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2024新版历史知识点归纳
![2024新版历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404898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7.png)
2024新版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
- 夏朝建立后,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例如,周公旦被封于鲁,姜尚被封于齐等。
-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后来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是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
- 中央官制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 郡县制。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aafbc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0.png)
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作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思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以大一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为主题,通过分析几个时期的历史文选,来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起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历史文选,通常以《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作品为代表。
《诗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其中,《国风》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民俗习惯,让人们了解到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尚书》则是汇集了各类文献记载,通过其中的权谋、法令等内容,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风貌。
而《易经》则以六十四卦为基础,深入阐述了对天命和人事、宇宙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春秋》作为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书之一,通过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战争、政治斗争和外交交往,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贡献不可忽视。
进入秦汉时期,代表作为《史记》和《汉书》等。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通过编纂史记,既展现了汉朝的盛世风貌,又深刻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对于研究汉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汉书》则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介绍了汉朝的政治和经济,还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官员制度、地理情况和文化特点等内容,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唐宋时期,中国历史文选方兴未艾,代表作品包括《全唐文》《唐宋传奇选》等。
《全唐文》汇集了唐代的文学佳作,通过文学形式展示了唐代达官贵人的风采和士人的情怀,尤其是其中的诗歌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
而《唐宋传奇选》则是收集了唐宋两代的小说佳作,通过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作为《明史》《清史稿》等。
《明史》是明朝时期的官修正史,通过编纂该书,不仅可以了解到明朝的政治和经济,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各类文化和科技成果。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c1632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1.png)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全国范围内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2.中国历史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传说人物,他们统治着古代中国。
3.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王朝,它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并持续到公元前17世纪。
4.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大约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存在。
5.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256年。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此时发生了许多国家的兴起和相互争斗。
7.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之间存在。
8.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9.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出现了魏、蜀和吴三个政权。
10.隋朝: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王朝,它存在大约在公元581年至618年之间。
11.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王朝,它统治了约300年,从公元618年到907年。
12.宋朝: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北宋存在于公元960年到1127年,南宋存在于公元1127年到1279年。
13.元朝: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政权建立的朝代,它由蒙古人建立并存在于公元1271年到1368年。
14.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1644年。
15.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
以上是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当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该课程还会涉及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9107b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2.png)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aaeeb6ad51f01dc381f139.png)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
![大学历史文选复习题及答案(含名词解释、论述题、翻译、断句)](https://img.taocdn.com/s3/m/651998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9.png)
1.《汉书》:①作者及注本情况:《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完稿、分别由其妹班昭,马续续成。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起,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止,计229年。
全书由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篇,一百二十卷。
汉武帝以后部分,大都改编了《史记后传》原文。
汉武帝以前的记载则多袭用《史记》原文,但也增添了许多史料。
体例上,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
③价值:创立断代史纪传体;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确立书志体;开创目录学;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④地位:“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⑤不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为主导思想。
2.《三国志》:①作者及注本情况:西晋陈寿编写的纪传体国别史,由南朝宋裴松之注。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分《魏书》、《蜀书》和《吴书》。
体例上,《魏书》有纪、传,蜀、吴二书有列传,但都没有表、志。
③价值:头绪清楚、文笔简要、比较系统;反映了比较广阔的社会层面;注意用以类相从的方式来撰写类传。
④不足:陈寿屈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经常采用“回护”书法,曲笔隐词;叙事过简,以致疏漏;⑤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后汉书》:①作者: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②内容和体例:内容上,记述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体例上,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创制类传;改《外戚传》为《皇后纪》;缺表;志中缺“河渠”、“食货”、“艺文”;合传编写。
③价值:体裁创新;类传多以类相从;严谨周密,文字精炼,详略得体,剪裁适当;史料价值高。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bed3351284ac850ac02421f.png)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下册十九、《史通》重点: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
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
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
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
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
《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
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
