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浅析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大学校训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a05e32328ea81c759f57872.png)
2019年第11期收稿日期:2019年10月12日。
1校训的内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曾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提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得出校训的几个特点:短小精炼、言简意赅;具有规训、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大学的办学宗旨和理念。
因此,校训应是具有高度凝练的词句,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和激励意义,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文化精神之于大学更是意义非凡,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2中西方大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大学在诞生之初是没有校训的,直到15世纪初,牛津大学才出现了自己的校训——“上帝指引我们迈向光明(The Lord is My Light )”。
到18、19世纪,历史悠久的大学如哈佛、耶鲁等才纷纷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我国最早的大学北洋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在1914年确定的校训“实事求是”应为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订立校训已十分普遍,直至抗战时期,我国大学校训虽具一定特色,但却大多以抗战和爱国为主题。
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大学多以毛泽东主席所题“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训。
二十世纪末,我国大学校训又纷纷改变,并显示了一定的高校特色,该时期意义较典型的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3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异同3.1思想内容从校训的思想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都热衷于引经据典。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述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出自《中庸》,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
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
![中美校园文化比较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9f386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2.png)
2、校园文化活动的种类
中国的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文艺比赛、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这些 活动大多由学校组织,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美国校园文化活动则更加丰富自由。除了学术活动,学生还可以参与社团活动、 志愿服务、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帮助他们建 立了社交网络、培养了领导能力。
参考内容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是学校历史、传统、价值观和 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点, 本次演示将就两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美,比较
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历史传承、教育理 念和人文精神。中美两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教 育理念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本次演示将从文化底蕴、建设方式等多个 方面比较分析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比较分析
1、文化底蕴
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诗词文化 的艺术表现等。这种传统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 学术氛围,但也存在着固守传统、缺乏创新的风险。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鼓励创新思维和跨学科 交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发展。这种文化底蕴有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 创新意识,但也存在着缺乏统一价值观和学术传统的问题。
比较分析
1、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 的全面发展。学校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的建 设。
相比之下,美国校园文化建设则更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学校提供多元化的课 程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浅谈中美校园文化对比
![浅谈中美校园文化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d547b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5.png)
05
中美校园行为文化对比
师生交往方式与互动频率
师生交往方式
中国校园中,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权 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在美 国校园中,教师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
互动频率
中国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相对较少,主 要在课堂上;而美国学生与教师的互 动更为频繁,包括课外辅导、学术咨 询等。
美国校园建筑
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哥特式建筑,也有现代的钢结构建筑。建筑布局灵活, 不拘泥于对称,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校园环境设计与绿化
中国校园环境
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多采用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如假山 、池塘、亭台楼阁等。同时,也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营 造,如设置文化石、文化墙等。
美国校园环境
更注重开放性和自然性,多采用草坪、树木等自然元素进行 绿化。同时,也注重校园环境的舒适性和功能性,如设置休 息区、运动区等。
浅谈中美校园文化对比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中美校园文化概述 • 中美校园物质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制度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精神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行为文化对比 • 中美校园文化对比总结与展望
01
中美校园文化概述
中美校园文化定义与特点
• 中国校园文化定义:中国校园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丰富多彩的课外 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实践机会
美国校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机会,如实习、 志愿服务等。这些实践机会有助于学生将所 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06
中美校园文化对比总结与展望
中美校园文化异同点分析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2694caefd0a79563c1e72c5.png)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
![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b671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7.png)
