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电现象。
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关系。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出现在细胞膜两侧,故把这种电位称为跨膜电位,主要表现为细胞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心电图、脑电图等均是由生物电引导出来的。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
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
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Na+继续内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
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在动作电位上升相达到最高值时,膜上Na+通道迅速关闭,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Na+内流停止。
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时的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膜内外的Na+、K+比例都会发生变化,于是钠-钾泵加速转运,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同时将逸出膜外的K+泵入,从而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 :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 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细胞生物电现象
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所引起;是动作 电位前身
2 阈电位和动作电位
阈电位: 当刺激增强到阈值;使
膜电位减小到临界水平神 经 肌肉细胞约在50至 70mv;便爆发动作电位 这 一临界膜电位水平称为阈 值膜电位或简称阈电位
阈刺激与阈电位关系
2 实验证明
1无Na+细胞浸浴液:神经浸浴 于无Na+溶液时;动作电位不出 现
2降低细胞浸浴液Na+浓度:用 蔗糖或氯化胆碱替代细胞浸浴 液中Na+;使细胞外液Na+浓度 减小而渗透压 静息电位保持不 变;发生的动作电位幅度或其超 射值减小;减小的程度和Na+平 衡电位减小的预期值相一致
3 动作电位主要特点
4 什么是条件测试法 可兴奋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 变化可分成哪几个时期
5 锋电位与后电位分别具有何生理意义 它们与兴 奋性周期是什么对应关系
6 什么是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 它们对细胞的兴奋 性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7 电紧张性电位 局部电位 动作电位分别具有什 么特点
8 局部反应与动作电位有何关系 9 何谓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 它们分别具有何生理
兴奋性分期 测试刺激强度 兴奋性变化 可能机制
绝对不应期
无限大
兴奋性降至 零
相对不应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逐渐
度
恢复
Na+通道处 于被激活后 暂时失活状
态
Na+通道部 分开放
超常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超过 膜处于部分
度
正常水平
去极化状态
低常期 >条件刺激强 兴奋性低于 膜处于复极
度
正常水平 化状态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RP )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
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
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测定静息电位的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
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
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
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
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
在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
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
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於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
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
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一、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未被刺激时的电位状态。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存在电化学梯度,使神经元内外细胞膜的电位差保持在负数水平,为-70mV左右。
2.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处于闭合状态,但是Na+/K+泵仍在起作用,将细胞内的Na+排出,K+输进,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保持负电位。
3. 静息电位的重要性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使神经元能够正常传递和处理信息。
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1.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短暂的电位变化。
它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具有快速传导和全或无的特点。
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包括兴奋、去极化和复极化三个阶段。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流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外电位逆转,形成去极化;随后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流出,使细胞内外电位恢复,形成复极化。
3. 动作电位的重要性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方式,它能够在神经元内外迅速传递信息,使神经元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通讯,实现信息的处理和传递。
总结与回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重要基础。
静息电位维持着神经元的正常状态,使其对外部刺激保持敏感;而动作电位则实现了神经元信息的传递,是神经元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之一。
在细胞水平上,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离子的通透性和Na+/K+泵有关,通过保持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来维持静息状态;而动作电位的形成则依赖于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离子内外的流动,通过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合来实现电位的变化。
个人观点和理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活动的核心过程,对于理解神经元的功能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静息电位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静息电位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静息电位”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静息电位
指心肌细胞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保持一定的电位差。
又称跨膜静息电位(transmembrane resting potential)或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本世纪50年代初,Hodgkin等人首先用电压固定技术对神经细胞跨膜电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膜离子流学说。
