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

中医治感冒的万能方:败毒散和荆防败毒散败毒散是宋代大医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名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组成,主治外感风寒湿所致的表证。
荆防败毒散出于《摄生众妙方》,是败毒散去人参、薄荷、生姜加荆芥、防风而成,主治同败毒散。
什么是表证?中医诊断学认为以发热、恶寒、脉浮为特征的证候就是表证。
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仅包括平时常见的感冒,还涉及为数众多的病毒性传染病。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主要的外感病因。
六淫邪气主要侵袭皮毛,或从口鼻而入,侵害肺系,对口、鼻、咽、喉、气管和肺形成损害,症状表现为全身的发热、恶寒、肌肉骨节疼痛,以及局部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等。
对这类病证的治疗应该以祛外邪为主。
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关系紧密,常相互交织,杂而为病,有时难以分开。
钱乙设计了这张针对多种病因都有治疗作用的败毒散。
方中以羌活、独活、生姜散寒,羌独活并用可治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合茯苓以祛湿;川芎、薄荷祛散风邪,善治头痛;配伍前胡、枳壳、桔梗、甘草以行气、止咳、化痰,强化治疗肺感外邪之后的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状;若体虚,以少量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而柴胡则可退正邪交争所生之热。
实际上方中柴胡的用法最为巧妙,另有深意。
外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寒热经常转化,判断外感风热或由寒化热的标志,往往是病人表现出的热重寒轻的症状。
如果从柴胡退热的角度来说,败毒散对风热外感也具有适应性。
可以说,败毒散的用药涉及外感六淫中风、寒、湿、火四个环节,几乎可称为一个通治之剂、万能之方。
研发理由和前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毒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小儿秋季泄泻以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
败毒散出现后的900年中,全国风靡,医案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其间许多医家对败毒散进行了加减,以适应不同病人的病情,这就形成了败毒散系列,其中荆防败毒散就是对败毒散的一个高超的改进。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北宋钱乙(1035-1117),字仲阳。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专论小儿脉、因、证、治,收列儿科常见病证治80余条,中卷收载典型病案23则,下卷列载方剂124首。
全书论治始终遵循“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一生理、病理特点,遣方用药寒温适度,补泻并用,扶正祛邪兼顾,以柔养脏腑为本。
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原序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脉既难凭,必资外证。
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
问而知之,医之工也。
而小儿多未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又所用多犀、珠、龙、麝,医苟难辨,何以已疾?其难五也。
种种隐奥,其难固多。
余尝致思于此,又目见庸医妄施方药而杀之者,十常四五,良可哀也!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太医丞钱乙,字仲阳,汶上人。
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先子治平中登第,调须城尉识之。
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危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
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大观初,余筮仕汝海,而仲阳老矣。
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
盖晚年所得益妙。
比于京师,复见别本。
然旋着旋传,皆杂乱。
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
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
上卷脉证治法,中卷记尝所治病,下卷诸方,而书以全。
于是古今治小儿之法,不可以加矣。
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
儿科类文献

《保婴撮要》
20卷,明·薛氏父子薛铠、薛己合撰,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薛铠字 良武,精于医学,尤善儿科,撰《保婴撮要》10卷。薛铠死后,其子薛己于前 10卷中增加验案,并续补后10卷,成20卷。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对内、外、 妇、儿、骨伤各科均有很深造诣,一生著述甚多。
薛己学术上深受钱乙、陈文中及李杲影响,重视脾胃,尤其重视脾胃阳气升发作 用。同时,又能注重肾的阴阳生化,在治疗上强调温补脾胃,善用甘温,力避克 伐滋腻。他所总结的脾胃病四证四方,即饮食不适用枳术丸、脾胃虚弱用四君子 汤、脾胃虚寒用四君子汤加炮姜、命门火衰用八味丸;以及用六味丸、八味丸调 治肾命阴阳水火等法,给后世很大影响。本书卷1为总论部分,论述初诞法、护 养法、虎口三关色脉诊法、脐风噤口证治、五脏所主证治。
创制简便成药
钱氏根据儿科发病急、变化快,小儿不易服药的临床特点, 对于药物的剂型、服法等诸方面,十分注意,以适应儿科 病的具体特点。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载方120首,除 口服汤剂23首外,余皆为丸、散、膏剂及外用药。这些方 药用药精、药味少、剂量小,易为小儿所接受,由于剂量 小,又易于脾胃受纳吸收。
善于化裁古方
钱氏于处方调剂,十分注重前人的经验。但其又不固守古方,而是结 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个人的用药体会,灵活加减,予以化裁, 或在药味上进行加减,或在剂型、服法上变更。
