州方言歌是近代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潮州方言演唱的歌曲。潮州方言歌的原始形态是潮州歌谣。以潮州民俗事象为题材,反映的生活面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大多感情真挚、亲切动人。其中,不少艺术性较高、结构短小精悍,情趣诙谐含蓄,形象鲜明、易听易记、耐人寻味。以前,当地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些歌谣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早在大革命时期(二十年代)就有以快板,顺口溜形式的口诀和歌谣,乃用旧曲填新词的形式出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文艺工作者利用革命大众诗配以简单曲调,在群众中传唱。如澎湃创作的《新春谣》,更好地发挥了大众诗的战斗作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用潮州民间小调套词的小曲,揭露了封建统治的剥削,唤起民众的觉醒,这是潮州方言歌的雏形阶段。如《十三月歌》,全曲借用民歌《灯笼歌》为基础,重新填词宣传革命道理,曲调不动共十三段。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潮州方言歌发展的新阶段。在思想内容上,它保持了原有方言歌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曲调的旋法方面,在向民歌、民间音乐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更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奠定了潮州方言歌发展的基础。解放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步伐,一个个的政治运动,更需要运用文艺这一武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以去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因而,更进一步推动了潮州方言歌的发展,遍及城乡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他们需要大量的文艺节目。而面对广大宣传的对象——城乡民众来说,此时需要的不是高雅艺术,而是易唱易演,易听易动的大众文艺。这种以民众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歌曲,当然是最受欢迎了。在党的文艺方针正确指引下,潮州方言歌在音乐结构、章法、节奏、音调、旋法等方面,不当大量吸收了潮州歌谣、民间音乐、民间乐曲、民间曲艺的因素,而且大胆引进外地民歌的音调、节奏,吸取了不少新歌曲以及西洋歌曲的营养,使音乐风格更为多样。有一部分潮州方言歌甚至运用新音乐的主题发展、和声、复调等多声手法,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效果。
潮州方言歌的歌唱形式,从原有的吟唱式到歌唱式的清唱、独唱,发展到有重唱、对唱、小合唱、表演唱、多声部大合唱,还有小歌剧、多幕剧、演唱剧、清唱剧等,如玛原先生的四幕七场歌剧《赤叶河》、和七场歌剧《春雷》等。至八十年代,通俗歌曲的流行,在方言歌领域里也有出现了如《夜市小曲》、《幸福就在你心里》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
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潮语歌曲”,这是试图走港台粤语歌曲的路,要创造出流行的新潮方言歌,一段时间在整个潮汕大地搞得很热,如陈小奇的《一壶好茶一壶月》、《苦恋》,在青年中深受欢迎。
二、潮州方言与潮州方言歌的特点
潮州方言是广东省三大方言之一,集中于粤东地区。有八个声调:
1 2 3 4 5 6 7 8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低 抵 帝 滴 池 弟 治 碟
因此,潮州方言歌要根据歌词的音韵高低、强弱、节奏以及表达的情绪来决定曲调的节奏和旋律。这种依字行腔的创作方法,是歌曲的群众化、口语化、和所表达的情绪内容得到进一步
的体现。
由于潮州方言“八音”的特点,使音乐发展受到语言的更多的牵制,比较平缓,在处理旋律的变化上有一定的难度。例:《数十脶 ①
》
但潮州方言歌的旋律特征不能仅从记谱的表面形式(文本)衡量,还要顾及八音这一发音特点,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本文”。在旋律服从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其音乐性。有音乐创作者在不影响歌词音韵的基础上,对上列旋律进行加工润色,增强
了旋律的美感。
正是由于潮州方言有八个声调的特点,为了做到吐字清晰,许多有多段歌词的,不可能象其他语种一样可以多段词共用一曲,只能逐段谱曲,如前例《十三月歌》。
三、潮州民俗与潮州方言歌内容特点
潮州方言歌的内容,很多一部份与潮州的民俗特点有紧密联系。
在潮州民俗事象中,最典型当首推婚礼。办婚礼时,要请专门为陪伴新娘举行各种仪式的“青娘母”,这就产生一系列有固定格式的“青娘母歌”。听青娘母唱歌,是婚礼中最受观注的一个看点。时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在潮州的农村中,仍保留请“青娘母”这一风俗,同样受不同年龄阶的欢迎。
随着历史的发展,绝大部分民俗也随之变异。如以前颇为盛行的冥婚,童养媳近代早已消失,买卖婚也逐渐被自愿婚所取代。例如:《怨我爹娘收人聘》是买卖婚姻的真实写照。《阿姐娶新郎》这首歌,又进一步反映了现代社会男女婚嫁的变化,破旧立新,“禾埠②也好出嫁,姿娘也好做新郎”这一新风尚。
潮州姑娘爱绣花,绣出了“潮绣”这一著名品牌。在过去,一个女人如果不会绣花,是被人看不起的。针工好坏,成为潮州姑娘心灵品位的一个重要视点。方言歌《七姐妹绣花》、歌剧《绣花女的故事》就是这个题材的代表作。
《剪刀词》是以儿歌形式,抒写了乡间生活的一个小景,突显了潮州姑娘“会读书,爱听琴,善针工,能作田”的特有性格。
而著名的《月光歌》,短短四句歌词:“月光月疏朵,照篱照壁照瓦槽,照着眠床脚踏板,照着蚊帐绣双鹅。”除反映民间夫妻恩爱,温馨的生活外,又离不开潮绣这一题材。
潮州工夫茶举世闻名,茶文化充盈着潮人的生活,过去民谣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少,至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海外华侨归来,一首《冲杯香茶迎客来》,更道出了潮人喜迎归客的心声,表达了潮人朴实的亲情。
结束语
潮州方言歌既是潮州文化的特有产物,又是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可谓是广东民族音乐吸收外来文化、新文化的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的缩影。
潮州方言歌概述
陈 楠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音乐研究所 广东 潮州 521041)
民族文化研究
大 众 文 艺大
190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
