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系统及设计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0m
3520m 3900m
•最大炮检距选择: 实际炮记录大于4000m后,受折射波干扰影响较大。
4300m
0.5s
4000m
0.5s
1.0s
1.0s
1.5s
1.5s
2.0s
2.0s
2.5s
2.5s
3.0s
3.0s
覆盖次数选择
利用工区测井资料,考虑地震波的透反射损失、球面扩散损失和大 地吸收损失,定量计算覆盖次数。
A 63 49 56 116
B
C 13
A、防止产生数据假频,道距大小应满足:
Vrms b 4 f max sin
Vint b 2 Fdom
C、防止偏移算子假频,面元大小应满足:
Eh1 Eh21 Eh22
23 25 34
15 18 20
B、获得好的横向分辨率,面元大小应满足: Eh23
Eh31 Eh32 Eh33 Eh34 Eh35 Eh36 Eh37
142
161 175 201 117 137 106 240 242
27
49 42 52 43 69 80 84 82
25
28 30 35 37 43 44 50 51
V bx x 4 f max sin max
by
2
V y 4 f max sin max
2
EH38
k x ky 1 by bx
在于可以与前期三维资料联合
处理,以互补各自在 Crossline 方向的缺陷,但不可避免的是
来自南部断层面的断面波。
对来自南部断面的波可通过增 加横向偏移孔径,来提高侧面
绕射波收敛程度。如果能与南
部三维进行联片处理,就可以
B354
消除断面的影响。
泌阳凹陷深凹区T54(核三3)反射层T0图
观测方案建议 观测系统 接收线距 炮线距 炮点距 接收点距 面元 滚动线数 覆盖次数 接收道数 纵向排列 最大非纵距 最大炮检距 最大最小炮检距 纵横比 炮道密度
3951
3941 3961 3853 4019 4278 4417 4523 4556
4776
3905 4046 3320 4813 5611 5385 5263 4824
5
5 5 5 9 9 12 6 6
80
70 65 55 55 50 50 45 45
57
49 46 39 39 35 35 32 32
表中频率为确保主要目的层段(800ms-1850ms)地震主频达到35-45Hz、频宽达 到8-120Hz所需要的保护频率 。
二维地质模型(用克浪软件)
Depth(m)
标注的是纵波速度
面元选择
地质 分层 E1 叠加速度 (m/s) 3171 3525 3861 3630 层速度 (m/s) 3672 3825 4407 3060 地层倾 角 (° ) 6 9 9 5 最高频 率(Hz) 120 115 110 90 主频 (Hz) 85 81 78 64
方案一 32L8S200T 160(m) 160(m) 40(m) 40(m) 20×20 2 25纵×16横=400次 6400
3820-20-40-20-4140
方案二 40L12S200T砖墙 120(m) 100(m) 40(m) 40(m) 20×20 4 8000
3980-20-40-3980
46
39 39 35
369
424 449 512
Eh36
Eh37 EH38
T56
T57 T58
2.067
2.137 2.2
4417
4523 4556
5385
5263 4824
3681
3866 4016
12
6 6
50
45 45
35
32 32
538
585 598
观测方向选择
考虑深凹区地层比较平缓、 构造简单,因此也可以采用东 西向作为 INLINE 方向 ,其优势
784
1490 834 1040 1600
1611 1766 1743 2850
2290 2502 2455 4000
2390 2588 2689 4200
3340 3925 4082 6100
4016 4593 4766
≈4000 ≤4600 ≥4000 ≤4200
•最大炮检距选择:模型模拟结果为4000m以内。
500 450 400 350
T51 T53
T43 T41 T52
T54
覆盖次数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系列2
1168
1269
1323
1376
1425
1506
1563
1719
1851
1926
2014
2173
2240
2326
2435
2492
2538
2577
2688
2727
2749
81
78 64 57 49
190
219 257 308 338
Eh32
Eh33 Eh34 Eh35
T52
T53 T54 T55
1.589
1.88 1.943 2.002
3961
3853 4019 4278
4046
3320 4813 5611
2705
3188 3340 3505
5
5 9 9
65
55 55 50
方案三 50L10S200T砖墙 80(m) 80(m) 40(m) 40(m) 20×20 5 10000
3820-20-40-20-4140
20纵×20横=400次 25纵×25横=625次
2620 4899 226 0.62 1000000
2560 4723 181 0.59 1000000
2140 4660 152 0.50 1562500
Xmin h
V1 V2
L h
V
Φ
2V
h
Xmin≤2htg Φ
MIN
Xm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3
4V
接收线距选择
•接收线距的选择应小于垂直入射时的菲涅尔带半径,以便为实现空间道内插 和全三维处理奠定基础; •满足最大最小炮检距需要。接收线距选择应小于190m。
