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君子观
浅谈《论语》君子观
![浅谈《论语》君子观](https://img.taocdn.com/s3/m/ef25c165fd0a79563d1e72c1.png)
浅谈《论语》君子观摭谈《论语》之君子观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
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
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
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
“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
《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
”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
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
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
以“孝”的理念为例:《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91081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1.png)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https://img.taocdn.com/s3/m/8379f2115f0e7cd18425366b.png)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fbe4a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8.png)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和论述颇多。
下面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首先,《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主要围绕其品行和修养展开。
例如,孔子在《学而篇》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表明君子是以学道为目标的,他们通过学习来修养自己,使自己具备爱人的品质。
君子不仅在道德上要有高尚的追求,还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例如,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说明君子应该怀着德行,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顾自身私利。
君子还要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例如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表明君子不会随意攀比和嫉妒,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与礼仪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礼仪,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遵循礼仪,还要追求道义的实践。
君子通过尊重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以此来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描述和论述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君子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以学道为目标的人。
他们以身作则,具备爱人的品质,追求德行的完善。
君子还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尊重礼仪并追求道义的实践。
总之,君子是一个具备高尚品质和修养的人,他们以德为基础,以道为准则,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de04b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b.png)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https://img.taocdn.com/s3/m/3a6d121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b.png)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2cfa601783e0912a3162a4e.png)
培养学生的准则,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有利于提升专
孔子还认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者,孝
业修养,但实质上也阻碍了学生接触其他门类知识。 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为政》篇中提到:“今
当今就业形势日趋激烈,而学生就业时常常会面临诸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如文科毕业生缺乏数理科学知识,理科类学生不擅语 以别乎 ?”供养父母是连动物都知道的本能,对于君
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的现状颇具有针对性。历史上通
《论语》是记录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行《论语》注本在诠释“君子不器”的“器”时,多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之 取其本义,将其视为具体的、有一定功能性的器物。
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 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援引包咸的注释:“器
握多种技能,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改变的复合型人才。 亲人应该是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牵挂,一旦脱离了尘世
对于孔子“君子不器”这个观点,还存在两个 的外壳,“孝才是最纯粹的人性。但放眼望去,且
误区。一是“不器”与“术业有专攻”并不矛盾,孔 不说如今有许多人连赡养父母的职责都不愿履行,更
子倡导博学的同时更强调慎思明辨,重要的不是涉猎 何况是真心的尽孝?社会中古稀老人被子女抛弃,叛
言表达等困境,“专才”教育的弊病也就由此暴露出 子而言,不仅仅要以侍奉父母为责任,更应该怀着一
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多样化, 颗敬孝之心感恩父母。按照孔子的理念,在现代,如
高等教育也应该由“专”向“通”发展,合理安排通 果人们要衡量一个人是否能称得上君子,首先应关注
识课,使学生能够涉及多个领域,了解多类知识、掌 的不是他的学历、地位、财富,而是能否行孝。父母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81636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标准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博学多识,不应像器具一样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
2. 遵循道义,对待人和事不应有固定的立场或偏见,而是要依据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3. 注重德行和法律,君子应关心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
4. 言行一致,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先做后说,而不是空谈或言行不一。
5. 公正无私,君子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因私情而偏袒或歧视任何人。
6. 心胸坦荡,君子应心胸宽广、坦荡荡,不忧虑、不疑虑,而小人心胸狭窄、忧虑不断。
7. 远离仁义,君子应该始终遵循仁义道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8. 讷言敏行,君子应该少说多做,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只说不做。
这些标准是孔子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要求。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c1e393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f.png)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君子是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君子在论语中被多次提及,对君子的理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君子在论语中被赋予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