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及启示研究引言:中美两国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美两国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双方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中美大学教育文化的异同,可以发现双方的优劣之处,借鉴对方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
一、教育模式异同中美两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传授。
而在美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中美的教育模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方式:中美大学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大学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美国则更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的培养。
这种差异反映出中国学生的学术能力较强,但在实践能力方面相对较弱,而美国学生则相对更灵活和独立。
2. 师生关系:中国的大学师生关系普遍较为严肃和传统,师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学生更多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
而美国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相对平等和开放,学生更加强调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 评价体系:中国的大学教育采用统一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结果对学生入学、升学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从学生的学术表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设置异同中美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设置:中国的大学专业相对较为固定和划分明确,学生在大学入学时需要选择一个专业,并在该专业内进行学习。
而美国大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可以选择多个专业并灵活变换。
2. 通识课程:美国大学非常注重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修读广泛的通识课程,包括文科、理科、社科等各个领域的课程。
而中国的大学则相对较少设置通识课程,更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美高等教育理念之异同
![从中美大学校训看中美高等教育理念之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0b9afc1da6c30c2259019ea6.png)
这样 有 利于 为广 大师生 创造 愉快 轻 松 的学 习氛 围 。我们 的 确需 要居安 思危 , 勤奋治学 , 但适 当地 提 倡 快 乐 学 习 , 是 否 有利 于缓 减部分 学生 厌学 的心 理 状态 呢 ?我 想 中 国大 学 校
因为历 史来 源差异 , 相 同原 因是 因为教 育 的本质 相 同 ; 了解 中关高等教 育理 念异 同具有 益 处 , 它有助 于 学 生学 习
目标 的完善 , 有 助 于高等 教育理 念 的进步 , 更有 助于 民族 文化 的传承 与更新 。 [ 关键 词 ] 大 学校训 ; 中 美; 高等教 育理念
校有 着不 同 的校 训 。所 以 , 笔 者认 为校 训 最 能 体 现 学 校 的
育人 标准 。从 校 训 中我 们 体 会 学 校 的 文 化 内涵 和 教 育 理 念 。本文 从 大 学 校 训 的 角 度 探 讨 中 美 高 等 教 育 理 念 的
异同。
一
为人上 人 ” 。可 是 中 国高 等 教 育理 念 在 乐 学 这 一 方 面是 否
[ 中图分类 号 ]G 6 4 0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7 ) 1 6 — 0 0 4 2 — 0 4 [ 本 刊网址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中国高 等教育 理念 突 出“ 勤奋 ” , “ 团结 ” , “ 善” , “ 苦” 。
美 国高等教 育理 念突 出 “ 光 明” , “ 宗 教 精神 ” , “ 服务 ” ,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23031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8.png)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校训是大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也成为了学校内外的标志性符号。
同时,作为中美两国的优秀大学,它们的校训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这就涉及到中美文化的差异性。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为中美两国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研究问题
1.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是什么?
2. 中美名校校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存在何种文化差异?
3. 中美名校校训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找相关的中外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中美名校校训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演变过程。
2. 对比分析法:选取几所中美名校的校训,对其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名校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分析,揭示中美校训背后的文化因素。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有助于:
1. 增进中国与美国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促进两国之间的教
育合作。
2. 实现中美名校之间的相互借鉴,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3. 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启示。
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 张锐颖分析
![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 张锐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37c01c03d8ce2f006623d9.png)
中美学校教育文化差异浅析【摘要】学校教入手,着重阐明中美教育出现的文化差异,进而分析其背后的中美文化差异,并对学校教育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美文化;文化差异曾有一位中国的表演系学生到国外深造,她发现那里的同学远不如中国的精致,他们在高矮胖瘦、相貌水平上千差万别,年龄甚至也相差甚远。
由此,她很不理解,甚至怀疑学校的教学,这种差异给她的学习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障碍。
直到她看到同学的大型表演,惊讶于他们深厚的表演功力,才不再困惑。
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这种不理解恰恰反映出中美教育文化的巨大差异。
全球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伴随着人员跨国流动情况的普遍,文化也开始有更频繁的、大范围的流动。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课堂都已经出现了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文化传播和学习的过程中使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其二,全球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习得本文化的内容,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中各种文化的交流,才能使多元文化的社会和谐运转。
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更加认真和妥善地对待教育文化的差异,努力帮助本民族文化传播并教会人们理解其他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促进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这是是创建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
①①林一、刘珺.跨文化交流案例分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87.一、中美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目前,中国教育的考核体制十分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所达到的资格或者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动机重视不够,而西方却并不如此。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选拔性入学考试上,尤其以一些较为特殊的艺术类学科更为突出。
