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城市地理学—课程考查论文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年度《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电话
邮箱
经积极争取,2013-2014年度《城市地理学》课程由考试申请改为考查,考
查以课程论文形式完成,现就本课程论文作如下要求:
1、论文将作为学生2013-2014年度《城市地理学》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以
此计算学生课程成绩,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篇3000字以上、多则不限的论文,含
纸质版和电子版,初稿统一收齐于6月9日上交,课程结束时,安排PPT汇报。
2、论文封面统一用前页,论文以独作形式完成;论文内容字体统一为宋体、标题用四号、正文用小四、行间距用20,页面设置:上3.0cm,下1.8cm,左2.0cm、右2.0cm;论文具体格式参见范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图表都要包含。
3、论文选题尽量从下选择,如果自选主题则要以课程所涉内容为主,鼓励
大家用数据、图表反映并解决城市实际问题,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题一:江西省城市化历史进程及特征
题二:江西省城镇体系等级规模
题三:南昌市城市建设开发历史及经验
题四:南昌市新城、新区开发比较
题五:南昌市人口空间分布及经济水平分析
题六:南昌市房地产市场演变及楼盘分布
题七:从交通发展看南昌城市发展
题八:影响九龙湖新区发展因素及对策
题九:昌九一体化的具体内容及实现途径
题十:在高铁建设规划影响下江西城市未来发展
范文:
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
宁越敏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上海城市规划把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分为两个圈层,即中心城区和郊区。本文根据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提出三圈层空间结构的设想,即中心城区、通勤区和郊区,认为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通勤区以工业园区和大型居住区的发展为主,而郊区以发展新城为主。
【关键词】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1 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历史演绎
上海因港而生、因港而兴,无论是最初建城、设县,还是后来开埠、兴市,其决定因素就是黄浦江这一天然航道所具备的通江达海的航运功能。解放后由于强调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圈(外围工业区)一轴(黄浦江港口工业轴线)”的工业格局,同时却削弱了上海与全球贸易连接的枢纽功能。基本上,上海市的空间结构仍维持着单核心近域推进的形态。黄浦江和苏州河成为维系城市骨架的轴线,这一时期可称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黄浦江时代”。从1970 年代开始,上海进入以石化、钢铁工业发展为标志的重工业化时期。为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船舶趋于大型化以实现规模经济,这对港口条件提出较高要求。黄浦江航道水深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上海于是在长江沿线的宝山和杭州湾畔的金山卫建设工业卫星城,迈出了从“黄浦江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第一步。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上海承载了新的历史使命,“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标志着其衔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枢纽地位的重新确立。上海发展的视野也跃过黄浦江向东直奔长江之滨。所以,浦东新区的建设实则拉开城市空间拓展的序幕。逐步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定位于世界生产制造业基地,产品与原材料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十分庞大,这是奠定上海世界大港的基础,但长江口航道水深条件对集装箱运输的限制成为上海港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功能,跳出长江口移港就船,在杭州湾洋山岛建设新的港口作业区是城市发展与空间扩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上海加紧了大型产业基地和新城建设。从产业基地选址上看,宝山-钢铁、金山-石化、芦潮港-装备工业区都是属于港口工业综合体,这三个基地的形成对上海打造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上海的发展从“长江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从“黄浦江时代”走向“长江时代”再到“海洋时代”,港口选址受水深等自然因素驱动逐步外迁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上海城市职能的变化以及城市空间组织的演进过程,这成为解读上海的最佳时空框架。
2 上海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
2.1 空间圈层的解构与重构
世界上大都市的发展虽然功能各有不同,但通常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由中心向外围扩张,形成了规律性的空间结构。一般来说,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自内向外可以分为三个圈层:中心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圈或都市扩展带,分别代表了大都市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孤立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以多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上海目前正处于以单中心为特点的大都市区发展阶段,这一判定有助于明确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上海市的地域被分为两个圈层(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和以
外的郊区),形成了600km2 对6000km2 的空间组织构架。这一划分主要基于功能划分,没有考虑郊区化后人口通勤的影响,即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的中心城区和以制造业发展为主的郊区。2003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上海市总人口已经突破1700万,其中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人口超过了1000 万。过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了交通拥挤、公共绿地狭小、住房难以改善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部分地区高容量的土地开发和过度利用,往往超过了基础设施的容量,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未来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数量,实现城市人口向郊区的有序引导。显然,传统的两圈层空间结构划分已经不适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为了更好引导今后上海城市地域的空间组合,可参照大都市区的概念对上海地域空间进行重构,把上海市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三圈层的结构。
(1)中心城区(650km2)对浦西内环内区域推行严格有效的人口疏解政策,而浦东和浦西内外环间区域主要以控制人口增长为主,至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控制在950 万左右,到2010 年时对外疏解人口60 万左右。
(2)通勤区(约1600km2)外环线外,距市中心半径30km范围内的区域,该区域人口平均密度超过3000 人/km2,规划人口为500 万人,其人口主要来自动迁和中低收入房安置基地建设以及松江、嘉定新城建设吸引的人口。
(3)郊区(4100 余km2):即离市中心30km以外的区域,主要包括嘉定、青浦、松江3 区的大部分区域,南汇奉贤、金山3 区和崇明、长兴、横沙3 岛。人口平均密度控制在1000 人/km2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400 万人。其中海港新城和郊区县城、卫星城镇将是郊区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在以上三个层次基础上,定义中心区和通勤区为上海都市区范围,面积达到2250km2,而上海市总人口在2010 年控制在1850 万左右。
2.2 空间总体布局思路
上海大都市区发展必须顺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整体发展出发进行总体布局和组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建设郊区城镇,促进现代化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完善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张,有序引导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向新城、新镇以及新市镇疏解。
2.2.1 城市总体发展方向
考虑各区现有发展基础,城市发展首先实现南北的延伸与扩展,把宝山和闵行两区成为中心城区的功能延伸区;利用建设动迁基地的机遇建设新市镇,构建上海大都市通勤区的格局;拓展城市沿海发展空间,利用建设空港和海港新城的契机实现浦东和南汇功能上的融合;将崇明、横沙、长兴3岛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区域。
2.2.2 上海市城镇体系结构
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最终应该实现“多圈、多级、多核、多轴”的目标:“多圈”是把上海市域分为中心城区、通勤区、远郊区三个圈层;“多级”是把上海城镇体系分为中心城区、新城、新镇(新市镇)、一般集镇四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区为核心,以轨道交通、公路、郊区铁路等为依托,各级城镇辐射范围合理、空间分布均衡的多层次的空间分布格局;“多核”主要是中心城区内部的CBD、副中心、区中心等构成的节点体系;“多轴”是由沪宁发展轴、沪青平发展轴、沪杭发展轴、沪杭(杭州湾)发展轴、沪(海)港发展轴以及沪崇苏发展轴的形成的源自于中心区的放射状轴带体系。
(1)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是上海政治、经济和对外交流的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由中央商务区和各级公共活动中心(市级中心和副中心)构成多核结构。中心区是反映上海繁荣与繁华的地区,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通过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全市人流、物流、资本流以及信息流的“交换器”和“流动指挥中心”。中心城区可以再分为两个圈层:由黄浦、静安、卢湾和浦东陆家嘴地区构成核心区,功能以金融、贸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