孔子认为,君子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强调君子应当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要有正义之心,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要具备礼仪之心,遵守社会礼仪规范;要有智慧之心,善于思考、分析问题;要有诚实守信之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这些品德标准使得君子成为了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榜样。
君子在论语中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的目标和追求。
孔子认为,君子是通过不断自我修养和完善来实现自己的人格境界和道德水平的。
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从内心开始,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使自己具备仁爱、正义、礼仪、智慧、诚信等美德。
君子在论语中还被强调了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君子要有行动力,要关心社会大众的福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君子还应当具备领导才能和智慧,能够引导他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君子还应当具备公正、公平的原则,以正义的眼光看待问题,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君子在论语中被赋予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是一种道德修养的
目标和追求,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作用。
君子的理解既是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也是对人类道德进步的追求。
君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4ea50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3.png)
对论语中君子的理解800字《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有关“君子”的描述,让我们对君子的理解更加深入。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他们具备了一系列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仁爱之心。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不仅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还能够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福祉,以及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
君子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君子具有自律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修身养性的描述。
例如,“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不断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他们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及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完善自我。
君子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
《论语》中说:“君子贞而不谅,朋友贞而不终。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质,他们以诚实守信为重。
他们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不言而信,不欺瞒他人。
君子注重信用,能够守信承诺,做到言行一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君子的诚实守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君子具有学习进取的品质。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学习的描述。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具有渴望知识和进步的品质,他们不断学习、思考和探索,不断改进自己。
君子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他们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知识,以及与有智慧的人为友。
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修养的人。
他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具备自律、诚实守信和学习进取的品质。
君子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论语》的阐释,更是一种人格理想,鼓励人们在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上不断努力。
君子的品质和行为准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通过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道德高尚、修养深厚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22d099add88d0d233d46ad1.png)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关于“君子”《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
《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
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https://img.taocdn.com/s3/m/8b82172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c.png)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内仁外礼,知行合一——浅析《论语》的君子观
![内仁外礼,知行合一——浅析《论语》的君子观](https://img.taocdn.com/s3/m/adce3f7d7e21af45b307a89b.png)
而篇》 到《 尧 日篇》 二十篇 中都 不乏对君子 的论述 , 由于这些论述
是在不 同语境 、 不 同角度 以不 同形式展现 出来 的 , 对其进行 分类 整理 , 分析 其 内涵 的本 质 , 从 而窥探 《 论 语》 中君子 观 的意义 所 在。 《 论语》 中“ 君子” 出现的语境
要: 《 论语》 对君子的论述 多达百余次 , 且论述述说君 子的语境 、 角度和形式十分 多样 , 君子 的内涵随之 丰富起来 , 这 些论述共
同形成孔 门师生的“ 君子观 ” 。分析《 论语》 的“ 君子观” , 可见孔 门对“ 仁” 与“ 礼” 的重视 , 对知行合一精神 的坚持 , 这种 品质对君子人格
