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中民居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ppt课件
上榅洋 01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独特的地域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及文化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建筑结构相辅相成,通过装饰细节的运用将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融入其中,成为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符号和象征的运用。
传统的屋顶脊兽通常采用福、禄、寿、财等吉祥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龙门脊兽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带有辟邪驱邪的寓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框和门楣上也常常雕刻有花鸟、虫鱼、人物等各种生活图案,以象征着家庭的如意吉祥。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物,更是文化和心愿的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二是注重色彩和纹饰的运用。
传统的屋脊和墙面常常涂成红色、灰色、白色和绿色等传统颜色。
其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喜庆和祥和。
灰色则代表稳重、安定,白色则常与灵感、纯洁和无瑕伴随。
绿色则寓意着和谐、健康与富饶。
此外,传统民居的木构架结构以及室内家具也常采用独特的纹饰,例如传统的雕花、木雕和绘画等手工艺技术。
这些色彩和纹饰的运用使得闽南传统民居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并且从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特点之三是注重室内布局的合理性。
传统闽南民居有四合院和类似庭园的院落结构。
它们通常由多个厢房和花厅组成,分为前后两进。
而每个房间的布局也常常注重功能的合理性。
例如,礼堂一般用于招待客人,房间则用于家庭生活。
此外,闽南传统民居的家具布置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家具的选择和摆放常常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身份和尊重的程度。
例如,神龛常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建筑和装饰风格的体现,更是闽南文化的物质载体。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递文化信息,弘扬和传承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智慧。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并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_李久君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八闽地域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再探析R E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O N B U I L D I N G S Y S T E M’S FAU N A O F 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S STRUCTURAL CARPENTRY IN FUJIAN PROVINCE李久君1陈俊华2Li Jiujun, Chen Junhua摘要/尝试建立福建乡土建筑大木作营造体系区系表,对照阐释当时刊行全国的《营造法式》所载官式作法、《鲁般营造正式》所载江南民间建筑做法与福建地方营造语汇的关联,探讨福建5个地区乡土建筑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福建地区营造体系成因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福建地区 营造体系 区系 营造法式 鲁般营造正式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pedigree chart for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arpentry work of Fuj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it comparatively interpre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ujian local building vocabulary and the “official practice” published in Yingzaofashi, which is nation-wide printed and published at that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in southern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published in Luban Yingzaozhengshi i. Also it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in five areas of Fujian and their contained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on the genesi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in Fujian region.KEY WORDS/ Fujian region, building system, pedigree, Yingzaofashi, Luban Yingzaozhengshi公元1103年,北宋将作大匠李诚主持编修的《营造法式》正式颁布施行,作为官方的正式建筑典籍,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