上文提到的例子其实是一个人所遇到的中美教育文化的冲突问题,是中美在表演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艺术专业院校的表演专业中,放眼望去几乎全都是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少男少女。
中西方校训对比
![中西方校训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6500ed8ad51f01dc281f13d.png)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大主题: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2)小组主题: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比较(3)小组分工:(4)主题论文: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比较一、中外大学校训的历史演进从中外大学校训诞生的历史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来根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以意大利和法国最早,意大利波罗那大学建于1088年,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建于1150年,而资料表明这类早期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
稍后英国创建的牛津大学(1168)及剑桥大学(1209),直到15世纪初和16世纪末的1573年,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
由于校训和校标一样,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由此笔者认为,两校校训“上帝乃知识之神”、“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是西方大学较早的校训。
到了17、18世纪乃至19世纪初,美国哈佛(1636)、耶鲁(1701)、普林斯顿大学(1746)、西点军校(1802)和德国柏林大学(1810)应运而生,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知、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
且这些校训一般不因校长更替或时代演进而轻易更改,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其精神内核不断被赋予时代新意,始终成为这些大学发展的目标导向。
因此国外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校训并不少见。
而作为世界文明根源之一的中国,殷商时代的学宫、汉代洛阳的太学、隋代的国子监等就已近乎国立大学,也提出了大学之道和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奴隶和封建教育制度给学生根深蒂固的训导(如学而优则仕)只能算是学校固有精神的总结和提炼,称不上现代意义的校训。
虽然宋代书院院训义蕴深厚,堪称我国古代校训的典范和近代大学校训的先声。
不过蔡元培认为中国大学乃仿效欧洲大学建制,非古代太学演化而来。
所以我国大学校训是随着近现代大学的出现才逐渐成熟的。
如立校最早的北洋大学(1895)1914年确立的校训“实事求是”是我国最早的大学校训,随后有1921年厦门大学校训的问世。
浅析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浅析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5cb6c8db9f3f90f77c61b26.png)
浅析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作者:方志坚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2期摘要:“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中美两国在大学文化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差异。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并不断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大学文化。
关键词: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启示一、中美现行大学文化比较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而大学历来是文化建设主阵地。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大学文化和精神,相比之下,中美两国大学文化差异较大。
1、中国现行大学文化基本特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为特征的民族精神,而中国的大学文化存有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
同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又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现行中国大学文化显著的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大学人文精神滑坡、办学目标功利化、办学特色个性缺失、学术氛围官僚化气息严重等问题。
2、美国现行大学文化基本特征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率先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美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并开始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的基本价值观使美国大学崇尚自由教育,注重开发个人最大价值,鼓励校园竞争。
此外,众多的私立与州立大学、独立于中央的资金来源,无形中也减少了大学的政治依附性。
美国大学文化理念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强调大学应当追求客观真理,在价值取向上不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干扰和影响;而过分追求学术的纯粹,所以有时表现为“为学术而学术”,弱化了大学的应用性。
二、中美大学文化差异原因探析1、政治文化不同对比中美两国,美国的制度强调自由、民主、人权,这反映在大学文化中便形成了强调个人价值的大学文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氛围。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3af43a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3.png)
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第一篇: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中西方大学校训差异的探究与思考一.什么是“校训”所谓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如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就是蒋介石校长制定的,有些是领袖名人的题词,如中国医科大学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毛主席题的。
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
这就是校训。
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
校训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校训往往体现着一所大学的教育思想核心与文化发展灵魂。
校训文化能够体现出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风貌,也能够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从一个大学的校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该校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
二.研究内容立足于中西方大学校训各自的特点,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探究校训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与教育理念的差别。
三.中外校训略览 1.中国大学校训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川师大: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交通大学:知行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2.美国大学校训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Ever to Excel 超越无止境。
中西方大学校训中的词性偏向与文化差异
![中西方大学校训中的词性偏向与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5317ce14afe04a1b071de8e.png)
有些 大学校 训为 介词 短语 , 如多伦 多 大学校 训 :
A s a t r e e w i t h t h e p a s s a g e o f t i me( 像大 树一 样茁 壮 成
长) ; 普 林 斯 顿大 学 : I n t h e N a t i o n ’ S s e r v i c e a n d i n t h e
.