方来 ,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 子乎 ? ” ’ ( 《 学而篇第一》 ) 展现 出君子 的宽大气度 。“ 子 日: ‘ 君子不器 。” ’ ( 《 为政篇第二》 ) 认为君子应该博 学广识 。“ 子 日: ‘ 君子之于天下也 , 无适 也 , 无莫 也, 义之与 比。” ’ ( 《 里仁篇第 四》 ) 赞美君子 明辨是非 , 追求合理 、 公正, 重义 的精神 。 其次 , 将君子与小人进行 对 比, 反衬君子 的德 高位尊。这类例子在《 论语》 中 比比皆是 , 如“ 子日 : ‘ 君子周而不 比, 小人 比而不周 。” ’ ( 《 为政篇第二》 ) “ 子 日: ‘ 君子怀德 , 小人怀 土; 君 子怀刑 , 小人怀 惠 。 ” ’ ( 《 里仁篇 第 四》 ) “ 子 日: ‘ 君 子坦荡 荡, 小人长戚戚 。” ’ ( 《 述而篇第七》 ) 等等 。再次 , 通过评价某人 , 从侧面述说君子具备 的优 良德行 。 如“ 子日: ‘ 直哉史鱼 ! 邦有道 。 如矢 ; 邦无道 , 如矢 。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 , 则仕 ; 邦无道 , 则可 卷而怀之 。” ’ (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孔子称蘧伯玉为君子 , 因为他 具备君子 的某 种品质 , 处世 融通 , 坚持 自己的原则 。“ 子谓子贱 , ‘ 君子哉若 人 ! 鲁无君子者 , 斯焉取斯?” ’ ( 《 公 冶长篇第 五》 ) 孔子 高度评价子贱 ,认 为鲁地百姓的道德风气是 在子贱的影 响下形 成的 , 可见 子贱 品德 之高 尚堪称典范。 第二 , 孔 门弟 子 向孔 子询 问君子 , 他人 求教于 孑 L 子时 , 孔 子 借机 以阐述君子 。如“ 司马牛 问君子 。子 日 : ‘ 君子不忧 不惧 。” ’ ( 《 颜 渊篇 第十二 》 )孔子教 导司 马牛作一 名君子要 内心坚 毅强 大, 无愧 于天 , 不怍 于人 。“ 子路问君子 。子 曰 : ‘ 修 己以敬 。’ 日: ‘ 如此 而已乎?’ 日: ‘ 修 己以安人 。’ 日: ‘ 如斯而 已乎 ?’ 日: ‘ 修己 以安百姓 。修 己以安百姓 , 尧舜其尤病诸?” ’ ( 《 宪问篇第十 四》 ) 可见君子修身 之道 , 由己及人 , 由人及 天下 , 任重而道 远 , 志 向远 大, 追求极 高。又 比如 , “ 季康 子问政于孔子 日 : ‘ 如杀无道 , 以就 有道 , 何如 ?’ 孔子对 目 : ‘ 子 为政 , 焉用杀?子欲善而 民善矣 。君 子之德风 , 小人 之德草。 草 上之 风 , 必偃 。 ” ’ ( 《 颜渊篇第十- - -) )  ̄ L 子强调有位者应该用仁德教育 引导百姓从善 , 不应该动辄杀戮 。 第三 , 孔 门弟子对话 中出现的君子 , 以及他人与孔 门弟 子言谈 中 的君子 。 《 论语》 的一些篇幅是专 门记录孔 门弟子 日 常言行 的, 这 部分虽 占少数 , 但 其中却不乏对君子的论述 。 如“ 司马 牛忧 日 : ‘ 人皆有兄 弟 , 我 独无 。 ’ 子夏 日 : ‘ 商 闻之矣 : 死 生有命 。 富贵在 天。 君子敬而无失 , 与人恭 而有 礼。 四海之 内 , 皆兄弟也——君子 何患乎无兄弟也 ?” ’ ( 《 颜渊篇第 十二》 ) 道 出君子 因恭敬有礼 , 与
《论语》君子思想研究
![《论语》君子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f206e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f.png)
《论语》君子思想探究起首,君子在《论语》中被定义为“有道德的人”。
孔子强调了君子在品德修养上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种高尚的道德素养包括仁爱、诚信、忠诚、英勇等。
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照顾他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诚信正直是君子必备的品质,君子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始终如一;忠诚是君子思想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君子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家庭和友人;英勇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君子应该敢于追求真理,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英勇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品质构成了君子思想的核心。
其次,君子的行为也是君子思想的重要体现。
《论语》中描述了君子应该如何行为,如何处世。
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儒家的仁道教育,重视礼仪和规范。
君子应该对人民谦恭有礼,对父母孝敬尊重,对友人诚信守信。
在与君子交往中,君子应该言语谦恭,行为得体,不失礼仪。
此外,君子还应该重视自己的修身养性,修炼心性,培育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君子应该诚信守信,真诚待人,不说虚伪的话语,也不做虚伪的事情。
君子还应该勇于经受社会责任,照顾国家进步,照顾社会茂盛,为人民谋福祉。
这样的行为准则使君子的行为成为一种规范,为社会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念。
最后,君子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应该被肯定。
君子思想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君子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提议高尚的品德,加强了人们对道德的重视和追求;君子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干系,提倡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际互动,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君子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追求卓越,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推动了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君子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来的道德和伦理思想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总之,君子思想是《论语》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
君子的定义、君子的品质、君子的行为都是君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思想强调道德修养,重视人际干系和个人进步,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e5b950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d.png)
结合论语简述对君子的认识
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胸怀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的人。
在论语中,君子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和尊重,孔子也曾多次赞扬君子的高尚品德和行为。
君子的主要特点包括:言行一致,内心坦荡,崇尚道德,乐于助人,胸怀宽广,诚实守信等。
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内在的修养,不仅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关心周围的人,愿意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君子通常能够以身作则,引领他人走向道德高尚之路,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阐述君子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君子愿意帮助他人取得成功和幸福,而不是去破坏他们的前途。
君子也不喜欢与人争斗,而是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
除了君子的概念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和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践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君子是一个高尚的概念,代表着人类道德的高峰。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君子思想,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观
![《论语》中的君子观](https://img.taocdn.com/s3/m/f69d4f2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b.png)
论语中的君子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114b17f8e87101f69f31950b.png)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关于君子的感悟
![关于君子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9f4b9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e.png)
关于君子的感悟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有地位的人,也指有道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行为、思想等方面做了许多论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典范。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对君子的感悟。
一、君子表里如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¹君子是心胸开阔、坦诚直率的,不会有什么隐瞒或欺骗。