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从《金匮要略》的崔氏八味丸减桂、附化裁 而成,成为后世滋补肾阴的千古名方。在香连丸的基础上加白附子以 祛寒,就化裁出白附子香连丸。香连丸加入豆蔻仁、诃子肉、没石; 又化裁成没石子丸。以上虽均治腹痛泻利诸症,但各自在寒温通涩方 面已有变化,充分表现出钱氏对古方认真钻研,灵活化裁的学术特点。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成就述评

古 代儿 科又 为 哑科 , 小 儿 不 能 准确 用 语 言 表述 其
病情及 发病 过程 , 通过 问诊 、 切诊 也很 难获得 确 切 的病
情信 息 , 为 医生诊 断 和治疗 带来 了很 大 的困难 。为此 , 诊断4 , J L 病 症望 诊 显 得尤 为 重 要 。钱 氏认 为 , 4 , J L 肌 肤嫩 薄 , 未 经八珍 五 味 之渍 , 未 受七 情 六 欲 之攻 , 脏 腑 气血 的变化 和虚 实 盛衰 比成人 更 明显 的反 映 于肌 表 ,
谨、 临证 制方 、 有理 有法 、 效力 确切 , 影 响深远 。其 学术 思 想 丰 富 了 中 医儿 科 学 的 内 容 , 推 动 了儿 科 学 的发
之邪侵 犯 , 在 内易 为 饮 食所 伤 。钱 乙对 d x J L 生 理特 点 的认识 和 总结 , 为后 世 医家 正 确 掌握 4 , J L 疾 病 的发 展
圣” 、 “ 儿科鼻祖 ” 。其专攻儿科 4 O余载 , 对z h J L 科的 医学 理论 造诣 很深 , 经 验极 为丰 富 , 其所 治疾 病范 围较
广, 选方 用药 十分灵 活 , 善 于继承 古法 与创研 新方 相结 合, 深得 仲景 “ 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之 旨。其 治 学 严
医生 在 自然条件 下就 可直接 观察 到患 儿 的神色 形态 的 异常 变化 , 并 以此为依 据来 分析 判断 疾病之 所 在 , 为 五
4 , J L 从 出生 到成年 , 处 于不 断生长 发育 的过程 中 , 脏腑 、 气 血及 形体 的生 理 特 点 和病 理 变 化 都 与成 人 有 很大 差别 , 决 不是 简 单 意 义上 的成 人 的 缩影 。4 , J L 随 着年 龄 的增长 , 其形 、 神 等各 方 面 都 不 断 发生 变 化 , 这 种变 化在 西晋 王叔 和《 脉经》 中称 为 “ 变蒸 ” , 其 含 义 为
小儿药证直诀古籍全本

宋·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1=标题= 卷上剎证治法一、小儿剎法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笺正)小儿在三岁以内,脉极难辨,故古人以食指三关脉纹为据,本节为风关,中节为气关,指头末节为命关,自虎口直上,在指内侧上廉,其脉纹仅见於风关一节,为病最轻;若透至第二节气关,为病较重,若直透至第三节命关,则病必危重,多不可治。
视指纹法,须以医者左手,轻持儿掌,捺定期食指,而以右手大拇指头第一节内侧上廉侧面,轻轻自儿指端向虎口推之,以察其纹之色泽形相,不可以指面正中之罗纹推其指纹,昔人谓罗纹有火,恐惹动儿热,亦不可自其虎口向指头推去,小儿血气未定,向上一推,可使其纹暴长,直透关节。
若辨纹之色,则紫色主内热,红者主身热,青者为惊,肝木动也,白者为疳,脾土伤也,若见黑色,即属不治,纹以隐隐不露者为佳,显明深色,病势必重,间有弯曲之状,亦当以色泽辨之,通行书中绘成种种图象,备尽奇形怪状,多是臆说,殊不不足据,此虽仲阳所未详,然大略如此,差可取证,亦治幼者不可不知之法。
至三岁以上,即当兼察其剎,小儿臂短,寸关尺三部不能容医人三指,则以一指按定关部,而即以此指左右展转,以兼察其尺寸两部,浮沉迟数,大小长短。
形势主病,亦与大人无甚区别,但躯干短小,呼吸促而剎至亦速,大率平人之一呼一吸,剎以七至或八至为平,古必谓八至为平,十至为数,则稍为言之太过。
仲阳此节辨剎,当亦指三岁以上言之。
剎乱者是正气已散,故剎无定状,大人得之,亦不可治,何论小儿气急则剎弦急,食伤则气滞,故剎沉且缓,惊则气浮,故剎为之促急。
促即促数之促,不必依剎经及伤寒论辨剎篇,定为数中之一止,仲景伤寒论促剎四条,本无歇止之意,故炙甘草汤一条,以结与代对举,一言其歇止之无定,一言其歇止之有定,并不以促与结对举,可知仲师本旨未尝以促为止。
此高阳生之剎诀较胜於剎经者,风是外感,於剎当浮,冷为寒,剎必沉细,虽寥寥数言,於寒热虚实各证,固已得其大略,此外仲阳所未言者,皆当以大人剎理,推测求之可也。
中医儿科学重点复习整理

中医儿科学重点总论●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专科:宋代。
●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1.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首创儿科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南宋名医- 陈文中著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幼幼集成> 陈复正-清代: 指纹诊法●万全: 著作: <片玉心书> <幼科发挥> <育婴家秘>提出“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小儿药证直诀提出- 五部配五脏: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万全的“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1. 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的功能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 其二,是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之后易化热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2. 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3. 心常有余: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 其二是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4. 肺常不足: 肺与脾胃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胃自固, “脾常不足”,故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5. 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阳,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试述“纯阴”与“稚阴稚阳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1. 稚阴稚阳: 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纯阳: 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将小儿这种蓬勃生机,迅速发育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纯是指小儿先天所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分析其含义:脏腑- 指五脏六腑;娇 - 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 - 即嫩弱,幼稚之意;形 - 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 - 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 - 指充实之意●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 - 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 - 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为充实,不完善.