闽南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保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闽南古村落。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厦门闽南建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闽南建筑特点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红砖青瓦”为主要特征,建筑物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当地的花岗岩石料、黄泥瓦为主。
闽南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均衡、对称,注重层次感和轻重变化;在建筑装饰上善用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和泥塑,充分表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闽南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二、厦门特色建筑1. 鼓浪屿风格建筑鼓浪屿是厦门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建筑主要由中外交融的各种建筑风格组成。
西式建筑有平房、别墅等,保存完好,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也是鼓浪屿的一大特色。
古典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的建筑与中国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2. 沙坡尾风情街位于厦门岛西南端的沙坡尾,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西洋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近代欧式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各种西洋建筑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厦门曾经的繁华。
3. 厦门大学白城厦门大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鼓浪屿,是一所以世界闻名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散发出浓厚的学府氛围。
白色的建筑,青翠的植被,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厦门传统建筑的杰作,它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代表。
土楼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主要用土和石头建造,厚重坚固,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内部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2. 传统闽南民居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二路三分院为多见,建筑结构和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厦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乡陬奇筑 闽中土堡——永安市文龙村复兴堡建筑形态研究
清的说法要早 五六百年 。 由此 可以推论 , 闽中土 堡是闽 、 赣、 粤 防御性 乡土建 筑的始祖 。
一
如今 ,古 堡门楣上 “ 复兴堡 ”三字依然清晰 ,这个名字就
是1 9 4 3 年1 1 月 “ 中 国国民党台湾直属 党部 ” ,由漳州迁进复兴
堡时所取 的_ 9 ] ,意 为 “ 光复台湾 ,振 兴 中华” ,现堡门两侧的楹
不 敢 犯 ,远 近 争 附 之 … …” [ 8 1 由此 可 见 闽 中 土 堡 始 于 隋 唐 ,成 熟 雕花砖等 饰物 ,房 间轩 敞而 亮堂 ,宁静而 雅致 ,青砖黛 瓦 ,古
于两宋 ,盛行于 明清 。比福建土楼建造 时间始于宋 ,盛行于 明 朴凝重 ,并 另辟书院 ,其注重礼教等特 点显著。
堡 发 达 之 时 。
图 1福 建 省 永 安 市 文 龙 村 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堡 . 自 摄
建设 ,用于本房人居住 。土堡 占地 面积共约 2 8 0 0 m ,建筑面积
关 于 闽中土 堡建造 时 间最早 的记载是 清 代李世 熊编 著的 约 2 3 0 0 m 。堡内堡外建筑与 自然 环境 相融合 ,自然屏障与人工 宁化县志 ・ 建 邑志 ,日:“ 隋大业之季 , 群雄 并起。… …其时 屏障结 合 ( 利 用南侧的溪流和土堡 三面 的地 沟) , 古堡型制风格 土寇蜂举 ,黄连人 巫罗俊者 ,年 少负殊勇 ,就峒筑堡卫众 ,寇 独 特 ,构 造 技 术 也 堪称 精 湛 ,厅 堂有 镂 空 雕 、木 刻 窗 ,墙 堡 有
闽中土堡是在福建 中部戴云 山脉与武夷 山脉之 间广大丘 陵
山 区 历 史 形 成 的 一 种 独 特 的具 有 防 御 性 的 乡土 建 筑 。 “ 闽中” 的
(完整版)闽南民居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 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 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 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 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 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中原建筑古老型制 的遗存。这种型制的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 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庭院,四正为厅堂, 四维为正房