1964年Trauttwein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微电极电压固定技术,对心肌细胞跨膜电位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
人和哺乳动物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90mV左右。
其产生原理是细胞内K+向膜外扩散所形成。
在静息状态时,心肌细胞膜对Na+、Cl-及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通透性很低,而对K+通透性较高,且细胞内的K+浓度远比细胞外为高,于是K+通过细胞膜向外扩散,但膜内有机离子不能随之外流于,是只有正离子外流而使膜外电位增高。
当膜外电位增高到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差而造成的K+外流时,膜两侧电化学势为零,出现动态平衡状态,
K+渗透量为零,膜两侧电位差也固定于某一数值,即静息电位,此电位为K+平衡电位。
这种细胞膜内较负而膜外较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可受温度、缺氧、二氧化碳浓度、Mg2+、Ca2+及K+等因素影响,尤其对K+浓度非常敏感。
K+浓度对数值与静息电位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细胞外K+浓度降低,可导致静息电位升高,反之,则使静息电位降低。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1. 引言在我们这条生动的生命之河中,神经细胞就像是一群忙碌的小邮差,负责把信息快速送到每个角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其中的两个重要角色: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复杂,但其实它们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调皮小伙伴,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的身体能够正常运转。
2. 静息电位的概念2.1 静息电位是什么?静息电位就像是一个放松的状态,当神经细胞没有在发送信号时,它们就处于这种状态。
这就好比你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电视,没什么大事发生。
此时,细胞内部的负电荷与外部的正电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电荷对抗赛”。
其实,静息电位一般是70毫伏,这个数字可能听起来有点无聊,但它却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础。
2.2 静息电位的形成那么,静息电位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得提到细胞膜上那些可爱的离子通道了。
钠离子(Na+)和钾离子(K+)就像是我们的“家里蹲”,平时待在各自的“房间”里。
钠离子在外面,钾离子在里面,但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偏爱留在细胞内部,所以内部是负电的。
简单来说,静息电位就像是一个随时准备出门的朋友,虽然现在在家,但只要有需要,它就能立刻出发。
3. 动作电位的概念3.1 动作电位是什么?一旦有信号传来,静息电位就会转变为动作电位,简直就像是开关被打开了一样!动作电位可以理解为一场狂欢派对,细胞膜的离子通道们开始“狂欢”,大量钠离子涌入,细胞内瞬间变得超级正电。
这一过程就像是火箭发射,短短几毫秒内,细胞就会从70毫伏飙升到+30毫伏,让你惊叹不已。
3.2 动作电位的传播动作电位就像是波浪一样,一旦形成,就会沿着神经纤维不断传播。
这就像在海边玩水,第一波涌来,第二波接踵而至,没完没了!这种波动确保了信息能够快速到达大脑,让我们反应灵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看到热汤时迅速抽回手来,哦,那可是真刺激啊!4. 总结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就像是生活中的两种状态:放松和激动。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1、概念: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膜电位)2、静息时细胞的特点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的特点:①细胞内[K+]一般比细胞外液高30倍;②细胞内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比细胞外液高10倍;③细胞外液中[Na+]和[CL-]都比细胞内高20倍。
所以,细胞内正离子主要为K+,负离子主要为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
细胞外正离子主要为Na+,负离子主要为CL- 。
静息时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①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完全不可通过;②Na+和CL-通透性极小;③K+有较大的通透性。
3、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内高外低)作用下携带正离子外流,当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和K+外流所形成的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静息电位;所以说静息电位实质为K+外流所形成的跨膜电位。
细胞内外的K+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
二、动作电位1. 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原有的极化状态立即消失,并在膜的内外两侧发生一系列的电位变化,这种变化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证明:①人工地改变细胞外液Na+浓度,动作电位上升支及其幅度也随之改变,*海水实验;②用河豚毒阻断Na+通道后,动作电位幅度↓或消失;③膜片钳实验。
3.动作电位组成动作电位的扫描波形包括升支和降支两部分。
如采用慢扫描并高度放大,则升支和降支的开始部分显示为尖锐的剑锋状,故动作电位又称为锋电位。
动作电位的升支代表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即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70毫伏逐渐减小到-55毫伏(由于这一膜电位可以激发动作电位产生,故把-55毫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然后,膜电位再减小到0毫伏(去极化结束);最后膜电位由0毫伏迅速上升到+35毫伏(反极化)。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别着急,我会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这个复杂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呢,就是指我们的细胞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时候,内部的电压是稳定的。
这个电压就像是我们的身体里的一个小电池,给我们提供能量。
你可能会想:那为什么我们的细胞会有正负电之分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细胞膜上有一种叫做离子通道的东西,它们可以让带正电的钠离子通过,而带负电的钾离子则被阻挡在外。
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正负电荷就会达到平衡,形成了静息电位。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呢,就是指我们的细胞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电流,从而让细胞内外的电压发生改变。
这个刺激可以是外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感受,比如疼痛或者触碰。
当刺激到达细胞膜上的时候,离子通道会打开,让带正电的钠离子进入细胞内,而带负电的钾离子则流出细胞外。
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正电荷就会增加,而负电荷则减少,形成了动作电位。
那么,动作电位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要涉及到我们的身体里的一种叫做离子泵的东西了。
离子泵就像是一个快递员,它会把带正电的钙离子送到细胞内,同时把带负电的镁离子送到细胞外。
这样一来,细胞内的正电荷就会增加,而负电荷则减少,形成了动作电位。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小小的电动势,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现在你知道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形成机制,是不是很神奇呢?这些电位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宇宙,时刻都在为我们提供能量和信号。
