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

合集下载

林徽因的贡献

林徽因的贡献

林徽因的贡献
建筑
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1948年5月,她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病中杂诗》9首。

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

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

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文学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摘要:
1.介绍刘畅穿越时间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历
2.描述梁思成林徽因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贡献
3.阐述刘畅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的意义
正文:
刘畅,一位热爱中国古代建筑的年轻人,通过阅读梁思成林徽因的著作,穿越时间的距离,体验了一场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的奇妙旅程。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们夫妇二人,用毕生的精力,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为我国的建筑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梁思成林徽因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中国各地,实地考察古代建筑,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他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刘畅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
涵,体验了古代建筑的独特美感。

他走过梁思成林徽因曾经走过的路,看到了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感受到了他们所感受到的历史气息。

在这个过程中,刘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越发深厚,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敬仰之情也越发强烈。

刘畅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不仅让他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也让他更加敬仰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

这是一场跨越时间的旅程,也是一场深入了解自我文化根源的旅程。

刘畅在这场旅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加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总的来说,刘畅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旅程,也是一次深入了解自我文化根源的旅程。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本文原载《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1期,1932年3月,署名:林徽音)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单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

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

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

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参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

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

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的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虽然,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鄙薄。

好在近来欧美迭出深刻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慎重研究,细心体会之后,见解已迥异从前,积渐彻底会悟中国美术之地位及其价值。

但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建筑,比较是一种新近的趋势。

外人论著关于中国建筑的,尚极少好的贡献,许多地方尚待我们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寻材料考据,作有价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许多隔膜和谬解处。

关于梁思成林徽因创建筑系的作文

关于梁思成林徽因创建筑系的作文

关于梁思成林徽因创建筑系的作文你知道吗?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长河里,有两位超酷的人物,就像两颗闪亮的星星,他们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思成呢,那可是个对建筑痴迷到骨子里的人。

他看那些古建筑啊,就像是在看稀世珍宝一样。

眼睛里闪烁的光芒,估计都能把那些古老的斗拱照亮。

林徽因呢,她不仅是个大美女,还是个才华横溢得能让你惊掉下巴的才女。

她对建筑有着独特的见解,就像她对文学、艺术一样,都有着一种敏锐得像猫抓老鼠般的感知力。

这两人凑一块儿啊,就琢磨着要干一件大事——创办建筑系。

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就像你想在一片荒地上建一座超级豪华的城堡一样困难。

他们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地规划课程、找教材、请老师,啥都得自己来。

梁思成那脑子就像一个装满建筑知识的大仓库,他开始精心设计建筑系的课程。

从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到西方建筑的经典风格,他都想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

他可能会这么想:“咱中国的建筑这么牛,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美轮美奂的飞檐斗拱,可不能失传了,得让年轻一代都知道。

”而林徽因呢,她就像是建筑系里的魔法仙女。

她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华,给建筑系注入了不一样的灵魂。

她会告诉学生们,建筑可不只是砖头和水泥的组合,那是凝固的音乐,是写在大地上的诗篇。

找教材的时候,那可真是一场大冒险。

当时关于建筑的专业教材少得可怜,他们就像探险家在寻宝一样,到处搜罗。

国内找不到,就从国外引进,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硬是拼凑出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

请老师也是个头疼的事儿。

他们得说服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这个新成立的建筑系任教。

这就好比你要邀请一群武林高手加入一个刚成立的门派,人家凭啥来呀?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建筑教育的满腔热情,还真吸引来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高手。

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筑系就像一个小幼苗开始茁壮成长。

学生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小鸟,贪婪地吸收着他们传授的知识。

梁思成和林徽因带着学生们到处考察古建筑。

那场面,就像一群寻宝者穿梭在古老的建筑之间。

总结林徽因

总结林徽因

总结林徽因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 - 1955年3月1日),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母”。

她是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者,对中国建筑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也为中国文学界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本文将对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贡献进行总结。

一、生平事迹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西湖风景区附近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从小展示出文学和艺术的天赋,对古典文学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读书期间,她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和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林徽因被留学美国攻读建筑专业。

在美国期间,她深入学习了现代建筑理论和西方文化,受到了欧洲现代派建筑大师的影响。

回国后,她开始在中国开展建筑设计和研究工作。

林徽因在1928年嫁给了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并与他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建筑项目。

他们致力于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注重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的作品包括北京西太后园、天津梅江厅等,这些建筑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结构和材料选择上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除了建筑设计工作,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诗人。

