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一览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先秦两汉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3 3 3 3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小说家 小说 审美文化 孔子家语 姜兆锡 和唱 古赋 古书体例 历史演变 分类 内蒙古中南部 内涵变化 内在规律 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 先秦 修辞 体系 仡佬族先民 人地关系 中国特色 中国文化要素 中国古典诗学 中亚 《论语》 《洛书》 《河图》 《仪礼经传内外编》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科研热词 郭店楚简 误读 观念 经学价值 生理 特征 文学价值 文体 托古言事 怪诞 性别秩序 心理 庄子 巫术 巨丽 小说 审美 婴儿 奶娃 合集 动量词 功用 先秦六经 先秦 儒学复兴、男尊女卑 以大为美 两汉 两性同体 《诗经》本事
科研热词 简帛文献 量词 辞书 语法化 论语学 简帛 注经特色 泛指量词 汉代 动因 初始例 兴替 儒学 书证 义项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先秦两汉书目
先秦两汉史书目1.原始文献:经部:《十三经》,“清人十三经注疏”。
史部:《国语》《国策》,《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史记》《汉书》。
子部:各家子书,《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
2.今人著述:(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出版社,1999年;(2)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3)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
(4)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
(5)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增订本。
(7)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8)许倬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
(9)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中华书局,1988年。
(11)唐兰:《商周青铜铭文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12)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3)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
(1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
(16)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
(17)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8)(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19)田余庆:《说张楚》、《论轮台诏》,载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介绍 汉朝 历史 书
介绍汉朝历史书汉朝历史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历史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汉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以汉朝历史书为主题,介绍一些著名的汉朝历史书籍及其特点。
一、《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该书共计三十篇,分为纪传体和表、志两大部分。
纪传体主要记载了汉朝及之前的历史,包括五帝、夏、商、周等诸侯国的历史,以及汉朝的开国和各代帝王的事迹。
表、志部分则列举了封爵表、太宰表、将相表等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制度及人物情况。
《史记》以其优雅的文风、细致的描写和全面的资料收集而闻名。
司马迁在书中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典型人物的形象描写、情节的铺陈和对斗争斗争背后动力的揭示等,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籍,更具有文学价值。
二、《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班固所著,是一部典范的纪传体国别史。
该书共计三十篇,主要记录了汉朝的历史和制度变革,以及列传将帅、百官等方面的内容。
与《史记》不同,《汉书》更加注重记述和分析事实,时时彰显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汉书》中,班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既赞誉其功绩,也批评其过失。
例如,在列传中班固对汉初王莽的政治实践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将其置于整个汉初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使得《汉书》成为历史书籍中具有考证价值的经典之作。
三、《后汉书》《后汉书》是《汉书》的续编,由范晔所著。
该书共计一百卷,详细记述了东汉光武中兴及其后四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东汉晚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通过收集史料,调查民间记载和从政治家、军事家等人物身上获取信息,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
《后汉书》言犹在耳、信如初显,成为研究东汉晚期历史的重要参考。
四、《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时期陈寿所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以及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情况。
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