4 9.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4期
东 师范 大学 : 求 实创造 、 为 人师表 ; 中国地质 大 学 : 艰 苦 朴素 、 求 真务 实 。使 用名 词 的校 训 非常少 , 如 西安 理 工大 学 : 祖 国、 荣誉 、 责任 。对 中 国 2 0 0 3年 2 2 9 所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2 2 7 7 ( 2 0 1 3 ) 0 4 — 0 0 4 9 — 0 3
在 中西方 大 学校训 表 达 中 ,存 在 明显 的词 性偏 向差 异 。 中国大 学校训 中多用 动词 来构 成校 训 的词 语结 构 ; 西方 校训 则倾 向于名词 , 有 明显 的名 词 性偏 向。 词性 的不 同偏 向 , 显示 出 中西 方词 语表 达 习惯 中 的 动词思 维 和名 词思 维 ,其背 后是 中西 方文 化 上 的 差异 。 中西 方哲 学思 想 的不 同 , 带来 了对 同一事 物观 察 的着 眼点不 同。不 同 的文化 影响 带来 了不 同的表 达 习惯 ,也 由此 形成 了表 达风格 迥 异 的 中西 方 校训 表达 方式 。
邬 昭 君
( 武汉商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5 6 )
摘 要 : 在 中西方校 训 中存在 明显 的词性偏 向。 中 国大学校训 存在 动词 偏 向 ; 西方 大学校 训 中存在 名 词
中美著名大学校训精神内涵比较研究
![中美著名大学校训精神内涵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c290ab284ac850ad02420a.png)
的理 性追 求 。 梁漱 淇先生认 为 中国文化本 质是无处 不适 的玄学 , 即
训, 体现出中华传统思想对 于人 的德 行和修养 的要求 , 即大 学精神 的重要 目标之一是要 培养人 的内在涵 养 、塑造人的 健全人格 , 使之成为通达高 尚的人。大学精神需要我们用容 载万物 、 独立求 是的思想去实现其涵义 。耶鲁大学“ 光明与 真知” 的校训 , 体现 出西方大学 对于科学 和真理 的重 视。大
上的有据的创造 。
23 从 对 精 神 诠 释 的 角 度 .