她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她的散文作品也展示了她对建筑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二、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开拓者之一,她为中国建筑设计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注重环境的融入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她认为建筑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她的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层次感和现代建筑的实用性,体现了对美学和功能的完美平衡。

同时,林徽因积极倡导女性参与建筑事业,她认为建筑不仅仅是男性的领域。

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女性领军人物,她为后来的女性建筑师树立了榜样,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

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

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摘要: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公认她是天生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诗人,她的终生挚友美国人费慰梅在《中国建筑之魂》一书中评价“林徽因是梁思成在建筑学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令人怀念的原因,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许多诗篇。

”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费慰梅所说的是大家都认同的现实,而这个现实的评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建筑师林徽因” 而不是诗人林徽因。

也许是因为林徽因本行的建筑界,由于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总是被作为梁思成的合作者来提及的。

本文主要论述林徽因的建筑造诣和建筑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贡献。

关键字:林徽因;中国建筑学术和设计;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梁思成;中国营造学社;正文:9(一)、林徽因的求学之路早在林徽因16岁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期间,林徽因便确定建筑是她所要的事业,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可是建筑系只收男生,只好在美术系注册。

她没有就此妥协,经过努力她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并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学习建筑,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赞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二)、林徽因的建筑学术和设计成果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书写了绪论。

高考作文素材(林徽因

高考作文素材(林徽因

林徽因是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才女,人们印象中的她贤淑文弱,瘦削而多病,但她为了和丈夫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却甘愿风尘仆仆辗转于乡间小道,在艰苦的条件下徒步考察。

此时的她肺部和肾脏已经严重受损,但她为了完成最后的工作,不惜将整个生命赌上去,从死神那里夺取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最后的三次拼搏:第一次是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讨论、修改都在病中完成,1950年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起立鼓掌通过这个设计,那时她已经病弱得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第二次是抢救景泰蓝,她带学生跑工厂作坊,才使得这种国宝工艺不致失传并且发展壮大,这时的她,肺布满空洞、肾切除一侧、结核菌已蔓延到肠了,一天只吃二两饭,只睡四五小时觉;第三次拼搏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主要承担纪念碑底座装饰浮雕设计。

1955年4月1日,因为长期积劳,病情恶化,她在同仁医院走完了51年的生命历程,这位柔弱女子就这样勇敢地与死神奋战到最后一刻,从它那里多争到了十年时间,给我们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跑在死神前面人生就是一次长跑,各自的(de)体验不(bù)同。

跑在死神前面,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是一种瑰丽的(de)“跑的(de)体验”。

她在跑,从不(bù)停步。

为了协助丈夫完成巨着《中国建筑史》,在肺部和(hé)肾脏受到严重损伤的(de)情况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风尘仆仆,穿丛林,走泥泞,过高山,搜集了大量的(de)关于民居、庙宇、桥梁、牌坊等资料和(hé)图片。

她瘦窄的(de)额头经常挂满豆大的(de)汗滴,图的(de)是给丈夫的(de)学术“助跑”,给建筑事业“提速”。

她在跑,从不(bù)停步。

为了给新中国一份厚礼,她全程参与设计了国徽,她不(bù)顾瘦弱的(de)身躯遭受病痛的(de)煎熬,夜以继日的(de)工作,构思,初稿,否定,二稿,讨论,修改,定稿。

林徽因的三大设计理念

林徽因的三大设计理念

林徽因的三大设计理念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先驱者之一,她的设计理念极具影响力。

以下是林徽因的三大设计理念。

1. 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林徽因坚持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丰富现代建筑设计。

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深入广泛,尤其擅长借鉴古建筑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

她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林徽因的设计兼具现代性与传统美感,她的作品被赞誉为“东方味”的现代建筑。

2.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林徽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她提出了“合势性”的设计理念,即根据地形、气候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她倡导利用建筑的形状、朝向、通风、采光等方面与环境进行协调,以达到舒适、便利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

她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环境相互适应,而不是简单地对自然进行修饰。

3. 强调建筑的功能性林徽因强调建筑的功能性,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她反对空洞的装饰和华而不实的设计,更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她强调建筑应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空间,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她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贴近生活,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或符号性的效果。

林徽因的设计作品充分体现了她对功能性的追求,她的建筑不仅具有美感,更是符合人们实际需求的实用空间。

林徽因的设计理念源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她的设计作品既回归传统,又具有现代气息,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有机结合。

她的建筑作品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世界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

