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
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仕宦当作执金吾(yù),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起走进《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吧。
答案:①原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②启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爱惜民力,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
过渡语: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政治日益黑暗。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开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东汉的兴起、东汉的繁荣、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
2.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历史情境。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1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两项活动里任选其一,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关键词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出示《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宅院画像砖》文物图片,指导学生综合介绍该文物是如何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
三、黄巾起义
学习任务四
了解黄巾起义基本史事。
活动1
出示《材料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民谣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活动2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子目及《相关史事》,填写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
活动3
出示《知识拓展》,设问:黄巾起义与州牧割据有何联系?州牧割据与东汉的“衰”又有何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史称“光武中兴”。人口增长、垦田增加、社会安定、徭役减轻、百姓富裕、社会经济发展等。
对比表格内容,并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局面;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都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等。
B
查找了较少或并未查找资料;简单介绍文物知识;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
C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能够综合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猜想过程有理有据;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简述了东汉建立初期在刘秀的励精图治下出现了光武中兴,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的专权导致政治腐败,最终走向衰落。
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学情分析】东汉的兴衰内容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故事性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对学生而言充满了趣味性。
学生也很好理解政治斗争的特殊,喜欢裸睡表像上的故事,所以打开本课的大门并不难。
本课应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能说出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通过分析史料,对比东汉初光武中兴和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分析归纳出“光武中兴”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2.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分析史料,梳理出并记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总结出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专权【教学过程】任务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东汉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2.“光武中兴”的目的,具体措施和作用.3.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4.黄巾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结果,影响任务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5.根据材料,说说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材料一: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减省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材料四: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东汉的衰落与黄巾起义:分析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原因,以及黄巾起义的爆发及其影响。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知识。
五、课堂互动
1. 老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掌握。
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
① 重点知识点:
- 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
- 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外戚宦官专权
- 兴衰过程:光武中、社会矛盾、黄巾起义
② 关键词:
- 兴盛:经济恢复、政局稳定
- 衰落:外戚宦官、社会矛盾
- 变革:黄巾起义、农民斗争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增强视觉效果。
一、导入新课
1. 老师通过讲述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绿林赤眉起义等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汉王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东汉时期,又是如何崛起和兴盛的呢?”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3.13 东汉的兴衰》,了解东汉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秦汉更迭、西汉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概念。
2. 七年级学生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对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喜欢通过故事、图片等直观方式理解历史。
3. 学生可能在新旧王朝交替的历史线索梳理上遇到困难,对于政治制度的运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可能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外戚宦官专权等复杂政治现象的认识可能存在挑战。此外,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核心素养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
(史料实证)2、立足历史解释,掌握“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黄巾起义加速东汉的衰亡。
(历史解释)3、立足家国情怀,通过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重视人才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他的光芒被掩盖了:高祖打下江山奠定基业开启400多年王朝,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创造了“文景之治”永载史册,武帝文韬武略实现大一统美名远扬。
人们提到这个王朝,似乎只知道上述这些帝王。
其实,这个王朝还有一位帝王,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
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毛泽东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南怀瑾南怀瑾的评价言过其实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1)背景: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2)王莽建立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2020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姓名学校课题名称东汉的兴衰整体设计思路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三目:一是光武中兴,二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是黄巾起义。
在掌控课文基础知识前提下突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点是光武中兴,学生表演情景剧,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难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识,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
通过微课,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表和影响。
通过展示材料和图片等方式,学生理解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黄巾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东汉历史知识较为疏浅,因而课文设计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通过频、材料、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处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定位分析本课选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光武中兴,二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三是黄巾起义。
本课上承“西汉”,下启“三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无论是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主题及相关关键问题分析本课教学主题是《东汉的兴衰,重点是光武中兴,难点是外戚宦官专。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专四、所需课程资源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微课、图片、文材料。
五、教学方法分析为了更好的突破本课重难点,我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教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史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础树立学生爱国情怀,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教学过程计【激趣导入】教师:1.播放视频《王莽新政》2.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了解到了什么题学生1 :观看视频并回答,从视频中我知道了王莽新政期间社会发保民起义学生2:观看视频并回答,从视频中我知道了王莽新政期间的起义有绿赤军还有刘秀教师:刚才的2位同学提到了西汉灭亡的大致原因,西汉灭亡后,又有哪个代相建立起来了呢?学生:东汉教师:是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汉的兴衰设计意通过播放视频,学生感受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拉近东汉史学生的距离,激起学生兴趣和热情,切入。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PPT展示)和课本65页的“相关史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求,前后桌小组为单位,时间为3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哪一小组代表愿意与同学们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呢?