地质分层 E1 地震层位 T3 双程时(s) 0.574 叠加速度(m/s) 3171 层速度(m/s) 3672 埋深(m) 784 地层倾角(°) 6 最高频率(Hz) 120 主频(Hz) 85 RLI 131
1.观测系统论证与设计
15条线
采集参数论证
方案一
32L8S200T
15条线
18条线
方案二
40L12S200T砖墙
18条线
22条线
方案三
50L10S200T砖墙
22条线
推荐方案与老方案属性对比之一
方位角
炮检距
炮检距平方
横向炮检距
推荐方案
老方案
• • • • • • • • • • •
• • • • •
f K dx
dt
f V tg
ftg V
核二:面元20m*20m
核三:面元30m*30m
最大炮检距选择
满足最深目的层成图、动较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射系数稳定等要求。
论证项目 埋深(m) 动校拉伸10% 速度分析精度3% 反射系数稳定
E1
Eh1
Eh21
Eh23
Eh31
Eh34
EH38
Xmax
3、三维观测系统:
面积观测:束状和块状。正交、斜交、锯齿、砖墙。
面元细分观测系统,不规则观测。
15条线
15条线
18条线
18条线
二、三维观测系统设计论证
三维观测系统的关键参数
观测系统参数主要与目的层深度、倾角、所要求的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有关。 1、 面元:目标尺度、最高无混叠频率、横向分辨率 2、 纵横向覆盖次数
观测系统: 32L8S200T400F束状正交观测系统 纵向排列方式: 200道对称激发(3980-20-40-20-3980) 接收道数:200×32=6400 检波线距:160m 道距:40m 炮线距:160m 炮点距:40m 纵向最大炮检距:4140m 最小炮检距:28.284m 最大炮检距:4899.388m 最大非纵距:2620m 最小非纵距:20m 线束宽度:4960m 横向滚动距离:320m(2条检波线) 覆盖次数:25(纵)×16(横)=400次 面元大小: 20m(纵)×20m(横) 横纵比:0.62
3、Xmin要尽可能小 ,保护浅层。
4、最大炮检距合理:根据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反 射系数的稳定性,正演模拟分析。
5、炮检距均匀分布:线数尽可能多。
6、接收线距:横向分辨率 7、方位角:与非纵距、线距、线数和横向覆盖次数、纵横 比有关。
地球物理参数
地质分层 E1 Eh1 Eh21 Eh22 Eh23 Eh31 Eh32 Eh33 Eh34 Eh35 Eh36 Eh37 EH38 地震层位 T3 T4 T41 T42 T43 T51 T52 T53 T54 T55 T56 T57 T58 双程时(s) 0.574 0.943 0.998 1.275 1.382 1.433 1.589 1.88 1.943 2.002 2.067 2.137 2.2 叠加速度(m/s) 3171 3525 3861 3630 3951 3941 3961 3853 4019 4278 4417 4523 4556 层速度(m/s) 3672 3825 4407 3060 4776 3905 4046 3320 4813 5611 5385 5263 4824 埋深(m) 784 1490 1611 2034 2290 2390 2705 3188 3340 3505 3681 3866 4016 地层倾角(°) 6 9 9 5 5 5 5 5 9 9 12 6 6 最高频率(Hz) 120 115 110 90 80 70 65 55 55 50 50 45 45 主频(Hz) 85 81 78 64 57 49 46 39 39 35 35 32 32
2792
2823
3017
3058
深度
假设震源信噪比为10000:1
当振源信噪比为10000:1时,要探测深度在2500m以上的目的层,所需 覆盖次数应大于100次。核三下所需覆盖次数应大于350次。
3183
504
544
585
626
744
850
933
T42
最大的最小炮检距选择
①最大的最小炮检距应约等于最浅目的层埋深; ②满足折射准则(浅层折射面在横向上至少要有三个观测值),可准确地确 定表层速度和静校正量,利于静校正的耦合。
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思路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1、观测系统: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空间位置关系。 2、二维观测系统:
(1)关键参数:道距、排列长度、接收道数、覆盖次数。
(2)分类: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不对称激发。
直线观测、弯线观测。 边点激发 中点激发
不对称激发
二维测线排列中间放炮(1175-25-50-25-1175)观测系统图
观测系统模板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新老地震剖面
电脑上安装英汉词典
Eh1
Eh21 Eh22 Eh23 Eh31
T4
T41 T42 T43 T51
0.943
0.998 1.275 1.382 1.433
3525
3861 3630 3951 3941
3825
4407 3060 4776 3905
1490
1611 2034 2290 2390
9
9 5 5 5
115
110 90 80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