有关林徽因建筑成就的作文素材1.林徽因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和作家。

Lin Huiyin wa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 and writer.2.她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She achieved a series of accomplishm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3.她设计的广州圆明园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The Guangzhou Circle Mansion she designed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4.林徽因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

Lin Huiyin was also the first female architect in China.5.她在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

She had unique insight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6.她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和推崇。

Her design concepts have been praised and admired by many.7.她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倡导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建筑风格。

She emphasize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advocat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8.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东方的特色和文化底蕴。

Her architectural works are full of orient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9.她对中国古建筑有深入的研究和领悟。

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献给中国建筑史的夫妇

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献给中国建筑史的夫妇

梁思成,林徽因:一生献给中国建筑史的夫妇中国现代建筑开始于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就已崭露头角,群星璀璨,为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徽因与梁思成就是其中的翘楚。

1928年,在欧洲度蜜月的林徽因与梁思成20世纪30年代,这对年轻的夫妇就开始了对被忽视的中国古建筑进行考察发掘工作,努力对这些古建筑做好保护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开始考察发掘之前,许多古代瑰宝已经坍塌。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但近年来,很多人喜欢用消费女性的歧视论调来品头论足,将林徽因包装成一位周旋于一群男人中间的文艺女青年,情史被八卦了一遍又一遍。

而深入基层考察古迹建筑一路泥泞这段,却很鲜有提及。

这项工作的繁重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想挽救的建筑通常都超过数百年的历史,这些建筑通常年久失修,而且散布在遥远的地方。

许多时候,他们必须途径环境恶劣的农村,才能到达这些建筑的所在地。

他们的研究探索并没有“浪漫”的标签,反倒是有骡子、虱子、肺结核......1934年梁氏夫妇与费正清夫妇同往山西考察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远离市镇的地区考察意味着,要靠骡子、人力车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泞路上旅行。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来说,这并非易事:梁思成年轻时的一场摩托车事故让他后来走路一瘸一拐,而林徽因长期患有肺结核。

他们住的客栈通常很脏,到处是虱子。

林徽因在五台山测绘唐代经幢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山西赵城附近的上广胜寺的塔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梁思成破译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梁思成终于找到了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雄宝殿(建于公元857年)。

为了确定佛光寺的年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爬进了寺里最令人生畏、被人遗忘的地方,包括钻到寺的屋檐底下,那里住着成千上万只蝙蝠和数百万只臭虫,到处都是尘土,充斥着死蝙蝠。

国内关于林徽因建筑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关于林徽因建筑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关于林徽因建筑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关于林徽因建筑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引言: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和文化名人,她的建筑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内关于林徽因建筑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的总结和展望。

一、研究现状:1. 林徽因的建筑思想研究:国内学者对林徽因的建筑思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她对建筑的审美追求、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女性建筑师的影响。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林徽因的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界的重要意义。

2.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研究:国内学者对林徽因的建筑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评价。

她设计的建筑作品包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等,这些作品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材料运用方面展现出林徽因独特的风格和理念。

学者们通过对这些建筑作品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林徽因的设计思路和艺术价值。

3. 林徽因的建筑教育贡献研究:林徽因在中国建筑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国内研究者通过对林徽因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她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这些研究从教育角度深入剖析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积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深入挖掘林徽因的建筑思想: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对林徽因的建筑思想进行探索。

可以结合她的文学作品、日记和信件等,探讨她的建筑观念的形成和演变。

同时,可以将林徽因的建筑思想与当代建筑理论进行对比和对话,探索其现代价值。

2. 关注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保护与传承:林徽因的建筑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受到了时间和环境的侵蚀。

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对这些作品的保护与传承,探索如何在保留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利用,使其为后人所用。

3. 建立林徽因研究的学术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动林徽因建筑意研究的发展,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平台,如建筑学术期刊、研究机构或学术会议等,以促进学者们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和深度。

