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袁世凯与北洋政府财政.

袁世凯与北洋政府财政.

袁世凯与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钱平(历史系与社会学系01级)〖内容摘要〗: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历史,从时间上说,就是从1912年2月到1916年6月。

袁政府初期,中央财政收入被地方截留,库空如洗,几乎完全依靠外债,地方财政为庞大的军费所累,普遍入不敷出。

以出卖国家主权得到的大量外国借款,几乎全部用于填补纯消耗的军政开支。

但是,通过财政整顿、整顿币制、加重捐税和发行公债等措施,使得1914年和1915年时财政状况稍有好转,大致作到了收支平衡。

但袁世凯接踵而来的帝制运动,导致了财政崩溃。

袁政府命令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金融危机爆发,致使京钞问题在以后很多年内成为北洋政府财政金融上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袁世凯北洋政府财政外债国债税收制度币制改革〖Abstract〗:In the yuan rules the period history,as far as time,it is from the from February , 1912 to June ,1916.In the yuan government rules the initial stage,the central public finance income were cut to stay by the place,the database is empty if wash,depend on the foreign loan almost and completely,the huge military expenses makes the place public finance fatigue,cost catholically excessive.Depend on to betray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to get a great deal of foreign country to borrow funds,Almost all used for the consumption of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expenditure.But through the public finance adjust,he monetary system adjust, Aggravate the tax,Publish the national debt and etc,made the 1914's and 1915's public finance condition have a little bit the amendment,come to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balances mostly. But the hope that yuan follow becomes the sport of the emperor caused public finance collapse.The yuan government order the chinese bank and transportation bank Stop cashing note and then financial crisis explosion,caused the financial problem in Peking in many years of aftertime becomes the fiscal problem of north ocean government.〖Keyword〗:Yuan shikai The fiscal problem of north ocean government Foreign loan National debt Revenue from tax system The monetary system reform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赔款和外债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第9章 清前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9章 清前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二)地丁银制度
1.地丁银制度的实施与内容
• 地丁银制度的具体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每一两田赋银(地 税)摊入一定数额的丁银,即摊丁入地,另一种是按每一亩田摊 入一定数额的丁银,也叫摊丁入亩。各地所摊的标准不同,与各 地的经济条件、历史因素有关,北方摊入的丁银标准重于南方。
• 地丁银制度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 役改革的完成。二者的共同点是将丁银(丁役)并入地税(田赋), 不同的是,地丁银制度较一条鞭法实行的范围更大,推行到全国。 再者,地丁银制度在赋役合一程度上,较一条鞭法更彻底。
五、漕运管理
清前期,漕运制度包括河运与海运两类。清前期,绝大部分时间实 行河运,只有在黄河泛滥,致使运河淤塞,河运难行时,才有海运。
• 河运之制沿袭明朝旧制,用屯丁长运。漕运的方式同明朝一样,有 正兑、改兑、改征、折征四种主要形式。
(一)田制
1.民田 • 属于民有田地,根据占有方式又分为民赋田、更名田、退圈地、归并卫所地、
灶地、恩赏地、官折田地。
2.官田 • 归清政府所有的土地。
3.屯田 • 屯田为赡军地,本为官田,由士兵、商人屯垦,以济军粮,清初屯田沿明制。
4.营田水利 • 营田是屯田的一种,即在适宜种水稻之地,开垦荒地,兴建水田。
• 贡茶系皇室用茶,每年一百余篓,由办引委员于所收茶引 买价内办解。
三、矿税
清初,鉴于明代竞言矿利、矿监四出、暴敛病民的教训,不再用宦 官管理矿政,而是由民自采,输税于官。
采矿的经营方式各地不尽相同,大多采取较为宽松的制度。 由于在采矿问题上,时禁时开,矿税的征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
方也轻重不同。
二、赋役册籍及征解方法
清前期的赋役册籍,时有变化,种类较多。丈量册、黄册、赤历册、 会计册。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北洋政府财政的特点。 2.简述北洋政府时期经过整理后的田赋征
收制度的内容。 3.论北洋政府时期收回关税主权的经过及
结果。 4.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外债发行的特点。 5.论北洋政府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建立过
程及内容。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财政
第一节 北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四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北洋政 府时期是我国从传统的封建制财政体制向 现代资本主义财政体制过度的初始阶段。 在财政制度上,北洋政府在改造传统税制, 引进现代新税种,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等方 面均有所建树,为其后国民政府时期现代 财政制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北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概况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是经济结构中,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仍居 主体地位,但现代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民族资本经济的 力量逐步壮大。 其二,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 其三,是国民经济逐步走向开放。
1913年2月,北洋政府再次公布了《修正财政部官制》,取消了1913年 1月规定的“财政部直隶于大总统”的规定,并撤销了泉币、公债、 库藏三司,增设制用局取代已撤销的三司职掌。
北洋政府初期,地方财政尚未确立,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没有财政 管理权。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非常大,任意截 留中央政府财政收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军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 三、偿债费
一、军务费支出
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阀 混战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和人力,造成这一历史时期军费开支的庞 大,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第10章 清后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据清后期有关条约的规定和一些具体情况,中国应付 赔款本息总额高达17.69亿海关两,合库平银17.9亿 两(1两关平银折合1.0169两库平银)。
表10-1 1842-1845年清政府每年赔款占当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比重
年份 1842 1843 1844 1845
赔款银两(万两) 426 350 350 280
24408200
848700 2501800
19191700
24080700
819600 2414500
19191700
23935200
789200 2327300
19191700
24772500
761500 2240000
19191700
24560700
732400 2152700
19191700
第十章 清后期的财政
内容提要 ➢ 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政特征 ➢ 清后期的财政支出 ➢ 清后期的税收 ➢ 清后期的国债及其他收入 ➢ 清后期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政 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清后期的财政特征
一、清后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嘉庆、道光年间,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弥补正常贸易逆差,大肆走私 鸦片以攫取私利。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中国政府禁绝毒品、 销毁鸦片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以此为开端,在西方列强 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打击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从而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使中国一步 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田赋收入规模
三、盐税
(一)盐法 在清朝后期,盐法有一些变化:
(1)在部分区域实行票盐法
(2)调整引岸
(3)以盐抵饷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一、财政收入 1. 田税 2. 军赋 3. 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第一节 夏代经济(1)

