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和骨质变薄,容易导致骨折等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

面将详细介绍。

一、预防为主

预防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首要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增加锻炼、合理膳食、避免长期卧床等措施,以减少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

1.增加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建议选

择有氧运动和重力训练,如散步、跑步、爬楼梯、举重等。

2.合理膳食

膳食中含有丰富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促进骨细胞生长和代谢。建

议多吃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3.避免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会使骨骼负荷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活动。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剂、促进骨形成剂等。

1.抗骨吸收剂

抗骨吸收剂可以抑制骨吸收,减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常用的抗骨吸收剂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等。

2.促进骨形成剂

促进骨形成剂可以刺激新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常用的促进骨形成剂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严重或复杂性骨质疏松的最后手段。主要包括植入人工关节、脊柱手术等。

1.植入人工关节

植入人工关节是治疗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和关节炎的有效手段。通过手

术将人工关节植入到受损部位,可以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2.脊柱手术

脊柱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侧弯等。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受损的脊柱结构,可以减轻疼痛和恢复运动功能。

四、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综合性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

心理干预等方面。

1.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保证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基础。除了合理膳食外,

还可以使用口服营养补剂或静脉注射营养液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2.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已经出现骨折等并发症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

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3.心理干预

骨质疏松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干预也

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采用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

等方式进行干预。

总之,治疗骨质疏松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预防为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完整版)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李全民 写在课前的话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危害较大。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旦患病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本课介绍的重点内容是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通过学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及诊断 (一)骨质疏松的定义 WHO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NIH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由于这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所以其危害比较大。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及规范治疗必要性 骨质疏松的第一个特点是发病率高,有资料统计60岁以上骨质发生率是女性56%,男性29%;大于65岁的骨质疏松患者,70%的骨折可以归因于骨质疏松。第二个特点是致残率高, 1/4的人需要家庭护理,长期卧床带来褥疮、肺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等。第三个特点是死亡率比较高,髋部骨折两年内的死亡率是25%。所以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危害较大,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三)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思路

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的思路是早期要看有无危险因素,有无临床表现,据此进一步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诊断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原则。同时要进行早期的识别和筛查,然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预防骨折初次和再次发生。很多骨质疏松没有症状,有一部分人有疼痛感觉,所以最常见的两个治疗目标第一个是针对疼痛,消除疼痛,第二个是最终目标治疗骨折。对于低骨密度,没有骨折的病人干预的目的是要预防和减少发生第一次骨折。如果病人已经发生了一次骨折,治疗目的要预防发生第二次骨折,所以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的初次发生和再次发生。 二、抗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 (一)抗骨质疏松需治疗的人群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病人由于雌激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男性则为性功能减退所致睾酮水平下降引 起的,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使骨质疏松提前出现,提示雌 激素减少是发生骨质疏松重要因素,绝经后5年内会有一突然显著的骨量丢失加速阶段,每年骨量丢失2%~5%是常见的,约20%~30%的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 为快速骨量丢失者,而70%~80%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正常骨量丢失者,瘦型妇 女较胖型妇女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并易骨折,这是后者脂肪组织中雄激素转换为雌激 素的结果,与年龄相仿的正常妇女相比,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雌激素水平未见有明显差异,说明雌激素减少并非是引起骨质疏松的惟一因素。 2.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症以白人尤其是北欧人种多见,其次为亚洲人,而黑人少见,骨密度为诊 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其次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报道青年双卵孪生子之间的骨密度差异是单卵孪生子之间差异的4倍;而在成年双卵孪生子之间骨密度差异是单卵孪生子的19倍,近期研究指出,骨密度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密切相关,1994年Morrison等报道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可以预测骨 密度的不同,可占整个遗传影响的75%,经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调整后,bb基因型者的 骨密度可较BB基因型高出15%左右;在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方面,bb基因型者可比BB型晚10年左右,而在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上,bb基因行者仅为BB型的1/4,此项研究结 果初步显示在各人种和各国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终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如胶原基因和雌激素受体基因等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的研究也有报道,但目前尚无 肯定结论。 3.营养因素 已经经发现青少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相关,钙的缺乏导致PTH分泌 和骨吸收增加,低钙饮食者易发生骨质疏松,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骨基质的矿化受损,可出现骨质软化症,长期蛋白质缺乏造成骨机制蛋白合成不足,导致新骨生成落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股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更新要点1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治疗难度大(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简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而在受到低能量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低能量外力”相当于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 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普通创伤性骨折,

