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52c6985fbfc77da369b11e.png)
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克洛德也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他照顾弟弟,收留加西莫多,但是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
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这就是克洛德,一个复杂多面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怜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
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
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面对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无比大胆的在赏识克洛德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这爱的畸形和变异。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6283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a.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19世纪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小说以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展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该作品的时间跨度只有十几天,发生的故事也集中在巴黎圣母院附近,但就在这有限的时空中,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内容激情感人,而尤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最为成功。
小说中的五大人物至今被很多人认为是当时法国社会各类人物的典型。
爱斯美拉达她不但有一个美丽绝伦的外表,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可谓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其丑无比的卡西莫多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快要晕死过去时,她不计曾被前者粗暴追捕而勇敢地给他喂水喝。
爱斯美拉达的靓丽深深吸引了作品中其余四个男人,但爱斯美拉达却只是天真地爱着虚情假意的风流伪君子菲比斯,甚至最后因此断送自己的性命。
雨果在作品中尽情表现了爱斯美拉达的"真、善、美",同时也暗示了真诚淳朴的人物在当时必定遭到摧残的可悲命运。
卡西莫多他长相畸形,样貌奇丑,但与爱斯美拉达一样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受到副主教克洛德的收养,他一直对其忠心耿耿,对爱斯美拉达,更是多次舍身救美,奋不顾身。
如果说爱斯美拉达命运不幸,那么卡西的遭遇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由于巨大的生理缺陷,卡西莫多受尽世间羞辱,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只有副主教克洛德和爱斯美拉达对他仅有的同情。
他唯一的爱情目标(爱斯美拉达),因为他过于丑陋的样貌,连正眼看他一眼都不敢。
外貌上的巨大鸿沟使得卡西莫多只能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向死亡,才能圆自己的梦。
卡西莫多与小说中的乞丐部落是当时善良低下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只不过通过外貌畸形使卡西莫多更具戏剧和个性效果。
巴黎圣母院人物深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深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e7279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0.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深析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充满魅力与深度的文学巨著,其中众多性格鲜明、命运多舛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们来谈谈女主角爱斯梅拉达。
她是美的化身,拥有迷人的外表和善良纯真的心灵。
爱斯梅拉达是一位吉普赛女郎,她的美丽如同阳光般耀眼,不仅吸引了众多男子的目光,也引发了无尽的纷争和悲剧。
她能歌善舞,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其灵动的舞姿和悦耳的歌声让人陶醉。
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同情,对待他人总是怀着善意。
哪怕是对身处困境的卡西莫多,她也没有丝毫的歧视和厌恶,反而给予了他温暖和关怀。
然而,正是她的美丽和善良,使得她成为了恶势力觊觎和迫害的对象。
爱斯梅拉达的爱情观单纯而坚定。
她深爱着英俊的菲比斯,尽管这份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盲目的,却展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菲比斯却只是一个虚伪、轻浮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情不过是一时的欲望和冲动。
这种不对等的爱情,也预示了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的外貌奇丑无比,被人们视为怪物。
但在他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卡西莫多从小就被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长大,他的世界充满了孤独和歧视。
然而,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他的生活。
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是无私而深沉的。
他在众人都对爱斯梅拉达喊打喊杀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她。
他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与整个世界为敌。
卡西莫多的形象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能仅仅以貌取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善良和纯洁。
克洛德·弗罗洛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原本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但却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
克洛德长期压抑着自己的人性,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充满了欲望和野心。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占有欲,让他变得疯狂和残忍。
