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模式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溪模式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思考
作者:张翔赵会娟任璞
来源:《发展》2019年第01期
通过对“西溪模式”的探索和对比,分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策略。
西溪模式也叫POD模式,就是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形成湿地公园“金镶玉”组团发展方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王国平)。该模式的提出,为城市建设和湿地生态保护指明了方向,尤其符合中国东南部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域的湿地保护,可作为东南沿海湿地公园发展的模板。
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现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际重要湿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管部门西湖区309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人,可以说西湖区在甘州区7%的土地上承载着2.3倍的人口压力。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3年开建以来,共投入资金150亿元,目前年收入2亿元,已收回全部投资并结余18亿元。公园建成后带动的周边城市土地增值、公园对城市的影响力等社会和经济价值尚且不算在内。杭州作为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人口密度大、城市扩张迅速、生态空间狭窄,但是西湖区政府生态保护意
识强,早谋划、早定位、早动手,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湖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超前,抓住了先机,获得了效益最大化。
二、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规划起点高,政府干预少,品牌意识强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之初,政府部门邀请了国内顶级的专家团队进行规划设计,在反复论证、征求建设区农户意见的前提下,建设方案才最终定稿。可以说从建设到现在,都是合规合矩,没有行政的干预和修改,真正做到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专家说了算,政府干预少”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取得成功的法宝。公园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建设区农户全身心投入,周边农户对公园创建氛围浓、公众认可度高,这在我们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恰恰是短板。西溪人是拿着有限的资源做大文章,我们在拿着丰富的资源搞建设。反观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虽然政府保护湿地信心十足,但是缺少湿地保护专家的认可和专业技术指导,这对发展十分不利,是一个缺少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生态保护激进行为。所以专家虽然对很敬佩张掖人民湿地保护的魄力,但是对公园建设的验收迟迟不能通过。比如说公园规划的旅游路线以增加电瓶车的收入为主,走一圈就完了,亲近湿地的项目设计太少等等。
(二)“级差地租”的理念破解了湿地公园建设投入产出不足的难题
所谓“级差地租”,就是指由于土地优劣等级不同(在当今的中国,造成土地优劣等级不同的因素,包括土地的性质、土地的用途、土地的功能、土地的投入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具有差别性的地租(王国平)。简单说就是把湿地公园建设看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带动周边土地的增值,通过土地的增值反哺湿地公园的建设,有效破解湿地公园建设“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同时王国平专家也指出,“湿地公园建设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消费品。”从侧面说明政府应该从公园建设后带动的周边房地产升值空间中征收房地产费用,用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投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明显不足,要通过社区共建共管,提高农户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三、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策略
(一)保护好原生态湿地
原生态湿地是指没有经过开发利用、保持原始状态的湿地,次生态湿地是指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或改造的湿地类型。根据专家们的论述,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正处于原生态湿地向次生态湿地演变的过程(田昆)。对于原生态湿地,最好的保护手段就是以保护为主,“适当”开发利用。目前公园内的人工设施过多,不利于湿地的保护。要按照南方湿地公园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更是得不偿失。为保护公园原生态湿地,建议对规划进行专家审核,停止大规模建
设。尤其是栈道部分,本着对湿地的“最小干预”的原则,建议高出地面地段改为石板路,既节省投入,又增加使用年限。
(二)树立大生态理念
张掖城市规模小、城市经济发展总量不足,但是张掖有地域的特色和景观的优势。对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东南沿海湿地公园的做法,也用不着拿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去和东南沿海湿地公园相攀比。要把目光瞄准东南沿海到西部旅游的热潮,树立“大湿地”的生态理念,真正落实“保护优先”的湿地保护方针,少建亭台楼阁、栈道走廊。打造具有西部特色旅游的模式,以“大湿地、大生态”带动“全域旅游、全域发展”。
(三)增加湿地文化内涵
张掖湿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内外的知名度太低,在南方提起张掖湿地,听过最多的就是“红军过草地走过的湿地”。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关于黑河湿地的历史故事,红西路军征战河西时发生在湿地的故事,从故事中增加湿地的色彩,让故事与湿地文化结合,讲好湿地故事,深化湿地文化内涵,带动湿地保护外延。湿地文化建设要接地气,就必须具有西北特色,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搞“绿+红”旅游模式,通过在公园建设红西路军雕塑、展馆,结合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的党日活动,在公园建立党群活动点、体验点,通过讲堂、课堂、实践的方式让大众走进湿地,亲近湿地,在湿地大背景下强化“绿色生态文化”和“红西路军红色文化”的认识。
四、结语
湿地公园建设,不是一个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的事情,有《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等多部依据可寻。原生态湿地是我们西部高原濕地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无价之宝。西部的生态保护观应该首先是保护,其次是通过建设带动经济。要按照高质量高品质的西溪模式,邀请专家把脉,在尽量减少对原生态湿地破坏的前提下,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重新定位公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合理确定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实在必行。新时代新形势下,要通过工程投资预算评估,合理确定投资与回收比例。仅靠湿地生态保护的一片热情,无限制地加大原生态湿地建设投资、盲目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举动,不仅得不到专家的认可,也是一种国家税收资金的浪费。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坚持POD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2]刘想,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J].浙江林业,2017(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