具有以下特点: 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急性、进行性骨丢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内外固定物稳定性差,固定物或植入物易松动,易发生植骨吸收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全身状况差, 麻醉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 诊断 更新要点1 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E 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简述: 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也可以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更新要点2 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推荐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和骨质变薄,容易导致骨折等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下 面将详细介绍。 一、预防为主 预防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首要原则。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增加锻炼、合理膳食、避免长期卧床等措施,以减少患上骨质疏松的风险。 1.增加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建议选 择有氧运动和重力训练,如散步、跑步、爬楼梯、举重等。 2.合理膳食 膳食中含有丰富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促进骨细胞生长和代谢。建 议多吃牛奶、豆制品、海产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 3.避免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会使骨骼负荷减少,导致骨密度下降。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和活动。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骨吸收剂、促进骨形成剂等。 1.抗骨吸收剂 抗骨吸收剂可以抑制骨吸收,减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常用的抗骨吸收剂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等。 2.促进骨形成剂 促进骨形成剂可以刺激新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常用的促进骨形成剂包括钙剂、维生素D等。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严重或复杂性骨质疏松的最后手段。主要包括植入人工关节、脊柱手术等。

1.植入人工关节 植入人工关节是治疗骨质疏松相关骨折和关节炎的有效手段。通过手 术将人工关节植入到受损部位,可以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 2.脊柱手术 脊柱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压缩性骨折、脊柱侧弯等。通过手术修复或重建受损的脊柱结构,可以减轻疼痛和恢复运动功能。 四、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的综合性措施。包括营养支持、康复训练、 心理干预等方面。 1.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保证骨细胞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基础。除了合理膳食外, 还可以使用口服营养补剂或静脉注射营养液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2.康复训练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 【治疗原则】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核心: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降低骨折风险。 1.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充足日照,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及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为钙剂和维生素D。其中碳酸钙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易溶于胃酸。 2.药物干预 (1)抗骨吸收药物:如双磷酸盐类、降钙素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雌激素类。双磷酸盐类药物为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能抑制破骨细胞功能,降低骨转换,从而促进骨量的增加。降钙素能作用于破骨细胞上的特异性降钙素受体,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阻止骨量丢失,增加骨量。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雌激素类同样作用于破骨细胞,抑制其活性。 (2)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是当前促进骨形成的代表性药物,它对骨代谢的调节表现出双重性。间断小剂量可促进骨形成,而持续给药可引起破骨加快,导致骨丢失。锝[99mTC]亚甲基二磷酸盐具有抗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双向作用。

(3)其他药物:如锶盐、活性维生素D及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中成药等均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 3.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适用于新鲜不伴脊髓或神经根症状、疼痛严重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4.疼痛治疗多数骨质疏松导致的疼痛能够通过治疗骨质疏松得到缓解,如果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持续压缩性骨折所导致的疼痛、不能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疼痛持续存在的,可酌情行神经阻滞及射频治疗,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5.外科治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对于确需手术者,要充分考虑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采取特殊内固定或外固定材料、自体或异体骨移等治疗。 【康复与预后】 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应注意合理膳食,尽量摆脱导致骨质疏松的各种“危险因子”。中老年人除积极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外,坚持钙和维生素D 的补充可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而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和防绊等措施。

