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材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c98ea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说课稿部编版
![浪淘沙说课稿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5e69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1.png)
浪淘沙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浪淘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选自《全唐诗》中的名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对黄河的描绘,使学生了解我国壮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主要内容:《浪淘沙》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浪淘沙》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2)关注国家命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诗句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例如,询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词吗?”通过学生回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亮点:以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问答法: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情感。
《浪淘沙》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浪淘沙》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01bbd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7.png)
《浪淘沙》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这首诗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也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黄河的蜿蜒曲折和波涛汹涌。
黄河流经万里,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在风浪的簸动下,从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
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两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则是诗人的想象和向往。
他想象自己能够沿着黄河直达银河,与牛郎织女一同前往他们的家中。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
银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喧嚣,到达一个宁静、美好的彼岸。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意境开阔: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景色,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遐想。
2. 生动形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如“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直上”等,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富有想象力: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黄河与银河联系起来,创造出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4. 情感真挚: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在遭遇挫折时的豁达和乐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浪淘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首诗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以及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浪淘沙诗意解释
![浪淘沙诗意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77e33d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f.png)
浪淘沙诗意解释
《浪淘沙》是一首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海浪拍打沙滩的景象,以及随之而来的隐喻意象与哲思,传达出一种思考人生境界的诗意。
首先,《浪淘沙》通过细致描绘海浪拍打沙滩的景象,将自然景观溶入诗歌中,展现出浩渺的海洋与如烟如雾的沙滩。
这种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海浪逐渐退去的声音与余波,营造出一种宁静、恢弘的氛围。
其次,《浪淘沙》通过对海浪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沉思。
海浪的起伏、冲刷与沙滩的变化,暗喻人生中的起伏与变化。
海浪翻涌,暗示着人生的波折与挫折;海浪拍打沙滩,象征人生的冲刷与洗礼;而海浪最终退去,留下一片平静的沙滩,预示着人生的归宿与安宁。
最后,《浪淘沙》所传达的诗意还包含了人生的不易与短暂,以及面对人生风雨时的坚韧和智慧。
海浪的磅礴和沙滩的细腻,都在诗中呈现出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景观,诗人深思人生的无常和脆弱,以及在不确定中保持坚守的智慧。
综上所述,《浪淘沙》体现了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深思,通过对海浪和沙滩的描绘与隐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思考与诗意。
诗中展示出人生的起伏与坚韧,对于时间与生命的深切感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境界的思考与反思。
浪淘沙解析其一
![浪淘沙解析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624f0c1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8.png)
《浪淘沙解析其一》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下《浪淘沙》其一。
《浪淘沙》是一种词牌名,有好多诗人都写过呢。
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一首,那可是很有韵味的。
先来看开头“九曲黄河万里沙”,这黄河弯弯曲曲,路途遥远,还带着好多好多的沙子。
同学们想想,那场面是不是很壮观?就好像一条巨龙在大地上蜿蜒前行,带着滚滚沙尘。
“浪淘风簸自天涯”,这黄河的浪头啊,被风吹着,被水冲着,一直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
这让咱们感觉到黄河的力量可真大呀!
“如今直上银河去”,诗人的想象力可丰富啦,他说这黄河水要一直冲到银河上去。
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那得是多么神奇的画面!
“同到牵牛织女家”,还要和牛郎织女做邻居呢。
这多有意思啊!
比如说,咱们在做梦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样大胆又奇妙的想法?就像有同学梦到自己飞到了月亮上,和玉兔一起玩耍。
再比如,咱们看动画片的时候,那些神奇的冒险故事,不也是充满了这样的想象吗?