既然看见主赐下智慧 ,便 当在 隐秘处认 真借着祷告寻求他 的智慧。” 这一段哈佛古 老的校训反映 了美 国的大学精神 中
对于基督教和圣经崇 拜的因子 ,充 满着 古典主义的坚定信 仰和对 真与善 的重视。 哈佛大学后来 的校 训 “ 让真理与你 为友 ”源 自威廉姆
透 的心 智 、 自由深 邃 的思 想 实 现 大 学 的使 命 。 用
3 中西方 名校 校 训对 于大 学精神 建构 的启 示
所谓“ 精神” 广义上指所有 的非物质现象 , , 是对外部世
势 。北京大学“ 国、 爱 进步 、 民主、 科学 ” 的校训精神就是对传
统腐朽的中国文化 的有力反叛和审视。首先 , 中国传统文化
T E MA I I U E IA ” L , GS AM C S V RT S 。这则校训 明显与之 前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精神 ” 的凝 练与抽象 , 含着 广博 而深刻 的内涵 。 包 根 据古典 大学 的精 神 内涵 , 学应 有 “ 养 、 学 、 大 修 科 自
由、 寂寞” 的精神底蕴。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的校
从中外大学校训对比中透视中外大学教育
![从中外大学校训对比中透视中外大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faac404bed5b9f3f90f1cb1.png)
从中外大学校训对比中透视中外大学教育大学校训是一个大学精神的体现,与该所大学的治学理念有着密切和直接的联系。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大学校训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大学校训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双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
解读各大学校训,我们不难发现,各大学校训蕴涵了各个大学的理念追求,是各个大学的个性之反映。
虽然中西方大学校训都强调知识和治学,如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知”,还有美国的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但中国大学的校训比较集中的反映对道德的追求,知识的获得也是为了道德境界的提升,来不断更新进步,胸怀天下,如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西方则更为“纯粹”,即侧重于求知、求真,追求学术自由,捍卫学术独立,如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在校训中也得以体现,如普林斯顿大学:“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中西大学治学理念不同的形成应该追溯到其不同的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
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
而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所阐述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成了中国数千年教育的基本指南。
在大学治学的读书人不仅仅要获得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会治国安邦的学问,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整体的理解就是做治国安邦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使民更新,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之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但目的始终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其深深的阶级烙印。
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
![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22ec48eec3a87c24028c42a.png)
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蓬勃,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美越来越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两国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
其中校园文化占重要部分,通过对两国校园文化的分析,找出其政治、文化、历史的差异并寻求其源远流长的根源,有助于两国学生更深层次地交流与发展,吸取文化精华,打造更加轻松开放的校园世界。
关键词:中美校园文化文化差异启示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生命之泉,校园教育向来是一个国家所重视的教育工作,其工作的意义深远。
对于校园文化不同层次的研究,是很多学者文人的神圣使命。
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基本方向来源于文化。
”可见校园文化主干源于社会文化,受到社会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与整个时代大背景步调一致,又有带领时代前进的动力和新鲜血液。
所以看一个国家的校园文化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及历史背景。
每一个学者研究校园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视野和方向,角度与认知的不同造就对校园文化的不同理解。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为《文化教育学》一书中给出的概念,即:“广义的,校园文化泛指办学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校园文化指校园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包含理念、目标、制度、传统、校风的综合体现。
”二、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1.校园建筑的差异。
谈到差异,大家都会想到学校建筑的差异。
在中国大多学校都是由一堵堵围墙所建造的,诚如学校的教育方式“保守、墨守成规”,老师、学生的活动被局限在这四四方方的墙内,思想也被一堵无形的墙牢牢限制。
在美国大多学校是没有围墙的,诚如学校的教育方式“开放、崇尚自由”,老师、学生的思想就像他们开放性的学校一样,是没有边际的。
当然,这些都与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含蓄内敛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安于现状,与世无争。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祖先习惯用高高的城墙、围墙保护各自的私有利益和隐私。
中西方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及启示
![中西方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9f3ef10e87101f69e3195c8.png)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结合西方大学校训文化中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取长补短,借鉴其优秀成果,使得中国大学校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训育功能,实现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校训;对比;文化内涵;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凸显。
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话语权,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硬实力的崛起,也要凭借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剧,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阵地,其文化传播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而校训作为大学文化、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其对大学文化的发展及对外宣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能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大学校训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体现着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同时,它也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深刻地反映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在大学培养人才和对外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对校训的研究。