他的形象揭示了宗教的虚伪和人性的弱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菲比斯是一名皇家卫队的队长,他外表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但实际上却是一个自私、轻薄的人。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f90c2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1.png)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名称巴黎圣母主教座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祝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巴黎圣母院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篇1一、《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一)艾斯美拉达的人物形象分析艾斯梅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少女,她善良美丽,由于从小被吉普赛人从家中偷走,不幸的命运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她一开始就受到人们的歧视,但她却有着一副善良的心肠。
对于爱情她显得是那样的纯洁和单纯,当法比救下她的时候她便深深地爱上了他,而法比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
她有宽容的胸怀即使别人伤害过她,但出于爱心也会不计较地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卡西莫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格兰古瓦将要被乞丐国王绞死的时候,艾丝美拉达为了救下他就承诺要嫁给他,但格兰古瓦想要和她做真正意义上的夫妻,艾丝美拉达却平静地拒绝了他说:“我只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人。
”和他结婚是为了救他的命,他们之间只能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对于克洛德的求爱,她直接地予以了拒绝,当她在监狱里克洛德欺骗她说法比已经死了,让她不要再幻想别的男人了,她也没有动摇自己对于爱情的信念说:“如果他已经死了,你为什么还要劝我活下去呢?”。
在绞刑架上,克洛德告诉她说只要她接受他的爱就可以被释放重获新生,她说:“对于你的厌恶要远远大于对绞刑架的厌恶”,最后她宁愿选择死亡也没有屈服于克洛德。
对待卡西莫多她以德报怨,在他接受刑罚口渴的时候是艾丝美拉达勇敢站出来帮助了他,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他的爱心,后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将艾丝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下来,正是艾丝美拉达的无私爱心,我们才感受到卡西莫多的善良品质,但容貌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们没有在一起。
(二)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分析卡西莫多由于天生丑陋,使得很多人对他都充满了厌恶与鄙视,他天生的缺陷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惨的遭遇。
只有艾斯梅拉达和克洛德对他还有一些同情之心,由于克洛德对他有收留养育之恩所以开始的时候他对克洛德十分忠诚,任凭他的指挥与差遣即使是做绑架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之事。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b84c3b50e2524de4187e82.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在其《克伦威尔·序言》里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对照原则。
在他18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有充分的体现了对照原则。
而我主要是从雨果的浪漫主义对照原则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的形象。
雨果善用美丑、善恶强烈对照的艺术,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一副光明与黑暗抗争的图面。
一、人物自身对照——外表与内心艾丝美拉达:她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瑕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善良的灵魂。
当诗人甘果瓦被处以绞刑的时候,她以牺牲了自己的婚姻为代价救出了诗人;当曾经绑架过她的畸形儿加西莫多在刑场的时候,艾丝美拉达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送去了水,从而感动了加西莫多;而对于爱情,她的爱情是英雄救美式的爱情,对救下自己的英俊潇洒的侍卫队队长法比一见钟情,便不顾一切的无怨无悔的爱上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爱自己,明明知道这种爱情没有结果,也依然忠贞不渝。
当然,我们的艾丝美拉达也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人,面对副主教克洛德的淫威,她坚决拒绝,宁死不从。
这就是艾丝美拉达,一个外表美与心灵美集于一身,是雨果在“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美的典型。
加西莫多:丑陋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上帝似乎特别不喜欢他,将最丑陋的外表都给了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象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奇丑无比的人,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第一次和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接触是因为执行他的主人克洛德的命令劫持她。
第二次接触是加西莫多在刑场上,任人鞭笞,一直喊“渴”却没人搭理他。
这时,艾丝美拉达拨开众人,走上刑台,把水送到加西莫多嘴边。
只是他第一次流出眼泪,羞愧和感激的泪水不仅夺眶而出。
他爱艾丝美拉达,是一种舍生忘死,刻苦铭心的爱。
他冒死将艾丝美拉达从刑场上救下来,并想法设法的哄她开心,他对她的爱是纯真的,甘愿为她赴汤蹈火。
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
![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https://img.taocdn.com/s3/m/5a2f990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c.png)
浅析《巴黎圣母院》克洛德《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著名作品,讲述了15世纪法国巴黎的故事。
主要人物之一就是克洛德·福罗洛,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角色。
克洛德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雨果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成为小说中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本文将对克洛德这一角色进行浅析,探讨他在小说中的形象和意义。