所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我们身体里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分别代表了细胞在没有受到刺激和受到刺激时的电压状态。
通过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这两个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你能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也称为静息膜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电荷分布会导致细胞膜两侧产生电位差。
通常情况下,细胞内部带负电荷,细胞外部带正电荷,导致细胞内外
形成了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通常介于-40 mV到-80 mV之间,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维持依赖于离子的扩散和活动,主要是通过细
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维持的。
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可以使离子从高浓
度区域扩散到低浓度区域,从而维持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在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破坏原本的静息电位,产生动作电位并传递神经信号。
静息电位的变化通常与许多神经
系统疾病有关,如神经传导障碍和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等。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复极化后出现超极化,此时膜内电压低于-70mv,书上说此时钠钾泵发挥作用,将3个钠离子运出,2个钾离子运入,这样逐渐恢复-70mv的状态,但是出去的钠离子多,进来的钾离子少不是加重了膜内的负电荷吗,为什么能够恢复-70mv2014-12-25 17:32提问者采纳这个问题我总结并发表过,我给你解释,下附相应解释,不理解的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1、概念表述静息电位是指组织细胞静止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
其值常为数十毫伏,并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
2、产生条件(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就正离子来说,膜内K+浓度较高,约为膜外的30倍。
膜外Na+浓度较高约为膜内的10倍。
从负离子来看,膜外以Cl-为主,膜内则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A-)为主。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Na+通道关闭),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3、产生过程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A-因不能透过细胞膜被阻止在膜内。
致使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这样膜内外便形成一个电位差。
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拮抗力量达到平衡时,使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一个稳定状态,即静息电位。
这就是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匀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所以静息电位又称为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1、概念表述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扩布性电位变化。
典型的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形由峰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2、产生条件(1)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平衡。
细胞内外存在着Na+的浓度差,Na+在细胞外的浓度是细胞内的13倍之多。
(2)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选择。
细胞受到一定刺激时,膜对Na +的通透性先增加,对K+的通透性后增加。
静息电位钾漏通道电压门控钾通道
静息电位钾漏通道电压门控钾通道1. 介绍在神经元的生理过程中,静息电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神经细胞在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刺激时的膜电位状态,它是维持神经元静息状态的重要生物电现象。
而其中涉及到的钾漏通道和电压门控钾通道在静息电位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静息电位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静息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在神经细胞的膜上存在着多种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钾漏通道和电压门控钾通道。
当神经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不平衡时,导致细胞膜产生电压差。
在静息状态下,钾离子的内外浓度差异是维持静息电位的重要因素。
而在这一过程中,钾漏通道和电压门控钾通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3. 钾漏通道的作用钾漏通道是一种被动运输通道,它负责让钾离子自由地跨越神经细胞膜。
当细胞膜处于静息状态时,钾漏通道的开放状态使得细胞内的钾离子能够自由地向外扩散,这有助于维持静息电位的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钾漏通道的开放状态受到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异的影响,这意味着它对静息电位的稳定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4. 电压门控钾通道的作用与钾漏通道不同,电压门控钾通道是一种主动运输通道,它的开放状态受到细胞膜电位的控制。
在静息状态下,电压门控钾通道关闭,但在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电压门控钾通道打开,促使钾离子向外扩散,细胞膜电位迅速恢复至静息状态。
电压门控钾通道在静息电位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对静息电位的理解通过对钾漏通道和电压门控钾通道的作用进行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静息电位的形成和调节机制。
静息电位不仅仅是神经元稳定状态的体现,更是神经元正常功能活动的前提。
它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和细胞通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6. 个人观点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静息电位的形成和调节是神经元生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钾漏通道和电压门控钾通道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神经元内部的微观世界,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神经元在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中的机制。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是生理学上描述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概念。
动作电位指的是
神经元在收到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它是一种瞬时的电信号传递,可以用来传递神经信号;静息电位指的是神经元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电位变化,它是一种持续的电信号传递,可以用来维持神经元的基础功能。
动作电位的构成主要来自于膜电位的变化,膜电位是由离子通道的选择性渗透决定的,它的变化反映了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状态的变化;静息电位的构成主要来自于安定电位的变化,它是由膜蛋白电位决定的,它的变化反映了细胞内外离子的偏置态的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由膜电位变化产生,它是一种瞬时的电信号传递,可以用来传递神经信号;静息电位主要由安定电位变化产生,它是一种持续的电信号传递,可以用来维持神经
元的基础功能。
