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悟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典悟人生

一经典开启心窗

花木繁茂依赖于沃土的滋养,水草丰美得力于阳光雨露的孕育,心灵的健康茁壮也需要精神的营养支撑。在养育心灵良方的寻觅中,经典永远呈现着永恒的微笑和温暖。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追溯心灵延展的轨迹,我们看到,那种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其实一直没有发生太多改变。比如,对于爱和真情的向往,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的追求,以及真诚、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从古到今,洪荒千代,永远是人类坚毅的守望。岁月的洗礼和磨练,历史和实践的验证与陶冶,让经典的光亮更加璀璨夺目。

经典的画卷星光灿烂,等待着人们走进它。走进经典,就是常温经典。阅读经典,永远都是开卷有益。经典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不必慌张失措,只要从容开卷,便可以安放一颗躁动的心灵。从经典的阐述里,我们可以读出人类永恒的艰辛与执着,读出文明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火种。走进经典,感受经典,用经典打开心窗,需耐得寂寞,忌骄躁和急功近利。经典的作用是春风化雨式,润物细无声,是水滴石穿,潜移默化。领会经典需要切磋琢磨,“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一点一滴体味思索。经典的价值,就在暮然回首间看到灯火阑珊,让人豁然贯通,穿越历史的隧道,在时空的对接点上呈现出打动心灵的力量。心窗洞开,春风入户,阳光明媚,甘霖洒满心灵深处,生命中荡漾清澈明净的源泉。

二读《老子》感悟大道

一种学说绵延千年,一定有不朽和伟大的生命力。经典不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滋养人生的宝贵源泉。读《老子》这座智慧的高峰,感受他的光芒永远那样厚朴简洁不刺眼,微言大义,镜鉴物理,却有一种超拔俯视的洞察、截断众流的明澈和难以逾越的高度。

老子的高明,不是他能够在世俗生活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也不是他能够教给世人一套经世致用、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恰恰相反,老子以无比的冷静,目光如炬地穿透了一切世俗的表象,在变化往复的世事流云中淡漠一瞥,娓娓片言,却让芸芸众生感到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自有一种灵魂洗礼般的惊愕,远远地超出惯常的思维、大众的想象和俗世的意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我们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的,便可以感觉老子的眼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这基本的辩证之上,是老子对于道的把握和认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不赞同趋势阿俗、随波逐流,也不是简单的同情弱者,而是参悟勘透了这个实质上的规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水盈则溢,月满则亏,事物在发展的同时也在迈向其反面,老子感悟着这个深刻而又朴实的道理:“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这大约真的便是一种天道啊!所以现实中有时候真的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西谚也有云:“上帝要让他毁灭,必先使其疯狂。”所以我们看到现实中那些不可一世、霸道猖狂的人

间事,倒可以付之一冷眼,这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是不会长久的。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看得既透,说得也已深:“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甚至更大声呼斥:“强梁者不得其死”。也许老子看的怪现状实在太多,昨天的事不久又上演,前天的悲剧今天又发生,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乱花渐欲迷人眼,新闻瞬息如旧闻,还是再不倦地谆谆告诫:“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谦诚谨敬一些吧!老子上穷碧落下黄泉,发万古之浩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洞察精微以告世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老子希望世人在明白这些真相之后,能够找到恰当的处世观,那就是抱朴含真,“致虚极,守静笃”,更晓以圣人之道:“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好个不争!诚非虚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可以说,老子将这份敬畏谦诚的道理讲了个遍,也讲了个透,也许,因为老子痴心不改,顾念太深,爱之深,怜之切,念念在兹。老子似乎说累了,又怕还没有说尽,于是更将机锋一转,对统治者淡淡地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是以有不信焉。悠

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去想吧,去味吧,我不再多说,又有什么还没有说呢?老子微微一笑,和光同尘,又似已羽化登仙。

可道之“道”,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老子觉得那大道既不可强以为名,便只能憬悟于心中。老子不曾有所保留,甚至知无不言,世人殷殷以求处世之道、治事之方,老子难辞其请,便告诉人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读《庄子》学做真人

读《庄子》,就像立于一面无比明亮的巨大镜子前,直可以照耀透析至灵魂深处,醍醐灌顶,让人恍然惊觉。

首在知“小大之辨”,启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渺小,便会多一份谦虚谨慎,多一点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庄子》里说,秋天里山洪暴发,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拥有如此的河汉灿烂,河神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在己处了,欣然自喜。河神顺水东去,及至看到万川归来无边无际的大海,才一下子惊醒,望洋而叹曰:“野语‘闻道百,以为莫如己者’,我之谓也。”意识到自己的洋洋自得恰是没有见过真正的世面,贻笑大方。而“过江河之流不可量数”的大海却深知自己“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识见出于心胸,有无边无际的包容,才有那深不见底的厚重、大气和深沉。“计四

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又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大海不自大,宇宙无穷尽,人类唯有心存敬畏之心,庶几始可安然自处,区区个人,该是何其的渺小呢?自大者,乃是眼界小,所参照的坐标太低狭。倘若谁会自以为了不起,那只能是井底之蛙了。谦逊或许可知一己之微小,从而勤修以抵达心灵的宽广博大。夏虫不可语冰,能自知,才可以参悟大道,这是一个前提。

次在明人生之旨,立淡泊之志。人生不可有太多的贪欲,欲望过多,再不恰当,便会生出烦恼和事端。都说欲望是魔鬼,放纵的欲望可以吞噬正常的人性,但没有对人生真正的洞明和豁达深刻的体察,是很难参破个中关节障碍的。看看物欲横流的事态万象,就可知将会有多少悲喜剧不断交替上演。庄子说:“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怡然自得的适意究竟是什么呢?不是指高官厚禄地位尊显,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意安详,没有太多的奢望欲求,如此而已。人生天地之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匆匆如过客,荣华富贵在身犹如外物偶然到来,是临时寄托的东西。外物寄托,来不必刻意阻挡,离去也不必加以劝止。所以,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姿意放纵,也不必因为贫穷困窘而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