克洛德·福罗洛是一个出生在平民家庭的书读少年,他的智慧和学识使他成为巴黎圣母院的钟表匠。
他的命运并不顺遂,经历了生活的起起伏伏。
在小说中,克洛德被描写成一个充满激情和渴望得到认可的人。
他努力工作,渴望获得成功和社会地位,但却屡屡受挫,最终沦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可怜人。
克洛德的性格也是复杂而矛盾的。
他有着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却同时饱受欲望和嫉妒的折磨。
他深爱着美丽的埃斯梅拉尔达,却又因自卑和自我放纵而失去她的爱。
在巴黎圣母院的屋檐下,克洛德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在悄然发酵,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疯狂。
在小说中,克洛德不仅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更是雨果对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深刻观察。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克洛德代表着受压迫底层人民的命运,他的遭遇和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克洛德的形象也是雨果对人性弱点和社会道德沦丧的写照。
他的自卑和自我放纵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疯狂。
而他对美丽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也被社会的现实所摧残和扭曲。
克洛德的形象告诉我们,人性的深处往往隐藏着无尽的欲望和黑暗,社会的现实往往会让人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
克洛德的命运也让我们深刻思考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态度。
在小说中,克洛德的命运是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和不公的象征。
他努力工作,渴望成功,却最终成为了社会的弃子。
这种对底层人民的态度激起了雨果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黑暗的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克洛德·福罗洛是《巴黎圣母院》中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深刻地描绘了雨果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fc9823ce2f0066f43322fc.png)
作者笔下完美的艺术形象,既有美丽绝伦的容貌,又有善良纯洁坚 贞的内心,是外形美与内在美结合得最完好的理想化身。
2)克洛德
教会势力的代表,淫邪、虚伪和凶残的化 身,虔诚的外表下掩藏的是野心和毒心。
3)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的宽恕与仁爱 深深地感动了他,爱的种 子在他的心头萌芽。他对 爱斯梅拉达的爱是一种充 满着互爱意识和奉献精神 的单相思,它含蓄而深沉, 理性而崇高。有缘学习更 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形象分析
1. 《巴黎圣母院》之艺术特色
1)离奇的情节 2)非凡的人物 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 3)强烈的对比
2. 《巴黎圣母院》之人物象
1) 爱斯梅拉达
人格之美心灵之美 ! 与人为善,以诚相⻅! 天真热情,坦率开朗 ! 富于同情心,仁爱的精神 ! 坚贞不屈,爱憎分明! 纯洁执着,忠贞不渝
巴黎圣母院人物解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cae318168884868662d630.png)
(一)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大人克洛德因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原因在自己也在拉·爱斯梅达拉的脖子上打上了“命运”的活结,然后用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使这个活结变成了牢不可破的死结,而也正是这个死结绞死了拉·爱斯梅达拉也绞死了他自己。
正如他自己在看见蜘蛛网时对检察官沙尔莫吕所描绘的那样“克洛德,你就是那只蜘蛛!克洛德你也是那只苍蝇!你飞向科学,飞翔光明,飞向太阳,你只想去到自由的空气里,去到永恒真理的无边的光辉里,可是,当你迫近那开向另一个世界,开向光明的世界,那智慧与科学的世界的灿烂的窗口时,盲目的苍蝇啊,愚蠢的学者啊,你却没有想到,命运已经把薄薄的蜘蛛网挂在光明和你的中间,你全身扑进去了,可怜的疯子啊,现在你了跌跤了,你的脑袋粉碎了,翅膀折断了,你在命运的铁腕中挣扎!”(二)拉·爱斯梅达拉女主人公拉·爱斯美拉达是善与美的化身。
她是我们的雨果先生在自己“美”与“丑”的艺术理想支配下塑造的美的典型。
我们这里就不用再多余的去描述拉·爱斯梅达拉有多美了,单单是我们多年以来清心寡欲的副主教在她身上产生了那么疯狂的感情就足以说明了她的美了,更别说圣迹区把她当成圣母一样的爱戴了。
她又是那么的善良——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
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这位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
“她在爱情上又很像琼瑶戏里的女主角——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
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49835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17.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厄斯梯摩德与教堂中的猪倌埃斯梅拉达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说中涌现了众多丰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神父克劳德、卡西莫多、格里高里以及教宗等。
本文将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进行分析。
人物分析1. 神父克劳德神父克劳德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巴黎圣母院的神父,也是主角厄斯梯摩德的养父。
克劳德的形象给人一种忧郁和矛盾的感觉,他经历了一段痛苦的童年,这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克劳德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爱的渴望,但他却对世俗的禁忌产生了恐惧。
在小说中,克劳德对埃斯梅拉达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又因为自己的身份和道德观念而无法表达出来。
最终,克劳德的矛盾心理和不满导致他陷入疯狂。
2. 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魔神,他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卡西莫多外貌丑陋,但他有着敏锐的直觉和独特的天赋。
他与厄斯梯摩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卡西莫多代表了世俗和野蛮的力量,而厄斯梯摩德则代表了文明和善良。
尽管卡西莫多常常被看作是厄斯梯摩德的对手,但他实际上是主人公的朋友和保护者,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厄斯梯摩德。