动作电位变化可以使神经元间的电信号传递得以实现,而静息电位则可以维持神经元内部的稳定性。
因此,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都是神经元功能的重要指标,为神经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形成机制一、静息电位的概念静息电位是指在神经元或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在细胞膜内外侧产生的电压差异,形成静息电位。
一般情况下,静息电位为-70mV左右。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生物神经元和肌肉细胞能够进行正常信号传导和兴奋性行为的重要基础。
静息电位是由细胞质内、外离子浓度梯度和细胞膜通透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质内部存在高浓度的钾离子,而细胞外则存在高浓度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细胞膜对钠、钾和氯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导致了这种电位差的形成。
静息电位的维持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还能够保证细胞的正常兴奋和传导。
二、动作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是指在细胞兴奋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突然出现的短暂电压变化。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进行信号传导的基本单位,是产生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的物理基础。
动作电位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当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会发生开放和关闭的变化,导致钠离子快速内流和钾离子慢速外流。
这一过程导致了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迅速变化,从而产生了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具有快速传导、一次触发和不衰减的特点,能够保证神经信号和肌肉收缩的快速、准确和有效传导。
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形成受到静息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浓度梯度的影响。
细胞膜上的钠-钾泵能够使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外存在电学和化学的离子浓度梯度。
细胞膜上的钠和钾通道保持半开状态,使得细胞膜内外的离子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了静息电位的稳定状态。
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涉及到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会迅速开放,使得钠离子快速内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快速升高;随后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离子慢速外流,使得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迅速下降和恢复。
这一过程形成了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定义和形成机制嘿,伙计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别急,我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给你们听。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就像是我们的身体在休息时的电量。
想象一下,你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然后坐下来吃早餐。
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没有做什么剧烈运动。
这时候,你的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静息电位的电信号。
这个信号告诉你的身体,现在是休息的时候,不要做太多事情。
就像我们晚上睡觉时,手机会自动关机一样,这是为了节省电量。
那么,动作电位又是什么呢?动作电位就像是我们的身体在做运动时的电量。
比如说,你下午去跑步,或者和朋友们打篮球。
这个时候,你的身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会产生一种叫做动作电位的电信号。
这个信号告诉你的身体,现在是活跃的时候,要多做一些运动。
就像我们晚上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时,手机会充电一样,这是为了给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现在你们应该明白了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就像是我们身体的两种状态,一种是休息状态,一种是活动状态。
这两种状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保证了我们身体的正常运作。
接下来,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小秘密。
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有这两种状态吗?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在起作用。
神经系统就像是我们身体的管家,它负责调节我们身体的各种功能。
当我们的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神经系统会让我们的心脏跳得慢一些,这样就能节省能量。
而当我们的身体处于活动状态时,神经系统会让我们的心脏跳得快一些,这样就能提供更多的能量。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两种状态。
它们分别代表了我们身体的休息和活动状态。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你们对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记住哦,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所以,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在活动的时候,都要注意休息和运动的平衡哦!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次的内容。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当促使K+ 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 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 K+ 净通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 量相等。此电位差称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细胞膜对特异离子的 相对通透性不同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决定的
如在同一点先后给予两个阈下刺激时,其局部兴奋的总和称为 时间性总和;如在相邻两点分别给予阈下刺激时,其局部兴奋的总 和称为空间性总和。如局部兴奋总和后的去极化程度达到阈电位水 平时,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因此,细胞的兴奋可由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也可由两 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来引起。
安静的无髓鞘神经纤维
内负外正的 极化状态
局部电流
神经纤维的左侧一段受到 阈上刺激产生了动作电位
反极化 状态
未兴奋段的电流是出膜电流,发生去极化动作电位的传导内正外负的 反极化状态
邻近细胞膜 内负外正 极化状态
形成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沿细胞 膜向周围传导, 可用局部电流学 说来阐明
兴奋能沿细胞膜传导
出膜电流使未兴奋 段的膜发生去极化
跳跃传导的意义 加快传导速度 节约能量
5、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电现象。
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关系。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出现在细胞膜两侧,故把这种电位称为跨膜电位,主要表现为细胞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心电图、脑电图等均是由生物电引导出来的。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