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
《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
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
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
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
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13b8fd2ce2f0066f5332246.png)
文选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水经注》《水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较完整的地理学著作,记述中国河流水道,共计137条,每水为一篇,附记“禹贡山水泽地所在”60则。
大概在宋朝,原书已有散佚,今存123篇。
北魏时,郦道元为《水经》作注。
据《唐六典》记载,他补充记述的河流水道达1252条,注文20倍于原书。
原分40卷,内五卷在宋时已佚。
今本《水经注》仍分40卷,乃后人据35卷本重编,约30万字。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的名著。
全书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在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注文引用书籍多至437种,并博采汉、魏碑刻,对北魏以前的河流水道、土地物产、建制沿革、聚落兴衰以及自然地理的各种现象,无不记载。
陈桥驿《水经注疏》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成书于唐太宗时期。
本书是游记体。
玄奘按照见闻进行逐章描述,书中记述了中亚、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和宗教文化。
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传见《中国历史文选•下》及唐释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3、《通典》《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200卷,唐杜佑撰。
4、《通志》《通志》,宋郑樵撰。
共200卷。
编写目的是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之良法。
所叙时间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文献通考》《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撰。
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
6、《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编年史。
全书共294卷。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通鉴》是为封建帝王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胡三省(1230——1302)宋末元初,字身之,南宋天台(今浙江宁海县)人。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文选题库与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f94c473bce2f0066f4332234.png)
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小说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说文解字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
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
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
■保存最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权威性■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其结构能容纳丰富的历史素材。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宣扬英雄史观■美化君主■制造所谓正统,为封建统治服务。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类别:断代编年体(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通史编年体f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宋朱熹《通鉴纲目》〉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优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为研究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不足:①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②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情叙述得完整集中。
纪事本末体价值:■一、简明扼要,便于学习:编排首尾完整,叙事简明扼要■二、以事为主,便于探讨史事的前因后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三、在历史编纂学上有重要地位:矫正编年、纪传的弊病,亦发挥二者的长处——记事按编年,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叙事仿纪传,人物事迹首尾完整。
■综上,纪事本末体的价值为:为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使用价值;为改造旧史体、创造新史体提供借鉴价值。
缺点:■一、取材多系钞录编年或纪传,即不能取代原书,亦不能作为原始材料, 很难说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限于体例,对于天文、历法、地理、方技、典制、名物等等,不能详加备载,无法总汇百科史料。
二、■ 三、纪事本末体分事立目,以一事为起讫,事件之间缺乏联系,不能反映历史的整体性、有机性,很难探讨发展的规律性。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复习.docx](https://img.taocdn.com/s3/m/b8ab5607f7ec4afe04a1dfbe.png)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题型一、名词解释题(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笔记、别史杂史、地理志书、政书诏令奏议、甲骨金石档案文献、经部文献、子部文献、集部文献)一、古文献添加现代标点(或划/)二、简答题三、古文今译题(重点词语)四、论述题(与正统史观有关)简答题题型:1 •“史Z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的知识。
2.“今总插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段话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叙。
结合古典目录学的知识,复习要点序篇目录(一)史部典籍概要(4个时期)1.先秦史籍(1)历史典籍:春秋、卅、语、故志、训典(2)先秦吋期是史籍产生的阶段,史学处于童年。
(3)中国古代史书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大体,最早产生的就是编年体。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两汉魏晋南北朝是史学和史籍成熟、独立和发展时期。
表现:(1)结构恢弘的纪传体产生;(2)汉魏六朝还有多种史体产生以及史注的繁荣;(3)史籍数量增多;(4)史籍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内容宏阔;体例创新,史例、史法纯熟;语言锤炼; 史观进步)3.隋唐宋元史籍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宋两代。
表现:(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2)史籍空前繁荣(史学的昌盛);(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4.明清史籍明清两代史学走向衰落,标志:(1)很少有人写当代史;(2)史籍质量下降,很少有史学上的创新。
(二)文章选讲1.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丛书,汇聚了清乾隆以前的文献典籍精品。
这是一部官修丛书。
最新 中国古代史重点荟萃 精品
![最新 中国古代史重点荟萃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df7933858fb770bf78a55d0.png)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荟萃一、中国古代两大社会形态和分期奴隶社会:兴起——夏发展——商强盛——西周崩溃——春秋封建社会:确立——战国初步发展——秦汉相对低谷——三国两晋南北朝繁荣高峰——隋唐进一步成熟——五代宋元衰落——明清二、分裂与统一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2、三次大统一时代:秦汉隋唐元明清3、统一是中国古代史的主流和趋势。
统一的原因有: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b.基本因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c.制度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文化因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e.政策因素: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
统一的影响有:a.保持社会安定;b.促进经济发展;c.加强民族融合4、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分裂的原因有: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d.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分裂的影响有:a.战乱频繁;b.政权更迭;c.经济衰退;d.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者内部)三、中国古代治世1、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未摆脱阶级压迫。
这些治世和盛世历来为封建史学家和知识分子所称道,但今天,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来认识,不可简单拔高甚至将其理想化。
2、盛世出现的原因:a.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统治者是否重视选贤任能;d.统治者是否重视整顿吏治;e.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f.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g.比较好的统治政策是否能得到连贯性的实行。