3. 格里高里格里高里是一位年轻、活力四溢的王室木匠,他也是《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格里高里的形象充满了阳光和希望,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建筑工程还是与人相处,他都表现出极高的技巧和热情。
尽管格里高里与克劳德在信仰和价值观上存在冲突,但他仍然对克劳德保持着友好和尊重的态度。
4. 教宗教宗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象征意义,他代表着权力和信仰的高度。
教宗的形象高大威严,他是天主教的精神领袖。
然而,在小说中,教宗在巴黎圣母院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的形象被描绘得有些虚弱和无奈。
这使得教宗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人民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结论《巴黎圣母院》中的这些人物形象互相交织,相互影响。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简要分析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简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b2b5e35f0e7cd18525369d.png)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简要分析《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维克多·雨果先生的长篇小说著作《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1794年雅各宾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
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
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故事主要围绕一名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展开。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有: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国王卫队队长弗比斯和流浪诗人甘果瓦,人物性格各异而又特点鲜明、形象饱满,各自折射出当时作者所处的错综复杂的法国社会的一角。
爱斯梅拉达,年轻、美丽、天真纯洁、心地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将自己卖艺赚得的零碎收入分给流浪的小孩子,以名义婚姻的方式救下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的卡西莫多喝……同时也一个痴情忠贞的少女,深爱上救下自己的弗比斯并丝毫不怀疑他已经背叛,面对克洛德的淫威也决不屈从。
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外在的完美和心灵的完美完全统一。
雨果先生采取这样的塑造方式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爱斯梅拉达的怜爱和同情,产生对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封建王权的强烈愤恨.卡西莫多,圣母院的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由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收养并带大,虽然对克洛德·弗罗洛唯命是从,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受副主教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失败后受到鞭刑处罚,痛苦之中却正是爱斯梅拉达伸出援手送水,从此内心产生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一种高贵的、无私的、纯朴永恒的爱。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完整word版)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e2ff7b6bec0975f565e28a.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人物形象的丰满源自于其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相较于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体现出的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身上的两面性更加令我好奇。
看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只会记得克洛德的“恶”,却没有人记得他“善”的一面。
其实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处我便感到一个人的区区萤火之光却怎敢与日月同辉。
克洛德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忱,当学校大门刚刚打开时首先喘息着跑进来的便是他,虽然命运决定他将要成为一个牧师,但他对各种知识都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加以学习。
当学完了神学课程和宗教法典之后,“他又致力于医学和高等文艺,他研究草药和膏药的学科,所以他精于治疗寒热病,跌打损伤和疮毒等等。
“有人夸他是内科医生,有人夸他是外科医生.”“他经过了成为文学士、教师和博士的各种阶段。
他也学了各种文字: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莱文——这三所圣殿在那时是很少人踏进去的。
他用一种真正的狂热去获得和贮蓄这些学问"。
因此,作者不无称赞地说:“对于这个青年,生命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学习。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克洛德形象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的基本特征:对知识的渴求,并且使他们成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如此,克洛德还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年轻时起他就涉足于人类学问的各个领域,潜心研究各门科学,“去为他的难以满足求知欲寻觅食粮。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克洛德的这些举动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究其原因也并不奇怪.尽管长期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事实上,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常只注重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和冲突,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内在关系,即科学和宗教都对自然和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兴趣。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d7c88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9.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五篇模版)第一篇: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爱斯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她的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卡西莫多是“善”的化身,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