“三合天井”型
堂厢式
堂虎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楼
“方圆土楼”型
堡土楼 手巾寮
“土堡围屋”型 “竹筒屋”型
方楼
圆楼
椭圆楼
1、中轴线鲜明 2、以厅堂为核心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民居色彩对比
•闽南民居之古式大厝
1)古式大厝的红墙 墙体—红色文化.红砖拼接花纹.砖墙浮
雕. 镜面壁.“出砖人墙”的建筑工艺.窗.
虎脚.塌寿 2)古式大厝的屋顶 红瓦.燕尾脊.山墙构件\样纹装饰 3)古式大厝的浮雕装饰
4)古式大厝的代表 5)现有运用闽南民居元素景观的景区
闽南民居与风水理论
宅基的选址
风水观中的居住空间理想模式
风水观中的宗祠空间理想模式
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
全宅共设了大小八个天井轴线正中的两个天井前大后小——“昌”字, 左右两侧护屋围成的天井,用廊隔开,成为两节——“日”字, 护屋上下两端——人手的上下两节。 全宅只有一大二小三个门之外,形成对内外封闭的平面格局。
风水、住宅、人三者关系
A、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是“龙脉”。起伏、 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B、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隐、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所以选择宅基的原则:1)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
泉州古厝景点
泉州有许多具有特色的古厝景点,以下是其中一些:
•蚵壳厝。
泉州蟳埔村是泉州东海的一个小渔村,位于晋江入海口。
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
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用蚝壳、砖石砌成墙,蚝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
它是宋元时期古商船从非洲东海岸运过来的,被当地人使用在建筑材料上而变成这样;
住在这样的蚵壳厝里面通透舒适、冬暖夏凉,外墙美观粗犷。
村子里随处可见蚵壳墙、红砖墙的闽南古民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60多栋。
蚵壳厝,成为了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
•番仔楼。
南安·观山村入选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闽南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观山富,没有观山厝。
”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红砖古厝点缀其中的眉山乡观山村,至今保留完整的古大厝有20多座,历史最悠久的已有200多年,常年吸引画家、摄影家来此创作。
此外,还有开元寺、崇福寺大殿等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可以咨询旅游爱好者或查阅旅游指南了解更多信息。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篇一: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传统古老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活化石'。
这座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闽南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福建传统山区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特点。
这些古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以青砖和红瓦为主要建材,建筑的结构和屋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抗台风和地震的需求。
古民居的建筑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古民居的正门会面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古民居内部会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用来居住、储物和工作。
这些房间往往会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展示了古代福建人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历史悠久,有些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这些古老的建筑凝聚了历史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世代相传的家族聚居地。
如今,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古代福建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民居内还设有一些展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展示了福建地区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
此外,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还有绵延不绝的茶园和果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武夷山茶和当地特色美食。