现存先秦两汉古书书目(北大李零教授整理)古文献研究专家李零老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一书中提到:我国现存先秦两汉古书共有一百多种(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目录如下:一先秦古书(60种)(一)六艺类(13种)(甲)经传类1《诗经》2《尚书》3《仪礼》4《礼记》5《大戴礼记》6《周礼》7《周易》(含易传)8《春秋》9《左传》10《公羊传》11《谷梁传》(乙)小学类1《尔雅》2《史籀篇》(二)史书类(6种)1《逸周书》2《国语》3《战国策》4《穆天子传》5《竹书纪年》6《世本》(三)子书类(26种)1《论语》2《曾子》3《子思子》4《孝经》5《孟子》6《荀子》7《墨子》8《老子》9《庄子》10《文子》11《列子》12《鹖冠子》13《慎子》14《中子》15《商君书》16《韩非子》17《邓析子》18《尹文子》19《公孙龙子》20《鬼谷子》21《尸子》22《吕氏春秋》23《燕丹子》24《鬻子》25《管子》26《晏子春秋》(四)诗赋类(1种)1《楚辞》(五)兵书类(5种)1《司马法》2《六韬》3《孙子》4《吴子》5《尉缭子》(六)数术类(4种)1《甘石星经》2《连山》3《归藏》4《山海经》(七)方技类(5种)1《黄帝内经太素》2《黄帝内经素问》3《黄帝内经灵枢》4《黄帝八十一难经》5《黄帝甲乙经》二秦代古书李斯(1种)《苍颉篇》(内含赵高《爰历》、胡毋敬《博学》)三汉代古书(54种)(一)经传小学类(10种)1韩婴《韩诗外传》2伏生《尚书大传》3京房《京氏易传》4《论语郑氏注》5班固《白虎通》6汉代纬书《纬书集成》7史游《急就篇》8扬雄《方言》9许慎《说文解字》10刘熙《释名》(二)史书类(12种)1赵晔《吴越春秋》2袁康《越绝书》3陆贾《楚汉春秋》4司马迁《史记》5班固《汉书》6荀悦《前汉纪》7刘珍等《东观汉记》8佚名《汉官》9王隆《汉官解诂》10卫宏《汉旧仪》11应劭《汉官仪》12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三)子书类(21种)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2严遵《老子指归》3张陵《老子想尔注》4陆贾《新语》5贾谊《新书》6刘安《淮南子》7董仲舒《春秋繁露》8桓宽《盐铁论》9刘向《新序》10刘向《说苑》11刘向《列女传》12扬雄《太玄经》13扬雄《法言》14刘歆《西京杂记》15桓谭《新论》16王充《论衡》17王符《潜夫论》18蔡邕《独断》19应劭《风俗通义》20荀悦《申鉴》21徐干《中论》(四)诗赋类(2种)1《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2《全汉赋》(五)数术类(2种)1《周髀算经》2《九章算术》(六)方技类(3种)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伤寒论》3张仲景《金匮要略》(七)兵书类(1种)1黄石公《三略》(八)农书类(2种)1汜胜之《汜胜之书》2崔寔《四民月令》(九)道教类(1种)1《太平经》。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中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 ( 中)许逸民三、文化艺术类历代教育、文化、艺术、饮馔、娱乐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
下设教育、书画、音乐、器物、饮食、杂占命相、游艺、资料汇编八个子目。
1.教育历代《孝经》注疏、蒙学读物及书院志入此。
先《孝经》,次蒙学,次书院志,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书画历代书画类著述入此。
下设总论、法帖、画谱、画论题跋四个子目。
(1)总论历代书学、画论著述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2)法帖历代法帖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画谱历代画谱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画论、题跋历代书画题跋入此。
先书后画,分别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3.音乐历代音乐著述入此。
下设总论、琴谱两个子目。
(1)总论历代乐理、律吕及琴学著述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琴谱历代乐谱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器物历代文房器物、日用衣物著述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5.饮食历代食品、馔肴著述入此。
先食品,后馔肴,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6.杂占、命相历代易占、堪舆、命相、遁甲、梦书类著述入此。
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7.游艺历代棋谱、联语、谜语、酒令类著述入此。
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8.资料汇编今人纂辑的文化艺术类资料汇编入此。
按以上类目分编排序。
四、历史类历代历史学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
下设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典章制度、军政、诏令奏议、传记、史评、笔记、金石考古、资料汇编十二个子目。
1.纪传纪传体史书入此。
下设丛编、通代、断代三个子目。
(1)丛编历代纪传体史书的丛刊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通代兼记数个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断代专记某一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编年历代编年体史书入此。
下设通代、断代两个子目。
(1)通代兼记数个朝代的编年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断代专记某一朝代的编年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
科学技术
②贡献: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特点: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中国科学技术的意义: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吴越文化
岭南文化—民间舞蹈—舞龙
中华文化之 地区文化篇
辉煌历程 源远 流长 的中 华文 化
是什么?
文字
原因
为什么?
史书 典籍
见 证
包容性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怎么样?