从他们研究的对象上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对校训本身的研究,这类研究较多,包括校训的本质、内涵、特点等。
另外一类则是对中西方的校训进行对比研究。
比如说,中西方校训语言特点的对比研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等等。
相对于第一类来说,第二类的研究则显得尤为不足。
在国外,对校训的研究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是对中西方校训的比较研究了。
笔者几经周折才找到一本关于美国西点军校校训研究的论著――《责任、荣誉、国家》。
该书对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duty)、荣誉(honor)、国家(country)”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诠释,并认为这三个词影响了美国两百年的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浅析作者简介:辛哲(1988-),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校训受本国文化的影响而体现对师生的规范和要求。
中美大学校训的比较可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推进两国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校训文化差异性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1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对学校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希冀和要求。
校训的确定离不开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名牌大学则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本文从中美名牌大学校训这一角度来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性。
1.中美名校校训介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以及qs四大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在全球具有权威地位。
作者分别从四大机构发布的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选取排名前十的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共总结出12所美国大学以及15所中国大学并根据这27所学校的校训进行中美文化差异性对
比分析。
各所学校及校训如下:
1.1 中国名校校训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厉学敦行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 美国名校校训
麻省理工学院:mind and hand
哈佛大学: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
芝加哥大学:let knowledge grow from more to more,and so be human life enriched
普林斯顿大学: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加州理工学院: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哥伦比亚大学: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
宾夕法尼亚大学:laws without morals are useless
康奈尔大学: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 斯坦福大学: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et there be light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let there be light
2.文化差异性对比
2.1 中国集体主义特征和美国个体主义特征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分别是中、美两国的核心文化,在大学校训中也有体现。
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大学校训等中国大学校训可以看出学校希望学生能够爱国,为校争光,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相比美国名校校训,只有普林斯顿大学一所学校提到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他名校更强调个人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通过以上名校学校可以看出,中国学校全部采用了工整对仗的文字来作为校训,校训形式具有相似性,没有学校特殊化,体现出中国文化里
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特点。
而美国校训,虽然大多数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但是校训形式各不相同,有名词词组(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介词词组(普林斯顿大学),祈使句(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甚至是一句话(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些形式多变的校训可以清楚的显示美国文化中的个体主义特点。
2.2 中国的后馈性和美国的超前性
中国名校校训均采用“二言八字”、“四言八字”等对称性词语,大多都“源于经典,继承传统”[1]清华大学校训来自《周易》,复旦大学校训来自《论语》,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来自《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训来自《汉书》,中山大学校训来自《中庸》,即使是非源于经典的大学校训,如: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训也采取了同样的对称形式。
这些校训的形式和内容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后馈性特征。
西方的教育文化就其源头而言就是宗教文化,基督教实际上垄断了中古欧洲的精神世界。
[2]美国名校校训虽然也受《圣经》影响,美国12所名校中,麻省理工学院(latin:mens et manus)哈佛大学(latin: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耶鲁大学(latin:lux et veritas)芝加哥大学(latin:crescat scientia vita excolatur)哥伦比亚大学(latin: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宾夕法尼亚大学(latin:leges sine moribus vanae)斯坦福大学(latin: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加州大
学(latin:fiat lux)等八所学校都有拉丁文校训。
但是这些学校没有坚持使用拉丁语,而是把拉丁语翻译成现代英语作为校训,符合美国人不固守传统,进行创新,向前看的超前性文化特征。
2.3 中国的曲线式思维和美国的直线式思维
西方人罗伯特·卡普兰(1966)把汉语纳入语篇模式对比研究,概括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段落发展模式,汉语被纳入了东方语言的螺旋型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被纳入了直线式[3]。
选出的15所中国名校校训从博学,明德,诚朴,自强等不同方面对学生提出个体要求,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为了使学生担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国人的曲线式思维特点。
美国人对真理有着执着的追求,选出的12所美国名校中有10所的校训都是简单明了的强调真理,知识的重要性。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虽然未强调真理和知识但也直接明了的对学生作出要求: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对于美国人的直线式思维,从校训也可看出。
3.结语
校训对国家新生代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对中美两国名校校训的文化差异性进行研究并不是为了优劣比较,而是希望可以通过一个新的角度对两国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周谷平,陶炳增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
求[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p2
[2]余时英。
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5
[3]kapalan,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96,(16),p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