总而言之,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一处值得探访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全面感受到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要享受自然风光的旅行者,这里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篇二: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古老民居建筑群,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下梅古民居坐落在武夷山的腹地,被山峦环抱,四季花木繁茂,景色宜人。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游的特色村落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游的特色村落泉州,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不仅有着繁华的市区和悠久的历史遗迹,其周边的特色村落也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值得一游的村落,感受它们的别样风情。
首先要提到的是晋江梧林传统村落。
梧林保留了许多清末民初的建筑,走在村落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那些红砖古厝、西洋楼和番仔楼,每一幢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古厝的燕尾屋脊高高翘起,展现着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西洋楼则融合了欧式的建筑元素,精致的雕花和石柱令人赞叹不已;番仔楼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见证了华侨们在海外的奋斗与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于古街巷陌,感受历史的厚重;也可以走进一间间古宅,聆听那些关于家族传承和拼搏的往事。
永春岵山茂霞村也是不容错过的好去处。
茂霞村以其丰富的古荔枝树资源而闻名,这里的荔枝树大多有着数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里的古厝也别具特色,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黑瓦白墙,木窗雕花,尽显古朴之美。
而且,茂霞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如永春纸织画、永春白鹤拳等。
你可以在村里的民俗馆中欣赏到精美的纸织画作品,感受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的魅力;也可以观看一场白鹤拳表演,领略永春武术的刚柔并济。
安溪西坪南岩村则是铁观音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为铁观音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来到南岩村,你可以参观古老的茶庄园,了解铁观音的种植和制作过程。
漫步在茶园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还可以走进茶农家中,品尝一杯正宗的铁观音,那醇厚的茶香定会让你陶醉其中。
除了茶叶,南岩村的古民居也颇具特色,它们大多采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材建造,坚固耐用,又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
泉港涂岭樟脚村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村落。
樟脚村以其石头厝而闻名,这些用石头建成的房屋层层叠叠,犹如一座石头城堡。
石头的颜色五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新垵红砖古厝
虽然从外面看已经很破旧了,屋顶的瓦片都 已坍塌,但走进去认真看一眼就能看出这座 厝的与众不同。
厅堂内
这座旧建筑,虽然满布灰尘,几近破落,但仔细观看它的 细节,透过旧建筑上满布的灰尘,还是可以看出它具有着 不平凡的美。厅堂内木制神龛上的木雕很是精致,上面还 有镏金的痕迹,想当年这里应是很华丽的。
因厦门这边的土地是红土地,土壤都是红壤,红 壤里的粘度很高,因此用红土烧成红砖红瓦非常 方便。闽南地区,包括厦门金门台湾这个红土很 多,所以就造成了这种红色的砖瓦,用这种红色 砖瓦造的房子颜色则非常鲜艳。
新垵,曾名新江。宋元时,中原氏民为避战乱迁徙而来, 择马銮湾水边,依蔡尖尾山的风水宝地而居,勤劳创业, 繁衍子孙,有的出洋谋生,历千年而人才辈出,至解放, 形成了约200户500多幢红砖屋的大村落,村落里家居、 教育、宗庙一应俱全,还有村落自家的商业街,保卫村 民安全的少林五祖拳,更有中原氏族与闽南地域相结合 的信俗、婚俗、节俗、食俗,形成了文化深厚的民俗和 口味颇佳的美食。不论你到村落的东、南、西、北哪一 片,都会被保存完好的、高高扬起的燕尾,稳重厚实的 马鞍屋脊所吸引,被这里勤劳勇敢的先民所创造的红砖 屋所折服。
院代已经是繁华地带。《同安志》记载, 元末明初,同安明盛乡垵仁里新垵村邱毛德等人渡 洋“通番”经商;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新垵先辈 从水路漂洋过海,远至东南亚和宝岛台湾一带谋生。 鸦片战争以后,85%的新垵村民到南洋经商或打工。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人衣锦还乡,回来建豪 宅,而且一座比一座好看、华贵,目前新垵留存着 600多套红砖古民居。“看过新垵的厝,就知新垵 的富”。新垵红砖民居有个特点是注重墙面特别是 正面的砌筑,以红砖组砌成吉祥的图案,十分美观, 而且永不褪色。往往砌成万字形、寿字形、棱形、 八角形、双环金钱形,寓意吉祥如意、发财添喜、 长寿延年等。红砖民居的图案种类非常多,构思巧 妙,工艺精美,使居屋增添很多光彩和灵气。
福建莆田最美10大古村落,海滨邹鲁莆仙之地人居如画
福建莆田最美10大古村落,海滨邹鲁莆仙之地人居如画福建,莆田。
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
这里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片美好古老的土地上,一起来看最美的10大古村落。
1 九峰村九峰村,位于莆田市梧塘镇东北部。
已有360多年历史,据说有庄氏三个兄弟看村后山峦连绵起伏,这里适宜开垦居住生活的宝地,决定在此长久定居下来。