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骨质疏松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摘要:骨质疏松诊断可采用的手段很多,归纳为物理诊断,骨形态计量学诊断和生化诊断。物理诊断包括X线定性法和半定量、法光子吸收法及超声诊断;骨形态计量学诊断是通过骨穿刺取得骨组织样品,做成病理切片,在图像分析仪上对骨小梁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观察、计算、分析,给出骨组织中骨基质、骨小梁等各种参数值,从而对骨质疏松作出正确判断;生化诊断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综合诊断法以骨矿含量测量结果为主,结合年龄、性别、体态、症状、骨折、生化检测结果等多项参数,进行综合评分来诊断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治疗的原则是对症处理,延缓骨量丢失或增加骨量预防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以及促进骨矿化药物。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有价值,预防的关键是提高骨峰值和预防骨丢失。 关键词:骨质疏松诊断治疗预防 课前问答 下列食品中含Ca最高且最易吸收的是: A.排骨 B.牛奶 C.豆制品 骨质疏松诊断可采用的手段很多,可归纳为物理诊断,骨形态计量学诊断和生化诊断。 一、物理诊断: (一)、X线:最早的检测骨密度的方法,包括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方法。 1)定性法对患者拍X 光片,观察不同部位骨骼的密度、形状,骨小梁数量、形态及分布,判断是否为骨质疏松。此方法骨量失去30%—50%以上方可确定为骨密度减低。 2)半定量法包括骨小梁形态分度法和皮质厚度法。

*X片诊断的要求 1、照片质量:除跟骨照侧位片外,其他部位骨结构应照正侧位片。照片的清晰度、对比度、细致度较高,软组织、骨组织层次结构清楚。 2、脊椎骨密度估计,建议用下列方法: I度:纵向骨小梁明显;II度:纵向骨小梁变稀疏、表面粗糙;III 度:纵向骨小梁不明显。I度是可疑,II度III度为骨质疏松症。同时发生压缩骨折者,应测量压缩(%)率。 3、股骨近段可以用Singh指数法。在III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症。 4、跟骨Jhamaria分度法,在III度定为可疑,在III度以下定为骨质疏松症。 5、管状骨皮质指数法,常用于四肢长骨、常用第二掌骨及锁骨等部位,皮质指数:中点皮质厚度/该点骨横径指数<0.4为可疑, ≤0.3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股骨另行确定。 3)定量骨密度诊断X线吸收法基于X线在穿透骨组织时,X线由于骨骼中骨矿含量的不同产生不同吸收,使其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通过检测器检测穿透骨组织的X线强度,给出骨矿含量数值。常用的有单能X线骨密度仪(SXA)、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定量CT(QCT)和周围定量CT(PQCT)。 (二)光子吸收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产生的γ射线,在穿透人体组织时被吸收使其强度下降的原理,经计算得出较精确的骨密度值,双光子骨密度仪(DPA)至80年代末已基本被DEXA所取代。我国的基层医院仍然使用单光子骨密度仪(SPA)。 (三)超声诊断:利用声电换能器发出超声波穿过人体骨组织,通过测定超声波特性如传播速度(SOS)及其衰减系数(BUA)的变化莫测得出相关的骨密度值。不仅可以反映骨量,还可以反映骨结构和弹性。超声诊断是一种新型无创伤骨质疏松诊断技术,所使用的仪器为超声骨检测仪。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2023)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2023) 1. 简介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的丢失和骨密度的降低。中医诊疗方案为骨质疏松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畅通,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和修复。 2.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骨质疏松主要依据病人的病史、舌诊、脉诊和症状表现。常见的病症包括骨骼疼痛、易骨折、身体乏力等。通过综合分析症状和体征,确定病情的阴阳盛衰和气血状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原则是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肾强骨。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的调理、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针对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方剂的选择和疗程的安排。

4. 饮食调理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议病人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镁等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如豆类、海产品、乳制品、黑芝麻等。避免寒凉食物和过度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以保护脾胃功能和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5. 养生保健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更是如此。建议患者适量进行适宜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以提高骨密度和强化骨骼。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 6. 注意事项 中医诊疗骨质疏松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耐心,疗效因人而异。骨质疏松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在中医治疗期间,避免同时接受其他医疗方式,以免干扰疗效评估和治疗效果。 7. 结语