稚阳 - 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二.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 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的,不断的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

南苏子(炒)、苦葶苈子(微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姜汤下。
丸剂
6
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五钱,白云苓一钱,北五味五分,杭麦冬一钱,炙甘草八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汤剂
7
清宁散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治心肺有热而令咳嗽,宜从小便利出。”
煮散
4
消乳丸
《婴童百问》(明•鲁伯嗣)“治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一两(炒),甘草(炙)、陈皮各半两,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各一两。
右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丸剂
5
苏葶丸
《医宗金鉴》(清•吴谦)“小儿……若停饮喘急不得卧者,又当泻饮降逆,苏葶丸主之。”
人参二钱五分,白茯苓五钱,白术五钱(炒),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葛根五钱。
右㕮咀,每服三钱,水煎。
煮散
3
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凡小儿虚冷病,先与数服,以助其气。”
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剉)、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
序号
方名
原文
剂型
出处
处方
制法及用法
1
泻黄散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治脾热弄舌。”
名医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名医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作者:文佳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17期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
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茱萸加强熟地黄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
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
本方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从事临床儿科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后其学生阎孝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最初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宋朝元丰年间,宋神宗赵顼的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钱乙来为她诊治,疗效颇佳。
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有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瘛疭。
瘛疭为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
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神奇的医术,神宗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诊断后给皇子服用黄土汤,皇子痊愈后,神宗皇帝任命他为太医丞,赐给他紫衣金鱼袋。
六味地黄丸是怎么來的钱乙任职后,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向他“讨教”。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
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
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考证

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历史沿革及临床应用考证Δ陈娜1*,郭景仙1,褚燕琦1,贡磊磊2,姜新海1,胡晓1,张兰1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53;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26)中图分类号 R28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1-0119-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1.21摘要异功散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收录于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异功散的方剂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和主治功效等进行考证分析。
结果可得,异功散由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5味药组成,其中茯苓需去皮,白术采用土炒法,甘草采用蜜炙法,人参和陈皮用生品;根据古今剂量折算,异功散煎服时须将各药材研为细末,各称取1.6 g,加水300 mL、生姜5片、枣2个,共同煎煮至210 mL,饭前温服。
异功散在古籍中记载的主治病证为呕吐泄泻、脾胃虚冷、胸脘痞闷、不思饮食等,在现代广泛应用于免疫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涉及小儿厌食症、哮喘、贫血、肿瘤等多种疾病。