他们以村后的山峰为题,以数字“九”为数据,以表示村后有许多山峦及决心在这里久居的意思。
经过几百年的人口繁衍,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变迁,村里自然形成如今的4个自然村,以及庄、方、黄、甘四大姓,还有颜、邓、林、谢、郭、陈、张、连八个姓。
走进村中,除了看到许多民房和一条横穿东西方向的古道外,最突出的是有22幢非常漂亮壮观的古典式砖瓦楼房。
结构紧密,雕龙画凤,青兽飞禽,古代人物,栩栩如生,还有各个家族的祠堂、天井、古井、旧巷交融出村落的独有魅力。
九峰村环境优美古迹众多,村内有安宁宫、聚峰亭、莆田民间第一厝、九莲山庄、九莲岩等景点,毗邻囊山寺,与囊山森林公园融为一体。
这座上世纪30年代建筑的民间大厝,雄姿尚存,气势不减当年。
木雕精湛,人物花草,翩翩如生,漆艺闪光,字画精彩,名扬莆仙,被誉为“莆田民间第一厝”。
安宁宫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九年,经多次修建,如今依然古朴大方。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村民们在宫前砖埕上“摆棕轿跳火”,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来此观赏,人人赞叹不绝。
2 济川村深山藏古村,世人未曾识。
济川,古名“漈坑”,地处仙游、永泰交界,古时仙游入永泰,就经过济川,迄今还留有一条千年古道。
这个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处在福建仙游风光秀丽的万山丛中,这里不仅有旖旎的原始风光,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有南宋乾道年间状元郑侨年轻就读的云顶岩寺,有宋代古寨石鼓山,有明建清修的林宇茂宅等。
也因此,我国著名将领叶飞留下了墨宝“济川风光”。
儒、释、道在这里交融,耕读传统在这里发挥到极致,使得科第文化兴盛一时。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
关于闽南古厝的资料闽南古厝是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与闽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闽南古厝的详细介绍。
一、建筑特点:1. 建筑结构:闽南古厝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多使用柚木、杉木等木材,结构严密牢固。
古厝以“四合院”为主要布局,由前厅、正厅、客厅、后厅等部分组成,各个厅堂错落有致,形成小巧精致的庭院。
2. 建筑装饰:闽南古厝装饰丰富多样,以雕刻和彩画为主要形式。
建筑外观常以精美的木雕装饰为特色,如窗棂、门楣、梁柱等处的木雕花纹精美繁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
室内的彩绘壁画和彩绘雕梁,以及窗户上的花窗亦是古厝装饰的重要元素。
3. 特色构件:闽南古厝的特色构件包括“阳角”、“飞檐”、“斗拱”、“斗栱”等,这些构件形式独特,造型奇特,被誉为“木雕艺术精品”。
二、区域特色:1. 异地风情:闽南古厝虽属于建筑学中的“四合院”建筑,但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古厝的设计和装饰会因地域而有所差异。
例如,漳州的古厝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形起伏形成多层楼阁;泉州的古厝则注重红砖与木构的结合,给予建筑更为庄重的气息。
2. 跨越时空:闽南古厝不仅是历史建筑的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不同古厝代代相传,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闽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见证。
古厝内部常设有祠堂,供奉祖先和家族的神明,体现着家族的血脉传承与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社会功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闽南古厝不仅具有建筑上的美学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1. 历史价值:闽南古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些古厝见证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是城市和乡村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载体。
2. 文化内涵:闽南古厝不仅是建筑形式和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在古厝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元素,如对祖先的崇拜、家族的重视、尊师重道、礼仪及宗教信仰等。
闽南民居建筑风格ppt课件
PPT学习交流
8
骑楼
俗称“五脚架”。是泉州民居和街坊建筑,沿街面用柱廓式骑楼,楼高有二层, 三层,四层高低差落;单座建筑多为纵向进深布局,楼与楼相连成十里商业长 街。前面临街设店面,里面和楼上多作居住及货物堆放用房,厨房、卫生间设 置后面,经营和生活都很方便。特点:夏天能遮骄阳,雨天可避风雨。
PPT学习交流
主要特征
最基本的类型,只有正堂、左右房,当人口 增加时,可向左右延至九间或十一間,也称 一条龙式。分为单列型排屋、并列型排屋。
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 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中原建筑古老型制 的遗存。这种型制的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 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庭院,四正为厅堂, 四维为正房
“三合天井”型
堂厢式
堂虎式
土楼
“方圆土楼”型
堡土楼 手巾寮
“土堡围屋”型 “竹筒屋”型
方楼
圆楼
椭圆楼
1、中轴线鲜明 2、以厅堂为核心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PPT学习交流
前方后圆,当地俗称“太师椅”、“簸箕”形 屋
单间建筑。其开间小,进深大宽不过4~5米。