★知识运用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史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的三次大一统,其间也穿插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宋夏的三次分裂。
请回答:(1)有人把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总结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并简要说明理由。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932fe8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0.png)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d18e8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a.png)
第一篇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中国历史文选的那些有趣知识点。
说起中国历史,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
比如说,夏商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有各种高科技,他们靠种地、打猎为生。
而且那时候的王位传承,还不是像后来的父传子,有的是禅让制呢,就是把王位让给有才能的人。
再说说春秋战国,那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儒家的孔子主张仁爱,到处讲学;道家的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追求顺其自然;还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大家一起和平相处。
那个时代的思想碰撞,就像一场超级热闹的大派对。
秦朝统一六国,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事儿!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虽然工程浩大,但也展示了强大的实力。
不过秦朝太短命啦,到了汉朝,就慢慢稳定下来。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那叫一个威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诸葛亮的智慧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唐朝那更是繁荣昌盛,诗歌盛行,李白、杜甫的诗流传千古。
还有那长安城,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那里交流。
宋朝虽然军事上不太强,但经济文化很发达,宋词优美动人。
到了明清时期,小说开始流行,像《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现在咱们还在看呢。
哎呀呀,中国历史文选的知识点太多啦,说也说不完。
不过了解这些,是不是感觉就像穿越了时空,和古人来了一场奇妙的约会?第二篇嗨呀,小伙伴们!咱们接着聊聊中国历史文选的那些精彩知识点。
咱先讲讲古代的政治制度。
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制度不断变化。
像周朝的分封制,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得向天子进贡、听从命令。
后来秦朝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员都由朝廷任命。
科举制度也很有意思哟!从隋朝开始,读书人为了能当官,拼命读书考试。
要是考中了,那可就光宗耀祖啦。
还有古代的经济发展,农业一直是根本。
从最早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的铁犁牛耕,技术不断进步。
商业也慢慢发展起来,唐朝的长安城有东市、西市,买卖各种东西。
2024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2024版历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b618e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2.png)
2024版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
1. 原始社会。
-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等。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等,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2. 夏商西周。
- 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禹的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两者互为表里,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3. 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如商鞅变法(背景、内容、影响: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
-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 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教育思想等)、孟子(“仁政”、民贵君轻等)、荀子(“礼法并施”等)。
- 道家: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思想等)、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等)。
-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等)。
- 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等)。
二、秦汉时期。
1. 秦朝。
- 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政治:实行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等。
-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等。
2. 汉朝。
- 西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出现。
- 汉武帝时期:-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最新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cbb01792e3f5727a5e962c7.png)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65c0a7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2.png)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资料一.《史通》刘知几《史通》成书于唐代官方经史之学统一后,依仿汉魏子书之体创为一家之言,疑古惑经,扬榷群史,成为官学一统时代的批判者。
但表现出儒家正统经史之学的深刻影响。
名词解释:《史通》与刘知几: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唐代刘知几著。
唐代刘知几著。
《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刘知几倾毕生心血撰成系统史学理论著作。
全书二十卷,分内外两篇,上帙三十六篇,下帙十三篇,共四十九篇。
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专门讨论历史编撰学,外篇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
《史通》的主要内容有:①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②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着的弊端;③大力反对史家把迷信与史实相混淆;④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但《史通》一书也被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虽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阴影,因而轻视史书中的中的表、志,失之片面。
史学思想:无神论世界观思想;进化论历史观;反映论的历史观研注之作:历代研治《史通》者,其流为四:一为评论;二为校雠;三为注释;四为续补;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
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史才三长。
刘知几:字子玄,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
其中,“才”指的是掌握文献的能力;“学”指的是编撰能力;“识”指的是胆识与品德,要“直书为贵”。
《史通》是刘知几一生精力所萃的名著,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地理史籍,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
书中综叙了玄奘西行之见闻。
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故事等。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332e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f.png)
中国历史文选大一知识点中国历史文选旨在概括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和文化遗产。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选的知识点对于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文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对周代早期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的记录。
它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既是文学的宝库,又是历史的见证,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品。
作者屈原以其激情澎湃的笔触,纵情吟唱楚国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
《离骚》是《楚辞》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三、《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鼻祖。
作者司马迁将中国历史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个部分,详细而全面地叙述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料收集和叙事方式,开创了中国历史文选的先河,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以其简练而精辟的语句,阐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思想,被视为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处世智慧。