关键词经典名方;异功散;文献考证;功效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 YigongsanCHEN Na1,GUO Jingxian1,CHU Yanqi1,GONG Leilei2,JIANG Xinhai1,HU Xiao1,ZHANG Lan1(1. Dept. of Pharmac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China;2. Dept. of Pharmacy,Beij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6, China)ABSTRACT Yigongsan,derived from QIAN Yi’s Key to Therapeutics of Children’s Diseases in the Song Dynasty,is a classic pediatric prescription that is included in the Catalogue of Ancient Classic Prescriptions (the Second Batch of Pediatric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2022. This paper verifies and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origin,composition,dosage,processing,decoction method and efficacy of Yigongsan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cient books and modern documents. As a result,Yigongsan is composed of five herbs:Panax ginseng,Poria cocos,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Citrus reticulata and Glycyrrhiza uralensis, of which P. cocos should be peeled,A. macrocephala is fried with soil,G. uralensis is roasted with honey while P. ginseng and C. reticulata are raw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dosage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each medicinal herb must be ground into fine powder,1.6 g for each, added with 300 mL of water,5 pieces of Zingiber officinale, and 2Ziziphus jujuba,decocted together to 210mL,and taken before meals. In ancient books,Yigongsan is used to treat vomiting,diarrhea,spleen and stomach deficiency,chest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and lack of appetite,etc. Modern research showed that Yigongsan could also be used in the diseases of immune system,respiratory system,blood system,etc.,involving infantile anorexia, asthma, anemia, tumors and so on.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 Yigongsan; literature research; efficacy2018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陆续联合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同时还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彰显了国家对于古代经典名方的肯定及对经典名方文献考证工作的重视。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前言钱乙是明朝著名大医学者,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经典医书。
本文将以《小儿药证直诀》为蓝本,针对其调理脾胃的思想进行探析。
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
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后天”是指出生后的天数,与先天相对。
所以,脾胃是在人体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消化、吸收、运输、转化等过程,使食物转化为人体液体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同时,脾胃还和情志、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出现情绪不佳、气血不畅、津液不足等问题。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脾胃的调理,以保证身体健康。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的调理思路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提出了临证治疗小儿疾病的“六调”方法,其中包括对脾胃的调理。
其思路如下:1.调补脾胃气血:即通过运用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调节脾胃的气血功能,使其正常运转。
2.调理脾胃湿热:即通过运用清热利湿、温中行气等方剂,消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3.调理脾胃虚寒:即通过运用温中散寒、健脾温经等方剂,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提高体内的代谢率。
4.调理脾胃虚热:即通过运用益气护阴、清热润燥等方剂,调理脾胃的热化功能,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问题。
5.调理脾胃阴虚:即通过运用益阴润燥、养阴清热等方剂,增强脾胃的阴液功能,减缓身体老化速度。
6.调理脾胃气虚:即通过运用补气养血、和中益气等方剂,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