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0多米。呈长方形,
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PPT学习交流
12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 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 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 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 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风水、住宅、人三者关系 PPT学习交流
华美“皇宫起” 绚丽“闽南红”——厦门传统红砖民居建筑赏析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泉州和漳州之间,是闽南地区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海港,也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
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传统红砖民居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考古和文物调查资料证实,厦门早在宋代已出现传统红砖民居,历经元明时期发展,到清代和民国早期达到鼎盛,红砖民居成为厦门最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
历史上闽南地区曾多次移民入迁,中原文化经与当地闽越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以闽南语为主要方言并在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相通的闽南文化。
同时,厦门因处于闽南中心地理区位,民居建筑的建造匠师、建筑材料多来自相邻的泉州和漳州,厦门民居的建筑风格、建造技艺及装修装饰上融合了泉、漳两地民居的诸多特点,成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重要代表。
1 外观特征厦门传统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不同于周边区域的闽中莆仙民居、粤东潮汕民居和闽西客家民居,而是自成体系,尤其在外观和造型上以象征喜庆、富贵的红砖色外貌和宫殿式古厝为主要特征。
红砖色外貌是指建筑材料上大量使用红砖和红瓦等“红料”,以红色板瓦铺设屋面,以红色“胭脂砖”和深红色甓砖砌建墙体,又以红色方形“斗底砖”铺就地面。
因此,从建筑的屋顶、墙身到地面在视觉上普遍为红色,形成了“闽南红”的建筑特征。
宫殿式古厝是厦门传统红砖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多为体量较大的民居,具有宽大的流线型屋面,特别是曲线型屋脊的两端以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最为醒目。
这种以庄重、古典风格为典型特征的双曲屋面,如同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而被学者称为“皇宫起”官式大厝(图1)。
2 起源历史厦门传统红砖民居主要是砖木结构,以及利用当地盛产的花岗岩作为墙基和墙裙。
闽南地区处在东南沿海,属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气候,多雨、潮湿、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砖木结构建筑容易腐朽、蚁蛀,因此至今保留下来的早期红砖民居数量很少。
除了少数可溯及明末和清初以外,现存主要是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的建筑。
晋江古厝(晋江传统民居)
晋江古厝(晋江传统民居)2008年06月23日 09:48东南新闻网【大中小】【打印】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
它承载着一段历史。
20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网络媒体海西行记者团走进晋江城市展馆,在晋江古厝的图片面前,他们纷纷拍照,对这种独特的闽南民居表示了高度的关注。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晋江古代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
晋江古代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
如,那“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
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红砖厝”是以家庭为单位,四周封闭式大厝,有二进、三进,甚至有五进、七进的。
一般来说,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厅两侧居室和后落均住人,有一定的私密性,外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
进前有左右两厢房,一般用作厨房和储存草料工具等。
进两旁外侧,通常各建一条狭长的房子,称为“护厝”,也叫护龙。
厅堂多为三间七架(间,面宽的单位;架,进深的单位),间架多寡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出入,结构完整。
大门进去,有前院,深井(天井)两边是护廊,穿过天井就是正厅,左右是东西两厢,是正房。
大厅后面就是后院。
闽南古厝砖瓦主要为红色,红砖白墙,所谓“红砖文化”。
古厝都有两个“飞檐”,上面常雕有龙、凤等形象。
晋江古厝。
(申家驹摄)“皇宫式”大厝是晋江典型传统民居,这种大厝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