知
能
测
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重大作用 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 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3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表现
布朗族节日—成丁节
怒族节日—祭天节
赫哲族节日—跳路神节
中华文化之 民族文化篇
各具特色的中华 民族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1、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先秦两汉 古典文献学 书目
主要书目二十种序录(提要)总论:因为主修专业为先秦两汉文学,而先秦两汉文学中又主攻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等。
所以在我所列的书目中,主要的书籍都是有关于诸子百家的书籍,而诸子百家中,尤以儒道墨法以及兵家为重。
一是因为这几大学派影响众大,二是因为许富宏导师所列书目均有关于这几大学派,本人在这一学期之中所读书籍皆是后世对于作品的校勘增补。
先秦诸子作品与后世学术作品有所不同,后世作者所为作品因为雕版印刷术或者造纸术的发明,成书相对而言,比较完整,刊刻作品也相对较多,版本也众多。
而先秦诸子百家的创作作品,版本亟待考证,书籍内容亦是有增有减有疏,需要后世学者辩伪存真。
譬如我在列举这些书目的时候,就在想寻找孔子《论语》一书最早的版本,现今我们所接触的《论语》,已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而所出现的刻本或者手抄本也是后人整理而成,所以我在选举《论语》作为一书目的时候,并没有具体选举哪一刻本,而是笼统介绍下该书的成书过程,作者,后世的影响以及评价等。
而后世学者的考证校勘书目,则选取了具体的版本,然后再简介其具体。
所列书目只是简单明确一下自己研究生涯中的侧重点,相当于一段时期的计划,而将这些书目大致过目,或者精读一二,则需我们过后的努力。
1、《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中国发现的主要竹简帛书汇总:其出土文献足以改写古代历史
中国发现的主要竹简帛书汇总:其出土文献足以改写古代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春秋战国以来,百家著书立说,写下了无数的经典作品。
然而经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焼咸阳宫、永嘉之乱、靖康之变等事件,导致中国很多古文献失传了。
不过十分幸运的是中国早期的许多文献都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能够在南方许多墓中保存很多年。
因此,我们能够通过战国、秦汉时代的竹简看到许多失传的文献。
小编就在此列举一些中国发现的非常重要的竹简和帛书,以供各位文化和历史爱好者参考。
郭店楚墓竹简:发现了最早的《老子》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
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
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郭店竹简《老子》银雀山竹简:《孙膑兵法》重见天日银雀山西汉墓,位于山东临沂市区南银雀山。
1972年发掘一、二号墓。
其中出土了竹简文献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墨子》等。
二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竹简32枚。
每简长69厘米。
是西汉实用日历,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竹简同时出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件大事。
它使长期以来关于这两部书的一些疑案得以澄清解决。
《孙膑兵法》王家台秦简:发现了失传已久的《归藏》王家台秦简,1993年3月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共计813枚。
我国古书典籍一览表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古代的图书目录中国历代流传的书籍数量之大,被后世称为“浩如烟海”。
面对浩瀚的书海,要想准确而有选择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就要借助前人编定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录学,对于一般自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者,有极大的作用。
一、古籍和古籍目录学的开始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简牍,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大约从殷商时期到公元三、四世纪,是从甲骨到简牍文化的时期,战国以来,简牍(dú)与缣(jiān)帛并用,东汉以后至魏晋是简牍和纸并用的时期。
以后纸的生产发展到普遍使用,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价格昂贵的缣帛。
古人的书都出自手写,遇到文字点画相似或声音相近的,很容易发生讹误。
加之一篇文章要用许多简写成,再用绳编在一起,一旦绳有断绝,便造成脱简或顺序的错乱。
所以古有错简、韦编三绝等词语。
汉成帝时,因书颇散亡,于是下令求书于天下,又诏令刘向校书,实际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
刘向的校书工作包括广备异本,校定篇目,编排次序,校勘讹字脱简,然后写成正本,再撰写一篇书录。
《汉书·艺文志》序说刘向“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
录而奏之”。
刘向为每本书的叙录,原皆载在本书,同时又汇集各书的叙录,在本书之外别行,因称《别录》。
刘向之子刘歆继承刘向的校书事业,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要编成《七略》。
这两部辉煌的目录,是我国古籍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别略》和《七略》早巳失传,清代有好几位学者对这两书作了辑佚的工作。
刘向父子从事校书的功绩,使西汉以前的重要典籍得到系统的整理并以文字著录下来,对保存古代文献有筚路蓝缕之功。
二、古籍目录著作和目录学的发展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
1.史志目录首创史志目录的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以后各代所修的“正史”(纪传体史书)撰有史志的,都包括“艺文志”(或称“经籍志”)。
这是一种特有的目录体制,重点在叙述当代学术源流,著录流传的文献资料。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
先秦现存古籍及重要注解版本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献和注解对后来的汉朝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现存古籍,其中包括《尚书》、《诗经》等。
这些古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在先秦时期,《尚书》是最为重要的古籍之一。
《尚书》是一部书名,其实际内容是《尚书·伏候》、《尚书·尧典》、《尚书·舜典》、《尚书·大禹谟》、《尚书·君谟》、《尚书·旅獒》等七篇。
这些篇章记录了周朝初到尧、舜、舜、禹、商、汤等先王的事迹和智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传世奇书。
《诗经》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籍。
《诗经》共305篇,收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歌既有鼓励人民奋斗、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也有神话、传说等。