以上的六种调理思路,涵盖了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主要思路,也是中医对于调理脾胃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分析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于脾胃调理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医重视脾胃的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调理脾胃功能:包括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能够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概述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 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
他的生卒年限,以前一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一部《小儿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儿科学贡献很大。
钱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卒年限考有5 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乙的生平事迹并考证他的生卒年限,这5 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钱乙自己曾经为当时一位儿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的跋言;钱乙的学生阎季忠(又作孝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以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有关钱乙的记载(图为钱乙)。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内容文词大致相同。
说是钱乙的父亲擅长医术,而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乙3 岁的时候,他父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去世,年幼的钱乙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氏家中。
钱乙年龄稍为长大时,跟随吕氏学医,30 多岁的时候,他把父亲寻了回来,又过了7年,父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乙已是40 岁左右的人,他以一部名叫《颅囱方》的小儿科书籍在山东行医,声望很大,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 年),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士的时候,他能为钱乙写传,而说仲阳享年82 岁,那末钱乙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而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 年),所以钱乙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 年了。
至于《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说:"乙在宣和间以巫方氏颅囱经治小儿,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一1195年,那时钱乙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乙自己写的文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说,自己" 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当时是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 年)。
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古代7个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

3.本方直接折算剂量并非每日服量,结合方剂组成及每服量,按日服三次计算,则本方的日服总量为18.60g。各药的日服量折算约如下:广藿香1.57g,栀子0.22g,石膏1.12g,甘草6.72g,防风8.96g。本方未明确日服用次数,应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日服1-3次遵医嘱使用。
广藿香叶
28.91g
上药粉碎为粗粒,加蜜和酒微炒香,再粉碎为细末,每服6.20g,加水300mL,煎至150mL,温服,可不定时服用。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小儿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吐舌等。
栀子
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基本信息
现代对应情况
出处
处方、制法及用法
药味名称
基原及用药部位
炮制规格
折算剂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幼幼集成》(清•陈复正)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钱五,白云苓一钱,北五味五分,杭麦冬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人参
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生品Fra bibliotek栀子仁
4.13g
石膏
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生品
20.65g
甘草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
生品
123.90g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探究摘要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其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以五脏所主为大纲,以五脏所胜为基础,以证候为依据,辨虚实寒热以作为论治的准则。
其将惊、风,困,喘,虚归纳为心,肝、脾,肺,肾的主要证侯,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础方剂。
其临证遣方用药时极为重视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顺应四时的变化。
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辩证;学术思想钱乙(约公元1032—11l3年 ),字仲阳,祖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时北迁,定居于山东,为宋代著名儿科学家。