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祕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
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
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Na+继续内流。
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
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在动作电位上升相达到最高值时,膜上Na+通道迅速关闭,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Na+内流停止。
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时的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膜内外的Na+、K+比例都会发生变化,于是钠-钾泵加速转运,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同时将逸出膜外的K+泵入,从而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静息电位特点
静息电位特点“静息电位”是神经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脑活动的电位低于睡眠电位,但还有一定的活动性。
静息电位的出现,受到了脑功能和脑结构层次的影响,它更多地体现了脑功能状态的一般性特征。
静息电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稳定性。
静息电位是稳定的,它不会因受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
二是平稳性。
静息电位平稳,不会发生明显的波动,可以更好地反映脑功能的稳定性。
三是传导性。
静息电位具有良好的传导性,它可以帮助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通信,有助于神经元的发展及功能的完善。
四是脑抑制性。
静息电位具有脑抑制的作用,可以抑制神经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脑的大范围和多方面的活动。
五是它的异常状态。
当静息电位处于异常状态时,脑功能往往受到影响,表现出记忆力下降、精神焦虑甚至癫痫等病症。
由此可见,静息电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具有稳定性、平稳性、传导性、脑抑制性等特点,是脑功能维持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检测和监测静息电位变化是检测脑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
要正确检测静息电位,必须搭配正确的仪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首先,必须使用电位计、示波器以及放大器等仪器,能够测量静息电位的程度及其波形特征;其次,要控制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内无任何刺激,减少外界干扰;最后,要按照正确的实验流程反复检测,以确保检测准确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深入研究静息电位的特点。
总的来说,静息电位是一种脑功能状态的总体特征,它具有稳定性、平稳性、传导性、脑抑制性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反映人脑的一般功能状态,检测静息电位是检测脑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
因此,要正确检测静息电位,必须搭配正确的仪器,控制实验环境,反复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静息电位,更好地发掘人脑功能,为脑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测静息电位的电位计接法
测静息电位的电位计接法
摘要: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二、静息电位的测量方法
三、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四、静息电位的应用
正文:
静息电位是生物膜在没有任何刺激时,膜内外电荷分布不平衡所表现出的电位差。
它是生物体细胞内外电位差的一种基本状态,对于细胞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和离子通道的特性所导致的。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呈现外正内负的特点。
此时,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其中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较高,使得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二、静息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静息电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电位计,将电极插入细胞内或细胞外,通过观察电位差的变化来测量静息电位;另一种是使用双电极法,将一个电极插入细胞内,另一个电极插入细胞外,通过测量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来确定静息电位。
三、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
静息电位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膜的通透性、离子浓度、温度等。
当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或温度升高时,都会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
四、静息电位的应用
静息电位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在神经生理学、心肌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通过研究静息电位,可以深入了解细胞的生理功能、离子通道的调控机制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功能异常。
总之,静息电位是生物体细胞内外电位差的一种基本状态,测量静息电位有助于揭示细胞功能的调控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功能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息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所保持的稳定电位。
这个概念是神经生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概念,也是理解神经细胞如何工作的关键。
神经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们具有电活性。
也就是说,它们能够产生电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或者肌肉细胞。
这种电信号是通过神经元的膜电位来传递的。
神经元的膜电位是指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通常是负的。
这是因为神经元内部存在大量的负离子(如蛋白质负离子和氯离子),而外部则存在大量的正离子(如钠离子和钾离子)。
这种负电位被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大小通常在-60毫伏到-70毫伏之间。
这个值可以通过使用微电极等技术直接测量。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可能会有不同的静息电位大小,但通常都在这个范围内。
静息电位的维持是由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控制的。
这些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等。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这些通道大多数都是关闭的,只有少数的钾通道是打开的,允许钾离子从细胞内部流出,从而维持负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这些离子通道会发生改变,导致离子流入或流出细胞内部,从而改变膜电位。
如果刺激足够强烈,可以引起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也就是一种短暂而剧烈的电信号。
动作电位可以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并在轴突末端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影响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
总之,静息电位是指神经元在没有受到刺激时所保持的稳定负电位。
这个概念对于理解神经元如何工作以及神经系统如何处理信息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