“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民情、地理气候环境、传统建筑工艺的不同,闽海系各区的民居建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闽中区民居作为闽海系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同样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与风格,体现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 闽中区的地域分布与建筑文化1、 闽中区地域分布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语言条件、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人文条件是决定传统民居特点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则是决定传统民居地域差别的主要因素。
根据方言分布、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闽海系可分为五大区:闽南区、莆仙区、闽东区、闽北区和闽中区。
闽中区包括今三明市、永安市、沙县三地。
根据其地域又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为永安市,三明市列东、列西、三元;北片只有一个沙县。
沙县设县始于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因境内多沙丘而得名。
永安原属沙县管辖。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督范雄向皇帝奏请设县。
明景泰三年(1452年)正式于沙县华岭以南、尤溪宝山以西的范围内设立县治,定名永安。
因县内有一条燕溪,别称“燕城”。
三明市是福建省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河谷——梅列盆地,地跨沙溪中游两岸。
三明原属归化、三元两县范围。
归化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设县,1935年改名明溪。
1940年始置三元县。
三元、明溪两县于1956年合并为三明县,1960年以原三元县的城区另立三明市,辖三元、列东、列西三区。
2. 闽中方言与建筑文化福建居民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的后裔,在长达千年的迁移时间里定居在不同的地域,与当地土民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与福建传统建筑文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福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两晋,止于两宋,时间前后跨越千年。
从东晋到唐末,大规模的汉人入闽有三次,现闽方言的三大支系(闽北方言、闽南方言、闽东方言)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闽方言的另外两个支系(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形成较晚。
大约在两宋时期,从闽南方言中分出莆仙方言,元、明之后从闽北方言中分出闽中方言。
闽中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宋代南剑州、延平府,闽江上游的沙溪贯穿其中。
永安、沙县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
据周振鹤先生分析,造成方言分化变异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移民越走越远,与中心区的来往越来越少,方言也就越来越隔阂。
其次,移民带来的方言难免要与土著方言接触,并且吸收土著方言的成分,这也增加了方言的变异。
第三,一个方言的两头受邻区方言的影响,歧异也因此增加。
本人认为,闽中方言的形成与第一、第二个原因有关。
唐以前,福建的县份和人口都集中在闽北,当时形成的闽北方言应包括整个闽江流域的上游(含建溪、富屯溪、金溪、沙溪各支流)地区。
两宋时期,闽北的经济、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由于人口激增,从建州分出了南剑州和邵武军。
南宋以后由于农民起义,闽北人口锐减,吴人逐渐移居浦城,赣人大量移居邵武、将乐一带。
于是浦城中北部蜕变为吴语区,富屯溪和金溪流域的邵武府蜕变为赣语区,将乐与顺昌西部的富屯溪以西成为闽语和客语、赣语混杂的混合型方言区。
闽中是福建最迟定型的方言区。
沙溪流域最早只有一个沙县,地盘大,人口少。
到明代分置永安县,沙溪上游才有了进一步开发。
它的东边是闽东方言区,西边是客家方言区,南边是闽南方言区。
处于这几种方言混杂的交合处,闽北方言受到影响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原为闽北方言区的闽中区一带,所说的话逐渐与闽北方言分手,分化为闽中方言区。
闽中移民大部分是闽北移民的分支,只是他们从浙江、江西过来之后走得更远,到达闽江上游沙溪流域。
闽中区的地理和气候决定了该地区的特点:青山长绿,植被多样,极少干旱,宜于农耕。
但由于谷地狭窄,水陆交通不够畅通,与外地交往历来较为困难,养成了人们知足长乐,眷念故土,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小农经济思想。
闽中人独处山区,自成一体,热爱家乡,淡泊名利。
体现在民居的风格上,造成了传统民居外观纯朴、不求奢华、讲求实用的山林文化气质。
二、闽中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闽中区地处福建腹地,南面为闽南区,东面为闽东区,北面为闽北区,西面为客赣混杂区。
东西南北各种文化成分混合交融。
加之闽中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外地移民众多。
移民带来了各自原住处的建筑文化,因此闽中民居建筑呈现出多元建筑文化现象。
民居福建闽中民居戴志坚主要类型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土堡围屋”型、“连排屋”型等(图1)。
这是闽中地区大户人家建府第式屋宅的常用形式。
其布局形式是“一明两暗”的三间正房前的两侧配以附属的厢房或两廊,围合成一个三合天井型庭院,也称“堂厢式三合天井”型民居。
1.“一明两暗”型这种类型在闽中民居中很盛行。
它的平面布局类似莆仙民居中的“四间房”,正中为大厅,两侧对称地安排房间,房间根据使用要求分成前后间。
“一明两暗”布局就是一座三开间的房屋,也可根据使用需要布置成“一明四暗”(五开间)、“一明六暗”(七开间)和“一明八暗”(九开间)。
厨房等附属房间一般放在两侧或后侧。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眉山村邓宅是典型的“一明两暗”型布局。