骨质疏松中医诊疗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畅通,通过中草药调理、针灸等方法促进骨骼的健康生长和修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9). 骨质疏松证候与中医药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顾雪萍, & 邱岩. (2017).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3(6), 824-826. 3. 朱琳. (2016). 骨质疏松中医外治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1), 193-19 4.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骼质量减少和骨骼微结构改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容易导致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已经逐渐增加。那么,骨质疏松症该如何治疗呢?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抗再吸收药物,可以抑制骨骼的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少骨质的流失。常见的抗再吸收药物有双磷酸盐类药物和雌激素类药物;另一类是促成骨药物,可以刺激新骨形成,补充骨质的缺失。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药物的治疗原则以及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和禁忌症。 一、抗再吸收药物 1.双磷酸盐类药物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之一,能够抑制骨骼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骼的流失。常见的双磷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伊那帕米韦等。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遵守治疗原则,不超过使用期限,以防止药物滥用,导致副作用和耐药性。 2.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骼的流失。但是,由于雌激素具有增加乳腺癌、子宫癌、血凝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雌激素治疗只适用于经过敏感度检查后尚未进入更年期、子宫切除或接受雌激素-孕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 二、促成骨药物 1.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能够减缓骨质流失,但是,目前的研究数据并不支持钙拮抗剂的长期使用对骨质的保护作用。因此,其应用也有所限制。 2.骨形态发生蛋白质 骨形成转录因子(BMP)是一类能够促进骨形成的蛋白质,骨形态生成蛋白质(BMP)类药物能有效促进新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目前,已经有一些BMP类药物上市,例如无细胞骨基质(ACBM)和着骨缩合素(OP-1)等,但是,这些药物的可能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是一种给药方式较为特殊的促成骨药物。生长激素能够增加血中的IGF-1,这是一个有助于骨生长和骨钙沉积的物质。目前,生长激素已经用于治疗小儿垂体矮小症

骨质疏松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对各 位有帮助! 骨质疏松的症状常见症状 弥漫性骨质疏松腓肠肌痉挛性疼痛骨痛门齿间距增宽脊柱骨 质改变骨代谢减低四肢长骨和肌肉女性腰痛驼背胸腰椎压缩性骨 折 一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 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 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 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 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 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

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 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 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中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二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 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 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 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 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 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三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四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 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五骨密度测量。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基础措施 1.调整生活方式

最新:骨质疏松的治疗要点

最新:骨质疏松的治疗要点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抗骨质疏松药 抗骨质疏松药分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吸收促进剂、抑制破骨细胞吸收药、促进骨形成药,以及锶盐类、异黄酮衍生物和维生素K 类。

1、钙剂 [2, 3] 钙剂是保证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适量的钙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钙剂补充治疗已被证明对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益。 不同钙剂含量及注意事项不同: 碳酸钙:含钙量最高,与胃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可引起胃肠胀气;但因其水溶性较差,胃酸缺乏者需在餐后立即服用。 醋酸钙:含钙量较低,不与胃酸反应;因其水溶性较好,适用于胃酸缺乏和有肾结石风险的患者。 枸橼酸钙:含钙量较低,但水溶性较好,胃肠道不良反应小,有可能减

少肾结石,适用于胃酸缺乏和肾结石风险的患者。 注意: 1. 有肾结石病史者,禁用钙剂; 2. 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在应用强心苷期间或停药后7 日以内禁用。 2、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 [4, 5] 维生素D 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浆钙、磷水平,临床常用的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包括维生素 D2、维生素 D3、阿法骨化醇及骨化三醇。

3、骨吸收抑制剂 骨吸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或减少破骨细胞活性来抑制骨吸收,可用于快速骨丢失的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 1. 双磷酸药 [2, 3] 作用机制: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是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首选药物。 用药目的:预防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 使用疗程: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 年,或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 年,应重新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用药,除非是再评估后确实还有高骨折风险,否则不推荐长时间(>5 年)使用双磷酸盐。

骨质疏松的用药指导

骨质疏松的用药指导 【疾病简介】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简称OP)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地不断减少,骨质 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 老年人;也见于有慢性内科疾病的病人,如类风湿关节炎、甲亢、糖尿病、皮质激素增多症等的患者。 分类: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以下两类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本病的90%以上,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 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 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 不明。