【作文】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

【作文】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
林徽因1955年病故,梁思成1972年亡故他们曾因复古主义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们死后,又被赞扬、被认可、被怀念。林徽因是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凤毛麟角的女建筑学家。她一生深爱建筑学。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她抱病与梁思成设计了国徽,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中国建筑之 > 名人故事 > 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_关于奉献的名人故事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18-05-31 11:28:26
奉献能挽救和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 北京解放前,两名解放军干部悄悄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大军被迫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这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北京解放后,梁思成提出,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等。当有人要拆掉城墙时,林徽因争论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造,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为了抢救古迹,梁思成曾声嘶力竭地告诉大家,城墙里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坚硬如石,有一千两百吨重,用二十节车花八十五年才运得完。他在尽可能保存古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时,一听到北京景泰蓝制作即将灭绝时,不畏病魔缠身,挣扎着亲临景泰蓝工厂考察了解情况,重新设计创制了景泰蓝,才使我国的这一重大艺术品工艺得以保存下来。她的敬业精神是可贵而崇高的。更多可点击阅读议论文论据汇总:关于奉献的名人事例精选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介绍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关于林徽因古建筑诗句

关于林徽因古建筑诗句

关于林徽因古建筑诗句
林徽因的诗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现出她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以下是关于林徽因古建筑诗句的详细解答: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和建筑师,她的诗歌和建筑设计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她的诗歌中,有一首名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这首诗表达了林徽因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诗中写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夜夜星光点点,如古建筑的轮廓,清晰地镶嵌在漆黑的天空中。

”这里描述了古建筑的美丽和神秘,把它们比作夜空中的星星,表达了林徽因对古建筑的崇敬和热爱。

林徽因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她对古建筑的欣赏,也表现出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赞美,她通过诗歌和建筑设计,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林徽因的古建筑诗句表现出她对这一领域的热爱和崇敬,她的诗歌和建筑设计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学家林徽因

建筑学家林徽因

60CULTURE 文化中等城市核心期刊责任编辑丨龚 琴Z'Magazine 丨2020丨·往事·建筑学家林徽因文丨■ 韩锦芮随着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网络上席卷起了一股“姐姐热”。

何谓“姐姐”?她们专业实力超群,在领域里是当之无愧的“一姐”;内心坚毅、行事飒爽,不为蜚语所累,不受规则所限;年龄不是八卦的谈资,女性身份也不是选择的阻碍。

民国时期也有这样一位“姐姐”,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第一位女性毕业生,是第一个爬上北京天坛宝顶的女性,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她是面对侵略者“门朝扬子江”的一身傲骨,是北京外城城墙的发声者,是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贡献者,她是诗人,是作家……她,是林徽因。

提及林徽因,那些难辨真假的绯闻总是要远多于对她自身的讨论。

真真假假已泯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拂去这些加诸在她身上的流言,想谈谈她自己,也是她唯一留在墓碑上的称谓——建筑师林徽因。

少女情怀不是梦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林孝恂是民国革命先驱,父亲林长民既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着浓厚底蕴的艺术家。

林长民对儿女的教育一视同仁,送林徽因就读英国教会开设的培华女子中学接受新式教育。

1920年,他调任中国国际联盟常驻英国伦敦理时事,也欣然要求林徽因陪同前往。

出发前夕,父亲林长民给林徽因写了一封信,“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烦琐家庭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林徽因捧着父亲的信一读再读。

在而后的学术生涯中,林徽因也从未忘记过父亲的叮嘱。

旅欧期间的林徽因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瑞士、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西方迥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让她增长了见识,而西式古建的设计与建造则更让她深感有趣。

随后,林徽因考入英国圣玛利学院,租住在英国家庭里,而房东太太恰巧是一位女性建筑师。

房东太太对林徽因的美术功底赞誉有加,时常邀请林徽因帮助自己描图。

林徽因建筑作品

林徽因建筑作品

林徽因建筑作品林徽因,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她以其出色的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功底,为中国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以展示她的独特风格和影响力。

林徽因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北京全北禅寺的改建。

这座寺庙原本面临严重的破损和废弃的命运,但林徽因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细的细节加以修复和改造。

她保留了寺庙的原有布局和传统元素,同时加入了新的材料和结构,使其焕发出活力和新的生命力。

这次成功的改建,使得林徽因扬名建筑界,奠定了她在建筑领域的声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林徽因开始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工作。

她以她独特的审美触觉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创作了许多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苏州寒山寺。

这座寺庙位于苏州市内,林徽因巧妙地将寺庙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她通过研究寺庙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对当地地形和气候的深入了解,设计出了一个兼具美丽和功能性的建筑。

除了寺庙建筑,林徽因还设计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住宅和公共建筑。

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她对传统中国建筑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

在她的住宅设计中,她注重平衡和谐的空间布局,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公共建筑设计方面,她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她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对人性化设计的追求。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中,也有一些与城市规划相关的项目。

她有着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发展。

她通过规划城市街区、公园和交通系统等,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不仅如此,她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城市生活理念,如提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鼓励人们享受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氛围。