国西南和中南的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自治区,而较大的聚居区则是贵州和湖南湘西。1990年人口普查为7398035人[1]。由于长期的“分离, 融合; 再分离, 再融合”这种复杂的衍变, 使苗族在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在各地区形成了不少的差异。苗族是一个“长期迁徙的民族”、“多语言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勤劳、勇敢又富于创造的苗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是祖国大家庭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居住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同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山苗人,水仲家",充分说明了这种居住模式由来已久。
苗族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地位相当重要, 影响也不应忽视。苗族歌谣文化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这种歌谣文化, 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愧宝。苗族人民在这里生生息息,用勤劳的双手开拓这些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清水江边的柳枝,建设了一个人类心灵疲惫回归自然栖息的家园。
随着历史的发展,苗乡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飞歌文化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音乐艺术珍品。苗族人民以流水为律,以高山为辞,把自己的豪爽、自己的热情、劳动的喜悦,唱成了山歌。从此,苗岭飞歌便激越在云贵高原的苗岭山乡。
苗族飞歌,是苗族歌谣的一种,流行于贵州台江、剑河、凯里等一带。所谓“飞歌”。就是在山坡上放声抒怀的山歌。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奔放豪迈、曲调明快,是黔东南州苗歌中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珍品。演唱时声振山谷,激越回荡,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飞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是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有的是歌颂党、歌颂英雄人物,有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更多的是以迎客送宾内容为主的。
“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然要依靠该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最早产生的音乐品种之一的歌曲,即是人类声音曲线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产物,不难发现它也与该民族总体语言存在特点或具体语言存在特点有许多关联。”[2]苗族飞歌音调就是与语言结合的产物……,与地方语言声调密切相关,苗族“飞歌”在音乐的旋律形态上形成了独特而强烈的苗族风格。
一、苗族飞歌的歌词
苗族飞歌词每首一般在三十句左右。一首歌中,常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但以五字句居多。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但有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特别是衬词的运用比较频繁。每首歌曲常常是开头较慢,但第一句是先快后慢,拖音渐高而后长,第二句也是先快后慢,但拖音渐低而后长,形成对比,从第三句或第四句起,开始用中速往下唱,逐渐加快,唱到主要部分时,就用快速来连唱。待高潮唱完后,再用拖腔渐慢唱一小部分,唱到最后一、二句时,拖音渐低而长。苗族飞歌的开头一二句,中间接近高潮前的几句,收尾的一二句,一般都有拖腔。歌唱者可以尽情拖唱,充分发挥嗓音特点和技巧。拖音的长短,凭歌唱者一口气的长短而定。 如《黔东南》:
有些被迫的光阴里,
黔东南远了,
远得象长河的远方,
一点帆影。
但是在梦里,
在安静的想象里,
她的巴拉河,
她的清水江,
一再地絮絮滔滔,
讲述着欢乐的时光,
和美丽的情节。
不用苗家的米酒,
不用侗寨的年饭,
黔东南,你的一支飞歌,
足以把我灌醉,
足以让我在你月亮山的神秘里,
大胆地扎寨安营。
《雷公山》:
雷公山,我常梦见在你的云海里泅泳。
一个“猛子”扎下去,触到了你那浓绿的底部和红白杜鹃鲜艳的胸脯。
一个古老的部落和你对话已有千年,
从你的山涧里舀一勺白露,
在柴禾燃烧的噼啪里,酿一壶米酒的浓烈
再用刚直的竹节吹奏笙歌和芒筒,
在一面铜鼓的激昂里和牛角的庄严里膜拜你,雷公山。
浅论苗岭飞歌文化
肖育军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摘 要】苗族飞歌成了苗族音乐的一种代号和象征。文章通过对歌词、曲调、特征的研究试图了解苗族飞歌文化。
【关键词】苗岭飞歌;歌词;曲调;特征
Abstract:The flying songs of Miao nationality have become one kind of code name and symbol of Miao nationality music.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reveal the culture of the flying song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ir words , tune and feature Key Words: Flying Song in Miao area; Words of a song; Tune; Feature
在对潮州方言歌的考察中,我发现,自从港台流行音乐的兴起,广大青少年热衷于港台流行歌曲。同时,粤语歌曲,闽南语歌曲能够及时进行探索,寻求顺应潮流发展的道路。而潮州方言歌曲则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特别是潮汕地区的青少年对潮州方言歌一无所知。潮州方言歌的未来去向如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索的问题。
注 释
①脶:指纹形状之一。②禾埠——潮州方言读作 [ d b u ] 指男人。
参考书目
《潮汕方言常用辞典》、《潮州文化志》、《潮安文艺》1979年第七期、
《潮州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本文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音乐研究子课题之一
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