2.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许多后天因素包括内分泌的疾患:如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皮质或 性腺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肿瘤病变、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造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 如肝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物理和力学因素如制动、失重等也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 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 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 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患者可有腰背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 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 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 脏功能等。

骨质疏松诊断治疗指南

骨质疏松诊断治疗指南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容易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同时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 (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 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殊位置。拍片时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括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要合理应用CT和MRI 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

都在这里了,骨质疏松用药全攻略

都在这里了,骨质疏松用药全攻略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那么临床上对于骨质疏松症应该选择哪些药物呢?笔者参考文献,给予总结,以飨读者。 治疗骨质疏松需要遵循治病必求于本,防治结合。骨质疏松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多种因素(包括年老、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身体内骨代谢的异常,使全身的骨量减少、骨的微小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脆性增高,容易骨折,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根据其治疗的作用不同分为四大类:基础药物;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既能抑制骨吸收药物又促进骨形成的药物。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基础药物 1 钙剂 钙是骨骼形成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补充足够的钙剂不但可以纠正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中的负钙平衡,还可以保证骨量提高。适量的钙可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如果钙剂与维生素D联合应用效果会更明显。常见制剂如下: (1)钙尔奇添佳片(善存) 适应证:适用于需要补充钙、镁、锌的人群。

用法:随餐食用,每日2次,每次1 片。 注意: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2)新盖中盖高钙片(盖中盖) 适应证:用于补钙的人群。 用法:嚼食,每日1次,每次1片。 注意: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3)碳酸钙D3 片(朗迪) 适应证: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更年期妇女、老年人等的钙补充剂,并帮助防治骨质疏松。 用法:口服,一次1片,一日1-2次。 注意:心肾功能不全都慎用;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肾结石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 维生素D 维生素D不但可以促进肠钙吸收与尿钙的重吸收,而且还可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同时它还能够调节神经-肌肉组织的协调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常存在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现象,因此补充维生素D 对骨的健康发挥重要的作用。常见制剂如下:

骨质疏松怎样治疗?

骨质疏松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治疗骨质 疏松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骨质疏松应该吃什么药。 *骨质疏松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如前所述,骨质疏松症在出现骨折前多无症状,因此事先确定患者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同时,药物只能使变细的骨小梁增粗,穿孔得以修复,但尚不能使已经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即已经破坏的骨组织微结构不能完全修复,可见本病的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 预防包括获得最佳峰值骨量,干预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减少骨量丢失。骨峰值决定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遗传因素是主要的,约占75%,但迄今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环境因素是可以调整控制的。因此环境因素的预防措施应该从儿童以及青少年时期开始,包括摄入足够的钙,适当锻炼,尤其是负重锻炼可以增加骨峰值。消除危险因素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戒烟和避免酗酒,过多咖啡因、低体重、长期制动以及过度运动都因尽可能避免。对于必须摄入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有增加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采取一定的预防措

施,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能的话采用吸入法使用激素,或使用激素的隔天疗法,以及进行肌肉增强锻炼法。有效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 1.运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如果有规则的运动,其骨量较之不进行规则运动者要高,各种运动中以负重运动为佳,能增加BMD,尽管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在成年,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为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h的运动总体钙增加,运动宜适量。但是运动过度致闭经者,骨量丢失反而加快。运动还能提高灵敏度以及平衡能力,减少老年人摔倒的几率。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的多活动。 2.营养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钙影响骨峰值的获得。欧美学者们主张青少年时期日摄入钙量(元素钙)为1,000~1,200mg,成人为800~1,0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1,000~1,500mg,65 岁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钙的摄入量为1500mg/d。个体小和蛋白质进量低的人群,钙的摄入量可略低于上述量。碳酸钙、氯化钙、乳酸钙以及葡萄糖酸钙元素钙的含量分别为40%、27%、13%和9%。如果钙剂在进餐后服用,同时服用200ml液体,能促进钙的吸收,而且分次服用比1次服用效果好。胃酸缺乏者可服用枸橼酸钙,以利于吸收。维生素D 的摄入量为400~800U/d。

