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诵读(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 ——未见时的苦苦思念 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渲染烘托 了离愁别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巧用双关、 “丝方尽”——隐指“思方 比喻表达生 尽” 死不渝的忠 “烛 泪”—— 隐指相思之 贞爱情 泪 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 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颔联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看到溪云乍 起,夕阳沉落,山雨降至,风声满楼,这些景物描 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这 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 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 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 古传咏的名句。 (赏析)
诗歌主旨
本诗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 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 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寓有 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 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 辛弃疾(1140.5.18- 1207.10.3),南宋爱国词 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 号“稼轩居士”。汉族,历 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 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 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 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改:指容颜变得憔悴 替、帮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研读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离别 春风 凋零
相见的机会真是十分难得,分别时也是难舍难分 况且又正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 加使人伤感。 ——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赏析:
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本词背景
• 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 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 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 题了这首词。
朗读课文
•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 (辛弃疾)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照镜, 用作动词 青年女子的头发, 代指青春年华
只
夜晚吟诗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 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 冷月袭人。 1.开头两联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 方女主人公身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 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虚写。 设想情人对自己 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 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 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 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 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 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 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 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 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 油然而生。
• 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 下篇用了三个“愁”字。《丑奴 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上阕里的愁 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 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 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
•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 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 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 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 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 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 “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 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 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 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 闲 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 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 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 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 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 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 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①“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 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 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 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 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 情涌上心头。 ③“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 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④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惜别之苦 1.概括首联内容: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 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 3.“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 有何作用?抒发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 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 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 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 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 有什么作用?
“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 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 一大转折。 •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 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
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宋代称陷 于外邦者返回本朝为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 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 整体感知 •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 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 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 少年不 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 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 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 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 情韵。
译文
• 【注释】 ①丑奴儿:即《采桑子》。 ②层 楼:高楼。 •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 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 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 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 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 整体感悟 •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 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 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 一副斯文的样子。 •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 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 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 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 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词意思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 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 阳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 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中心思想
•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 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 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 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 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 的翘楚!
无 题
李 商 隐
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 南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 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 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 以爱情为题材,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 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诗精于 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 博山寺 •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 • 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 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 • 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 • 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 • (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 • 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 • 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 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 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 “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 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 用,有什么作用? •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
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 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 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 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 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 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 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 么意义?
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 歌颂无私奉献
“春蚕”“蜡炬”在这里仅仅是实写两种实物 吗?如果不是,作者又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喻 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 的深情,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意思? 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 献。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研读赏析
理解诗意
无题
春风 凋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方、始: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起时对镜梳妆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咸阳城栋楼
许浑
走进作者
• 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字用 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后人拟之与诗 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 生愁”之语
写作背景
•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 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 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 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 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 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 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 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探望
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 望而不可即,难以知道你的音讯。希望有青鸟 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传递消息。
1.理解典故—— 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海上有 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指所思念者的所在 的地方。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 2.表意作用——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 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 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典故1:相见很难(可望而不可及) ; 典故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体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