所著《小儿药证直诀》,系钱乙弟子阎季忠据钱乙原著《伤寒论指微》及《婴孺论》编撰整理。
《小儿药证直诀》计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收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则详记钱乙小儿病医案23 则;卷下列诸方,论述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了钱乙在《内经》、《金匮》、《千金方》等脏腑辨证基础上,首创的儿科五脏辨证思想、组方用药及养护调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儿科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体系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
【1】作为儿科鼻祖,钱乙所研制的五脏补泻方剂,也成为后世医家对古方进行临证研究、化裁的重要文献资料。
1、五脏所主钱乙首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了五脏辨证的方法。
在继承内经脏腑辨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根据他的临床经验。
摸索出了小儿疾病辨证的内在规律,创立了以心、肝、脾、肺、肾的病理特征为理论基础,以临床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证治准则的五脏辨证论治体系【2】。
钱乙归纳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征。
并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篇中做具体的论述。
钱乙(宋)小儿药证直诀(加书签版)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二、变蒸三、五藏所生四、五藏病五、肝外感生风六、肝热七、肺热八、肺盛复有风冷九、肺虚热十、肺藏怯十一、心热十二、心实十三、肾虚十四、面上证十五、目内证十六、肝病胜肺十七、肺病胜肝十八、肝有风十九、肝有热二十、肝有风甚二一、惊发搐二二、早晨发搐二三、日午发搐二四、日晚发搐二五、夜间发搐二六、伤风後发搐二七、伤食後发搐二八、百日内发搐二九、急惊三十、慢惊三一、五俌三二、疮疹候三三、伤风三四、伤风手足冷三五、伤风自利三六、伤风腹胀三七、伤风兼藏三八、伤风下後馀热三九、伤寒疮疹同异四十、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四一、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四三、伤风吐泻身温四四、伤风吐泻身热四五、伤风吐泻身凉四六、风温潮热壮热相似四七、肾怯失音相似四八、黄相症四九、夏秋吐泻五十、吐乳五一、虚羸五二、嗽五三、诸疳五四、胃气不和五五、胃冷虚五六、积痛五七、虫痛(虚实腹痛附)五八、虫与俌相似五九、气不和六十、食不消六一、腹中有癖六二、虚实腹胀(肿附)六三、喜汗六四、盗汗六五、夜啼六六、惊啼六七、弄舌六八、丹瘤六九、解颅七十、太阳虚汗七一、胃怯汗七二、胃啼七三、胎肥七四、胎怯七五、胎热七六、急欲乳不能食七七、龟胸龟背七八、肿病七九、五藏相胜轻重八十、杂病八一、不治症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一、李寺丞子三岁病搐二、广亲王宅八使急搐三、李司户孙百日发搐四、王氏子吐泻慢惊五、杜氏子五岁病嗽死证六、转运使李公孙八岁风寒喘嗽七、张氏孙九岁病肺热八、疮疹九、惊搐十、疮疹一一、惊搐一二、脾虚发热一三、发热一四、自汗一五、伏热吐泻一六、虚体吐泻壮热一七、吐泻一八、泻後脾肺虚一九、疮疹二十、虫痛二一、病嗽咯血二二、误下太过二三、伤食卷下诸方(大青膏)(凉惊圆)(粉红圆)(又名温惊圆)(泻青圆)(地黄圆)(泻白散)(又名泻肺散)(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导赤散)(益黄散)(又名补脾散)(泻黄散)(又名泻脾散)(白术散)(涂僺法)(浴体法)(甘桔汤)(安神圆)(当归汤)(泻心汤)(生犀散)(白饼子)(利惊圆)(栝蒌汤)(五色圆)(调中圆)(塌气圆)(木香圆)(胡黄连圆)(兰香散)(白粉散)(清积圆)(安虫散)(紫霜圆)(香瓜圆)(花火膏)(白玉散)(牛黄膏)(牛黄圆)(玉露散)(又名甘露散)(百祥圆)(一名南阳圆)(牛李膏)(一名必胜膏)(宣风散)(麝香圆)(大惺惺圆)(小惺惺圆)(银砂圆)(蛇黄园)(三圣圆)(小青圆)(小红圆)(小黄圆)(铁圆)(银液圆)(镇心圆)(金箔圆)(辰砂圆)(剪刀股圆)(麝蟾圆)(软金丹)(桃枝圆)(蝉花散)(钩藤饮子)(抱龙圆)(豆卷散)(龙脑散)(虚风方)(回生散)(虚风又方)(梓朴散)(褊银圆)(又牛黄膏)(五福化毒丹)(羌活膏)(郁李仁圆)(犀角圆)(异功散)(藿香散)(如圣圆)(白附子香连圆)(豆蔻香连圆)(小香连圆)(二圣圆)(没石子圆)(当归散)(白圆)(豆蔻散)(温中圆)(胡黄连麝香圆)(大胡黄连圆)(榆仁圆)(大芦荟圆)(龙骨散)(橘连圆)(香银圆)(金华散)(安虫圆)(芜荑散)(胆矾圆)(真珠圆)(消坚圆)(百部圆)(紫草散)(秦艽散)(地骨皮散)(人叁生犀散)(三黄圆)(天南星散)(黄散)(虎杖散)(捻头散)(羊肝散)(婵蜕散)(乌药散)(二气散)(葶苈圆)(麻黄汤)(生犀磨汁)(大黄圆)(使君子圆)(青金丹)(烧青圆)(败毒散)(木瓜圆)(青金丹)(生犀散)(大黄圆)(镇心圆)(凉惊圆)(独活饮子)(三黄散)(人叁散)(槟榔散)(黄散)(地骨皮散)(兰香散)(傅齿立效散)(蚵皮丸)卷上(目录)脉治法卷中(目录)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卷下(目录)诸方卷上脉治法一、小儿脉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儿科考试知识点

儿科总论一.发展史《诸病源候论》提出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三岁以下为纯阳之体。
北宋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
3.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风惊困喘虚。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擅用寒凉;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倡导固养小儿元阳明代万全:1.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形成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阳常有余,肝,心有余,肺肾脾不足。
3.首重保护胃气。
陈复正《幼幼集成》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查寒热,淡滞定虚实”,(鲜红为风寒,紫红为郁热)风轻,气重,命危。
二.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
从末次行经算起为40周。
2.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死亡率较高。
3.婴儿期:28天到1周岁,次期生长发育迅速,但免疫力低。
4.幼儿期:1-3周岁,活动增强,传染病几率增加。