小人则是心胸狭窄、忧虑不安的,总是想着如何利用或欺瞒别人。
孔子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²这里的质指朴素真诚,文指文采修饰。
如果朴素真诚胜过文采修饰,则会显得粗野无礼;如果文采修饰胜过朴素真诚,则会显得虚伪造作。
只有朴素真诚和文采修饰相辅相成,才能成为君子。
这就是表里如一的道理。
表里如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或者说一套做一套,就会让人觉得不可靠,不值得交往。
如果一个人言行一致,或者说到做到,就会让人觉得可信,值得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不要说谎话,不要欺骗别人,不要做违背良心的事情。
二、君子安贫乐道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³君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他不追求过分的饮食享受,也不追求过分的安逸舒适。
他只关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孔子还说:“吾欲无言。
”⁴子路问:“何故?”孔子说:“有言者必有反者。
有反者必有争者。
有争者必有伤者。
有伤者必有恶者。
君子不畏死而畏恶也。
”⁵这里的恶指失去道德和名声。
孔子宁愿沉默不言,也不愿因为言语而引起纷争和恶感。
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做恶事。
安贫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只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安全,就会失去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会屈服于外在的压力和诱惑。
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就会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就会超越外在的困境和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君子一样,做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不要贪图虚荣,不要违背良知,不要放弃理想。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e0e4084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8.png)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论语》是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君子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君子思想的内涵、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和治国理政几个方面总结并分析君子思想的要点。
君子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及国家的关系。
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认为一个君子应该的首要任务是修好自己的品德和道德,才能成为一个有领导者的质量,重新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
他也主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君子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来引领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
在君子的治国理政观念中,他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主张用仁爱和慈悲为基础,来对待人民,从而稳定社会和谐。
修身养性是君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修养自身的品德,注重端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修养要从内心开始,要求君子要学会自律、自省和自强。
此外,君子还要追求道德的完善,要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提升自己,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尚的境界。
修身养性可以使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建立优秀的人格。
待人接物是君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提倡君子要有礼貌、尊重和关心他人,忍让和宽容别人的不足之处。
他主张要以诚信为基础,以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来评价一个人的品质。
他强调要言之有理、行之有方,要具备一定的修辞和辩论能力,以便能够在言辞间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思想。
治国理政是君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孔子提出了仁政的观念,主张君主要以仁爱和慈悲的心态来对待人民,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具备明智和智慧,要有正确的理念和目标,要能够以身作则,给予人民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他还强调君主要密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治理体系的完善,以为百姓的福祉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总体来说,《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性。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c82d0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3.png)
论语君子思想总结《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君子思想的内容,揭示了儒家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是对《论语》中君子思想的总结。
首先,君子是以仁为核心的。
孔子强调仁爱之道,认为君子应有仁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待自己的事情,这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君子应具备礼仪之道。
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认为礼仪是养成人的品德和培养人的个性的一种方法。
君子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孝和弟是君子道德修养的基本要素,这体现了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再次,君子要有学问。
孔子非常重视学问的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修养自己的学问。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说,看到有才德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看到没有才德的人,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君子要以学问来提高自己,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此外,君子应具备刚柔相济的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要有敢于正义的勇气,但同时要保持柔和的态度。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不追求个人利益,而是追求共同的利益。
君子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心态的平和。
最后,君子还应该具备诚信的品质。
诚信是君子的根本原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意思是说,君子知道自己的不足,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不做言必信和言必行,同时也能够坦率地对待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包括以仁为核心、遵循礼仪、注重学问、刚柔相济和诚信等内容。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典范,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通过学习君子思想,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并实践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摭谈《论语》之君子观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
