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的大运河文化

陈志强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后经七世纪(隋)和十三世纪(元)两次大规模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大运河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2006年5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全程分七段,其中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全长约400千米,是最南的一段。大运河可谓是吴江的母亲河,自北境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盛泽镇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等4镇,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苏州市吴中区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市境。

一、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三里桥。1986年7月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陵镇北,横跨大运河,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甚是恢宏雄伟,其规模在全市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居第一。此桥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六年(1462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重建。现存的三里桥距今已历120余个年头,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三里桥除了高度雄居

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来往船只上的背纤人可沿着这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

(二)运河古纤道。在松陵镇南侧,沿大运河西岸逶迤着一条长长的古纤道。这条纤道全长约为九里,故又名“九里石塘”,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吴江有关部门组织能工巧匠,用统一的旧青石对九里石塘进行修缮,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安民桥。位于平望镇北,俗名北渡桥、北大桥,横跨大运河,1986年7月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之桥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今已历近四百年,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植物攀满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似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

(四)安德桥。在平望镇南,1986年7月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跨于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年—779年),现存之桥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该桥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唐代颜真卿留有“望极与天平”之句,南宋杨万里也曾作有“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之句。站在大运河东岸,隔河而望安德桥,只见一方桥孔把古镇人家尽揽腹中,《人民画报》曾在上世纪70年代把安德桥的这一雄姿介绍给了海内外广大读者。

(五)泰安桥。在盛泽镇黄家溪村,濒临大运河。其所在的黄家溪早在明代时就是丝绸生产和集散中心,由于清咸丰年间战乱等原因,遭到毁坏,由此,其地位由盛泽所替代,但至今还保存着泰安桥这座可作为吴江丝绸历史和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的实物佐证的古桥。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起,受人雇织的人每天早晨

立在此桥上,待人雇织,名曰“走桥”,又曰“找做”,此风俗一直沿续到清末。由此,泰安桥也于1986年7月被列为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运河吴江段孕育了多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大运河吴江段在本体上造就众多名胜古迹的同时,也孕育了多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

(一)松陵镇。位于大运河吴江段北段西岸,北距苏州市区14公里,西濒太湖,东邻同里镇,南与平望镇相望。自吴江建县以来,松陵一直是县治(元代为州治)所在地,因此,又称松陵为吴江,而使松陵名闻遐迩之诗句,当数南宋诗人姜夔在《过垂虹》中所咏“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了。

松陵镇历来为吴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有过并遗有许多名胜古迹。东门外与大运河相通的垂虹桥素以“江南第一长桥”闻名遐迩,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元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该桥由于年久失修,于1967年5月大部分塌毁,现尚存东西两端20余孔。以前,在垂虹桥周围有鲈乡亭、华严寺、接待禅寺、三忠祠、三高祠、钓雪滩、臞庵、盘野等众多胜迹。现在,在垂虹桥东侧不远处的吴江中学校园内尚存有孔庙,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孔庙的西边为吴江县学遗址。位于凌益村的徐灵胎墓安卧着一代名医,也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流虹路与中山北路交界处的明代三角井,耸立于松陵公园内的民国钱涤根烈士纪念碑,位于直港村的明代朴泽桥,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松陵镇南6公里的南厍于2005年6月由苏州市政府公布为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此外,垂虹桥南侧的盛家厍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

松陵历史上名人辈出。顾野王(519—581),是吴江设县前继严忌、张翰之后的又一位名人,南朝陈时官至光禄卿,著有《玉篇》三十卷,其旧宅在吴江北门外三里桥东,后立庙于此,现三里桥东、大

运河旁建有顾野王纪念馆。吴璋,是有名的孝子,其千里寻母携骨归乡的史事至今流传。吴洪,吴璋之子,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后迁南京刑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少保衔。吴山,吴洪之子,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后晋升刑部尚书,逝后追封为太子少保。史称明代父子尚书共有十七家,唯有吴氏两代都以明正公允、廉靖宽厚为世人所称道。沈啓(1490—1563),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是著名水利学家,著有《吴江水考》。沈璟(1553—1610),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为著名戏曲家,一些戏曲作家拥护他的主张,模仿其风格,被称为“吴江派”,与汤显祖“临川派”齐名。吴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被南明唐王任命为兵部尚书,封忠义伯,鲁王也封他为长兴伯,其所率义军曾令清军闻风丧胆。吴兆骞,少年时即声震文坛,成年后作了大量讴歌祖国边陲的诗篇。费孝通,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一生以富民为目的,其研究硕果累累,蜚声海内外,2007年魂归故里,安葬于松陵公园内。

(二)同里镇。位于大运河吴江段北段东岸,西与松陵镇相接,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保留着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貌。

同里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九里湖和移定毕圩两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同里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自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请置吴江县后,同里先属感化乡,后属范隅下乡。宋元间,同里“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至明代,同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屋宇丛密,街道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到了清代,“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初步形成现在的规模。同里历来为富庶之地,镇区内流淌着三条东西向的市河,形似一个“川”字,故别称为“同川”。

同里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镇四周由同里湖、南星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