5.学龄前期:3-7周岁,也称幼童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6.学龄期:7-青春期(女12,男13)7.青春期:女12-17/18,男13-18/20三.小儿生长发育总体: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低级到高级。
1.体重,出生时约3kg,出生后前半年每月增长0.7kg,后半年每月增长0.5kg,一周岁后每年增长2kg.<6个月W=3+0.7x月数7-12个月W=7+0.5x(月数-6)一岁以上W=8+2x年龄2.身高:出身时约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25cm,2-12岁身高为70+7x年龄(2-12岁)3.囟门:前囟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应在2-4个月或出身时闭合。
4.头维:出生33-34cm,十五岁接近成人54-58cm5.胸围:出生32cm,胸围超过头维。
6.牙齿:6岁第一颗恒牙,乳牙=月龄-4/67.呼吸脉搏:呼吸脉搏(比值)新生儿40-45 120-140 1:3≤1 30-40 110-130 3-41-3 25-30 100-120 3-43-7 20-25 80-100 47-14 18-20 70-90 48.血压:收缩压=80+2x年龄舒张压=收缩压x2/39.智能发育:感知、运动、语言、性格发育一月好睡二微笑,三月似识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挟抱,七八常将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憎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初探

临床 医生 所喜用 。
脏 与气候 时令 之 间 的相互 关 系 , 立 阴 、 利水导 热 , 可用 导赤 散 ; 见 目 若
上古 虽 有 《 内经 》 的脏 腑 辨 证 五脏补 泻 诸 方 作 为 治疗 的 基 础 方 淡红 等 阴虚血 热又 挟外 邪 者 , 可用
古方, 自创许多新方。如 闻名于 心 、 、 、 五 脏 的 主 要 症 候 特 泻心汤 ; 口中气温, 并 脾 肺 肾 若 心胸部热 , 避
世 的六 味地黄丸 、 白散 、 泻 导赤 散 、 点 , 用虚 实寒 热来 判 断脏 腑 的病 理 热就冷 , 卧, 俯 咬牙 , 是心火有余而
变化 , 用五行 来 阐述五 脏之 间及五 脏 与 气候 时令之 间的 相 互 关 系, 立五 脏 补 泻 诸 方作 为 治 疗 的基 础 方
剂 。并且其 临证 时极 为重视 五脏 之 间的相 互影响 , 顺应 四 时的 变化 。
关键词
五 脏证 治
《 小儿 药证 直诀》 钱 乙 若 心热 之 气 上 行 则 咬牙 舌 为 心 之 苗, 热则 舌破成 疮 , 为重 舌木 舌 , 又 故 钱 氏指 出 , 主惊 , 发 热 心 若
钱 乙 , 仲 阳( 字 公元 13 02年 ~ 11 13年 ) 郓 州 ( 山 东 东 平 县 ) , 今 人, 享年 8 1岁 , 医 5 行 0余 年 , 曾官
l 五 脏证 治
钱 乙 的辨 证纲 领 , 以五脏 为辨 舌 长 出不 收之病 。
至太 医院丞 , 当 时最 享盛 名 的儿 证 基 础 , 是 以证 候 为依 据 , 别 其 虚 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概述在我国医学历史上著名的小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字仲阳,北宋末年东平郡(今山东郓城县)人。
他的生卒年限,以前一直没有作过详细考证。
他的学术思想及流传到现在的一部《小儿药证直诀》,对祖国医学中的儿科学贡献很大。
钱乙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生卒年限考有5篇材料可以充分说明钱乙的生平事迹并考证他的生卒年限,这5篇材料是:宋代刘跂写的《钱仲阳传》;《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钱乙自己曾经为当时一位儿科医家董及之的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的跋言;钱乙的学生阎季忠(又作孝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以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有关钱乙的记载(图为钱乙)。
刘跂的《钱仲阳传》和《宋史·方技》记载的钱乙传,内容文词大致相同。
说是钱乙的父亲擅长医术,而有饮酒的嗜好并且喜欢到处旅游。
当钱乙3岁的时候,他父亲到东海地区游览,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去世,年幼的钱乙就寄养在他的姑母吕氏家中。
钱乙年龄稍为长大时,跟随吕氏学医,30多岁的时候,他把父亲寻了回来,又过了7年,父亲也去世了,那时的钱乙已是40岁左右的人,他以一部名叫《颅囱方》的小儿科书籍在山东行医,声望很大,到了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由于给宋神宗的子女治病有功,被任命为翰林医宫,继而又提升为太医丞。
并说他享年82。
元丰年间,也就是刘跂得中进士的时候,他能为钱乙写传,而说仲阳享年82岁,那末钱乙卒于刘跂之先,这就没有疑问,而刘跂是卒于政和末年(公元1117年),所以钱乙的卒年就不会在公元1117年了。
至于《四库全书目录提要》上说:"乙在宣和间以巫方氏颅囱经治小儿,甚著于时",考宣和间是在公元1119一1195年,那时钱乙已经去世,这就是显然的错误了。
再根据钱乙自己写的文章,他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说,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当时是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
再以阎季忠辑《小儿药证直诀》时写的序文中所说,由于幼年多病,屡经钱仲阳治愈,阎季忠说:“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皆仲阳拯之良愈,是时仲阳年尚少,不肯轻传其书,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耳。
大观初……而仲阳老矣,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
后六年,又得杂方,盖晚年所得益妙”。
阎氏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写这篇序文的,说明了阎季忠幼年患病时由钱乙治愈,而钱乙当时还在少年,犹未成名,到了大观初年(公元l107年),仲阳已老,复指出后六年又得杂方,是仲阳晚年的医方,因此知道公元1113年该是钱乙的卒年,同时也可以把阎氏说的"后六年又得杂方",是指公元1113年钱乙去世后六年,又得杂方,从而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阎季忠以晚辈的身份辑成《小儿药证直诀》刊行,并写出序文。
于是根据钱乙享年82来推算,他的生卒年限就可以肯定为公元1032-1113年。
更可以说明钱乙在40岁左右“始以颅囱方著山东”,50岁左右(元丰中)为治愈统治者神宗的子女有功而为翰林医官,继则提升为太医丞,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给董及之的著作写跋言时,已经62岁,所以他说“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正因为钱乙在20多岁(年尚少)已经开业行医,而真正成名则在40左右以后的事。