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骑兵弗比斯。
他是艾斯美拉达唯一爱过的男子,他被艾斯美拉达唤作“太阳神”,却没有带给她温暖与光明。
他只肤浅地爱着她的美貌和身材,逢场作戏。
乞丐王国的同伴们。
他们因艾斯美拉达的善良而喜欢她。
他们虽是下层的劳动人民,但因这份神圣的爱而向上级阶层反抗去救她。
一个男屌丝爱上了一个女神,但女神却爱另一个高富帅。
女神被情所伤被大BOSS害死后,男屌丝为她殉情的故事。
第二篇: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0528c50c22590102029d09.png)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分析摘要:《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作家雨果“命运三部曲”之一。
它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为背景,以巍峨雄壮的巴黎圣母院为舞台,以卑贱地下的小人物为正面形象,叙述了一个悲惨而动人的感情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吉普赛女孩爱丝美拉达、副主教克洛德和他收养的义子加西莫多。
爱丝美拉达作为“美”代表,不仅外表美丽可爱,而且内心善良性格淳朴;加西莫多则是外表丑陋内心单纯善良,有恩必报;克洛德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是自私卑鄙丑恶的内心,三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诗人、剧作家格兰古瓦个性胆小,但对朋友关怀有加;乞丐王国的人们团结友爱,同情弱者。
社会地位地下的底层人民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质,与社会上层的贵族、宗教统治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雨果把爱丝美拉达这个光彩夺目的形象放在阴暗恐怖的中世纪的社会背景里,犹如寒夜中的一堆篝火光辉灿烂温暖宜人。
然而正因为这样,她才不见容于黑暗的专制社会,终于被国王、宗教、法律、军队所组成的反动统治势力迫害吞噬了。
读者因此而激起的反封建思想不是十分强烈吗?这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1)。
一、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内容《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妄图占有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失败后痛下杀手。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被克洛德从小收养,视他为父,认清其丑恶的内心之后将他推下钟楼,最后为爱丝美拉达舍身。
乞丐王国在得知爱丝美拉达被审判、囚禁之后自发地进行救助的活动。
小说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中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恶,反映了雨果同情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思想。
作品评击了封建王朝宗教势力迫害和残杀善良无辜人民的卑劣罪行,颂扬了饱受摧残下层人民内心善良、对同伴友爱团结、舍己为人,反抗贵族和宗教的欺压的淳朴善良的高贵品质。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再分析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15947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e.png)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再分析《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的一部巨作,以15世纪的法国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爱情、友情、宗教信仰等多种主题。
其中,主要人物如艾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神父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
本文将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进一步阐述他们的性格、行为和言语特征。
艾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美丽、无辜的女子,她的性格非常温柔,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在小说中,她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但因为身处社会底层,生活十分艰难,所以她的行为主要是在挣扎求生,同时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的言语特征是纯真和善良,她的话语无论是对自己的爱情还是对待生活都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卡西莫多则是一个相貌丑陋、身体残疾的人物,但他的内心却是非常善良和纯真的。
他深深地爱着艾斯梅拉达,并为了保护她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他的行为主要是为了保护艾斯梅拉达,他在小说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用自己的残疾身体为艾斯梅拉达抵挡了无数的危险。
卡西莫多的言语特征是简单而真诚,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却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纯真。
克洛德神父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又无法抵挡人性的诱惑。
他的性格充满了自相矛盾之处,既有严厉冷酷的一面,也有温柔体贴的一面。
他的行为主要是受到内心矛盾的驱使,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寻求宗教上的救赎。
他的言语特征是深思熟虑和矛盾重重,他的话语既表达了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在《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雨果成功地塑造了艾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神父等主要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性格、行为和言语特征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在爱情、友情和宗教信仰等主题的交织中,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自己的命运和心路历程。