一、夏代简史(约2000BC-1500BC)夏代共14世,17 帝,约400年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 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 为家”的局面。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机器。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 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已经使用铜器,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没有用于农业生产。 夏朝人用木制的鹭耒耜等种地翻土,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那时,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 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 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一、租赋概念:


1、“贮”具有地租、赋税的双重涵义。这是由于土地制度实 行“封建领主所有制”的结果。 2、“租”为劳役地租,体现地租剥削制度;“赋”从武从贝, 意为军事战争而征课的税收,一般为谷米税。“税”的含义 更深刻“以禾兑(换)(自由?)”。 量入为出;国家预算;重视谷物之储蓄。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中国财税史

中国财税史

1、财政制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1)经济因素:财政制度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制定的,它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财政制度各有所异,但基本上要根据各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制定与其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2)政治因素: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制度的侧重点不一样,同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相一致,不同的政权体系下财政分配关系各有其特点,财政制度的制定要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才能平衡不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因素:科学合理的财政制度要综合考虑到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力求在促进社会进步,民生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在制度财政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制定相关的财政制度(4)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灾害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财政制度也会因为不同的地域情况作出适当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合理分配资源,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2、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

演变:①夏商周三代实行地方分权型的才财政管理体制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

据《周礼》记载,天子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受封的领主掌握着封地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课税权。

