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完整word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爱,ài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④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及用法汇总(2)
初中文言常见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汇总180个必背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之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之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实词通常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虽然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承上启下等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1. 名词名词是实词的一种,它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的或抽象的东西。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比较固定,一般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在这个例句中,“学”和“时习”都是名词,它们分别表示一个动作和一种状态。
在句子中,它们作为宾语出现。
2. 动词动词是实词中最主要的一类,它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等。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一般用作谓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这个例句中,“行”是动词,表示一种动作。
它作为谓语出现,用来说明主语的行为。
3. 形容词形容词是实词的一种,它主要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可以作定语、表语等。
例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荀子·劝学》)在这个例句中,“本”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君子”。
它作为定语出现,用来描述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4. 副词副词是实词的一种,它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起到限定、强调、修饰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使用较为常见,可以作状语等。
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在这个例句中,“巧言”是副词,用来修饰动词“令色”。
它作为状语出现,表示通过巧言来令人改变脸色。
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承上启下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实词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表示某一性质、性质的人或 物,在句中居宾语地位,具有名词意义。 A、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锐”本是形容铁甲坚固、武器锐利的形 容词。这里用“坚”,“锐”替代跟它有关的实物, 用作名词,当“铁甲”、“利兵”讲。 B、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和“众”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宾语, 当“少数人”“多数人”讲。
3、动词活用。
一般是活用为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和“入”都作宾语,活用作名词,是“收成”和 “收入”的意思。
B、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在句中充当主语,当 “死和生这样的事”讲。
4、数词活用。
六王毕,四海一。
一般是用作动词。
“一”是数词,这里用作动词,充当“四海”的谓语,作 “统一”讲。
6、意动用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和技巧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 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 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的字形)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 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 地”之意。
5、攻克、占领
7、 全。
6、选拔、推荐
8、尽
三.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 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 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 “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 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 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 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0份)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
在2009年的12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
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列举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附上简单的翻译和例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爱:喜爱,爱护。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安:①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 ②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①覆盖。
“被发行吟泽畔。
” ②表示被动。
“忠而被谤。
”4、倍: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②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8、病: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②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察: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①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 ②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曾:①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曾祖”“曾孙” ②读“céng”,副词,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
”12、乘:①乘坐,驾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3、诚:①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
” ②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除: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②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①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
”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
”16、从:①跟随,跟从。
“从先人还家。
” ②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自,由。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完整整理)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保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用作动词:〔1〕保护,体贴。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
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抚慰”等义。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假设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C.如被冰雪。
〔《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B.被明月兮珮宝璐。
〔《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