《诗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其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这两部古籍之外,《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著作也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这些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世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还有一些重要注解版本。
例如,《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论语》有注释,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遗产。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有多种版本的注解,如《老子·河上》版本等,它们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的古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是后世汉及文化的重要根源。
同时,先秦时期的古籍也有很多重要注解版本,它们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财富。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
先秦两汉文学史年表约公元前5000—前3000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恙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简单的刻划符号。
约公元前4500—前2600大汉口文化。
向父系氏族过渡,氏族开始解体。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了若干陶器,上面刻有接近图像文字的符号。
传说时代伏羲氏作八卦。
神农时,有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黄帝时,有葛天氏之乐。
尧时,有《击壤歌》、《康衢歌》、《尧戒》。
舜时,有《卿云歌》、《君臣质歌》、《南风歌》、《舜祠田歌》。
禹时,涂山氏之女歌“候人兮猗”,实为南音之始。
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禹死,启杀原定的继承人伯益而嗣位,夏朝建立。
启时,传说有乐舞《九韶》、《九辩》、《九歌》等。
帝孔甲时,传说有《破斧歌》,为东音之始。
帝孔甲时,传说有《盘盂》铭26篇。
公元前16世纪汤败夏帝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传说汤祷于桑林,舞《大濩》,歌《晨露》(已佚)。
公元前14世纪帝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商复盛。
盘庚迁殷时作《尚书·盘庚》。
自1899年始在殷墟发现甲骨刻辞。
1928年以后经多次发掘,又有大量的甲骨刻辞出土。
《诗经·商颂》5篇为商时作品(依古文经学家之说)。
《周易》卦爻辞传说为殷商后期所作。
公元前11世纪传说周文王被商王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演《易》八卦为六十四卦。
周武王率众部族伐纣,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箕子向武王陈《尚书·洪范》。
传说武王伐纣后,周公作《大武》舞,有6章歌词与之相应,据说为《诗经·周颂》之《昊天有成命》、《武》、《赉》、《般》、《酌》、《桓》武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铭文有利簋铭文、天亡簋铭文等。
《尚书》之《君奭》、《康诰》、《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立政》、《大诰》诸篇记周公之言论。
周康王即位时,作《康王之诰》。
康王时,大盂鼎、小盂鼎刻有记事铭文。
周共和元年庚申(前841)国人起义,厉王出奔。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年表
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年表中国古代文化名著属于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文字艺术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后世的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阅读意义。
本篇文章将以年表的形式,对中国古代文化名著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的作品。
【周代】-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末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尚书》:又称《书经》,是公历春秋战国时期周室遗物的总称,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记载。
- 《易经》:又称《易传》,是一部古老的哲学典籍,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卦图形及卦辞、爻辞进行卜筮。
- 《周礼》:是周朝的礼制典范,主要记载各种礼仪制度,以及周室国家制度、礼乐教化等内容。
【先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集,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
- 《道德经》:也称《老子》或《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以道教的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
- 《孟子》:收录孟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
【汉朝】- 《史记》:由司马迁所作,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共分十二本,记录了从上古传说的历史到西汉武帝元狩年间的历史事件。
- 《汉书》:由班固编著,是一部详细记述西汉歷史的书籍。
- 《论衡》:是西汉时期刘向所撰写的一部辩证典籍,主要论述宗教、玄学、文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 《世说新语》:是晋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聚焦各种有趣、轶事的散文集。
- 《文选》:是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一部辞章集,汇集了一百多位文学家、政治家、官员、学者等的文章和诗作。
【隋唐】- 《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书,被誉为兵学宝典,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和战争策略的精髓。
-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古代社会的英雄豪杰和社会现象。
先秦两汉文学诗经
周民族的史诗: 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集中保存了五首古
颂诗怨刺诗:颂诗多属庙堂乐歌或官方乐歌,在《颂》诗中 保存最多。颂帝王、战功、王威、宴饮、天命等,其思想意 义及艺术价值是相当平庸的;这一类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作 品,成为后世讴歌升平、粉饰现实的谀美之作的榜样。二 《雅》及《国风》中保存了不少怨刺诗,即所谓“变风”、 “变雅”之作,是乱世的产物,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 时期及其以后,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们或针砭昏君, 如《大雅·板》,或借史讽今,如《大雅·荡》,或揭露现实, 如《小雅·正月》,或斥责佞臣,如《小雅·巷伯》等,客观 上具有不可低估的认识价值。《国风》中的怨刺诗,较为直 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强烈的怨愤,尖 刻的讽刺,使其作品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斗争性。如《魏 风·硕鼠》愤怒地斥责剥削阶级是贪婪可憎的大老鼠,《魏 风·伐檀》发出奴隶不平的呐喊和反抗的呼