周天子最可靠的收入是王畿内的税收。

受封的诸侯虽有比例上交中央的规定,但在中央对地方失控的情况下,交不交,交多少完全决定于诸侯。

这种体制导致后来的王室衰微,诸侯称霸。

形成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②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6章两宋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6章两宋时期的财政
5第 版
中国财政史
(第五版)
•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财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 两宋时期的财政 •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 明朝的财政 • 清朝的财政:前期和后期 •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初期、抗战时期和崩溃时期
此后,宋朝对这一税则又进行过多次补充和修正,而 且经常调整税率,有时提高税率,有时降低税率。
两宋时期,还时常随着物价的波动而调整税率。
二、市舶课
两宋的市舶课较之唐朝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 (1)设置市舶司的城市显著增加。 • (2)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贸易的商品显著增加。 • (3)国家获得的财政收入更加丰厚。
八、杂税和其他收入
宋开国之初,一度废除若干种 杂税,事隔不久,这些废除的 杂税便全部恢复了,成为中国 古代史上杂税最多的朝代之一。
1.经总制钱 2.板帐钱 3.月桩钱 4.和买
5.身丁钱
6.上供钱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皇室支出 二、官俸支出 三、行政费用支出 四、军费及赔款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两宋对市舶课的征收分别实行抽解、禁榷、博买。
• 抽解就是对贸易的货物进行课税。 • 博买是指国家对舶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收购。 • 禁榷就是对一些特殊商品由官府全部收购,官府专卖。
除市舶课这种海路国境关税外,两宋还有陆路国境关税。
国境陆路关税,在统一江南以前,曾对江南贸易征税。 平江南以后,北宋时曾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西南各 少数民族部落进行贸易征税。南宋时与金也实施贸易征税。
盐课专卖办法
• 宋朝的盐课行专卖办法,主要是两种类型,即禁榷法(即官 鬻法、官卖法,或称完全官专卖)和通商法(或称不完全官 专卖)。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两税盐 钱)、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内容,具体包括:

中国财税史 整理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本章要点: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一、国家萌芽的出现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1)农、牧业分工2)剩余产品出现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实行奴隶制度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1、土地王有(1)天子:土地所有权(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制定贡赋(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3、分田制禄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一)夏朝:两种田赋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缴纳方式:五服制。

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甸服二是贡:即以下献上。

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第十一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第十一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北四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资本金额大,各家银行创立后资本续有增 加(P218).银行资本规模大,抵御风险的 能力增强,信用日趋稳固。
◇总经理的人选恰当,北四行的总经理大都 是有海外财经专科留学背景,掌握新式银 行经营管理知识,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 的银行家,四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都较高。
◇中南银行由华侨 商人黄 奕住和上海 报业
资本家史量才等人发起设立,1921年开业, 总行设在上海。最大股东是1919年回国的
爪哇华侨黄奕住,由胡笔江任总经理,早 期业务重心仍在北京、天津。资本定2000 万元,1924年实收750万元。取名“中南”
的涵意是,我是中国人,在南洋发了财,
要为中国服务。因系侨商回国办银行,经 政府特许,享有兑换券发行权。
☆1914年北洋政府修改交通银行章 程,该银行股本增至1000万两, 继续经理轮、路、电、邮4政的收 支,并取得代理金库、经付公债本 息、代收税款、发行钞票等权利, 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银行。
☆民国初期国家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没有理顺, 二者关系过于密切,加上中国、交通银行 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缺乏对财政的独立 性,以至于两家国家银行一度沦为财政的 工具,它们被迫通过发行钞票来维持北洋 政府濒临破产的财政,致使钞票发行量过 度,兑现困难,并由此在1916年和1921年 出现两次停兑风潮:
☆南三行的发展概况
▽南三行是指以上海为基地,在业务经营上 相互支持,互兼董事,取得联营互助效应 的浙江兴业银行(1907年)、浙江实业银 行(1909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5 年)这三家商办的股份制银行。南三行与 上海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并称为“南四行”。
▽针对北洋政府时期华资商业银行发展快、 竞争力有限、淘汰率高而未能稳定地支持 工商业发展的问题,当时许多人主张国内 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合并发展的经验, 走合并、联合的发展道路,组建商业银行 集团。有了银行合并联合的思想,再加上 国内银行业竞争加剧和外资银行在华组建 银行团的刺激,北洋政府时期,国内部分 银行家开始了组建华资商业银行集团的实 践。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表11-2 中央政务费实支情况表
单位:元
年份 政务费总计 外交部经费 内务部经费 财政部经费 教育部经费 司法部经费 农商部经费 交通部经费 1913 168750557 4306333 43882009 91175387 6908850 15042137 6043121 1392720 1014 114993256 4229529 42672290 53343977 3276904 7258459 2276537 1935560 1916 173381429 4102818 51759846 91150887 12837307 7711344 4139036 1680191 1917 46718677 3429834 6169247 32899382 2712523 1412774 1094717 —— 1918 57779364 3314323 6469565 42204319 3118586 1494875 1177696 —— 1919 45886986 3649220 5957124 30531064 3051714 1505675 1192189 —— 1920 45809617 3742066 6720285 28657367 3184838 1832007 1656714 16340 1921 40990487 4772451 4420509 24653878 3489306 2000650 1635529 18164 1922 36173831 3635743 5884371 18327789 4182789 2597736 1532536 13300 1923 42653494 3590299 5879779 24670483 4598311 2494999 1419793 —— 1924 34380031 2817951 5410212 18418091 4044571 2346612 1342594 —— 1925 40286364 3224454 6262166 21586558 5434674 2609441 1169071 ——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