艾斯梅拉达的形象诠释了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爱情,她的坚韧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无疑给了读者深刻的启示。
同时,她的悲剧命运也向人们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无奈。
卡西莫多的形象则向人们展现了外表丑陋、身体残疾的人内心的美好和善良。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分析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8f26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b.png)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不朽在于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爱丝美拉达: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
她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丽少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
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法比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人爱河,而法比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丝美拉达不管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
爱丝美拉达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当诗人甘果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
诗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能成为她名副其实的丈夫。
但是爱丝美拉达为了她心目中的爱情偶像,平静地拒绝了他:“我只能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
”并告诉他,和他结婚只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丝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丝美拉达宁死不从。
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卡西莫多: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手法。
作者用大胆的想象勾勒了一个丑得出奇的形象:他一出世就是“一个倦做一团的小怪物,又难看,又是跛足,又是独眼,又是驼背”。
长大以后耳聋,“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的而没有好好拼拢起来的巨人象”,“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猪鬃似的赤红色的眉毛下面长着小小的左眼,右眼完全被一个大瘤遮没了,牙齿像城垛样参差不齐,嘴唇坚硬一颗牙齿如象牙一样地从唇上突伸出来一下巴弯曲,尤其是那脸,完全布满轻蔑、惊奇和混合的表情。
他长相丑陋,但性格善良、高尚、嫉恶如仇。
由于从小成为弃婴,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了他,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1d5bbb1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8.png)
《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及其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费里尼在1831年创作的史诗性的格言作品,讲述的是贝司祭和林高老师的激情纠葛和执念,揭示了爱情、布道、正义和勇气的强烈感情,以及伦理精神的深层思考。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凸显了美与丑的对照,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即贝司祭和林高老师,是这种对照原则的典型体现。
贝司祭象征着美好和恩典,一身简单素朴的盔甲,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行,他缓慢但坚定地追求他的理想,宣扬正义和爱,抵御贪婪的敌人,拯救巴黎圣母院的恩情。
林高老师是这段故事中最丑陋的人物,他狡猾而贪婪,邪恶而无情,唯欲谋取一己私利。
他恶劣无节,只执着于图谋权势,以获得统治地位,无罪者受到迫害,他与社会上最邪恶的势力都有莫大的关系。
贝司祭和林高老师是巴黎圣母院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之间的对照原则体现出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彰显了一个社会强烈的伦理道德。
贝司祭的美丽和勇敢对抗丑陋的林高老师的暴虐,表明了一种正义的理想。
而林高老师的邪恶行为反映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甚至可怕,具有警醒社会的重要价值。
而贝司祭的正义和恩典则提醒人们保持一种关怀和道德榜样,以维护“仁义礼智”的社会伦理精神,使之永远流传。
雨果《巴黎圣母院》人物简介
![雨果《巴黎圣母院》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66b03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4.png)
雨果《巴黎圣母院》人物简介《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描绘了15世纪的法国社会和人物的命运。
以下是该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人物简介。
一、卡西莫多(Quasimodo)卡西莫多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巴黎圣母院的钟楼看守。
他是一个长相丑陋、身体残障的聋哑人,但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卡西莫多被教士克劳德收养,克劳德利用他的残障身体让他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守护神。
卡西莫多深爱着埃斯梅拉达,为了保护她,他甘愿承受孤独和痛苦。
卡西莫多的形象代表了弱者和受压迫者,他的命运令人心酸。
二、埃斯梅拉达(Esmeralda)埃斯梅拉达是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子。
她拥有美丽的外貌和舞蹈的才华,深受巴黎市民的喜爱。
然而,她却遭到了教士克劳德的追求和迫害。
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她不愿被束缚和侮辱,宁愿选择死亡。
她的形象象征着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是小说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之一。
三、克劳德(Claude Frollo)克劳德是巴黎圣母院的教士,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既是卡西莫多的养父,又是埃斯梅拉达的追求者。
克劳德本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但他对埃斯梅拉达的迷恋逐渐演变成了病态的爱慕和疯狂的控制欲。