骨质疏松症(中医骨痿)诊疗规范

骨痿(骨质疏松症)诊疗常规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等原因所致的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多发于60岁以上老人中发病率约为60%,且女性远超过男性。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病因病机 目前普遍认为OP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多种内分泌紊乱(包括性激素、甲旁腺素、降钙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以及相关的促激素等)、营养因素(钙缺乏或吸收不良)、遗传因素(VDRG、ERG、Ⅰ型胶原基因、IL-6基因、TGF-β1基因、胶原酶基因等)、废用因素以及吸烟酗酒等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1、内分泌紊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性激素。 众所周知,雌激素水平下降是POPⅠ型的主要病因,一方面,导致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和活性降低,减少肠道钙吸收,同时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受体直接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骨基质形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致降钙素水平降低,增强了破骨细胞活性,并增强了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使骨吸收增多,综合结果,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但也有研究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雌激素的减少,并非像某些学者提出的抑制成骨活性,而是同时增强成骨及破骨活性,只因后者作用强于前者,结果导致骨吸收。此外,与POP相关的雌激素还有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活性维生素D(1,25 -(OH) 2D 3 )、甲状腺素、雄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生长激素及细胞因子等。 2、力学因素 过去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的研究多集中在非力学因素上而生物力学的研究多侧重于对POP的后果――骨力学强度下降的检测和分析,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生物力学因素在保持骨的结构与强度、引发骨质疏松症的机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研究认为,骨应变幅度有助于控制骨塑型活动而增加骨强度和骨量,而骨重建则维持或降低骨强度和骨量。无论从应变或应力角度看,骨重建阈值MESr应低于骨塑型阈值MESm,MESm又应低于显微损伤阈值MESp,而MESp则应显著低于骨极限强度即骨折阈值Fx。正常的骨塑型与骨重建可调整骨骼的总体强度和刚度,以保持正常的峰值骨应变E,防止其超过骨塑型阈值和显微损伤阈值,即应满足MESr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五篇范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五篇范例) 第一篇: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肾气虚损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酸软、疼痛、双下肢乏力、关节酸痛等,且患者较易发生骨折。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重在调补肝、脾、肾三脏,笔者辨证分为以下3种类型治疗。 肾阳虚型:症见腰膝酸软、疼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长,脉细无力,舌苔淡白,此型多伴有退化性关节炎。 治宜温补肾阳,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杜仲、牡丹皮、山萸肉、鹿角胶、山药等。温补肾阳能提高体内性腺荷尔蒙的浓度,增加人体免疫功能,加强成骨作用,具有延缓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左归丸、右归丸。 脾气虚型:症见腰背酸软、疼痛,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此型多见于为有偏食习惯或思虑过度的人群,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而致骨质疏松。治宜健脾益气,常用中药包括当归、茯苓、白术、山药等;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肝肾虚型:症见腰膝酸软,脊背疼痛,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咽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多见于女性更年期。 治宜滋补肝肾,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枸杞、山萸肉、泽泻等。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功能除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与气血运行的通畅外,还与妇女月经、受孕与乳汁的分泌有关。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往往要加入滋补肝肾的药物。常用的中药方剂可选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可搭配服用。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年轻时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应坚持锻炼,以促进骨质生长,缓解骨质流失;不吸烟及酗酒,饮食要保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肉类及加工品,采取低盐饮食,少喝咖啡,多喝牛奶。青少年,妇女怀孕期、哺乳期更应注意摄取足够的钙质,要多晒

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一、疾病概述 (一)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表现,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测量结果和/或脆性骨折。 (1)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DXA测量的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对于绝经后女性、年龄≥50岁的男性,骨密度T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基于DXA 测量的中轴骨(1~4腰椎、股骨颈或全髋)骨密度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T值降低≥2.5个标准差。 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用同种族的Z值表示,Z值=(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的标准差。Z值降低≥2.0个标准差为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 (2)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