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就是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以上见朱熹《诗集传》)。简而言之, 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即咏彼而兴此,赋即铺陈直 叙,即不用比、兴而直写其事。赋、比、兴是前人 从《诗经》中归纳出来的表现手法,它准确地揭示 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赋在 《诗经》中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其特点 是:叙事、写景皆铺陈直叙,抒情则直抒胸臆。比、 兴的运用在《诗经》中极为普遍,也更为出色。在 《诗经》中这三者往往交相为用,互相联系,互为 补充,共同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诗》皆入乐”的认识,是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划分 的。现存的《诗经》,据说是战国时鲁人毛亨,和 汉代赵人毛苌所传(即大毛公和小毛公),因此也 称《毛诗》。 《诗经》的作品产生于漫长的时代和辽阔的地域, 反映了宽广恢宏的社会生活画面,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提要
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提要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是一部汇集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的重要文集。
它收录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和重要文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著名作品的简要提要,按照列表划分。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一百三十篇。
它以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和丰富而生动的描写闻名于世,对我国后世编纂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论语》简洁明快,语言精炼,是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参考。
三、《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民间歌谣,又有宫廷雅乐,体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诗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描写下层社会人物骆驼祥子的生活为主线,深入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奋斗。
小说主人公骆驼祥子以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闯入当时的历史巨变中,对人物形象和社会风气的塑造具有深刻而独特的价值。
五、《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通过对庄重和贵族的生活和悲剧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兴衰、人性的善恶、人生的追求。
《红楼梦》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辨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上是《汉魏六朝集部珍本丛刊》中的一些著名作品的简要提要。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优秀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变迁以及人类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更多启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曄《吴越春秋》
袁康《越绝书》
陆贾《楚汉春秋》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荀悦《前汉纪》
刘珍等《东汉观记》
佚名《汉官》
王隆《汉官解詁》
卫宏《汉旧仪》
应劭《汉官仪》
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
(三)子书类(21)
(甲)解老类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严遵《老子指归》
张陵《老子想尔註》
(戊)名家
邓析子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己)纵横家
鬼谷子(陶宏景註)
(庚)杂家
尸子
吕氏春秋(高诱註)
(辛)燕丹子
(壬)其他
鬻子
管子(尹知章註)
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1)
楚辞
(五)兵书类(5)
司马法
六韜
孙子
吴子
尉繚子
(六)术数类(4)
甘石星经
连山
归藏
山海经(郭璞註)
(七)方技类(5)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汉赋(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
(五)术数类(2)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六)方技类(3) Nhomakorabea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论》
张仲景《金匱要略》
(七)兵书类(1)
黄石公《三略》
(八)农书类(2)
氾胜之《氾胜之书》
崔寔《四民月令》
(九)道教类(1)
太平经
按,《焦氏易林》未被纳入,不知何故。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甲乙经
二秦代古书(1)
李斯《苍頡篇》
三汉代古书(54)
(一)经传小学类(10)
(甲)经传类
韩婴《韩诗外传》
伏生《尚书大传》
京房《京氏易传》(陆绩註)
论语郑氏註
班固《白虎通》
汉代纬书(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
(乙)小学类
史游《急就篇》
扬雄《方言》(郭璞註)
许慎《说文解字》
刘熙《释名》
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第19-41页。
先秦两汉典籍,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一万多卷(13269卷)。现存115种。其中先秦60种,秦1种,汉54种。
一先秦古书(60)
(一)六艺类(13)
(甲)经传类
诗经
尚书
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卢辩註)
周礼
周易(包括《易传》)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乙)小学类
尔雅
史籀篇
(二)史书类(6)
逸周书(孔晁註)
国语(韦昭註)
战国策(高诱註)
穆天子传(郭璞註)
竹书纪年
世本
(三)子书类(26)
(甲)儒家
论语
曾子
子思子
孝经
孟子(赵岐註)
荀子(杨倞註)
(乙)墨家
墨子
(丙)道家
老子
庄子
文子
列子(张湛註)
鶚冠子(陆佃解)
(丁)法家
慎子
申子
商君书
韩非子
(乙)汉代诸子类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刘安《淮南子》(高诱註)
董仲舒《春秋繁露》
桓宽《盐铁论》
刘向《新序》
刘向《说苑》
刘向《列女传》
扬雄《太玄经》
扬雄《法言》
刘歆《西京杂记》
桓谭《新论》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蔡邕《独断》
应劭《风俗通义》
荀悦《申鉴》
徐干《中论》
(四)诗赋类(2)
汉诗(逯钦立辑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