一层当中是大厅,两侧为卧房,分为前后间,后厅左右为厨房。
通过一个楼梯到达第二层过厅,过厅两侧为卧房,同样分为前后间。
环绕一周设走廊,联系十分方便。
在二层过厅前部设美人靠,可以在此凭栏观景。
这种布局的民居,一幢共有3厅8卧2厨,300m2左右的面积,一户人家使用起来很方便(图2)。
沙县琅口镇林宅是“一明两暗”式横向扩展型。
面宽为七开间,正中为客厅,两侧对称为卧房。
这类房子在闽中民居中占了大多数,开间为奇数,正中为客厅,进深方向分为前后间,厨房设在侧面和后面。
一幢住宅如果房间多了,通常是同宗和兄弟联合建造,中厅建成后大家合用,卧房各自平分,厨房分别设在后面(图3)。
2.“三合天井”型图4 沙县琅口乡茶丰峡村大水湾“孝子第”平面图沙县琅口乡茶丰峡村大水湾的“孝子第”就是这类民居的典型代表。
其布局是沿三条纵向轴线安排了9个院落。
当中轴线上的房间尺寸大、体量大,装修豪华。
两侧轴线的房间尺寸适中,装修一般。
厨房等附属用房放在最后一进的后侧,用一横向走廊与卧房隔开。
厨房后面是一横向庭院,庭院后部登上几级台阶是一个台地,作为休闲、观赏之地。
该宅具有两个显著特点:1.纵向进深长,横向面宽窄。
这与莆仙民居浅进深、宽开间的布局相比,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类型。
纵向进深长的后果是许多房间开启门窗势必对着厅堂而不是对着天井,因而造成许多卧房为暗房间,采光通风效果不好。
2.全宅均为木柱落地承重,当中只用木板为隔墙,主厅堂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侧厅堂和卧房则用穿斗式木构架,造成了当地俗称 “千柱落地”的大型宅屋。
在其木构架周边围上一围厚度为60cm的生土墙体,作为防卫之用,开上数量不多用于交通的门,形成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使用空间(图4)。
三明市列西吴宅也是一座“三合天井”式民居。
面宽5间,厅堂占了3间,平面为“一明两暗”布局,两侧卧房门全部对着厅堂。
进深二进,方整对称。
单层木构,梁架外露。
山墙上为闽中民居常用的木披檐。
院墙低矮,整个宅院开敞轻巧,是小型民宅的典型形式(图5)。
3.“土堡围屋”型该类型是闽中民居的一种独特形式。
它是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的“城堡”环绕着中心合院式民居组合而成。
建造年代均在清中、后期。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的“安贞堡”是“土堡围屋”型民居中最精彩的实例。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历时14年完工,是福建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大型夯土建筑之一,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贞堡的平面前方后圆,呈中轴对称布局。
面宽88m,进深90m,占地约7500m2,大门之外还有一个占地3000m2的横向广场。
左右两侧设护厝与入口,周边矮墙环护,围墙前边有半月池。
楼宅平面中心是一组两层两进呈“口”字型平面的院落式建筑,由该院落围合而成一个中心院落。
庭院两侧设通廊相连,上方是一个三开间两层高的中心厅堂。
厅堂两侧各设三排纵向厢房。
“口”字型楼宅平面外围是一圈前方后圆的二层护楼。
护楼为木构架,与外侧的土石夯筑墙体既联系又受力分开。
护楼内侧有一圈层层抬高的通廊,面对侧天井与主楼宅对应。
当中形成的侧天井又因左右三组连廊和后通廊自然分隔成尺寸不同、形状各异的7个庭院。
护廊外侧是厚4m、高9m的石砌夯土墙,上半段夯土墙体厚0.8m,共设96个内宽外窄的了望窗及198个射击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御性。
二层墙体内侧有一条2米余宽的防卫走廊贯穿全宅。
前方左右各设一炮楼。
整座古堡共有大小房间320余间,厨房12个,水井5口,楼梯5部,可供千人居住。
安贞堡从总体布局、空间处理到细部装饰都极有特色,因本人已有另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图6)。
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曹源村底曹源组的“松庆堡”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平面为椭圆形,呈中轴对称,占地约2000m2。
该堡位于坡度约25°的山坡上,楼宅平面分成3层台地。
首层台地是一个口字型七开间合院楼房建筑,共两进。
前进进深一间,后进进深两间,轴线正中为前、中厅。
前厅不向前开门,而是在横向天井两侧设门厅进出。
第二层台地原建筑已毁,近年重建了一“┌┐”型建筑,形成一个三合院建筑,两侧伸向首层台地。
第三层台地原有建筑已毁,长满了齐腰高的杂草。
围绕这三层台地是一圈夯土围楼,形成外封闭内开敞的具有严密防卫功能的环卫走廊。
围楼高约5m,全部用夯土夯筑而成。
底部墙体约2.5m,自下而上向内倾斜收分,上部夯土墙厚约0.5m,并设有防卫枪眼,墙内二层部分还有一条1.5m宽的环宅走廊。
有两个大门,在堡的南面和东面,南门为主要出入口。
该堡座落在倾斜的山坡上,远远望去,象一只开屏的孔雀,颇为宏伟壮观。
它那独特的设计思想和展现出来的和谐的美学效果,可以令今日的建筑师们自叹不如(图7)。
4.“连排屋”型该类型通常是在县镇一类城市用地比较紧张的地方采用。
它的平面实际上就是“一条龙”和“竹筒屋”式住宅的综合。
如沙县城关建国路东巷的连排屋,一排11开间,每间统一模式。
靠近马路的是客厅(也有的辟为店面),进去是卧房,卧房边留一条1m左右的走廊,直通后面厨房,厨房后部各家均有小天井。
从厨房设一楼梯倒着走(楼梯开口在天井),进入前面二楼部分。
二楼一层平面图图8 沙县城关建国路东巷平面图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立面图有两间卧房,前卧房即前厅的走廊上部为阳台(图8)。
三. 闽中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1.承重结构和墙体材料闽中民居建筑由于受外来影响较大,在墙体材料的选用上种类繁多,不拘一格。
如建造院落式民居主要墙体材料为砖、石,建造土堡围屋的主要材料为生土。
但这些都不是最典型的。
在闽中民居建筑中材料来源最为广泛、使用最频繁的仍数木材。
因为闽中地区为林区,满山遍野生长的各类木材是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筑资源。
闽中民居建筑承重结构采用的是木构架承重,砖石或生土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