林徽因的建筑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也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她屡获殊荣,被誉为中国建筑界的女神,对当代建筑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并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结而言,林徽因的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建筑事业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激励。

描写林徽因的一篇文章

描写林徽因的一篇文章

描写林徽因的一篇文章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建筑师和画家,她以其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为中国的文学和建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徽因生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

她从小就表现出了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天赋。

她自学绘画,写作和建筑,并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

林徽因十分关心社会和文化问题,她在20世纪初期积极参与了反对封建主义和爱国运动。

她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也深刻地反映了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林徽因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画家,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而著名,她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高峰。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她的才华和勇气令人钦佩,她的作品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总之,林徽因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对中国文化和建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的生命和作品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 1 -。

南渡北归林徽因事迹

南渡北归林徽因事迹

南渡北归林徽因事迹
《南渡北归》是一部描绘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其中涵盖了林徽因的事迹。

林徽因(1904-1955)是我国著名建筑师、文学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知识分子。

以下是关于南渡北归过程中林徽因的一些事迹:
1. 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一同赴西南联大任教。

在此期间,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致力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战火中艰难地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 在西南联大期间,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他们为培养中国建筑事业的后继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与梁思成返回北京。

他们积极参与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4. 林徽因还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她参与创建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担任编剧。

她的剧本《九一八以来》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5. 除了在建筑、文学、戏剧领域的成就外,林徽因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她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南渡北归过程中,林徽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的事迹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材料吧,既然这样,那么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有哪些?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供大家参考!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至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浙江杭州人。

它的原名是林徽因,它的名字来源于“石大雅四七:大思的继承人徽因,然后是白思的男性”。

后来,它经常被误认为是“林伟音”,一个当时的男作家,所以它被改名为“徽音”。

中国著名建筑师和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建筑师林徽因的个人事迹(精选篇2)林徽因早年立志投身建筑事业需要极大勇气,建筑师和建筑行业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垄断。

她最初想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因建筑系不招女性而只好选择先进美术系,再选修建筑课程这样的迂回战术。

在林徽因后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她不断将自己的女性经验和主体意识融入作品,成功证明了自己作为女建筑师的地位。

1935年,梁氏夫妇设计的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建成,该建筑是中国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设计采用不对称的布局,造型简洁,比例匀称。

徽因心细,考虑女生手小,楼梯扶手比一般细小,体贴入微,备受称赞。

”抗战爆发前,梁氏夫妇在华北地区对存世古建筑进行了抢救性考察,其中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唐代佛光寺。

林徽因在东大殿北次间大梁上辨认出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意味着这座千年佛殿很有可能就是一位名叫宁公遇的女性出资重修的,欣喜之余,她还与宁公遇的塑像留下了一张著名合影。

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

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

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郑 悦,李红秀,王杰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摘 要]建筑学家林徽因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建筑学和诗歌领域都成就卓越。

林徽因以开阔的视野来观照建筑,将建筑写进诗歌,展现建筑特有的构图、色彩和线条,以诗意的情怀悠然栖居,在建筑天地里完成灵魂的皈依。

该文以林徽因诗歌的“建筑意”为研究对象,对其诗歌创作与“建筑意”的交叉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建筑;建筑意[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文学课堂的美育功能研究”(20200604002)[作者简介] 郑 悦(1981—),女,河北丰润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李红秀(1998—),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王杰彦(1981—),女,河北昌黎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53-0122-03 [收稿日期] 2020-10-13林徽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亦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兼文学家与建筑学家于一身,“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对诗人如此称咏。

其诗歌不仅渗透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色彩,也晕染着一种建筑气息,呈现出独特的“建筑意”特色。

“诗有诗意,画有画意,同样,建筑有建筑意”[1]。

一、“建筑意”在诗歌中的集中体现“建筑意”与“建筑意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意”与“象”表示不同的内涵。

意象包含“意”和“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统一。

这里的“象”是客观的物或人所展现的形象意念,如物象、映象、形象、表象;而“‘意’表示意念、意向、意愿、意趣等主观感受的‘情意’”[2]。

简言之,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是意中之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贡献
摘要: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公认她是天生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诗人,她的终生挚友美国人费慰梅在《中国建筑之魂》一书中评价“林徽因是梁思成在建筑学方面的助手,但她至今仍令人怀念的原因,则在于她毕生所写的许多诗篇。