学生1: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宦官势力膨胀。
学生2: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宦官,宦官得到宠幸,把持朝政。
学生3:皇位的世袭制
教师:小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1)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强地主中最腐朽的集团,他们借助不断膨胀的经济力量,交替专权,把持朝政。
(2)自和帝起,皇帝多幼年即位,母后和外戚专权;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傀儡境地,借助宦官之力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借机日渐坐大。
(3)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
2.微课—《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1)我们知道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出现的原因,那同学们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具体表现吗?我们一起通过微课堂来学习。
(2)播放微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史实;“光武中兴”的原措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文献史料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会的建立与光武中兴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纲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王莽代汉:背景: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8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的外戚。
(汉成帝的母亲、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本课立意《东汉的兴衰》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
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突出,线索清晰明了,逻辑结构严整,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复兴与衰弱的整体历史,涉及政治、经济两个方面。
本课最高要求是需要学生知道历代王朝的周期规律以此引发学生对历史兴衰启示,认识到国家就应该致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学情的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初一学生初入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历史思维方面都十分欠缺,因此课程的设计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设计方面,本课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对重要的历史概念通俗化地讲解。
此外,本课注重历史线索的梳理,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整合。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1.知道东汉建立和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3.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民心与社会安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前提。
本课将东汉民谣引入其中,作为本课的明线,贯穿整堂课。
原因在于,民谣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历史时期普通民众的心声与愿望。
通过流传至今的东汉民谣,引导学生东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积极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况。
基于此,我将教材知识加以整合明确三个教学主题,即是:一、民谣唱兴: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二、民谣唱衰: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三、民谣唱乱:黄巾起义;在三个主题完成之后,将教学评价也贯入其中,进行随堂检测,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三、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堂课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做到导、思、议、展、评、讲六个环节,每个环节做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某个具体方面,尤其是强调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用史料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学会用历史的方法解决问 题。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探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 学生理解史料、体验史料,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
【史料证实】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 来不可轻。”
问题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最 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导致了 黄巾起义的爆发。
教师: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 因。
6
乱,最后衰亡。 教师:通过学习今天这课内容,对我们今天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
些认识与启发?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生复习思考归纳 1.注重发展经济; 2.注重民生; 3.社会要稳定; 4.要善于调整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同时也从总结中感受 东汉跌宕起伏的命运,联系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得出启 示,提升同学们的情感态度。
问题 2:同学们根据材料归纳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 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
教师补充:同学们,光武帝除了采取上面的措施,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看到课本 64 页汉形势图及文字(老师点出图中民族名称),汉为了减少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 争缓和民族矛盾,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过渡:东汉初经过刘秀以及其子孙汉明帝、汉章帝等三代 60 多年的努力,国力 渐渐强盛,然而到了东汉中后期却出现国力下滑,政权不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东汉的兴衰
一、引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东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它的兴盛与衰亡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来展示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原
因。
二、背景介绍
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也称为后汉,是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继承自西汉,统治时间长达195年,经历了兴盛
和衰败两个阶段。
本节课将围绕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
面展开讲解,并分析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三、东汉的兴盛
1.政治兴盛
东汉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家实行丞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光武帝刘秀明断政务,整顿官僚体制,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
同时,东汉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才标准更为公正,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
优秀。
这些政治改革为东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经济兴盛
东汉时期的经济相对繁荣。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均田制,改革社会
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了
对民间商业的管理,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些措施使
得东汉的经济蓬勃发展。
3.军事兴盛
东汉时期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刘秀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并通过多次征服,使得边境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稳定。
此外,东汉时期
还采取了多种军事防御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这些军事兴盛为东汉
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文化兴盛
东汉时期的文化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
文化人物,如董仲舒、班固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发扬,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东汉时
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
是以东汉为背景的文学巨著。
四、东汉的衰败
1.政治腐败
东汉后期,由于官僚制度的日益繁杂,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官
员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使得政府的执行力大受损害。
同时,少数宦官、外戚等特权阶层的垂直上升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
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败。
2.农民起义和战乱频发
东汉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农民起义频发。
黄巾起义、
赤眉军等农民起义军冲击了东汉政权的统治,使得社会秩序严重动荡。
同时,边境地区的战乱也不断发生,东汉政权无力应对。
这些因素最
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败。
3.宦官干政
东汉后期,由于宦官势力的抬头,他们逐渐干政,掌握大权,削弱
了皇帝的权威。
这种宦官干政导致了朝政的混乱和内外交困,使得东
汉政权难以继续维持下去。
五、总结
东汉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兴盛,
也有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宦官干政的衰败。
通过本文的讲解,相信
同学们对于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东汉的兴
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不断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