文言文所有实词解释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解释:1. 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的"。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就"。
3. 是:引导主语或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4. 以: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
5. 也:表示肯定或推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了"、"吧"。
6. 去:表示离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动词"走"。
7. 吾: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
8. 汝: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9. 尔:指代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
10. 於: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在句中常有介词的作用。
11. 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什么"。
12.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因为"。
13. 昔者:表示过去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从前"。
14. 可以:表示可能、许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可以"。
15. 必将:表示必然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会"。
16. 无论:表示不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无论"。
17. 且:表示连词"而且"或副词"还"的意思,用来连接句子,表示顺承。
18. 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也",表示程度较轻。
19. 久:表示时间的长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长时间"。
20. 尽:表示竭尽、全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部"。
高等考试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④内心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③放进
③接纳,收容
④交纳
56.期,读音一:qī
(1)名词
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
②日期,时候
(2)动词
①约会
②约定
③期望,希望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57.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②特殊,不平常的
③珍贵的,稀奇的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40.既,jì
(1)动词,完了,尽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③表范围。“全”“都”
(3)连词
①既然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41.假,读音一:jiǎ
29.归,guī
(1)动词
①女子出嫁
②返回
③归还
④归属,归依
⑤归到一处,汇聚
30.国,guó
名词
①国家
②诸侯国
③国都,京城
④地区,地域
⑤国事
31.过,guò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②胜过,超过
③拜访,探望
④到,来到
⑤犯有过错
⑥责备
⑦过时
(2)名词,过失,过错
(3)副词,过分,过于
32.何,读音一:hé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增加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一、前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还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本文档旨在全面介绍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文档内容完整,逻辑思路清晰,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二、文言虚词简介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不具备词汇和实际意义,只起语法和语气作用的字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之”、“以”、“而”、“则”、“其”、“乃”、“何”、“焉”、“于”、“夫”等。
三、文言实词分类及常用例句实词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语,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学”、“兵”、“道”、“师”、“如”、“是”、“所”、“且”、“皆”、“因”等。
下面我们将按顺序介绍每个实词的常用例句。
1.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 兵:兵者,国之大事也。
(《孙子兵法·始计》)3. 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4.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5. 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6. 是:是非曲直,公之于众。
(《焦点访谈》)7. 所: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不见(现)其所指乎?(《墨子·鲁速论》)8. 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陈涉世家》)9. 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10. 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四、实词用法举例及虚词的用法分析在掌握了常见实词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结合例句分析实词的常见用法及与虚词的组合搭配。
例如,“学”可以表示学习、学问、学校等含义,“而”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虚词用法。
通过具体例句,帮助读者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理解。
高考文言实词(含120个文言实词)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 (2)察举
(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
(3)了解,弄清楚
(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
(4)体察
(5)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
(5)辨别清楚
(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
(6)考察
11.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1)竟然 (2)曾经 (3)通“增”,增加
12.乘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
(1)趁着,凭借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
(2)登上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
(1)使……跟随,使……随从 (2)听从,顺从 (3)向……学习 (4)依傍 (5)由,自 (6)投身 (7)通“纵”,合纵之策
17.殆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_______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 (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1)安稳 (2)怎么 (3)安逸 (4)安定 (5)哪里 (6)养生 (7)使……安
3.被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_______ (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 (3)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 (4)闻妻一言,如被冰雪________ (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 (6)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_______
2.古今异义
类别
例句
词义扩大
江间波浪兼天涌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文言实词字的意思和例句
文言实词字的意思和例句文言实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有具体实际意义的词语。
它们通常可以用现代汉语词汇来翻译,而且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意思和例句。
一、人物类实词:1. 君子(jūnzǐ):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论语》)2. 儿童(értóng):指年幼的孩子。
例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令人唯有童子无疵。