五、《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清代作家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刻画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旧时豪门贵族的兴衰过程。
《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人生百科,更是一幅倾诉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的壮丽画卷。
以上所述仅是中国历史文选中的一小部分知识点,希望通过对这些重要作品的了解,大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历史文选》资料整理总结
![《历史文选》资料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0d137e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0.png)
一、作者时代代表作学者时代代表作孔子春秋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左丘明春秋《春秋左氏传》(左传)、《国语》司马迁西汉《史记》、《报任少卿书》班固东汉《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陈寿西晋《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范晔南朝刘宋时期《后汉书》、《狱中与诸甥侄书》沈约南朝《宋书》、《迩言》、《四声谱》萧子显南朝梁《南齐书》魏收北齐《魏书》、《美女篇》、《挟琴歌》荀悦东汉末《前汉纪》袁弘东晋《后汉纪》常璩东晋《华阳国志》、《蜀李书》崔鸿北魏《十六国春秋》郦道元北魏《水经注》杨炫之北朝《洛阳伽蓝记》姚察南朝《汉书训纂》、《文集》、《说林》、《传国玺》、《西聘道里记》、《梁书》前26卷姚思廉唐初《梁书》、《陈书》、《文思博要》令狐德棻唐《周书》魏徵唐《隋书》、《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房玄龄唐初《唐律疏议》、《大唐新礼》李延寿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欧阳修北宋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郑樵南宋《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蔑里乞·脱脱(脱脱)元主持修《辽史》、《金史》、《宋史》司马光北宋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代表作品《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毕沅清编纂《续资治通鉴》代表作品《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书》裴子野南朝齐、梁时除《宋略》外,还有《集注丧服》2卷,《续裴氏家传》2卷,《众僧传》20卷,《百官九品》2卷,《附益谥法》1卷,《裴子野文集》20卷,均佚。
二、名词解释<作者、体例、朝代、内容、优点不足、注本/版本>1、《尚书》现存最古史书,主要记载上古帝王的言论,春秋时孔子辑录删定,定为百篇,它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经孔子按朝代编排后,同时也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而《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前的地理知识因此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优点:史料价值高,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开纪事本末,书志,编年史之端·不足:只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注本】:(1)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2)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万有文库本)(3)今人曾运乾《尚书正读》(4)今人杨筠如尚书覈(音同何)诂【尚书今古文之争】《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复习资料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2.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3.纪事本末,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
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
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
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
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4. 《通典》书名,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北宋时就有刊本,以后元明清各代有多种刻本流传,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为流行。
5.《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全书一共62卷。
《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全书。
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
《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
每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6.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1]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2]。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3]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
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7.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古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双璧。
道光十二年(1832)由作者次子华绂首刊于开封,称为大梁本。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他对编纂史书的具体做法,又表现在他所修的诸种地方志之中。
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8.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
常简称《方舆纪要》。
共一百三十卷。
《读史方舆纪要》综记“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
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9.《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10.《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1.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2.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二、列举题1.前四史的书名、作者、时期、卷数【西汉】司马迁的《史记》130卷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东汉】班固的《汉书》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记载了整个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唐朝八部纪传体正史(1)《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代,下讫成汉政权灭亡共12卷,11万字。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著,12卷,唐玄奘述,辩机编。
《元和郡县图志》42卷,唐李吉甫撰。
5.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6.《十七史商榷》100卷,清代考史学家王鸣盛撰。
《廿二史考异》100卷,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撰。
《廿二史札记》36卷,是清代学者赵翼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撰述的一部考订正史的论著。
《日知录》32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三、简述、论述题1.司马迁或《史记》成就司马迁成就(1)文史:《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2)思想: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3)天文:在两汉时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史记》的史学成就(1)为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史记》中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即:(a)父亲的遗稿,(b)国家藏书、档案,(c)游历察访所得的资料。
(3)《史记》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①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重视探讨人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记史方法。
②古今关系上:略古详今,注重近现代史研究,记事越古约略,越近越祥。
③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
④敢于揭露残暴,歌颂人民起义。
(4)《史记》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即时间上、地域上、内容上的汇通。
(5)开创了及专题的恢弘气象,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基础,规范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创立了中国封建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在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一书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外,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议论也十分精彩。
2.比较《史记》和《汉书》的异同《史记》、《汉书》异同之我见(1)相同点: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
《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
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