这首词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雄伟,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大胆地去想,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同学们,以后咱们读诗词的时候,也要多去想想,多去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
东西。
好啦,关于《浪淘沙》其一的解析就到这儿啦,希望同学们能喜欢这首词!。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ab91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1.png)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一、字词理解。
1. 八月涛声吼地来。
- “涛声”:指浪潮的声音。
这里的浪潮在八月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吼声到来。
“吼”字生动地写出了浪潮汹涌澎湃、来势汹汹的气势。
2. 头高数丈触山回。
- “头高”:指浪头的高度。
浪头高达数丈,“数丈”表示浪很高,数丈是虚指,形容浪头的高大。
“触山回”是说浪头撞击到山(这里的山可能是江边的山或者是阻挡浪潮的地形)之后又回卷过来。
3. 须臾却入海门去。
- “须臾”:表示时间很短。
浪潮很快就又退回海门(海门是指钱塘江入海口)那里去了。
4. 卷起沙堆似雪堆。
- 浪潮退去的时候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
这里把沙堆比作雪堆,形象地写出了被浪潮卷起的沙堆的颜色(白色)和形状(堆积起来像雪堆一样)。
二、诗句翻译。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三、诗歌赏析。
1. 整体意境。
-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雄伟壮观的景象。
从潮来的气势汹汹,到撞击后的回卷,再到迅速退回大海,整个过程描写得生动而又富有节奏感。
2. 写作手法。
- 夸张:“头高数丈触山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浪头的高大。
数丈高的浪头撞击着山,这种描写虽然有夸张成分,但却很好地表现出了浪潮的强大力量。
- 比喻:“卷起沙堆似雪堆”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浪潮卷起来的沙堆比作雪堆,既写出了沙堆的颜色,又写出了沙堆的形状,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感受。
3. 情感表达。
- 诗人通过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诗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他用简洁而生动的诗句将这种奇观展现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其一)》课文分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其一)》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897ab2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0.png)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古诗的详细分析一、背景介绍《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浪淘沙》组诗中的一首。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他善于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作品通俗清新。
这首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年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当时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三、诗句赏析1.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突出了黄河的蜿蜒曲折。
•万里沙:强调了黄河携带泥沙之多,象征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力量之大。
•浪淘风簸: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风浪激荡的景象,表现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暗示了黄河的源头来自天边,具有神秘和宏大的意象。
2.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直上银河:诗人以浪漫的想象,将黄河与银河相连,表现出对黄河力量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到牵牛织女家:化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与黄河边的淘金者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淘金生涯的厌恶。
四、修辞手法1. 夸张:如“九曲”、“万里沙”等词语,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2. 拟人:如“浪淘风簸”将黄河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力量,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3. 用典:如“牵牛织女”的典故,丰富了诗句的文化内涵,增强了诗句的浪漫色彩。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情怀。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与黄河边的淘金者,寄托了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8def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d.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2】篇〗说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说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说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说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说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00a07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浪淘沙》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教学重难点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浪淘沙课文精讲
![浪淘沙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ff0ffeb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d.png)
第四部分 考试题型及答案
二、选择题 1.《浪淘沙》的作者是()。 A.李煜B.刘禹锡C.李白D.杜甫 答案:B 2.下列对《浪淘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B.诗中融入浪漫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全诗以豪迈的口吻抒发了诗人消极避世的心态。 D.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传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答案:C
考试题型及答案 第七章 恒定磁场
第四部分 考试题型及答案
三、简答题 1.请简要分析《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 牵牛织女家”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牧歌式生活的 向往,以及一种豪迈的情怀。诗人想象着能够逆流而上, 直达银河,与牛郎织女为伴,这种浪漫的想象体现了他 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世事 无常、人生多变的深刻感悟。
中心思想
第七章 恒定磁场
第四部分 考试题型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浪淘沙》中,“如今直上银河去”的下一句 是“______________”。 答案:同到牵牛织女家 2.《浪淘沙》中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 答案:九曲黄河万里沙
考试题型及答案 第七章 恒定磁场
浪淘沙——课文精讲
目录
1 学习目标 2 译文(翻译) 3 中心思想 4 考试题目及答案
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其独 特的韵律和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中 所描绘的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学习目标
第七章 恒定磁场
第二部分 译文(翻译)
《浪淘沙》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 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 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 摇直上,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浪淘沙其一说课稿
![浪淘沙其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0c30b5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4.png)
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该诗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浪淘沙其一》,学生可以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2.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本诗描绘了黄河的壮美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伟大形象,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诗人通过对黄河的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主要内容:《浪淘沙其一》全诗共八句,每句七字,采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手法,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景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美。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浪淘沙其一》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诗中的文化内涵;(2)运用比较阅读、联想想象等方法,感受黄河的壮美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浪淘沙其一》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中的文化内涵;(2)如何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美景象,激发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并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7张PPT)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b839e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3.png)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辨证思维萌芽期,学生辨证分析能力不够完善,概括水平较低。本单元的文章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大胆,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表达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其中一首《浪淘沙(其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2.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4.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学生朗读思考: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黄河倾泻图片,形象感受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
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思考: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3aaeb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0.png)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3.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2.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浪淘沙》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重点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4.感悟人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来体验和感受。
5.诗歌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诗朗读,让学生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6.合作阅读:分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8.课堂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浪淘沙》的部分诗句,并举例说明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收集和整理与海洋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读比赛。
