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认知词汇学:认知视阈中的词汇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认知词汇学:认知视阈中的词汇研究

编者按:语言学研究向来关注具体问题,方法可谓具体研究之良具,因此,本版将陆续推出关于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的文章。栏目名中“旨归”之意取自《温病合编·自序》:“其于卷帙浩繁者,必要旨归,琳琅珠璧,无美不搜……”希冀将语言学方法论之美文尽收于本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界兴起并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吸收了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认知科学诸多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推动了语言学在当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的学者从逐步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起步,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具体的汉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近些年来已蔚成风气。但从研究成果看,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多倾向于认知语法方面,如句法象似性研究、空间方位及参照点研究、语法化研究等,而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词汇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汉语认知词汇学更远未建立起来。

认知语言学可解决汉语词汇学问题

20世纪初,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汉语词汇学也积极地吸收了结构主义的一些成果,如义素分析法、替换法和扩展法、语义场理论等。然而,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视语言形式的描写,却忽视语言的意义,对造成语言事实背后的原因也缺少应有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言学,以解释语言的生成机制为目标,注重深层结构和语言能力,但他完全抛开语义研究,走到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这一偏颇有所察觉,也将语义提到了一定的位置,但生成语言学仍认为语义只具解释性,不具生成性。不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生成语言学,都将语言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研究。

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它强调人的认知能力在语言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作用。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出发,认知语言学通过人类与外在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来分析并解释语言结构。对于一些形式上的规律,认知语言学更主张从语言外部作出合乎直觉的解释。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及生成语言学对意义的回避不同,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取向十分明显,而意义研究在词汇学领域里恰恰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具体到汉语词汇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重视从经验事实的归纳中取得独立的经验支持和验证。这一思想与中国语言传统中主流学派重归纳的思路非常吻合。中国传统上以意义之学为内核的古典解释学,其特征为超越语言、重视经验体悟和直观感受的具象思维,这也恰恰是认知语言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所极力追寻的。第二,与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在语言上的“非形态”表现十分契合。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其词素组合成词语主要取决于语义上搭配的合理性。我国学者不重形式论证、重意合不

重形合的文化传统,反映到词汇层面则表现为一种“非形态”特征,其词法以及语义信息不通过词汇形态显露,而着重于意义、概念隐喻结构及象似性特征,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很高的适配性。

认知语言学在汉语词汇学领域运用仍存不足

就目前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汉语词汇学领域中运用的情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首先,从理论引入的角度来看,运用在汉语词汇学领域中的认知理论比较单一,仅限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词汇化理论等;其次,理论在汉语词汇学领域中的运用多集中在词汇化研究和词义分析方面,与其他领域结合较少;最后,在有些研究中,认知理论与汉语词汇的具体事实结合还欠紧密,与汉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有所偏离。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有二:一是对理论缺乏深入了解,没有领悟认知理论的思想精髓;二是一味照搬理论,没有结合汉语词汇的具体情况,也未能从汉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古典解释学中汲取营养。

构建汉语认知词汇学理论框架

如何以认知语言学理论解决现阶段汉语词汇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理论与事实有机地结合,进而构建起系统的汉语认知词汇学理论,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需要从认知理论的引入上下工夫。一方面,可直接向国外语言学尤其是欧美语言学借鉴理论和方法。欧美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起步早,发展相对较为成熟,我们可及时关注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动态,适当地直接吸收国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从汉语其他研究部门的实践中寻找合适的理论与方法来丰富汉语认知词汇学研究。从认知语言学在汉语里的研究现状来看,其与语法的结合无论是广度还是理论运用的娴熟度,都要优于词汇学,值得借鉴之处尤多。两种途径比较而言,又以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同属汉语系统,句法和词法有共通性和内同性,适配性更强,解释力度也往往更高。对于引入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则要吸收、消化,真正地领悟其思想精髓。

其次,要构建汉语认知词汇学体系,除了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汉语词汇学领域外,还应追溯和反思民族经典文化,二者的结合需要以古老而丰富的母语文化之源——中国传统意义之学的合理精神内核为根基。中国传统的意义之学源远流长,是汉语认知词汇学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可以将其中与认知语言学在内涵方面有共通之处的东西加以整理,为汉语认知词汇学发展所用,并使之成为建设汉语认知词汇学的资源和动力,为汉语词汇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结合寻找一个合理的生长点。

再次,以坚持回归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原则。汉语认知词汇学将是一方面立足于汉民族经典文化,另一方面又与语言认知科学密切接轨的一门新学科。因此,我们要以传统意义之学的人文精神内核为基础,结合汉语

词汇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照搬和套用。当然,在结合的领域方面,认知语言学也不局限于与词义的结合,还可以与词语的词法、词语的结构研究结合,与辞书学以及词语释义结合,等等。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汉语词汇学领域中尚未被解释或过去未被恰当解释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及时回顾、总结以往还稍显零散的汉语认知词汇学研究成果,使之范式化、系统化,由此,我们可以形成有特色的汉语认知词汇学理论体系,为整个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完善认知语言学理论。

(作者单位: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