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

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

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

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

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

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中国财税史 简洁版直接打印

禹杀防风泥塑
2、商代:“助”法 孟子:“助者,籍也”。郑玄注曰:“籍者,借也。借 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助法既包括了田制、也包括了税制。田制方面,“商人 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 中为公亩,其外八家各授一区”。税制方面,“借其(八家) 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 商代的农业税制,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力课征,将一 井630亩土地分为70亩的方田九块,交给平民耕种。周围八 块是平民私有耕地、收获物私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个 平民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归国家所有,形成国家的赋税来 源。
彻法与助法相比: 一、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 种进步,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的增 加。 总之,从助法到彻法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具体 形式,为春秋时期赋税改革、即废除井田制和走向履亩而税 的完全实物田租制度打下了基础。
二、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管理机构 从战国史籍中,有田部吏、内史、大府等财 税机构,说明此时对财税征收和关市征管机构 的重视和加强。
(二) 管理制度
1、量入修赋的财政原则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强凌弱,众暴寡,各国间战争不断, 战费支出浩大。为应对支出的需要,襄公二十五年,楚蒍 掩“量入修赋”,也就是根据支出变化来调整收入。这一 举措,一直延续到秦末。 2、财政管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财政财务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且各具特点,但也有其共同性和发展的趋同性。 3、上计制度 对官员业绩考核,主要是通过上计来完成的,而财税 任务的完成与否主要在上计中反映,所以,上计制度实是 后世预、决算制度的开端。 上计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加强了对财税内容的考核。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 也有新创者,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二、南朝时期的徭役
南朝的徭役制度大都沿袭东晋的徭役制度,开始实行“民年十三半役, 十六全役”。
南朝宋太祖文帝元嘉六年(429年),接受王弘的建议,改行为十五至十 六岁半课,十七岁成丁全课。
南齐在正式的法令中,规定以前朝所定法令为准,即“男女年十六岁已 上至六十,为丁”。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3.北魏的租调制(续一)
• 据《魏书志·食货》载,具体办法是:
• (1)以一对夫妇为单位,出帛1匹,粟2石。
• (2)民年15以上未娶者4人,或奴婢从事耕织者8人,或耕牛20 头,出一对夫妇的租调。
• (3)出麻布的地方,一对夫妇除出粟2石外,出布1匹,民年15 以上未娶者、奴婢从事耕织者、耕牛等仍按上述比例交纳。
六、南朝的财政管理
1.财政管理机构
2.户籍管理制度 • (1)土断制度:整理侨置郡县制度 • (2)户口检籍制度:清查户口 3.包税制的雏形
关键概念 • 户调 占田制 课田制 均田制 租调制
复习思考题
• 1.曹操的屯田有何特点?简述其与租调 制的关系。
• 2.简述西晋时占田、课田制实行的背 景、内容、意义。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二、财政的基本原则:


三、赋税课征思想

“彻田为粮”;“任土所宜”;平均负担(按土地面积大小、 距离王城远近、资产或盈利的多少、年龄之长幼等标准)
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财政 平均负担观点?
第四章 三代财政的收支管
第一节 三代土地制度

一、所有制:实行奴隶主国家所有制而非私有制 二、三代的井田制
第三节 三代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特点 二、财政支出的内容


军事开支 祭祀支出 王室支出 俸禄支出 建设支出 其他开支
第四节 三代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机构 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分权 三、《周礼》 四、财政管理原则



量入为出 上计制度 因地制宜,均平赋役 巡视督征 储备原则
中国财政史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关于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历史知识
第一章 关于学习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一、教材: 关于课时: 关于作业: 关于考试: 关于平时成绩: 关于课堂纪律。 二、教学内容

1、学习的目的 2、学习的方法、手段 3、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章 历史知识
第一节 秦汉财政概述

专卖政策 均输法 平籴法

财政管理制度:上计制度
第四篇 秦汉

第一章 秦朝财政 第二章 汉朝财政
第四篇 秦汉财政史

第一章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较 第二章 秦代财政 第三章 汉代财政
第一章 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的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财政管理机构
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政府成立之初,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 大纲》的规定,成立了财政部。财政部的最高长官为财政总长。北洋 政府时期,规定,财政部下设赋税司、会计司、泉币司、库藏司、公 债司外加总务厅等六个部门。
后来,随着财政事务的增加.财政收支形式的变化,财政部下设机构 日渐增多。
2.盐税
民国初年,盐务管理和盐税征收制度基本沿袭清 时旧制,仍使用“引岸制”。
北洋时期的盐政十分混乱,一是税率、税额混乱, 各地税负轻重相差悬殊。二是征收管理无力,偷 逃税款现象严重。三是地方军阀随意截留盐税收 入,原本是中央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盐税,此时 为中央政府提供的收入很少。
为解决上述问题,北洋政府对盐税征收制度进行 了整理。
(二)内债
民国初年,由于本国市场上剩余资本、闲 置资金有限,筹集债务资金的难度较大, 所以政府主要依赖外债收入,内债发行规 模不是很大。
内债的大规模发行是在北洋政府统治的中 期,即1917年至1921年。此时期内,内债的 名目大增。有公债、银行借款、库券等多 种名目。其数额更是大得惊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北洋政府财政的特点。 2.简述北洋政府时期经过整理后的田赋征
收制度的内容。 3.论北洋政府时期收回关税主权的经过及
结果。 4.简述北洋政府时期外债发行的特点。 5.论北洋政府时期政府预算制度的建立过
程及内容。
产缺乏管理,由各机构自行管理,自由处 置。
三、官产收入
官产是指国家拥有产权的土地、荒山、林 地以及地上的建筑物等国有财产,其次还 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旗产、沙田、沙灶、 屯田等。北洋政府时期,官产收入的规模 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四、外债、内债收入
北洋政府时期,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极 大。有的年度,公债收入几乎占到财政收 入总额的一半左右。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大出版 社2007年版。
3.项怀成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 刘孝诚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上、下册,商务印 书馆1937年版。
5.陈昭桐主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 1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在建立预算制度的同时,北洋政府还初步制定了决算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
受西方思想影响,清未曾试图确立分级预 算的财政管理体制,但未果。北洋政府于 1912冬公布了《国家费、地方费法(草案)》, 1913年11月公布了《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 (草案)》。这两个《(草案)》的公布,标志 着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国的确立。
政治、经济上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政府财政在此时期的诸多特点。 其一,政府财力分散,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匮乏。 其二,政府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较小,非经常性的各种收 费较多,财政收入缺乏规范性。 其三,关、盐税收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财政主权部分丧失。 其四,财政规章制度形同一纸空文。