六、板书设计:《浪淘沙》教案一、导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二、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三、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解读隐喻和象征意义四、感悟人生: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五、诗歌欣赏: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六、合作阅读:分组阅读和讨论七、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八、课堂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d992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7.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涯:yá(天涯、生涯、天涯海角)莺:yīng(黄莺、夜莺、莺歌燕舞)二、多音字曲:qū(曲折)qǔ(歌曲)簸:bǒ(簸一簸)bò(簸箕)三、理解诗意1.浪淘沙(其一)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
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
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2.江南春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3.书湖阴先生壁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四、问题归纳1.“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怎样情怀?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部编版小学语文《浪淘沙》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浪淘沙》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3ad6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4.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浪淘沙》课文原文及赏析
《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课文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士兵的生活情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形象地描绘出黄河从地面升起,直入云端的壮观景象,既展现了黄河的雄浑气势,也寓示了边疆之地的辽阔与遥远。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描绘了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坐落在万仞高山之中,既表现了边疆之地的荒凉与艰苦,也寓示了戍边士兵的孤独与坚韧。
“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通过羌笛的声音表达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杨柳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思念,而“何须怨”则表达了士兵们的坚韧和乐观,即使身处艰难困苦之中,也不会一味地抱怨和哀叹。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以春风无法到达玉门关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边疆之地的寒冷和荒凉,同时也寓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照顾尚未完全达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黄河、孤城、羌笛和春风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边疆之地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士兵的生活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地区和戍边士兵的深深关怀和敬仰。
同时,诗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
![18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2068ce7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77.png)
《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一、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豪刘禹锡在被贬过程中写下的九首组诗的第一首。
作者前两句通过“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关键词,向人们描述了黄河奔腾汹涌的景象;后两句则借助“汉使穷河源”的典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一往无前、逆流直上的豪迈气概。
二、设计思路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我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古诗词以它特有格律和音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颗璨烂瑰宝。
一字一音一琴声,古诗文独特的音韵,音声相和,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作者的内心情感。
诗人虽然被贬,可诗中描写的画面却如此磅礴,联系作者生平资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在漫漫被贬路上,在颠沛流离中,正如那浪淘风簸中的“黄沙”,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沙子”精神。
吹尽黄沙始到金。
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往无前想着梦想努力,逆流而上中的百折不挠,不正是当前我们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吟诵一首诗,想象一幅画,走进一个人,传承一种精神。
三、教学目标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习吟诵,吟出的黄河特点,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
3.结合生活常识、字理溯源,体会沙砾不怕困难、顽强的毅力和精神。
4.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吟诵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乐观、豪迈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出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自主吟诵,感悟意境1.学生标画三、四句平仄,自主练习吟诵。
(1)学生自主标画,并练习吟诵。
(2)指名吟诵,及时予以指导。
重点指导“直上”,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吟诵体会作者内心豪情。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2.补充资料,体会作者情感(1)出示典故“汉使穷河源”,学生猜测作者可能去做什么?(2)诗言志,不尽之意在言外。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浪淘沙(其一)》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浪淘沙(其一)》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ad8342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7.png)
五、理解诗意:
1.浪淘沙(其一)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 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 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知识点: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 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 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 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 春望”。
(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朗读指导:读前两句时语速放缓,语调沉稳而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的绵长曲折之感和挟沙带浪 的气势,读第三句时,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转向激昂,表现出诗人欲直上九霄的气概,第四 句再转向平缓悠长,读出其中的憧憬之感。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2024《浪淘沙》说课稿范文
![2024《浪淘沙》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c47b6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1.png)
2024《浪淘沙》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浪淘沙》,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浪淘沙》是2024年版语文教材的第三篇课文。
它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通过描绘海浪冲刷沙滩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景观的赞美之情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掌握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力量和人生哲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把握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
难点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意图。
二、说教法学法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和情感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情感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学法是体验式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诗歌的内容和意象,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海浪和沙滩的图片和音频材料,用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张海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海浪冲击沙滩的场景。
通过引入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提出思考问题:海浪的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景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接着,我会介绍诗歌《浪淘沙》的内容和作者,并给出学习的目标。
环节二、欣赏诵读,感受意象。
我会播放一段诵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和聆听。
然后,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
例如,通过诗中描绘的海浪冲击沙滩的场景,诗人借景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全解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928753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6.png)
四年级上册浪淘沙课文全解
《浪淘沙》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乐府诗,描写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这首诗的上半首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后半首则是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
首先,第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中,“九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则表现了黄河的泥沙很多。
第二句“浪淘风簸自天涯”中,“浪淘”是指波浪淘洗,“风簸”则形容风很大,整个句子表现了黄河泥沙在风浪中的翻滚和簸扬。
接着,“如今直上银河去”一句,表现了诗人想要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到达银河的意境,这是一种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同到牵牛织女家”一
句,则是诗人想象自己能够到达牛郎织女的家中,这是一种对美好神话传说的憧憬。
下半首,“日照澄洲江雾开”中,“日照澄洲”描写了太阳照耀下的清澈江水,“江雾开”则表现了江上的雾气逐渐消散。
接着,“淘金女伴满江隈”一句,描写了淘金女子在江边劳作的场景,展现了黄河对当地人民的重要性和影响。
最后,“美人首饰侯王印”一句,则是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将黄河比作美人
首饰和侯王的印章,表现了黄河的珍贵和重要性。
整首诗充满了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色和美好神话传说的向往和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材理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
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