他为了得到埃斯梅拉达,不惜背叛自己的信仰和良知。
克劳德的形象象征着邪恶与堕落,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四、菲比布斯(Phoebus)菲比布斯是巴黎的一位军官,他是一个英俊而风流的年轻人。
他是埃斯梅拉达的爱慕者之一,但他对她的感情并不真诚。
菲比布斯是一个虚伪而自私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背叛了埃斯梅拉达。
他的形象代表了社会上那些虚伪而贪婪的人。
五、弗洛洛(Frollo)弗洛洛是克劳德的弟弟,他是一个聪明而正直的人。
他对克劳德的行为深感忧虑并试图阻止他,但最终无济于事。
弗洛洛的形象代表了善良和正义的力量,他对克劳德的警告和规劝反映了他对道德和良知的坚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圣母院人物分析
—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人物形象的丰满源自于其本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相较于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体现出的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一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身上的两面性更加令我好奇。
看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只会记得克洛德的“恶”,却没有人记得他“善”的一面。
其实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处我便感到一个人的区区萤火之光却怎敢与日月同辉。
克洛德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忱,当学校大门刚刚打开时首先喘息着跑进来的便是他,虽然命运决定他将要成为一个牧师,但他对各种知识都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加以学习。
当学完了神学课程和宗教法典之后,“他又致力于医学和高等文艺,他研究草药和膏药的学科,所以他精于治疗寒热病,跌打损伤和疮毒等等。
“有人夸他是内科医生,有人夸他是外科医生。
”“他经过了成为文学士、教师和博士的各种阶段。
他也学了各种文字: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莱文——这三所圣殿在那时是很少人踏进去的。
他用一种真正的狂热去获得和贮蓄这些学问”。
因此,作者不无称赞地说:“对于这个青年,生命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学习。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克洛德形象一定程度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的基本特征:对知识的渴求,并且使他们成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
不仅如此,克洛德还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年轻时起他就涉足于人类学问的各个领域,潜心研究各门科学,“去为他的难以满足求知欲寻觅食粮。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克洛德的这些举动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究其原因也并不奇怪。
尽管长期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事实上,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通常只注重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和冲突,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内在关系,即科学和宗教都对自然和生命的奥秘怀有极大兴趣。
在克洛德的少年时期,他具有着单纯善良的本性,和一般人所没有的毅力与坚持。
他重视家庭,这点可以从他对待弟弟的态度上看出。
而且,他还收养了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也许有人说,他这只是一种伪善的行为,但我却认为他的这一行为完全是出自纯粹的善良。
两个男孩儿唤醒了他压抑多年的人性,他发现人除了学习,还需要感情,他意识到“没有温情,没有爱的生命,就像一个干燥的车轮,转动时格轧格轧的乱响”。
于是,他的第二重性格——渴望爱情,便不期而遇的产生了。
36岁以前,克洛德把他所有的精力全部投注于科学和抚养两个孩子方面上了,那么克洛德又是怎样由一个谦恭善良的青年变成一个令人憎恶的恶魔呢?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
在没有见到艾斯梅拉尔达之前,神在克洛德的意志之战里占有上风,可当美丽活泼的艾斯梅拉尔达第一次出现在克洛德的面前时,神性与人性砰然相遇“如同雷击一般”。
他看着这个16岁的吉卜赛女郎在跳
舞,眼睛里闪动着一种奇异的青春、一种狂热的生命、一种深沉的热情,艾斯梅拉尔达唤起了他长期被压抑的人性。
起先,克洛德是很想压抑这种感情的,所以他千方百计的想把艾斯梅拉尔达赶出自己的视线范围。
然而,克洛德对艾斯梅拉尔达的爱是无可救药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当他发现他的肉体不再安分,他的超我正在崩溃,这是灵魂的堕落,他感到恐惧,他想要挽救超我,于是便像上帝不断的祈祷,不断的忏悔,但是本我的力量实在是势不可挡,自我疲于奔命,他的灵魂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他的被异化的感情和被扭曲的灵魂开始发挥作用,在对美的追求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美的毁灭的旅程,尽管克洛德意识到他不可能得到艾斯梅拉尔达的爱,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与与生俱来的情欲又使得他时刻不能放弃这个念头,即使是在密室里钻研炼金术时也无法排除。
后来,他坠入了“得到”的深渊无法自拔,从而走向“既然无法得到,那么就毁了她”的偏执。
在这其中,宗教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在人性与宗教间挣扎纠缠,直至痛苦不堪。
克洛德性格的突变,就像一束阳光,极其神奇的照耀出他性格的丰富内涵和可怕深度。
克洛德制造了艾斯梅拉尔达的悲剧,也制造了自己的悲剧。
他的悲剧并不是一个僧侣不该违反教规爱恋一个女人,而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这并不是那个男人的错,错就错在“爱一个女人!而自己却是……一个被人憎恨的牧师”。
克洛德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害人者,是一个害人害己的形象,而这罪恶的根源都来自于他身后的那座巴黎圣母院。
所以说,克洛德才是《巴黎圣母院》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如果说,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悲剧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那么,克洛德的悲剧就是把美好变为丑恶给人看,不仅让人悲伤,更让人为他惋惜,也让人更加痛恨那个丑陋的社会,正是因为它,美好才被扼杀。
克洛德不仅作为“丑”的一面以反衬出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美”,他也反映出宗教对于人性的压制,显示了人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在我看来,他是本书中最为生动和真实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