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
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
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
“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
《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
”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
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
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
以“孝”的理念为例:《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存在于父子一组宗法人际关系中。
在这组人际关系中,父的思想行为制约子的思想行为,换言之,父的信息制约子的信息,要求子遵从父的信息。
《论语》称之为“孝”,把“孝”作为父子人际传播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在君臣、父子构成的人际关系传播中,君、父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后儒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第二种是以人品为标准区分人在群体中的传播关系和传播地位。
如“君子”与“小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组重要概念。
”可见,君子本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小人指平民百姓,是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中性表述,不能单一理解为“人品”区分。
《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人品,有时兼有两者之义。
《论语》认为君子、小人这两类人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时,有道德品格的人处于传播的上位,即“有位者”也要“有德”,才能在人际传播中取得传播的主导性,而平民百姓或缺乏道德品格则处于传播的下位,且上位对下位具有绝对的传播效力。
在结合以上两种人际传播关系基础上,《论语》提出以人的品格特征为识别原则,树立了“君子”人格形象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二、《论语》中君子的德性内涵在《论语》中,我们时常见到关于君子与小人相对照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是通达于道义的,而小人则是力图于利的。
这正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上达于道义,下达于私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忠心尽自己之力,所以心胸坦荡,小人则是为一时一己小利而局促忧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在好事上去帮别人达成,在为非作歹的事情上则是不会用力的,小人就不会这样,而正好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他人能够很好地相处,而不苟同,小人则是讲求千篇一律的同意。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君子总是自我修养,先完善自己,有问题先拷问自己,而小人则是处处找他人、找外物的不是。
这许许多多精辟的论述,真是微妙精深,恰到好处,将君子与小人之特性分析地极其到位。
是要为君子,还是为小人,君自知之也。
在《论语》中,君子在绝大多数地方是指称有德之人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心中的君子:人因为道德高尚才成为在位者,而贵族亦是如此;倘若没有那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万万不能成其为真正贵族的。
无德之人是不能成为贵族的,倘或偶然的机会,无德者上了王位,则必须行道行德;不然,民无以支持他,必然要为真正的有德之君子所取代。
《论语》中之君子正是以仁义为“质”,以礼为“文”。
仁义、礼相辅相成,合乎中庸,而为君子。
第一,作为“质”的“仁义”。
仁、义相通,而又有所区别。
一是“仁”。
“仁”一般解释为“爱人”。
关于仁,《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是以仁为前提的;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时刻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和朋友交往,那不是酒肉朋友,不是财权朋友,而是以仁义、以礼文来和朋友交往的,正如朱子所言,“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这是说学习以提高道德修养,与朋友交往,共同学习互相提高,并培养仁爱之心,全力以赴将仁爱推而广之。
二是“义”。
“义”与利相对而言。
关于“义”,《论语》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无可无不可,是以义为导向的,君子正是以其行义而有别于只是求利的小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义正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君子行事以义为上策。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君子是以义为本质特性的,凡事道义为上,无义之官不仕之。
可见,义亦是君子之重要内涵之一,君子行事不论情况如何,都是以“义”为转移的,一切依据“义”之理而行之。
第二,作为“文”的“礼”。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在孔子,主要是要恢复周礼的地位,增强人们的礼仪之心,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关于“礼”,《论语》中有如下论述: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侑》)像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我们的竞争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孔子还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讲究以义为内容,礼为做事方式,这一切都要以谦逊和诚信的心去为之;孔子弟子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这从交往的角度来说,怀抱恭敬之心,以礼交人,天下皆兄弟也。
“礼”,是礼节,是礼仪规范,不是所谓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必不可缺的尊尚与敬重,对上如此,对下亦如此,于是“礼”就是君子德性的基本内涵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极其强调“行”,这有其必然性。
具有德性特质的君子绝对不会把仁、义、礼等停留于口头上,而是去行动,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足以践行“仁义”与“礼”。
孔子自谦言,“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让自己的行动时时处处符合君子的标准,这并不容易,或者说也是因为当时的人很少做到,所以孔子有如此感慨。
惟有把思想观念中的“仁义”与“礼”付诸行动,才是谓真正具有君子德性,而不是言行相悖的伪君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辱,所以才有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这乃是说做事敏捷,而又言语慎重;也才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君子不以夸夸其谈、哗众取众为荣,而是以实际行动,以真正的实力为善,为美。
可以看出,重“行”的伦理思想贯穿于《论语》的诸多篇章之中。
三、《论语》与君子《论语》以其丰富的内涵,超越古今的价值观念,为历代国人所珍视,在2000多年的流传中,其精神不断地被诠释、挖掘与追寻。
有人从中读到了治国之道,有人读出了仁爱精神,有人听到了落魄者沉重的叹息,有人感奋于先贤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追求,可谓见仁见智。
而笔者认为《论语》着眼于对人的塑造、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一部君子之学。
参考文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毕建志. 浅析《论语》中君子德性观的内涵[J]. 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