”(《庄子》)二、动物类实词:1. 马(mǎ):指马匹,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例句:“马之千里不同食,人之千里不同俗。
”(《战国策》)2. 狗(gǒu):指狗犬,是古代人类的朋友和守护者。
例句:“狗为百兽之君,马为百兽之驹。
”(《庄子》)三、植物类实词:1. 花(huā):指花朵,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例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如梦令》)2. 树(shù):指大型植物,具有较长的寿命和较大的体积。
例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四、物品类实词:1. 书(shū):指古代的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
例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 刀(dāo):指具有锋利切割功能的工具。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论语》)五、地名类实词:1. 长江(Cháng Jiāng):又称扬子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经多个省市。
例句:“长江天险,吞吐人间。
”(郭沫若《长江之歌》)2. 洛阳(Luòyáng):古代著名的城市,位于今河南省。
例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之涣《登鹳雀楼》)六、时间类实词:1. 时(shí):指时间的单位,古代一时较为短暂。
例句:“时不我待。
”(《左传》)2. 晨(chén):指早晨的时间段。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与用法
汇报日期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文言实词归类整理
1.为天下唱 2. 汝之不惠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同音、近音的通假 2.形近的通假
1.在通常解释和已掌握的用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要考虑通假,
一、通假字
(唱--倡)
(惠—慧)
(说-----悦)
表并列:“和、又”
表顺接:“就、然后”
表转接:“却、可是”
表修饰:
“而”顺接与修饰的区别:
顺接:“而”前后的两个动作行为的发生有先后关系,后面的动作发生时,前面的动作已经完成。 修饰: 1.“而”前后两个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的,一般以强调侧重后一个动作行为,前一个动作是伴随着后一个动作并对它起修饰作用。 2.“而”前面不是动作,但该词对“而”后的动作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2.可找同音、音近、形近字而意义又在语句中讲得通的字来试试。
一.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2.可以一战 3.一狼径去 4.两股战战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今天的双音节词 → 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1-2)
双音节词往往拆成两个单音节词解释。
(赡养;抚养)
(穿丧服)
(上前)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9.其一犬坐于前
4.名词 作状语
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或特征状态。(对动词起限制或修饰作用)
向西、向南、对外、对内
(像犬一样)
一词多义
(实现、完成)
(重任)
注意前后文章不同用法的积累Fra bibliotek整理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120个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8个虚词汇: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20个文言文实词用法速记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文实词用法速记--不可错过高考, 文言文, 实词, 用法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成语助记■)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120个文言实词成语助记
120个文言实词成语助记1.爱:o成语:爱莫能助(ài mò néng zhù)助记:该成语意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其中“爱”字在古代文言文中表示同情、怜悯之意。
2.鄙:o成语:肉食者鄙(ròu shí zhě bǐ)、卑鄙龌龊(bēi bǐ wò chuò)助记:“鄙”在这些成语中表达的是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或品质恶劣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常指粗俗、鄙陋之人或事物。
3.坐:o成语:坐以待毙(zuò yǐ dài bì)、坐吃山空(zuò chī shān kōn g)、坐怀不乱(zuò huái bù luàn)、坐井观天(zuò jǐng guān t iān)、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正襟危坐(zhèng jīn wēi zuò)助记:通过这些成语可以记住“坐”的多种意义,包括停留、等待、安坐不动、保持端庄等,以及引申出的位置、状态、行为方式等义项。
4.使:o成语:假使(jiǎ shǐ),使臣(shǐ chén)助记:“使”在成语中体现了其连词“假如”和动词“派遣、命令”的意思,进而可以联想到文言文中类似的用法。
5.族:o成语:灭族(miè zú)助记:“族”在成语中的意思是整个家族被消灭,从而帮助记忆其本义“同性亲属”,进一步引申出“聚结”和“众多”。
6.患:o成语:患难与共(huàn nàn yǔ gòng)助记:“患”在成语中意为困苦、灾难,在古文中同样表示祸患、忧虑。
7.益:o成语:多多益善(duō duō yì shàn)、损人益己(sǔn rén yì jǐ)助记:“益”在此表示增加、增多,在文言文中也常常用于表达增益、好处等含义。
15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例释
150个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例释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表示连词的作用,连接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2.不:表示否定。
例如:不去非要。
3.有:表示存在。
例如:爱而不得,虽富而无。
4.为:作为。
例如:人为万物。
5.以:用于表示手段、方式、目的。
例如:以人为鉴。
6.于:表示在。
例如:公然于众。
7.是:表示肯定。
例如:是岁暮之时。
8.也:表示肯定。
例如:义弘而不犹也。
9.以为:认为。
例如:以为无事。
10.之一:表明所提及的事物属于一些范围中的一个。
例如:人之一11.时:表示时间。
例如:花开时。
12.天:表示自然界。
例如:天寒地冻。
13.然:表示转折性的词语。
例如:明哲保身,必然酬对。
14.如:比喻,表示相似。
例如:饥者易怒如蜂。
15.自:表示从一些地方开始。
例如:自山中来。
16.不可:不能。
例如:事情不可违背。
17.不得:不能。
例如:不得而知。
18.必:表示肯定。
例如:必有灵谷。
19.当:表示应该。
例如:不当言。
20.非:表示不是。
例如:非汉不可。
21.无:没有。
例如:于无声处听惊雷。
22.人:表示人类的含义。
例如:人寿年丰。
23.之间:表示范围。
例如:天地之间。
24.自己:表示自身。
例如:以身作则。
25.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的时间。
例如:其言未然,然后。
</p>26.一种:表示一种类型或性质。
例如:此言一种者</p>27.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或令人吃惊的情况。
</p>28.基本上:表示基础或根本。
</p>29.首先:表示首要。
</p>30.反而:表示与预期情况相反。
</p>31.据说:表示根据传闻或他人说法。
</p>32.命中:表示预测或预计。
</p>33.涉及:表示涉及到一些范围或领域。
</p>34.决不:表示坚决拒绝或不允许。
</p>35.瞬间: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爱,ài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1)动词①通“背”,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动词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未几,敌兵果舁炮至。
(《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
(《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2)动词①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②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③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①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上朝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动词,朝见,朝拜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过秦论》)——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2)名词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14.除,chú(1)名词,台阶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