(一)田赋
(一)外债
北洋时期,外债规模十分可观。15年中,所借外 债达10亿元之多。其中外债借入规模最大的是 1912年、1913年和1914年。
北洋政府时期外债发行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是前半期外债规模远大于后半期,其背后反 映的是国际社会对北洋政府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 望。 其二是外债资金来源上,早期以欧美国家为主, 后期则以日本国为主。 其三是外债的非经济性。 其四是外债的殖民性。
3.其它工商税
(1)烟酒税。 (2)矿税。 (3)印花税。 (4)契税。 (5)牙税。 (6)当税。 (7)厘金。 (8)屠宰税。 (9)房税。
4.其他零星杂税
(1)特种营业执照税 (2)遗产税 (3)普通营业牌照税。
5.杂捐
二、行政收入
1.船员请领证书登记费。 2.轮船、商船注册给照费。 3,烟酒罚金及没收物变价收入。 4.官产验照收入北洋政府早期,政府对官
田赋制度的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归并税目。 二是取消遇闰加征与减轻偏重赋额。 三是改变田赋牧人的归属。
经过整理的田赋征收制度基本内容如下: 1.地丁。 2.漕粮。 3.租课。 4.田赋附加。 5.田赋预征。 6.兵差。 7.地价税。
(二)工商税收
1.关税 2.盐税 3.其它工商税 4.其他零星杂税 5 .杂捐
二、预、决算管理制度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在清政府有关预算制度规定的基础上, 于1914年公布的《会计条例》中对预算制度作了进一步的 规定。
预算制度颁布后,最初几年实施状况较好,从1913年至 1919年各年度基本上都编制了较完整的国家预算。但从 1920年开始,由于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地方政府截留 中央专款的现象加剧,中央政府在各省的实际收入已难于 准确统计,此外,由于政府机构变更频繁,财政部门难于 全面掌握其变更情况,因此统一的国家预算的编制至此中 断。直至1925年,北洋政府才根据财政部的预算账册和各 种途径的调查统计结果,追编了1920—1925年间各年度的 预算。
一、军务费支出 二、政务费 三、偿债费
一、军务费支出
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阀 混战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和人力,造成这一历史时期军费开支的庞 大,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政务费
政务费内包括外交费、内务费、财政费、 教育费、司法费、农商费、交通费等项目。 政务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很大。
政务费中,财政部所管的费用支出数额所 古比重较大。
用于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教育都所管开 支和农商部所管开支为各项开支中最少的 两个项目。
三、偿债费
北洋政府时期内外债收入规模颇巨,故此 其偿债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 地也甚为可观。
第四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财政管理机构 二、预、决算管理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
1.关税
关税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 一。北洋政府沿袭清末税制,关税的征收有海关、 常关之分。 (1)海关关税。海关对商品进出口征收的关税有进 口关税、出口关税、转口税、子口税和船钞(亦称 吨税)等5种。 (2)常关税。北洋政府的常关税与清末相似,有内 地常关税、50里内常关税和50里外常关税三种。 最初的税率与海关税率相同,均为5%。民国初期, 常关税的征收权分属地方政府、海关所有,征收 制度颇为混乱,税率离低不等。
第十一章 北洋政府的财政
第一节 北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三节 北洋政府的财政支出 第四节 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北洋政 府时期是我国从传统的封建制财政体制向 现代资本主义财政体制过度的初始阶段。 在财政制度上,北洋政府在改造传统税制, 引进现代新税种,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等方 面均有所建树,为其后国民政府时期现代 财政制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13年2月,北洋政府再次公布了《修正财政部官制》,取消了1913年 1月规定的“财政部直隶于大总统”的规定,并撤销了泉币、公债、 库藏三司,增设制用局取代已撤销的三司职掌。
北洋政府初期,地方财政尚未确立,按制度规定,地方政府没有财政 管理权。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非常大,任意截 留中央政府财政收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一节 北洋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
概况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其一,是经济结构中,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仍居 主体地位,但现代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民族资本经济的 力量逐步壮大。 其二,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 其三,是国民经济逐步走向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