”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费慰梅所说的是大家都认同的现实,而这个现实的评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徽因的墓碑上刻的是“建筑师林徽因” 而不是诗人林徽因。

也许是因为林徽因本行的建筑界,由于其丈夫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中的首要地位,而使得林徽因总是被作为梁思成的合作者来提及的。

本文主要论述林徽因的建筑造诣和建筑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贡献。

关键字:林徽因;中国建筑学术和设计;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梁思成;中国营造学社;
正文:9
(一)、林徽因的求学之路
早在林徽因16岁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女子学院读书期间,林徽因便确定建筑是她所要的事业,一种把艺术创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可是建筑系只收男生,只好在美术系注册。

她没有就此妥协,经过努力她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并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学习建筑,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夸赞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二)、林徽因的建筑学术和设计成果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书写了绪论。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

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

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
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

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

抗战胜利后。

林徽因夫妇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此书后来演
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

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画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
了有远见的意见。

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
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

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
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

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
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
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

为《新观察》等刊物
撰写了10多篇介绍中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

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体已
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

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

(三)、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的贡献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第二卷第一期,林徽因独立署名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
这应该是首次由中国专业的学者发表的关于论述中国建筑的理论性文章,
文中纵论中国建筑之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演变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
的建筑体系,澄清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建筑研究的文化局限和谬误,试图用
西方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建筑并由此奠定中国建筑的理论基础,和梁思成
的研究成果相映成辉。

首先,林徽因运用了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BC. 90- BC. 20)所定义的,也是国际所共认的建筑审美三项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来评价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

并明确声明“中国建筑,不容疑义的,曾经包含过以上三种要素。

”这是以中文首次运
用这一国际建筑学共认的原则来评审中国建筑,就此,国际的建筑学术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其理论上的价值必然是极大的。

其次,林徽因以艺术发展史的基本阶段理论来讨论中国建筑。

也就是以作为近代艺术史奠基人的德国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 1717-1768)“循环理论”的,认为中国建筑也有其“创
造,试验,成热,抄袭,繁衍,堕落”,并在《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里已经提出了关于中国建筑大约在唐朝已经达到最为成熟时期,而宋后至清朝趋向于退化。

这种基本的中国建筑历史发展定义,显然在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再次,林徽因首次在理论上定义了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本特征。

这一点的意义是更为重大的。

林徽因在这二篇文章之中还分别论述了中国建筑特色的几个要素,分别为“屋顶”“斗拱”“台基”“平面布置”这几个方面,这些论述以后都成为了中国建筑的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在此基础之上,林徽因还分析了她所认为的中国建筑的几个弱点:主要集中在对木料的断面比例合理性;梁架体系的缺乏三角形受力关系;以及中国木构的地基浮浅的问题。

(四)、林徽因的“建筑意”是建筑审美的新定义
在1932年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上,发表了署名梁思成、林徽因的文章“平郊建筑杂录”。

文中提出“北平四郊近二三百年间建筑遗物极多,偶尔郊游,触日都是饶有趣味的占建。

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对于什么是“建筑意”,文中阐述“顽石会小会点头,我们小敢有所争辩,那问题怕要牵涉到物理学家,但经过大匠之手艺,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头的确是会蕴含生气的。

天然的材料经人的聪明建造,再受时间的洗礼,成美术与历史地理之和,使它小能小引起赏鉴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这话或者可以算是说得通。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占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小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

这一思想的火花究竟首先产生于准呢:从文风和意趣来看明显是林徽因的笔墨风格,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充满着生动、敏感的灵气、激情的想象。

(五)、林徽因的建筑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林徽因、梁思成和营造学社的组员一起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考察古建筑发现了包括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在内的众多中国占建筑,并作了测绘记载和文字描述、理论分析,独立或合作撰写了丰富的著论,为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则富,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是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和创立者,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小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地位。

吴良镐院士缅怀林徽因时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门厅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补上林徽因先生的像。

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学术研究的贡献犹如一座无形的丰碑,永驻人们心里,她对建筑事业、美好事物的真诚执着、对文学、艺术修养的不懈追求、对祖国的热爱、高尚坦荡的品格是当代建筑师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费慰梅《中国建筑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
[2]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国营造学社汇刊;
[3]吴良辅《林徽因最后的十年追忆》清华人学出版社,2004-11;
[4] 赵辰《作为中国建筑学术先行者的林徽因》 2008 -02;
[5]林徽因文存—诗歌小说戏剧卷,四川文艺出版社;
[6]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