《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小儿药证直诀》的辑成,正是由于阎季忠对钱乙在学术上的崇拜,何况自己幼年多病,都是钱乙为之治愈,早已有心收集钱氏方药,终于在宣和元年以晚辈的姿态,完成这部著作,这是按照钱乙的丰富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全书一共三卷。
上卷记载了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方法,所谓“脉证治法”,除了提出简要的脉法外,指出钱氏特别重视“望诊”,正因为小儿患病时“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小儿的机体还是“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而且“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这些对辨证论治就有它的特殊之处。
何况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是词不达意。
中卷是“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是我国有名的古代小儿科病历,记载了儿科的常见病和传染病,描写了23种病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下卷记载了“诸方”,这是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创制的很多方剂(图为《小儿药证直诀》书影)。
如《小儿药证直诀》中卷里面对麻疹的记载:“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又描写一例百日咳的记载:“杜氏有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
而且钱乙是提出“惊风”名词的第一人,他以“心主惊,肝主风”立论,根据临床的表现,把惊风分为急、慢两种,认为急惊风是“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认为慢惊风是“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瘈疭(qlz6ng抽动),昏睡,睡露睛,此无阳也”。
从此,后世儿科医家对惊风的病因病理,都循着钱氏的立论。
《小儿药证直诀》下卷里面所载的“诸方”正是钱乙创制了多种疗效可靠的方剂,如治疗肺热、咳嗽、气喘的“泻白散”和清心火,利小便的“导赤散”以及治疗脾虚腹泻的“白术散”等,直到现在还常被医家所采用。
所以,我国医学历史上出现了小儿科专家,应该说是从钱乙开始。
阎季忠在辑成《小儿药证直诀》时,还在书后附写了《阎氏小儿方论》。
他说,由于家里的孩子多病,用钱氏的方药,取效如神,于是再进一步研究各种方法,很有心得,比如小儿的惊风、疳积等病证,又补充了钱乙尚未完备的地方。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的最后,还附录了董及之的著作《小小斑疹备急方论》,这是一部讨论小儿天花的专书,在元祐癸酉(公元1093年)钱乙曾为这部书写了跋言,说是“及之出方一帐示予,予开卷而惊叹……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认为董及之是一位学术精湛的青年医家而表示钦佩。
可见钱氏并不因为自己“专一为业,垂四十年”,已经是年高望重的“翰林医宫太医丞”而骄,还是积极鼓励青年后辈,这是有非常可贵的治学精神!钱乙,字仲阳,上世钱塘人,与吴越王有属。
俶纳土,曾祖赟随以北,因家于郓。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钱乙,字仲阳,祖籍是钱塘人,他的家族与吴越时的国王,钱镠有宗属关系。
宋太宗,平定江南时,钱乙的曾祖父钱赟,随着钱俶归宋,家庭随之北迁。
于是就安家在,今天的山东省郓城县。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针术,嗜好饮酒,又喜欢外出远游。
突然有一天他隐姓埋了名,向东行到了海上, 就一去不归了。
当时钱乙才只有三岁,而母亲在父亲东游海上之前,就己故去了,同父亲的双胞妹,嫁给了一位姓吕的医生, 钱乙的姑母哀怜他孤弱,就把钱乙收为养子。
钱乙逐渐长大了就开始读书,跟吕君学习医术。
姑母将死时,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叫哭泣, 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往返寻找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 才去迎接他父亲归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都很惊叹,感慨激动地为此事流下眼泪,很多人都赋诗赞颂钱乙,寻亲迎父的事。
七年之后, 他父亲以寿终告亡,钱乙按照礼法办理丧葬之事。
钱乙事奉养父吕君,就像事奉亲父亲一样。
养父吕君死了,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安葬守孝,又为吕君惟一的女儿办理了婚嫁之事,每按照年节时,他都去凭吊吕君,伺待自己的血亲一样。
乙,始以《颅方》着山东。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 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 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 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 逮士庶之家, 愿致之, 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钱乙最初,以小儿病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元丰年间, 皇帝的外甥女有了病,而召钱乙为她诊治,而被治愈有功,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 特例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
第二年,神宗皇帝第九个儿子,仪国公,又得了手肺足抽筋的病。
而太医院里的医生没给治愈。
长公主朝见神宗时, 禀报说,钱乙虽出身在民间,但他有奇异的医术,帝就宣召,让钱乙入宫。
钱乙给皇子,服用了“黄土汤”之后,而获愈。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在众人面前给以表扬,而且又问他,用“黄土汤”为什么能治这种疾病?钱乙回答说:我采取以土去抑制水, 这样木才能平复,这风很自然的就被控制住了。
( 注:瘈瘲病(手足抽筋、振颤类)多属于风邪,因为脏属肝木(木为风)而犯脾,才会得瘈瘲这类病。
所以在治疗上,勿须平肝木(之风)。
黄土汤的作用,恰恰是温阳健脾。
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已。
)况且前几位医家们的治疗,已接近了痊愈,我来治疗,是恰逢皇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